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研究中华鳖养殖过程中,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在放养前、养殖中期和养殖后期3个阶段采集水样,进行理化、浮游生物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后期NH4+-N达2.38 mg/L,显著性高于养殖前和养殖中期。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62种,种类组成以绿藻门、蓝藻门为主;浮游动物4类39种,以原生动物、轮虫为主。浮游植物生物丰度和生物量以绿藻为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养殖中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平均丰度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762600、1634 ind/L;养殖后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生物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8.09、10.106 mg/L。养殖中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0.1779、0.0604,显著性低于养殖前;养殖中后期,纤维新月藻为绝对优势藻;中华鳖养殖前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中华鳖养殖过程中,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而浮游动物变化较小;养殖水体表现出先变差再逐渐变好的趋势,养殖中期水体稳定性差,需要进行积极调水。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藕鳖种养模式中莲藕的最适种植面积,采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开展4种莲藕种植面积百分比(A型-10%、B型-30%、C型-50%和D型-70%)藕鳖种养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多样性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型藻类48属75种,平均密度和频度分别为151442个/L和69.89%;以绿藻(小球藻、栅藻等)为绝对优势种类,绿藻种类平均数极明显高于A型、B型(>LSR0.01),明显高于D型(>LSR0.05);C型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均最高,平均值分别为2.188、0.949和0.841。因此,种植50%莲藕的C型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复杂程度高,生物多样性高,水体更稳定。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嘉陵江合川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18年春季及夏季对该江段浮游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87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浮游动物4类38种,以轮虫和枝角类为主;浮游植物密度为8.71×104~98.95×104 个/L,浮游动物密度为23.9~417.4个/L,夏季浮游生物密度总体高于春季;根据地表水营养状态指数(TLI)分析显示,研究水域处于中-富营养状态,春季富营养程度高于夏季。温度、pH、叶绿素a均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产生影响,CODMn仅对浮游植物产生影响,且呈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藕田资源丰富,但单纯种藕利用率不高,产出效益不明显。如果在藕田养殖小龙虾实行综合种养,就可以充分利用藕田的水体和生物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实现比较理想的综合种养效益。但要想达到藕虾双丰收,必须掌握以下增收技术要诀:一、抓好藕田改造,确保满足种藕养虾环境需要藕田养虾,必须保证藕虾互利共生,和谐相处,这就对藕田选址、改造等工作提出了一定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多营养层次养殖的海水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变动情况,并为优化池塘养殖模式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在海水池塘“鱼-虾-贝”多营养层次养殖期间,定期进行采样检测,分析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与营养盐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数高于自然海域,池塘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除养殖初期部分稍低外,养殖中后期均高于自然海域。养殖初期池塘水体浮游植物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优势种,中期以锥状斯克里普藻(Scippsiella trochoidea)为绝对优势种,后期以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锥状斯克里普藻为主要种。池塘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波动明显大于自然海域。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呈现由硅藻占优势向甲藻占优势演替的趋势,而自然海域均以硅藻占绝对优势。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与活性磷酸盐含量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了解鲥鯸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物种相似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分析2018年秋季鲥鯸淀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鲥鯸淀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甲藻(Pyrrophyta)6门99种,浮游植物的数量在3.68×107~8.22×107 cells/L,生物量在18.96~200.9 mg/L;各采样点相似性指数变化在0.26~0.52,介于轻度相似和中度相似,相似性较低;优势度分析显示值在0.07~0.31,该水域浮游植物优势度较低,种类较多;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结果分别在4.05~4.82与0.7~0.85,表明该地区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稳定;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TLI值)表明该地区处于轻度富营养与中度富营养状态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以氮、磷为主的环境因子影响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鲥鯸淀秋季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稳定,氮、磷为主的营养元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藕鳖共作对藕田水环境以及鳖、藕生长性能的影响,2019年6—10月定期监测鳖单作、藕鳖共作和藕单作池塘的水体理化指标、浮游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相对于鳖单作,藕鳖共作能显著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化学需氧量浓度。3种模式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浮游动物优势种群均归属于原生动物、轮虫和桡足类;鳖单作和藕单作水体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以绿藻和蓝藻为主,藕鳖共作模式优势种群归属于绿藻、硅藻、蓝藻和裸藻门。相较于鳖单作,藕鳖共作模式中,中华鳖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增加23.29%和1.59%,饲料转化率降低17.92%;相对于藕单作,藕鳖共作模式中,百粒莲子重和莲蓬数量分别提高9.76%和7.23%。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不同摄食状态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利用Biolog 技术对不同摄食状态下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对六大类碳源利用情况及其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摄食状态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对醇类和胺类的利用强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其他类碳源利用情况基本相同;RDA分析表明,NH4+-N、NO2--N、NO3--N是影响不同摄食状态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摄食状态的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旨在研究水培大蒜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基础性问题。通过在红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养殖缸中浮床种养大蒜(Allium sativum L.)试验,研究水培大蒜对红斑马鱼自然死亡率的影响试验;通过在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养殖缸中浮床种植大蒜试验,研究水培大蒜对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大蒜种植量达到4.75 g/L时斑马鱼的自然死亡率显著增加,这可能与溶解氧的降低有关;大蒜种植使得水体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亚硝态氮水平均发生显著下降,其中对氨氮的影响最显著。水培大蒜可以改善养殖水体水质,但要注意控制种养密度,水培大蒜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春季不同时间稻虾田微生物群落的构成,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克氏原螯虾肠道及养殖环境细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共检测得到16966个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4月底泥样本OTUs最多为3677,虾肠道最少为757。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底泥菌群丰度和多样性较高;稻虾轮作系统中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4—5月所有样品中的优势类群均为变形菌门,6月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类群为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在水体中的占比高于肠道和底泥。主坐标分析(PCoA)和样品层级聚类分析(UPGMA)发现,不同月份的底泥和水体菌群按物种聚类到一起,但6月的克氏原螯虾肠道与底泥菌群相似度较高。综合分析,春季稻虾轮作系统中,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组成与外界养殖环境存在相关性,不同月份各样品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虽有差异但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对长江下游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以及环境因子对它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长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修复做参考。通过Biolog-ECO技术分析了长江下游各江段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探究各江段水质理化因子变化与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关系。研究发现长江下游水质指标除TP、TN外,其他指标均符合Ⅱ类以上标准;微生物群落的整体代谢能力南京江段最强;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在南京江段最高;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安庆江段、南京江段、靖江江段、铜陵江段、芜湖江段;RDA分析表明,水体理化因子TP、Pb对长江微生物代谢六大类碳源呈现正相关关系。综合水质指标和各江段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分析,长江下游水体安庆江段和南京江段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TP、Pb对长江下游水体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物絮团对虾养殖系统进行日本囊对虾的养殖实验,研究温度突变对生物絮团系统中水体氮转化效率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将日本囊对虾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消毒的洁净海水,日换水量20%(半封闭养殖系统),实验组为初始量20 mL/L的生物絮团海水(生物絮团系统)。在实验组与对照组水质保持1周的稳定后,进行温度突变胁迫,温度骤升10℃。在温度突变过程中,温度突变对水体中氮转化通路无显著影响(P>0.05),实验组的硝酸盐氮在温度突变后有上升的趋势,温度突变实验第5天(突变前)为19.65 mg/L到实验第10天(突变后)升高到31.54 mg/L,实验组的累计速率大于对照组。高通量测序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水体微生物中共获得了4219个OTU。实验组的丰度与多样性指数均大于对照组,温度突变前大于突变后。温度突变后的水体和肠道的微生物群落的丰度与多样性均低于突变前。结果表明生物絮团系统在应对温度突变中的表现要优于半封闭养殖系统,在微生物群落的丰度与多样性上均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向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添加小球藻,旨在探究其对养殖水体N、P降解和微生物群落调控的最佳浓度。分别设置对照组(NC)、低浓度组(LC)、中浓度组(MC)和高浓度组(HC),探究不同浓度小球藻对罗非鱼养殖水体中N、P的改善效果,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其他处理组相比,HC组水体N、P营养盐含量降低,对3种形态氮的降解速率NH4+-N>NO3--N>NO2--N。与NC组相比,MC组和HC组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各处理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减少,且HC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最高,群落丰富度与NH4+-N含量显著相关。小球藻可以吸收养殖水体中N、P营养盐,调节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改善养殖水体水质状况,为养殖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稻虾生态种养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2019年小龙虾产量达到177.25万t,养殖面积110.53万hm2。稻虾生态种养具有明显的减肥减药、减虫减害、提高土壤肥力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态效应。不仅可提供优质的稻米和丰富的小龙虾,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满足人们休闲观光的需求。本文综述了稻虾生态种养的产量、面积和主要技术模式现状,从稻虾生态种养对土壤、稻田水体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稻田病虫草害影响方面综述其生态效应,从成本、收益和投产比等方面综述其经济效应,从增收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综述其社会效应,为我国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稻虾生态种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稻虾生态种养对太湖区域优良食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稻虾复合种养模式提供决策参考。选用5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系),进行稻虾复合种养和宽窄行两种栽插密度处理,分析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特点。与常规大田栽培比较,稻虾种养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茎蘖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降低;稻虾种养显著改善垩白性状,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崩解值和糊化温度升高,消减值降低;降低栽插密度能改善稻米品质;稻虾种养对品质的影响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种植模式与品种之间互作对稻米品质有显著影响。长期稻虾共作稻田宜选用适宜的优良食味品种,适量减施氮肥和减少栽插密度可以实现水稻安全稳产,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桃种植品种单一、果实采摘期短、沟渠占地多等瓶颈问题,开展了桃、鳖立体种养的生产性试验,构建了桃、鳖立体种养系统,试验面积为3.33 hm2,种植区与养殖区面积比为9:1。结果显示:桃、鳖立体种养模式中养殖水体的TAN、NO2--N和NO3--N等水质指标比较稳定且保持在较理想范围内,COD、TSS、TN及TP等水质指标均较优、符合淡水养殖排放标准,酸碱度保持在pH 8.2~9.5之间,呈弱碱性。桃的单位产量为15 t/h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2%~19.8%;鳖的养殖成活率为88.83%,养殖区单位产量为1.29 t/hm2,种养系统单位产量为129 kg/hm2,实现增收1.79万~2.3万元/hm2。研究表明,桃、鳖立体种养模式的水质指标状况较优、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是一种具有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高效生态、产品优质等优势的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我们在藕田试验套养小龙虾复合种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种藕田块的水体空间套养小龙虾,藕田中的水草、生物饵料可作为小龙虾的天然饲料,既起到了为藕田生态除草的作用,又提高了藕田的利用率,小龙虾的排泄物还为藕田增加了有机肥料,实现了良性循环。现将这一实用技术介绍如下:一、藕田条件与田间工程建设1.藕田条件。选择地势低洼,保水性能好,光照充足,土壤pH值6~7,田地平坦的地块,每片藕田面积  相似文献   

18.
正安徽省蚌埠地区池塘泥鳅养殖起步较早,繁殖苗种总量省内领先,将泥鳅引入稻田养殖可以拓宽稻渔种养内涵,实现稻渔种养模式多样化,规避稻渔发展以虾为主模式单一市场风险。现就示范点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稻田选择和田间建设1.稻田选择选择面积15亩,长方形,长宽比为5∶3,周边无污染,水源充足、水质好、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的稻田。2.田间工程  相似文献   

19.
江洋  汪金平  曹凑贵 《作物杂志》2020,36(2):200-1253
<正>稻田种养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中放养鱼、虾、蟹、鸭等水产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通过水稻与水产动物互惠互利而形成的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世界上各国都有稻田养殖产业,尤其东南亚地区十分盛行,东南亚又以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稻田种养复合系统与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在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南美白对虾不同养殖密度水质变化规律与养殖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研究南美白对虾不同养殖密度池塘的水质变化规律,并对不同养殖面积、养殖密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分析,2012年5—8月,通过对不同养殖密度南美白对虾养殖池水质周期性连续监测,得到养殖水体水质污染状况及一般规律。在试验设置的养殖密度下,各个养殖池的水质指标均在对虾健康生长合适范围值内。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水体中TN、TP、NH3-N、NO2-N的含量逐渐增加,CODMn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同时对不同养殖密度和养殖面积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养殖面积为0.067 hm2,养殖密度为105~150万/hm2的小规模养殖模式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