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β-葡聚糖含量受遗传因素决定,但不同地区和年度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成熟期间温度高,雨水少促进β-聚糖酶的活性及其表达关系密切,与胚乳质地、皮壳、棱型和粒重也有一定的相关,测定β-葡聚糖含量目前有酶学法、萤光法和层析法等方法,以酶学法最为普遍;本文也阐述了改良大麦β-葡聚糖特性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Palm  G.H 《大麦科学》2000,(4):44-46
于45℃制备麦芽汁时,从有再生产尖性和没有酶活性的粉碎麦芽中释放到麦芽汁里的β-D-葡聚糖基准水平相近。当在65℃糖化时,发现无论是用有酶活性的麦芽粉还是用没有酶活性的麦芽粉制备的麦芽汁里,β-D-葡聚糖含量水平都明显较高。总的说来,在糖化期间,在释放β-D-葡聚糖方面,糖化温度可能比所谓β-葡聚糖释放酶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把糖化期间β-D-葡聚糖的物理性释放与制麦过程中发生的β-D-葡聚糖的酶释放和降解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
大麦β—葡聚糖酶的研究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存在于大麦糊粉层和质片中的大麦β-葡聚糖酶(1,3-1,4-β-葡聚糖酶)属于诱导酶,种子萌发期间受赤霉酸(GA)诱导而激活。1,3-1,4-β-葡聚糖酶和1,3-β-葡聚糖酶基因是β-葡聚糖酶基因家族中两类,这两类β-葡聚糖酶水解酶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它们与大麦的制啤和抗病密切相关,遗传工程将为大麦的品质改良和选育抗病品种提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1990—1992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研究了4个燕麦品种在播种期和孕穗期施氮或延迟播期对燕麦蛋白质、油份及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在孕穗期施用氮肥能增加蛋白质的含量,减少含油量,但β-葡聚糖含量对增施氮肥无明显反应.通常,延迟播期可增加蛋白质和β-葡聚糖含量,减少含油量.然而,1992年随播期的延迟,蛋白质和油含量有增加趋势,而β-葡聚糖含量无明显改变.由于不同年份的试验结果有差异,生长季节的环境条件似乎会影响延期播种对蛋白质、油和β-葡聚糖含量的作用.虽然有些品种与栽培管理的互作是显著的,但4个品种生化成份的顺序在整个试验中一直是稳定的.因此,如果需要改进这些特性,基因型与栽培管理的互作不会过分影响后一代育种材料蛋白质、油份和β-葡聚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氮肥和播期对燕麦蛋白质,油及β—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1992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研究了4个燕麦品种在播种期和孕穗期施氮或延迟播期对燕麦蛋白质,油份及-葡聚糖含量的影响,在孕穗期间施用氮肥能增加蛋白质的含量,减少含油量,但β-葡聚糖含量对增施氮肥无明显反应。通常,延迟播期可增加蛋白质和β-葡聚糖含量,减少含油量,然而,1992年随播期的延迟,蛋白质和油含量有增加趋势,而-葡聚糖含量无明显改变。由于不同年份的试验结果有差异,生长季节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使用了相同农学条件下种植的8个大麦品种和在土耳其六个不同地点种植的大麦品种Tokak样品。大麦品种和种植地点之间,β-葡聚糖含量都有明显差异(P〈0.050。在用8个大麦品种检测过的麦芽质量指标中,脆度,粘度,库尔巴哈值和粗细粉差异与β-葡聚糖总量有明显相关性(P〈0.05)。在不同地点种植的Tokak样品的麦芽质量指标(库尔巴哈值和粗细粉差)与β-葡聚糖含量之间也有类似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以大麦穗废弃物为原料,通过碱液浸提、胰酶水解和乙醇、硫酸铵、异丙醇的先后沉淀,提取纯化β-葡聚糖。分别以自制β-葡聚糖和进口β-葡聚糖为底物,用β-葡聚糖酶活测定比较法,得出自制β-葡聚糖纯度为77.12%。淀粉碘液显色反应结果表明淀粉含量少,还原糖仅为0.83%,自制糖中蛋白质含量平均占5.91%,β-葡聚糖提取率平均为1.08%,最高达1.44%。  相似文献   

8.
燕麦β-葡聚糖的保健作用及影响其积累的因素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燕麦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燕麦β-葡聚糖能预防和治疗由高血脂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的降低血脂和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关于燕麦β-葡聚糖在人体内的作用机理,目前虽已有一些假说,但均未取得充分的证据。燕麦β-葡聚糖的含量存在遗传差异,裸燕麦的含量通常高于皮燕麦,不同基因型的裸燕麦,其β-葡聚糖的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因素对燕麦β-葡聚糖含量也有明显影响,氮素供应的增加通常会提高β-葡聚糖含量,但是其他环境因子包括磷、钾等矿质元素对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合成及积累的影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麦芽内—β-葡聚糖酶的提取方法和作用条件,用0.2MHAC-NaAC缓冲液(PH7.0,含0.1MAcl)40℃搅拌萃取50分钟制备粗酶液:内—β-葡聚糖酶作用的最适温度45℃,最适PH4.6;原料大麦中该酶活性35U/g,发芽3天达到150U/g,绿麦芽中134U/g,经焙燥后活性降低38%。  相似文献   

10.
大麦β—葡聚糖酶的品种和环境变异及其遗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麦β—葡聚糖酶活性是啤酒大麦的一个重要品质性状,它与β—葡聚糖含量j麦芽浸出率、糖化力等有着密切关系。β—葡聚糖酶活性受品种本身遗传因素的控制,但不同地区与年份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制麦期间的温、湿度及其它各种理化处理对其有着很大影响。还阐述了大麦β—葡聚糖酶活性的遗传和育种改良。  相似文献   

11.
燕麦β-葡聚糖的合成与积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燕麦β-葡聚糖具有明显的保健功效,这方面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燕麦β-葡聚糖具有β-(1,3)(1,4)两种糖苷键,而且排列有序,主要分布于籽粒糊粉层,通常与其它物质结合存在。燕麦β-葡聚糖是在高尔基体中合成的,但β-葡聚糖的合成过程目前还不清楚,β-葡聚糖合成酶(或复合体)可能是合成过程的关键酶。除遗传因素外,水分供应、总辐射、矿质营养、籽粒成熟期温度等环境因素均对β-葡聚糖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将烟草中经修饰的Ⅰ类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cDNA分别加上Ca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依次插入到同一植物表达载体pBin19上,获得植物双价表达载体pCG-Ⅱ。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探明巴西橡胶树乳管的防卫功能,笔者采用RT-PCR和Northem-blot技术分析割胶、机械伤害和外源茉莉酸对胶乳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橡胶素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茉莉酸和机械伤害均能上调几丁质酶、β-l,3-葡聚糖酶和橡胶素的基因表达,但机械伤害的效应滞后于外源茉莉酸;(2)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橡胶素的基因在割胶树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在未开割树中的表达;(3)割胶树胶乳中内源茉莉酸含量显著高于未开割树.  相似文献   

14.
纤维素酶是重要的水解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新陈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茶树中纤维素酶的活性变化特征,以茶树品种‘凫早2号’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不同组织结构中纤维素酶3种主要组分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内切葡聚糖酶在茶树一芽四叶中随着叶片成熟度增加,酶活性增加,表现为:第四叶第三叶第二叶第一叶芽,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现相反趋势;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都是在第四叶活性最低。内切葡聚糖酶在茶树花朵中活性最高,而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分别在叶片、果皮中活性最高。胞质蛋白中内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膜蛋白中的酶活性,但胞质蛋白、膜蛋白中都未检测到外切葡聚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青稞β 葡聚糖含量的基因型差异及优质种质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青稞品质育种提供参考,采用国际通用的混合键β-葡聚糖分析方法测定了195份青稞种质的(1→3),(1→4)-β-葡聚糖含量,结果显示,测定材料的平均β-葡聚糖含量为5.10%,变化范围为3.03%~7.16%;有21份材料的含量高于6%,1 5份材料低于4%,可分别用于食用、饲用和酿造用品种的育种.青海省18个育成品种(系)的β-葡聚糖含量变化范围为3.68%~6.48%,昆仑2号和昆仑10号β-葡聚糖含量分别高达6.23%和6.49%,05-鉴12和09-鉴16的β-葡聚糖含量最低,分别为3.77%和3.68%.不同棱形、粒色和粒重的种质之间β-葡聚糖含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给燕麦优化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和高β-葡聚糖含量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地区的四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开花到籽粒完全成熟,哥葡聚糖含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其中总β-葡聚糖在花后15d内迅速合成,是β-葡聚糖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之后合成和积累速度减缓,其中可溶性β-葡聚糖在花后10d内积累速度较快,而后变缓。不同燕麦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可溶性β-葡聚糖所占比例表现为皮燕麦高于裸燕麦。从燕麦籽粒形成到成熟,不同品种籽粒中葡萄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花后15d左右达到最大值,葡萄糖含量与β-葡聚糖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葡萄糖含量不是燕麦籽粒中β-葡聚糖合成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向日葵对菌核病菌毒素的生理生化抗性机制,测定了粗毒素液体浸根处理后,不同抗性向日葵品种丰葵杂1号(FKZ1)和7101的叶片几丁质酶、β-l,3-葡聚糖酶活性和丙二醛、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的含量及组织细胞膜透性的变化。毒素处理后,向日葵叶片几丁质酶和β-l,3-葡聚糖酶的活性,丙二醛、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的含量显著提高,以上几种物质除丙二醛外,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相比升高的速度快,幅度大。同时毒素可显著破坏植株细胞膜透性,抗病品种细胞膜的耐损伤能力强于感病品种。研究表明几丁质酶和β-l,3-葡聚糖酶的活性,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含量和细胞膜的耐损伤能力与向日葵对菌核病的抗性呈正相关,丙二醛含量与向日葵对菌核病的抗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给燕麦优化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和高β-葡聚糖含量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地区的四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开花到籽粒完全成熟,β-葡聚糖含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其中总β-葡聚糖在花后15 d内迅速合成,是β-葡聚糖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之后合成和积累速度减缓,其中可溶性β-葡聚糖在花后10 d内积累速度较快,而后变缓.不同燕麦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可溶性β-葡聚糖所占比例表现为皮燕麦高于裸燕麦.从燕麦籽粒形成到成熟,不同品种籽粒中葡萄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花后15 d左右达到最大值,葡萄糖含量与β-葡聚糖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葡萄糖含量不是燕麦籽粒中β-葡聚糖合成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谷物β-葡聚糖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在食品等领域广泛应用。如何快速、准确、经济地检测β-葡聚糖含量已成为燕麦、大麦等谷物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谷物β-葡聚糖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法、色谱法、刚果红法、荧光法、粘度法、近红外法等,各方法采用不同的原理,在准确度、检测效率、检测成本等方面均有所差异。其中,酶法测定结果准确度高,已被开发成试剂盒并成为谷物β-葡聚糖的标准检测方。法,但是高纯度酶价格昂贵;近红外法检测简单快捷,可大批量检测样品,甚至可以选用全谷物籽粒进行无损检测,然而该方法在建立时需要大量已知含量的样本确定定量模型。本论文综述了当前谷物β-葡聚糖的检测原理、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和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20.
提取条件对裸燕麦β-葡聚糖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裸燕麦β-葡聚糖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产裸燕麦为原料,研究了溶剂、温度、提取时间和β-葡聚糖酶水解等提取条件对燕麦β-葡聚糖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强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会导致燕麦β-葡聚糖分子量下降,水提取β-葡聚糖的分子量较高.β-葡聚糖的分子量随着提取温度的提高而增加,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不同条件下提取的燕麦β-葡聚糖分子量分布在340~2 000 kD之间.β-葡聚糖酶水解会使β-葡聚糖分子变小,在几乎完全水解时分子量为2~5 k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