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薄层层析分离大豆种衣剂的各有效成份,其Rf值分别为:多菌灵0.40,克百威0.56,福美双0.70。分离后的各有效成份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所得分析结果与已知值基本一致。方法误差在5%以内。  相似文献   

2.
采用薄层层析分离玉米种衣剂中的各有效成分,其Rf值分别为:克厚威0.60,福美双0.75,分离后的各有效成份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所得分析结果与已知值基本一致。方法误差在5%以内。  相似文献   

3.
鸡胆汁有效成份CDCA和TCDCA的提取及其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鹅去氧胆酸(CDCA)和牛磺酸鹅去氧胆酸(TCDCA)是鸡胆汁的主要有效成份.本试验采用碱解、沉淀、萃取等简单的生物学技术从鸡胆汁中分离纯化了CDCA,其纯度达98.2%,采用盐析、萃取、脱水、硅胶分离等方法及工艺提取纯化了TCDCA,其纯度达97.8%,然后对这两种有效成份分别进行了体外抗菌试验,结果表明两者对体外培养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均无抗菌作用,而对体外培养的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且在相同浓度下TCDCA的抗菌作用显著强于CDCA.  相似文献   

4.
对胡麻优良品种性状用主成份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有效分枝数、有效结果数和千粒重的特征根值累计百分率在90%以上。株高为第1主成份,有效分枝数和有效结果数为第2主成份,千粒重为第3主成份。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用于检测土壤棉花黄萎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该培养基成份为:鲜棉叶100g,蔗糖5g,琼脂17~20g,40%PCNB0.3g,氯霉素、链霉素和青霉素各0.05g,水1000ml,pH6.4~7.0。该培养基与其它常见分离培养基相比,成份简单、操作简便,检测率显著,抑菌效果好,病菌在其上生长快、菌落典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性分离培养基。  相似文献   

6.
鹅去氧胆酸(CDCA)和牛磺酸鹅去氧胆酸(TCDCA)是鸡胆汁的主要有效成份。本试验采用碱解、沉淀、萃取等简单的生物学技术从鸡胆汁中分离纯化了CDCA,其纯度达98.2%,采用盐析、萃取、脱水、硅胶分离等方法及工艺提取纯化了TCDCA,其纯度达97.8%,然后对这两种有效成份分别进行了体外抗菌试验,结果表明两者对体外培养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均无抗菌作用,而对体外培养的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菌  相似文献   

7.
有机无机复混肥中有机质含量准确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有机无机复混肥组成成份的多元化,其有机质含量的定量分析对于常规灼烧法而言,分析测定值与理论值偏差太大,其结果已无实际使用价值."灼烧校正法"和"溶解残渣灼烧法"能较好地解决有机无机复混肥中其他组成成份对测定结果的干扰,且不改变原有常规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简便易行.其测定结果值与理论实际值之间的统计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和0.9851,准确度较高,相对误差较小.可以作为企业质检和技术监督抽检单位的参考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稀酸浸提法快速测定饲料中钙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稀酸作为提取剂,可有效提取饲料钙的成份,与传统的干灰化相比,该技术更为简单、快速、经济、并减少环境污染、经F值检验,其测定值与干灰化法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玉米种衣剂中的各有效成份,以异丙醇 水为流动相,以25 cm×4.6(i.d) 不锈钢柱,内装NovapakC18填充物(5μm),在280 nm波长下测定,福美双和克百威回收率均在98%~102%之间。所得分析结果与已知值基本一致,测定误差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0.
关于荞麦生物类黄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荞麦作为药粮兼用的杂粮作物,其有效成份是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以及药用成份生物类黄酮,通过对当前国内外不同荞麦品种生物类黄酮的研究现状,以及提取和加工工艺的分析.对今后荞麦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沙尘暴尘源形成及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尘暴(sand—duststorm)系指强风把地表大量沙尘卷入到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是1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沙尘暴尘源物质的形成及分布是形成沙尘暴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本文在查阅分析了大量关于沙尘暴研究等文献的基础上,从沙尘暴尘源形成因素、尘源种类及分布等方面,对沙尘暴尘源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反映沙尘暴尘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