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控释尿素对春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春梅  罗盛国  刘元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40-13441
[目的]研究控释尿素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自制的3种控释尿素(CRU1、CRU2和CRU3)和普通尿素为氮源处理,测定了各处理小麦不同生育期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结果]控释尿素能提高春小麦各生育期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其中CRU3对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显著;控释尿素提高了植株各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结论]CRU3为小麦品种克98R-813的最佳氮源。  相似文献   

2.
控释尿素对春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春梅  罗盛国  刘元英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103-104,131
目的:研究控释尿素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硝酸还原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自行研制的3种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为氮源,测定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植株含氮量,成熟期测产。结果:控释尿素能提高春小麦各生育期硝酸还原酶活性,控3对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显著;控释尿素能提高植株各生育期含氮量和产量。结论:各生育期硝酸还原酶活性、植株含氮量和产量结果均表明控3为此小麦品种的最佳氮源。  相似文献   

3.
以豫麦4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肥料对小麦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过氧化物MDA、叶绿素含量、不同生育期根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以及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和长效碳铵颗粒肥处理下的小麦植株叶片和根系内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发现该处理下小麦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通过对不同生育期小麦根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的研究,发现在尿素和长效碳铵颗粒肥处理下,根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在不同的生育期根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均显著大于对照;研究发现小麦不同生育期内氮和钾的积累规律相似,表现为逐渐增加,而磷的积累在灌浆期表现出降低的趋势。本试验表明,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克服了传统碳铵颗粒肥的易挥发、投入成本高等缺点,具有与尿素相同的功效,缓释肥效长,在今后农业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镉浓度对寒地水稻根系活力和籽粒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镉浓度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活力、成熟期水稻植株和籽粒中镉含量、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镉浓度的增加,水稻根系明显下降,植株中镉含量增加,糙米中蛋白质含量降低。[结论]土壤镉污染降低水稻根系活力和稻米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5.
在大田条件下,试验设5 个处理:T1 不施氮肥、T2 常规施肥、T3 控释尿素100%、T4 控释尿素90%、T5 控释尿素80%。研究水稻控释氮肥对寒地水稻植株和土壤氮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整个生育期控释氮肥处理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且铵态氮先下降后升高,抽穗-乳熟期含量最低;硝态氮先升高后下降,抽穗期含量最高。不同氮肥处理植株全氮逐渐升高,成熟期达到最大值,且T3 处理最高。控释氮肥处理产量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且T4 处理产量最高,达到7944.44kg/hm2,与T2 处理相比提高7.3%,与T1 处理相比提高19.0%,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控释氮肥的施用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及植株全氮的含量,促进了水稻植株干物质的积累,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6.
将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对玉米各生育期植株全氮含量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延长,玉米根、茎、叶片、籽实全氮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与空白处理相比,其他4种施氮方式下玉米根、茎、叶片、籽实全氮含量均有所增加,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和优化施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前期氮的吸收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秸秆还田处理和控释尿素处理对玉米植株后期氮的吸收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小麦籽粒品质提前监测与预报,以为小麦生产形势的分析和收购调度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Landsat-5 TM卫星遥感数据,分析长江中下游流域江苏地段春性中、弱筋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植株性状参数(叶片SPAD值、叶片氮含量和植株氮含量)、卫星遥感植被指数和籽粒蛋白质含量间关系,建立籽粒蛋白质含量卫星遥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拔节期植株性状参数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开花期植株性状参数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用于籽粒蛋白质含量提前预测;开花期植株性状参数均可采用NDVI和DSW3等卫星遥感植被指数进行反演,效果最优,并基于NDVI和DSW3分别建立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采用模型预测2007年和2009年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实测值间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且RMSE值较低,其中NDVI模型预测精度较高。构建了基于开花期数据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卫星遥感预测模型,采用NDVI模型制作了2009年江苏省部分区域春性中、弱筋小麦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卫星遥感预测专题图。  相似文献   

8.
本文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水氮配合对春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下,合理迫施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中水或高水条件下,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建议在拔节期追施氮肥。推迟施氮时期及合理增加施氮量,有助于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蛋白质各组分含量,追氮时期应选择在抽穗期或灌浆期。增加土壤相对含水量,会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各组分含量。水分亏缺或过量均不利于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的提高。在生产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的栽培目的确定灌水和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9.
通过处理1习惯施肥、处理2一次性底施"控释复合肥"、处理3与"控释复合肥"同配方的普通复合肥对比试验,在河南北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生产管理条件下,比较不同施肥品种对玉米的农艺性状、抗逆性、秸秆和籽粒氮含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考察在玉米田施入"控释复合肥"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不同生育期叶片数各处理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在玉米生长后期,处理2比其他两个处理抗病性强,生育期内叶片黑绿,植株健壮,光合作用时间长,无论是籽粒还是秸秆中氮含量都比处理1和处理3中的氮含量高。与普通和常规施肥方式相比,施"控释复合肥"能增加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了玉米的亩产量,因此施"控失复合肥"增产效果较好,可以在大田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氮磷配施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年肥料配施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配施不仅增加植株茎叶内的氮、磷、钾含量,而且,小麦籽粒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N30P24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6.4%,对籽粒加工品质改进也最大.所以,在本试验条件下,提高小麦品质的最佳氮磷配施量是尿素30kg、三料磷肥24kg.以扬花期喷施尿素增加蛋白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5种施肥方式(处理1:1/2尿素播种前撒施旋耕,1/2尿素返青拔节期追施旋耕;处理2:全部尿素播种前撒施旋耕;处理3:全部控释氮肥播种前撒施旋耕;处理4:全部控释氮肥播种前在种子正下方条施;处理5:全部控释氮肥播种前在种子侧下方条施)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小麦株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差异不显著,基本苗数和冬前最大分蘖数以处理2最高,春季最大分蘖数以处理1、3、5较高,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处理1、3、4、5的小麦生物量较高,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处理2。小麦产量受穗数影响最大,处理1、3、5的产量较高,分别为9 139、9 097、8 930 kg/hm~2,三者差异不显著;处理2产量最低,为8 407 kg/hm~2,显著低于其余4个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各处理间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处理1、3、5较高,彼此间无显著差异,处理2最低。处理3、4、5在拔节期和孕穗期0~9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与施用尿素的处理1、2差异相对较小(60~90 cm孕穗期差异相对稍大),在小麦收获后硝态氮含量相对较高。总体上,控释氮肥一次性撒施旋耕和条施于种子侧下方的施肥方式效果较好,既能保证小麦稳产,又能使土壤保持较高的硝态氮含量,从而减轻面源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氮水耦合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利用大型活动式防雨棚,设计了3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了氮水耦合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尿素处理开花前玉米的地上部干重、叶面积指数低于常规尿素处理,开花后开始赶超常规尿素处理,收获时其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尿素。适宜的水分和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从产量上看,在田间持水量的50%±5%(W1)处理中常规尿素N 150 kg/hm2(NU)和控释尿素N 150 kg/hm2(CU)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5.77%和29.97%;在田间持水量的75%±5%(W2)中二者分别提高35.60%和40.87%,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因此,与常规尿素相比,不论在干旱或水分适宜条件下,控释尿素能更好地协调玉米的地上、地下部生长,利于获得高产,而适宜的水分可以显著提高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13.
控释肥料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量的控释尿素(CRU)与普通尿素(U)配合基施(100%U,T1;100%CRU,T2;80%CRU+20%U,T3;60%CRU+40%U,T4)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等条件下,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T3和T4)冬小麦千粒重、穗粒数和收获指数与单施尿素(T1)相比显著增加,冬小麦产量提高7.42%~13.12%;此外,两种尿素配施能增加冬小麦成熟期籽粒中氮素的分配量,降低营养器官中氮素残留量;配施组(T3和T4)土壤氮素依存率降低了7.43%~11.04%,氮肥利用率提高了8.37%~14.05%,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肥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试验条件下,以处理T4(60%CRU+40%U)效果最佳,该处理下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新型尿素在冬小麦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普通尿素(Urea)、控失尿素(LC Urea)、海藻酸尿素(H Urea)、聚能网尿素(N Urea)、含锰尿素(Mn Urea)、控失尿素一次施肥(LC Urea 1)、普通尿素+等量锰(Urea+Mn)和不施肥(CK)对冬小麦产量、叶片SPAD、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LC Urea和H Urea处理较Urea处理的小麦拔节期叶片SPAD分别显著提高1500%和1300%,灌浆期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增加3304%和2076%,气孔导度分别显著提高2609%和2174%,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1439%和1236%,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4575%和3902%。N Urea和Mn Urea处理与Urea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LC Urea和H Urea处理较Urea处理显著增产1449%和1333%。控失尿素和海藻酸尿素能够有效提高穗数,改善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可在豫北潮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施肥方式为副区,研究田间不同耕作方式下,施肥方式对玉米穗位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耕作方式下,控释尿素处理可显著提高植株的总吸氮量,在玉米吐丝后光合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常规尿素处理(P〈0.05),控释尿素处理也可显著提高玉米穗位叶SOD、POD和CAT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MDA积累量。因而,该控释尿素处理对籽粒灌浆速率的提高效果显著。相同施肥方式下,深松处理可以提高植株水分利用效率,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深松与控释尿素耦合满足了植株对水分氮素吸收利用的时空需求,显著提高了玉米吐丝后的光合叶面积指数、抗氧化酶活性、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延缓穗位叶衰老效果最佳,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2006-2007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施用不同形态氮肥对土壤供氮能力和强筋小麦植株含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纯氮量相等的条件下,硝态氮肥处理的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高,土壤供氮能力较强。而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成熟期之前植株各器官的含氮量均以酰胺态氮肥处理最高。酰胺态氮肥处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植株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硝态氮和铵态氮肥处理。因此,对强筋小麦以施用酰胺态氮肥为宜。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生育期间植株各器官土壤氮与肥料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器官吸收总氮量中,土壤氮约为肥料氮的2~3倍,肥料氮对土壤有激发效应。肥料利用率随氮肥施用期的后移和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氮肥不同施用期对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极显著效应(F=31.3>F_(0.01)=4.22),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氮肥施用期推迟而显著增加;对籽粒蛋白质产量的效应则差异不显著。生育前期施氮有利于籽粒产量形成,开花期叶面喷施氮肥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8.
以春小麦高蛋白品系F93-486和优质品种张春11号为母本,分别与生产上推广的丰产性品种武春1号,陇春8号和高原338为父本的3个组合的P1、P2、F1、F2、B1和B26个群体为供试材料,研究了F93-486和张春11号的3个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角质率)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F93-486的蛋白质含量与角质率两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遗传力高。张春11号的沉淀值主要受加性效应以及加性与显性互作效应控制,遗传力高;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遗传力也高。因此,F93-486与张春11号均可作为改良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