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揭示未遭受UV-B直接辐射的玉米地下根部对UV-B的生理生化响应情况。[方法]对玉米品种"垦玉7"幼苗进行短暂UV-B辐射,在处理后不同时间取幼苗根系,测定保护性酶和氮代谢相关理化指标。[结果]在供试的0~72 h,3个氮代谢相关指标在对照和处理中均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的波动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辐射处理导致玉米根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先急剧升高再降低,可溶性蛋白先急剧降低后逐渐升高,其中脯氨酸含量变化明显。根系POD、SOD和MDA保护性酶活性在对照和处理中都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对照相比,辐射处理导致玉米根系中保护性酶活性均下降,其中POD在12~36 h区间显著降低,SOD和MDA变化幅度很小。[结论]玉米幼苗根系对短暂UV-B辐射产生较为显著的生理生化应答。该研究可为全面解析植物对增强的UV-B辐射的生理生化应答机制和信号转导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玉米受到UV-B辐射后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对辐射响应的情况,该文分析了短暂UV-B辐射后不同时间玉米叶片和根系中可溶性蛋白、脯氨酸(Pro)、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等氮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短暂UV-B辐射导致玉米叶片中3个供试指标在短时间内的迅速积累;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在叶片和根系中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且在叶片中变化显著;总游离氨基酸在叶片和根系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根系中变化显著。结果表明UV-B辐射对玉米地上和地下部分氮代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该研究对于全面揭示增强UV-B辐射对农作物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玉米受到UV-B辐射后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对辐射响应的情况,以玉米杂交种垦玉7号为材料,分析了短暂UV-B辐射后玉米叶片和根系中POD、SOD和MDA等保护性酶活性。结果表明:供试的3个酶在叶片和根系中随处理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除根系POD活性显著降低外,辐射诱导的根系和叶片保护性酶变化幅度均差异不显著;值得关注的是,根系中3个保护性酶变化幅度最大时间点均比叶片早,提前12~36h。由此可见,UV-B辐射对玉米幼苗的叶片和根系中POD、SOD和MDA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地下部根系保护性酶对短暂UV-B辐射更敏感,尤其是POD酶。  相似文献   

4.
UV-B对大麦幼苗叶片部分生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模拟UV-B辐射对大麦幼苗叶片部分生理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揭示UV-B辐射对大麦幼苗胁迫效应规律。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处理(2~6 kJ/m2)强度的增强,大麦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CMP)、丙二醛(MDA)含量、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呈上升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呈下降趋势;各项指标在T3(6 kJ/m2)处理组与对照间达极显著差异(P0.01),并且辐射处理时间越长对大麦幼苗叶片的各项生理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5.
高宇霞  韩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15-6818
[目的]以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作为外源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供体,研究了不同浓度一氧化氮对增强UV-B辐射胁迫后小麦幼苗膜脂过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3个组:对照组(CK)、紫外线UV-B处理组(B)、UV-B和硝酸钠(SNP)复合处理组(B+SNP),分别于处理后的第0、1、2、3、4天取样进行丙二醛(MDA)含量及CAT、POD、SOD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3次重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V-B辐射后,小麦幼苗中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导致小麦幼苗产生氧化损伤;在UV-B辐射之后施加不同浓度的SNP,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UV-B辐射胁迫下小麦幼苗根和叶的氧化损伤,使MDA含量下降,抗氧化酶CAT、POD、SOD活性上升。其中,0.1mmol/LSNP对叶的氧化损伤缓解作用较明显,0.01mmol/LSNP则对根的氧化损伤缓解作用较明显。[结论]外源NO供体SNP对小麦幼苗由于UV-B辐射引起的氧化损伤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可增强植物对逆境胁迫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作为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研究了不同浓度一氧化氮对增强UV-B辐射胁迫后小麦幼苗膜脂过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3个组:对照组(CK)、紫外线UV-B处理组(B)、UV-B和硝酸钠(SNP)复合处理组(B+SNP),分别于处理后的第0、1、2、3、4天取样进行丙二醛(MDA)含量及CAT、POD、SOD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3次重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V-B辐射后,小麦幼苗中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导致小麦幼苗产生氧化损伤;在UV-B辐射之后施加不同浓度的SNP,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UV-B辐射胁迫下小麦幼苗根和叶的氧化损伤,使MDA含量下降,抗氧化酶CAT、POD、SOD活性上升。其中,0.1 mmol/LSNP对叶的氧化损伤缓解作用较明显,0.01 mmol/L SNP则对根的氧化损伤缓解作用较明显。[结论]外源NO供体SNP对小麦幼苗由于UV-B辐射引起的氧化损伤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可增强植物对逆境胁迫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不同玉米品种对增强UV-B辐射与干旱复合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拟了平流层臭氧减少20%时辐射到地表的紫外线B(UV-B,280~315 nm)和水分胁迫(20%聚乙二醇PEG-6000处理),考察了温室培养的玉米幼苗叶片对于增强的UV-B辐射联合干旱条件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两胁迫因子UV-B辐射和干旱单独作用24h会导致玉米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脯氨酸和抗膜质过氧化系统(MDA,抗氧化酶SOD,CAT和APX)的变化.这种变化随玉米品种的抗旱性不同差异显著.在复合作用下,抗旱品种脯氨酸量显著增加,CAT和APX活性降低,受影响的程度并非单因子胁迫的加和,而是中和;单独胁迫对非抗旱品种造成的伤害在复合胁迫中加重,表现为叠加效应.结果证实抗旱品种确实也能抵御UV-B辐射的胁迫,并且调节渗透调节物和抗氧化酶削弱干旱造成的伤害,是抗旱品种更好适应环境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通过种子萌发和盆栽试验研究了镉(Cd)与UV-B辐射增强单独和复合胁迫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Cd与UV-B单独或复合胁迫对冬小麦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明显抑制冬小麦幼苗的生长,复合胁迫的抑制效应明显大于单一胁迫;(2)UV-B辐射增强导致冬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类黄酮含量极显著增加,Cd胁迫没有显著影响,且复合Cd胁迫后不加剧UV-B辐射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3)Cd与UV-B单独胁迫均导致冬小麦叶片的细胞膜透性极显著增大,Cd胁迫导致冬小麦叶片的MDA含量显著增加,且UV-B辐射加剧Cd胁迫对冬小麦叶片MDA含量的影响;(4)Cd+UV-B复合胁迫冬小麦植株地上部的Cd含量显著高于Cd单独胁迫.可见,Cd和UV-B辐射增强复合胁迫对冬小麦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外源一氧化氮对增强UV-B辐射胁迫后红松幼苗光合特性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方法]设4个组:1CK;2SNP(0.01 mmol/L);3UV-B(4.22 k J/(m2·d));4SNP(0.01 mmol/L)+UV-B(4.22 k J/(m2·d))。分别于处理1、3、5、7、9 d取样,测定各项生理指标。[结果]施加外源NO,显著增加红松幼苗针叶光合色素含量,缓解UV-B对光合作用的破坏;外源NO处理降低UV-B胁迫对红松幼苗针叶细胞膜的膜相对透性的破坏及MDA含量的积累;UV-B处理和SNP+UV-B处理都提高了APX、SOD和POD活性。[结论]植物防卫反应信号分子NO广泛参与红松幼苗对UV-B胁迫的应答与防御。外源NO对红松幼苗由于UV-B辐射引起的氧化损伤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强度的UV-B辐射对蚕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0~0.3 W/m2的6个UV-B辐射强度处理下,对蚕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初期生长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增强UV-B辐射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影响,对幼苗上胚轴的伸长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在强度大于0.15 W/m2时,植物可能通过加强呼吸来减轻伤害,使幼苗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减少,从而导致幼苗生物量的降低;不同强度的UV-B辐射降低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强度大于0.20 W/m2时,幼苗的MDA含量显著升高,表明膜系统受UV-B辐射的损伤;而本试验条件下增强UV-B辐射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大气中臭氧层变薄的现状及紫外线划分的方法进行了介绍。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有关UV-B辐射对植物影响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增强的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及形态结构,植物生理生化代谢,UV-B吸收物质,植物遗传物质及某些基因表达,植物细胞膜及抗氧化系统,环境多因子相互作用对植物和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对该研究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短时间不同剂量UV—B辐射对冬小麦幼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应答短时间紫外线照射机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15和30μW/cm^2的uV—B照射强度对冬小麦幼苗进行短时间照射处理,并测定色素含量、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结果]UV—B处理导致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含水量都降低,且存在剂量效应,30μW/cm^2处理的降幅大于15μW/cm^2;UV—B辐射处理对类胡萝卜紊含量的影响与花青素相同,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种剂量间差异不大;2种剂量的UV—B处理均抑制了PSⅡ的电子传递,尤其是处理2h的抑制作用最大,4、6和8h的抑制作用有所缓解,且存在剂量效应;2种剂量的UV-B辐射均抑制了叶片的光合速率。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抑制效应加大;高剂量UV—B处理对膜系统的损伤较大,低剂量UV—B处理结果不明显。[结论]短时间UV—B辐射处理对冬小麦幼苗叶片的影响具有剂量效应,高剂量比低剂量的作用效果大。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受害程度有所减轻,该结果与长时间UV—B照射的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短时间不同剂量UV-B辐射对冬小麦幼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应答短时间紫外线照射的机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15和30μW/cm^2。的UV—B照射强度对冬小麦幼苗进行短时间照射处理。测定指标包括:①反射光谱值。用Unispec光谱仪测定反射光谱,并计算所得参数,评价UV—B处理前后叶片叶绿素、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含量、水分含量以及光合强度的变化,每处理测定10片叶;②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牛血清蛋白作为对照;③荧光参数(Fn/Fm):将待测叶片暗反应20min后,用OS-30P荧光仪测定部位同叶色,每处理测定5片叶;④相对电导率。采用Martineau等的方法测定;⑤丙二醛(MDA):采用邹琦的方法测定。测定项目②~⑤均重复5次。[结果】UV—B处理导致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含水量都降低,且存在剂量效应,30μW/cm。的降幅大于15μW/cm^2;UV—B辐射导致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下降,尤其是处理后2h下降幅度最大,2种剂量的UV—B处理间差异不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花色素苷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30μW/cm。处理的略高于15μW/cm。处理。UV—B辐射处理对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与花青素相同,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种剂量间差异不大;2种剂量的UV—B处理均抑制了PSⅡ的电子传递,尤其是处理2h的抑制作用最大,4、6和8h的抑制有所缓解,且存在剂量效应;2种剂量的UV-B辐射均抑制了叶片的光合速率,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抑制效应加大;MDA和相对电导率在照射2h后明显增加,说明高剂量的UV—B处理对膜系统的损伤较大,低剂量的UV—B处理结果不明显。[结论]短时间的UV—B辐射处理对冬小麦幼苗叶片的影响具有剂量效应,高剂量比低剂量的作用效果大。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受害程度有所减轻,该结果与长时间UV—B照射的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Vigna radiata L. to UV-B radiation and salicylic acid (SA)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The exposure of the seedlings to UV-B radi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d biophysical parameters. The pigments viz., chlorophylls and carotenoids and protein decreased while sugar content increased in the seedlings on UV-B exposure. UV-B stress increased the activiti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catalase and peroxidase. SA appears to mitigate the adverse effect of UV-B radiation on the growth and metabolism of Vigna seedlings.  相似文献   

15.
UV-B增强对作物生产影响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气平流层臭氧耗损引起的地表紫外辐射(UV-B)增强是气候变化问题之一。UV-B辐射增强对作物生长、生理代谢、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受到人们普遍关注。通常借助两种方法开展模拟试验研究,即平方波模型法和太阳追踪模型法。UV-B辐射增强引起作物生长受阻、分蘖数减少、株高下降、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下降、光系统Ⅱ受抑、光合效率降低;UV-B辐射增强导致活性氧代谢失衡、叶片气孔器受到破坏、叶绿体结构变形、基粒片层排列紊乱;UV-B辐射增强使作物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下降,导致产量下降;UV-B辐射增强对籽粒蛋白质影响因作物、品种而异。未来应加强UV-B辐射增强影响作物内源激素代谢分子机制研究、区域和全球模拟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相似文献   

16.
UV-B增加对几种不同作物影响程度的种间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大田群体试验方法,研究了UV-B增加对小麦、大豆、棉花及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强度增加1.00W·m-2,不同作物对紫外线UV-B增加的敏感性存在很大的差异。作物的产量和反应指数均表明,作物对紫外线增加的敏感性为棉花>大豆>小麦>玉米。初步分析了不同作物对紫外线敏感差异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在增强紫外线辐射条件下,研究喷施芦荟蒽醌类物质对大豆叶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旨在探究增强UV-B辐射条件下芦荟蒽醌物质对植物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增强UV-B辐射条件下,大豆株高降低、叶面积明显减小、光合色素含量下降、丙二醛含量升高;喷施芦荟蒽醌物质能有效缓解叶绿素含量、生物量降低,减少丙二醛产生;在增强UV-B辐射条件下,叶细胞表面蜡状物质增加明显,气孔明显下陷;而喷施芦荟蒽醌物质后,表面蜡状物质仅稍有增加,气孔下陷状况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8.
以来源于入侵地美国和中国本地的乌桕(Triadica sebifera)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UV-B辐射增强、氮沉降加剧,研究两者对不同种源地乌桕种群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和氮沉降在乌桕株高方面存在显著交互作用,UV-B辐射和种源在Fv/Fm方面存在显著交互作用;UV-B辐射显著增加乌桕SPAD;氮沉降显著增加乌桕SPAD,降低Y(Ⅱ)、ETRmax;氮沉降能减缓UV-B辐射对乌桕株高生长的胁迫作用;来源于入侵地美国的乌桕种群相比于中国本地乌桕种群,具有较高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和株高生长速度,较低的SPAD,并对UV-B辐射胁迫更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以东北重要药用植物黄檗幼苗为对象, 研究黄檗幼苗中抗氧化物质以及主要药用活性成分含量变化对增补不同的UV-B辐射强度的响应。方法通过在温室内控制实验, 设置了3个UV-B辐射强度梯度的处理, 分别是对照组(CK, 自然光照)、低辐射组(T1, UV-B辐射强度为3.26 μW/cm2)和高辐射组(T2, UV-B辐射强度为9.78 μW/cm2), 研究黄檗幼苗中的抗氧化物质及主要有效活性成分, 即3种生物碱(小檗碱、药根碱和掌叶防已碱)含量对不同UV-B辐射强度的响应。结果增补UV-B辐射会使黄檗幼苗中的羟基自由基、丙二醛、单宁、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并随辐射强度升高而增加; 除第40天处理外, 不同处理间黄檗幼苗根中总黄酮含量随紫外辐射强度呈下降趋势, 而茎中总黄酮含量随辐射强度增强而升高, 叶中总黄酮含量随辐射强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升高; 在辐射处理40 d时, 黄檗幼苗茎中3种生物碱含量都高于对照, 低强度辐射的T1组含量高于高强度辐射的T2组且差异显著(P < 0.05)。根和叶中3种生物碱在辐射处理40 d时虽随辐射时间增长含量有所升高但仍低于对照且差异显著(P < 0.05)。结论UV-B辐射增强会导致药用植物黄檗不同器官中的抗氧化物质和药用活性成分含量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对以后黄檗不同利用模式的大规模种植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也对今后的药用植物中生物碱的利用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植物对UV-B辐射响应机理研究方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中臭氧衰减导致的太阳辐射中UV-B辐射的增强对作物可能产生的生态效应,是近10余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以人工模拟UV-B辐射增强对作物幼苗的形成、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乃至产量的形成及生理生化特性变化、蛋白质及核酸等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胁迫或抑制效应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今后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能获得的成果。对拓展紫外辐射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