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正常条件下,强势粒领先增重,且最早进入增重高峰。俟强势粒增重高峰渐缓或下降后,弱势粒才开始旺盛增重。强、弱势粒间出现“阶梯式灌浆”现象。受精粒可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着等待灌浆的能力。空粒与秕粒形成的调整时间相当长。IR_(661)强、弱势粒的最终空、秕率组成大体相等。南优3号强势粒的空粒率稍高于秕粒率,而弱势粒的秕粒率是导致结实率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本试验还指出,南优3号受精谷粒间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启动灌浆的早迟和灌浆强度的高低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寒地水稻品种子粒灌浆特性差异及其对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 L ogistic生长方程 W =K/ (1+ ae-bt)对寒地水稻品种 (系 )强、弱势子粒灌浆过程进行了分析 ,并依配得的 L ogistic方程导出了若干个子粒灌浆特性参数。结果表明 ,强势粒的起始灌浆量、最大灌浆强度高于弱势粒 ,有效灌浆期比弱势粒短 ,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和最大灌浆速率期早于弱势粒。强、弱势粒各项灌浆参数均存在品种间差异。相关分析表明 ,强势粒和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早、最大灌浆速率期早、平均灌浆强度高 ,弱势粒起始灌浆量大、最大灌浆速率高 ,强弱势粒同步灌浆性强 ;结实率高 ,寒地超高产水稻品种应适当提早抽穗期 ,从而提早弱势粒最大灌浆速率期 ,保证较高结实率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大穗型粳稻品种豫粳6号为材料,在幼穗分化期施用不同量的氮肥,研究了子粒灌浆速率、充实度和相对充实度的动态,探讨了子粒相对充实度的氮素调控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开始灌浆的5~10 d,强势粒的子粒灌浆速率明显高于弱势粒,平均比弱势粒高137.6%,花后10~20 d,强势粒平均灌浆速率较弱势粒高80.28%,而弱势粒在花后25 d以后的灌浆速率平均较强势粒高117.2%.不同氮素处理间的子粒充实度和粒重差异显著.子粒相对充实度在整个灌浆期内呈先降后升的偏“V”型动态曲线.灌浆中后期的子粒相对充实度与结实率、千粒重和弱势粒的充实度、充实指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强、弱势粒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弱势粒的糙米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选用粳稻品种“东稻4号”(DD4)、粳稻品系“G19”作为试验材料,分别种植在pH值为801和903的苏打盐碱地中。在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析2个供试材料在不同苏打盐碱胁迫下水稻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子粒灌浆速率和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重度苏打盐碱胁迫下水稻起始灌浆期都延迟5 d;强势粒干物质积累都明显高于弱势粒,强势粒前期的灌浆速率高于弱势粒,后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DD4”先于“G19”达到干物质积累的高峰,“G19”强势粒灌浆高峰次数多于“DD4”;灌浆期“DD4”无论强势粒还是弱势粒均失水较快,而“G19”强势粒失水快,弱势粒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5.
以4个不同品质粳稻为材料,对强、弱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变化及与子粒后期灌浆速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强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过程主要集中在抽穗后的5~15d和15~30d,其它时期垩白度的变化不大,不同品质粳稻强势粒垩白形成的变化过程差异较大;弱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过程集中在抽穗后的10~35d和35~40d,以后垩白度的变化不大,但品质优的品种弱势粒在抽穗后35d达到成熟时的稻米垩白度,品质差的在抽穗后40d达到成熟时的稻米垩白度。不同品质的粳稻品种无论强势粒还是弱势粒最终垩白度形成期与子粒灌浆终止期是一致的,具有完全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田试验,以大穗型水稻品种新丰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期喷施复配化学调节剂对水稻子粒灌浆充实、稻米品质和蔗糖-淀粉代谢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喷施复配化学调节剂IV和V可增加水稻强势粒和弱势粒的起始灌浆势、相对起始势,提高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缩短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需时间,显著改善强势子粒的外观品质和碾磨品质,提高水稻弱势子粒的千粒重,且强势粒和弱势粒中蔗糖-淀粉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均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外源喷施复配化学调节剂IV和V可通过增加强势粒和弱势粒中蔗糖-淀粉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水稻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充实、增加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7.
黑米灌浆特性对花青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黑米籽粒灌浆特性对花青素积累的影响,为高花青素黑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籽粒花青素含量具有显著差异的5个黑米品种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进行盆栽种植,花后定期取样测定并分析籽粒干物质量与花青素的积累动态。【结果】5个黑米品种强弱势粒异步灌浆明显,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高于弱势粒,且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的出现时间早于弱势粒。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5种黑米的花青素含量均先缓慢增加再快速增加,达到峰值后又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强弱势粒花青素积累动态差异显著,灌浆前中期强势粒花青素积累含量明显高于弱势粒,花青素含量达到峰值前的积累速率与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灌浆中后期弱势粒花青素积累量高于强势粒,但降解速率明显缓于强势粒。在花后30 d, 5个黑米品种弱势粒花青素含量均高于强势粒。【结论】黑米籽粒灌浆和花青素积累均存在显著的粒位差异;灌浆前中期花青素的快速积累与籽粒质量增加基本同步,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灌浆中后期弱势粒表现出较高的花青素积累优势和较缓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8.
超级杂交稻结实期根系活力与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以两系超级杂交稻粤杂122、粤杂889和粤杂922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级杂交稻及其亲本在结实期的根系活力与籽粒灌浆特性关系。结果表明,(1)各供试材料根系伤流强度最大值出现的时期各不相同。其中,粤杂889、粤杂922和恢复系R122最大值出现在始穗期;粤杂122和W922的最大值是在抽穗后5天,而W889与GD-1S则是在抽穗后10天。此后,除母本GD-1S外,其它均迅速下降,到抽穗后15天伤流强度下降到拐点。(2)超級杂交稻的受精颖花根活量与其父母本的受精颖花根活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利用根系活力强的亲本组配可望获得根系活力强的超级杂交稻组合;(3)超级杂交稻及其父本恢复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两段灌浆现象,强势粒灌浆速率高峰出现在抽穗后15天左右,而弱势粒的灌浆速率高峰则出现在抽穗后30-35天;(4)强势粒的灌浆速率与伤流量、颖花根活量和受精颖花根活量在抽穗15天左右均呈极显著相关;弱势粒的灌浆速率与受精颖花根活量在抽穗后10天、15天和20天均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而与伤流强度和颖花根活量在抽穗后15天和20天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因此,选育出根系活力强的超级杂交稻组合,以及从栽培上维持和提高超级杂交稻中后期根系活力,是解决超级杂交稻的两段灌浆明显和充实度差等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生理的研究   总被引:57,自引:5,他引:52  
以具代表性的两亚种间杂交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籽粒灌浆特征及其一些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亚杂组合强、弱势粒的灌浆特征为明显的异步灌浆型。强势粒开始灌浆和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早,弱势粒在开花后相当长时间内生长处于停滞状态,待强势粒生长速率下降到十分微弱时才开始灌浆。弱势粒的起始生长势、灌浆速率和生长终值量等均小于强势粒;强势粒和籽粒充实度好的亚杂组合,籽粒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多,可溶性糖的含量少,弱势粒和充实度差的组合,结果则相反;灌浆初期籽粒中的ATP含量和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强势粒大于弱势粒,籽粒充实度好的组合大于籽粒充实度差的组合。对亚杂组合籽粒充实不良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对三种不同穗型水稻灌浆期进行研究,了解各类型水稻的灌浆特点,从中分析比较各类型水稻灌浆期强弱势粒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的强弱势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差值最小,较为同步,生长上表现灌浆快;穗重型品种的强弱势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差值最大,而且弱势粒灌浆启动较慢,生长上表现灌浆慢;中穗型介于两者之间。原因在于各类型品种强势粒灌浆时间较一致;而各类型品种弱势粒间灌浆时间差异较大,导致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灌浆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结合1991要2011 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粮食出口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 现,粮食贸易政策对我国粮食出口产生了显著影响,特别是1995 年和1996 年实施的粮食出口政策对粮食出口量产 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2008 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粮食出口控制措施对粮食出口量也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汇率和人 均粮食产量对我国粮食出口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国际粮价对我国粮食出口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商品粮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吉林省是最早实施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省份之一。在20多年的建设中,吉林省商品粮基地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发展中遇到了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在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应从强化商品粮基地的粮食供给能力、增强商品粮基地的区域经济整体功能、实施商品粮基地重点支持政策、加快商品粮基地的流通设施建设等方面推进商品粮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9年来,对稳定市场粮价、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在政策设计方面存在的缺陷,如责任主体与粮食收购主体分离,最低收购价形成机制未明确,收购贷款与利息补贴等没有明确或细化等相关问题;以及在操作方面存在诸如粮食品种差价不合理,执行主体和委托收购库点关系不顺,收购点库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政策效果的进一步发挥。从优化政策设计、提高执行效果、完善配套措施三个方面,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江西粮食生产、流通、消费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江西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即建立粮食生产的激励机制、建立粮食流通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发挥粮食消费对粮食生产的引导作用、构建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判断我国饲料粮消费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本研究结合饲养规模和结构变化,科学测算了主要动物性产品的饲料粮转化系数,并采用需求法对我国饲料粮消费量和消费结构进行了重新测算。结果表明:1)肉类产品单位耗粮数量明显高于鸡蛋、牛奶和水产品,其中猪肉最高。从饲料粮转化系数来看,我国耗粮型家畜比重逐步减少,节粮型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畜禽产品供给结构逐步优化。2)养殖规模对不同畜禽品种的影响差异较大,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单位耗粮数量高于散养户,肉牛、肉羊、蛋鸡和奶牛规模化养殖更加节约用粮,肉鸡中等规模养殖耗粮最低。3)2000—2020年我国饲料粮消费先快速增长后有所下降,2020年7种动物性产品生产预计消耗3.06亿t饲料粮。从结构来看,生猪饲料粮消费量最大,但其占比由2000年的57.54%下降至2020年的42.89%。从空间格局来看,我国饲料粮消费量大致呈“东高西低”。  相似文献   

16.
WTO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波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入WTO后国际粮食市场对国内粮食生产波动的短期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传导的。由于中国粮食生产的特点,从粮食价格下降直接推测粮食生产下降是失之偏颇的。从粮食生产波动原因,粮食贸易与粮食生产波动的关系,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研究了中国粮食生产波动问题。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空间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对影响河南省粮食产量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自然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小,粮食产量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最为显著.除农业从业人口外,其他因素的影响比较均衡,但与粮食产量关联度较高,对于提高粮食产量仍有较大的利用宅间.农业从业人口与粮食产量呈负相关关系,不是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重庆市1999-2007年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结合粮食平衡系数、距平系数和粮食盈缺量等指标,分析了重庆市40个区县的粮食盈缺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口预测模型预测了各区县未来粮食的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一方面,重庆市耕地总量不容乐观,人口不断增加,粮食产量波动却十分明显,三者的变化直接导致人均粮食生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以全国为参照,重庆市与全国人均粮食占有率比较接近,一直被划为中国的产销平衡地区.预计到2030年,重庆市的粮食供求可达到基本平衡.但从市内看,不同区县的人均粮食生产水平差异显著,因此应对不同地区的耕地实行分区管制原则,以确保全市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水稻谷粒外观性状和粒重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粒性状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阐明其遗传规律,对水稻品种改良有重要意义。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直立穗水稻品种3012与弯曲穗品种万特大粒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的粒长、粒宽和粒重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粒长和粒宽的遗传均受1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重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长和粒宽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粒重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控制这3个性状的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在育种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波动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对于保障全国粮食安全负有重要责任.本文测算了1987-2007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波动指数、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波动具有短周期的显著特征,产量波动主要是受自然灾害、农业政策变化、生产性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从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落实国家粮食保护政策、增加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稳定粮食产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