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为明确"T"型耕作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机理及效果,本文以垦粳2号为材料,稻田土壤采用"T"型耕法与常规耕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常规耕作,"T"型耕作处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容重降低9.9%,氧化还原电位提高18.9%;0~5cm耕层根量增加11.7%,10~15cm耕层根量增加3.45%,提高有效穗数、叶面积及肥...  相似文献   

2.
对龙津蕨的根、茎、叶、孢子囊等进行组织结构观察,对孢子进行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根为二原型。茎为网状中柱,维管束排成一环,木质部两端呈向内的弯勾状。叶柄基部为两个近似哑铃形的维管束,但在叶柄上部逐渐在远轴面连接成一个"V"形维管束,羽轴中也为"V"形维管束,但开口方向的两端明显呈弯勾状。叶片为同形叶肉细胞组成的较均匀的结构。孢子囊具有一条纵向环带。孢子具周壁,为四面体型,极面观为圆角三角形。  相似文献   

3.
根细胞壁对于植物养分吸收积累以及植物的环境抗性或耐性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与细胞壁表面性质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改进的匀浆洗涤法提取大豆(Glycine max L.,Type I细胞壁类型植物)、玉米(Zea mays L.,Type II细胞壁类型植物)幼苗的根细胞壁物质,获得了较好的细胞壁材料纯度。测定了根细胞壁材料以及整根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并通过拟合解析根细胞壁的电位滴定曲线求解根细胞壁表面基团的解离常数pKa以及数量。结果表明,大豆的根细胞壁CEC显著(p0.05)高于玉米的根细胞壁CEC,分别为425±5、162±7 μmol/g,DW;大豆的根CEC也显著(p0.05)高于玉米根,与两种植物根细胞壁CEC的差异一致。从两种植物的根细胞壁上均识别出一种表观pKa值约为5.78的羧基基团。大豆根细胞壁的羧基含量也显著(p0.05)高于玉米根细胞壁,分别为604±15、252±4 μmol/g,DW,大豆根或根细胞壁的CEC较高与Type I细胞壁富含羧基有关。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不同细胞壁类型植物的根细胞壁表面性质对于植物的营养过程以及环境胁迫抗性或耐性方面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林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钊  魏天兴  朱清科  陈珏  赵彦敏 《土壤》2016,48(4):705-713
通过对陕西吴起县黄土沟壑区退耕还林地不同林分(沙棘、刺槐、油松、小叶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特征进行研究,比较4种典型林分及退耕草地“根际效应”及根际对养分的截留效应,评价根际效应对土壤特性产生不同改良效果,为黄土沟壑区退耕地人工林科学选择造林树种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表明:1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碱解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显著差异,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现明显的根际聚集现象。2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总体高于非根际,仅油松样地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小叶杨样地中脲酶活性根际低于非根际。3根际土壤中脲酶活性与细菌和真菌数量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真菌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有机质含量与细菌、放线菌数量和脲酶活性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与细菌、真菌数量和脲酶活性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在非根际土壤中,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明显降低。4从土壤肥力综合水平看,根际土壤肥力水平综合得分总体上大于非根际土壤,其中根际土壤中沙棘小叶杨油松刺槐草地。沙棘能大幅度提高土壤肥力,具有较好的土壤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5.
矿区土壤易发生重金属污染,是土地资源利用和维护的一大难题。以铜矿区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按质量比添加0,1%,2%,4%,10% (w/w)的生物炭,进行香根草室内盆栽试验。研究添加生物炭对土壤pH和微生物活性、香根草富集与转运重金属的影响,探明重金属形态含量与生物炭、微生物活性的相关性,旨在为生物炭与香根草联合修复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添加能提高土壤pH,显著提高土壤FDA水解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促进土壤基础呼吸,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无显著影响;生物炭的添加使香根草生物量显著增大,降低土壤Cu和Pb的有效态占比,Cd的变化与此相反;添加生物炭促进香根草对Cd和Pb的富集,降低香根草对Cu的富集,减少Cu、Cd和Pb在香根草体内的转运,因此香根草可作为Cu、Cd和Pb的稳定化植物。土壤蔗糖酶活性与香根草叶片Cu、Cd和Pb含量、有效态和残渣态Cu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基础呼吸与叶片Cu、Cd和Pb含量、有效态Cu、Pb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有效态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总之,生物炭可减弱矿区土壤重金属对香根草生长的毒害作用,并促进香根草对重金属的富集,两者结合可改善铜矿区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有利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河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熵(qSMBC)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SMBC和qSMBC均显著增加;(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MBC显著减小,而qSMBC显著增加;(3)草本群落阶段(Ⅱ)→灌木群落阶段(Ⅲ)→乔木群落阶段(Ⅳ),根际和非根际的SMBC显著增加,表现出根际非根际的特点,阶段Ⅱ的根际与非根际SMBC比值明显高于Ⅲ与Ⅳ。根际和非根际的qSMBC均显著增加,表现出根际非根际的特点,根际和非根际的qSMBC比值差异不显著;(4)相关分析表明,SMBC与qSMBC均与土壤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农业信息探索》2012,(4):43-43
"以前的葱论斤卖,现在的葱论根卖。"很多家住北京的人近期都有这样的感觉,大葱摇身一变俨然从大众菜成了"贵族菜"。当人们对2011年的"蒜你狠"仍记忆犹新之时,"向钱葱"又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2012年3月20日,在北京西三环的一家菜市场里,一位摊主说,"葱价现在是10元/kg,已经便宜了很多,  相似文献   

8.
密度、 氮肥对玉米杂交种节根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玉米地上和地下茎节生长的节根分别被定义为地上节根(气生根)和地下节根; 地上和地下节根在玉米生长全生育期的水分、 养分吸收以及抗倒伏方面起重要作用。密度和氮肥施用是作物生长和高产最为关键的两个农学影响因子,研究高产密植栽培中氮素如何影响玉米地上及地下节根数的变化,可为选择适宜的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玉米自交系GEMS30、 Zheng653、 Mo17、 B73、 CIMBL153为母本,以武312(Wu312)及其近等基因系为父本组配的10对测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在2个密度水平(60000和80040 plant/hm2)和3个氮水平(0、 120和240 kg/hm2)下,通过田间挖根,然后按照玉米生长的轮次逐一割下节根并记录数量,同时利用NK-100型数显式弹簧拉力计测定地上第3节位的抗倒拉力。研究总节根数、 地上节根数(气生根)、 地下节根数、 茎秆抗倒拉力和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本研究条件下,高密度显著降低产量; 供氮水平也显著影响产量,N 120 kg/hm2时产量高于N 0和240 kg/hm2。地上节根和地下节根数均受氮肥、 密度及氮肥密度互作的显著影响。高密种植平均使地上节根数减少3~6条,而地下节根数量不受影响; 抗倒拉力降低14%~29%,但是在N 240 kg/hm2条件下,高密度对地上和地下节根数的影响不显著。在N 120 kg/hm2供应条件下的地上和地下节根数、 抗倒拉力均高于不施氮,低密度下玉米地上节根数也高于N 240 kg/hm2。不同杂交种的地上节根对氮和密度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B73为母本的2个基因型最为敏感。相关分析表明,在N 0和N 120 kg/hm2条件下,无论密度高低,地下节根数与产量都呈显著正相关; 在低密度下N 0和N 120 kg /hm2条件下, 地下节根数与抗倒拉力呈显著正相关。但高密度在N0下,地上节根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适宜栽培条件下,地下和地上节根数量多,抗倒能力强,产量高,地下节根数对产量和抗倒伏的贡献相对更为重要。在胁迫条件下,过多的地上节根数可能对产量形成起负作用。因此,根据目标产量,在适宜栽培条件下,选择地下节根数多的品种可以提高产量和抗倒伏率。  相似文献   

9.
植物营养学研究近年来在植物养分高效分子机理、植物-微生物互作、根际互作与微生态调控、农田养分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进展。然而,当前如何协调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可持续性仍面临巨大挑战。针对这一重大问题,本文提出"根际生命共同体(Rhizobiont)"学术思路,围绕"根际互作与养分高效"这一重大科学命题,构建"植物-根系-根际-菌丝际-土体及其微生物"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体系,突破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关键界面互作机制,阐明根际生命共同体结构、功能及其在养分活化、吸收与利用中的作用机制,建立共同体多界面互作增效的生物学调控新途径,开辟植物-土壤-微生物交叉创新领域,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创新有助于破解粮食安全、资源高效、环境保护多目标协同的难题,支撑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文章指出了根际生命共同体与养分高效研究的重点方向与内容,尤其是深入揭示和调控植物第二基因组——微生物组的作用正成为农业科学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10.
涌泉根灌节水灌溉技术特点、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涌泉根灌是一种可以直接将水肥输送到作物根区进行局部灌溉的地下微灌技术,由于克服了其他微灌技术灌水器易堵塞、毛管易老化、对果林树灌水效率低等缺点,是一种节水、省工且水肥利用效率高的灌溉技术,在中国果树节水灌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研究从涌泉根灌技术在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中的特色出发,介绍了涌泉灌溉技术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灌溉方式、布置形式、水力性能以及投入成本与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了涌泉根灌与传统微灌相比表现出的优势,探讨了该技术在田间水分利用、土壤水氮运移以及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等方面的应用效果和研究进展,在总结对比前期研究取得进展基础上,提出了涌泉根灌技术存在田间试验单一、研究周期不连续、施肥条件下相关研究不足以及灌水器性能需改善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针对涌泉根灌技术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涌泉根灌灌水技术在灌水器性能改进、典型果树灌溉制度优化、土壤水氮运移与利用以及信息化与自动化管理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于进一步完善涌泉根灌节水灌溉技术利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林龄油松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林龄油松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油松林的土壤pH处于偏弱酸性,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随着油松林龄的增长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在成熟林阶段达到最低,不同生长阶段油松根际土壤pH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pH(p0.05)。(2)土壤中根际和非根际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呈一致的变化趋势,随着油松林龄的增长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成熟林阶段达到最大值,其中幼林、中林和成熟林根际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p0.05),过熟林根际有机碳、全氮、有效钾和有效磷含量与非根际差异并不显著(p0.05)。(3)土壤中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碳源利用指数)呈一致的变化趋势,随着油松林龄的增长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成熟林阶段达到最大值,其中幼林、中林和成熟林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非根际(p0.05),过熟林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非根际差异并不显著(p0.05)。(4)油松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高于非根际,其中细菌数目所占比例最高,放线菌数目所占比例最低。(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各指标呈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菌数目、微生物总数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各指标呈显著的相关性。由此可知,土壤pH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贡献为负,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起到正调节作用,其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菌数目和微生物总数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硒对苦荞硒、总黄酮和芦丁含量、分布与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土壤施硒对苦荞硒、总黄酮和芦丁含量、分布与累积的影响。结果看出,在土壤施硒0.5~2.0 mg/kg范围,苦荞根在苗期(40 d)大量吸收并累积硒,全生育期各器官硒含量极显著提高;在生长中后期(60~80 d) 硒的累积最快,累积量最多。硒在苦荞各器官中的分布为:在40 d时,根>叶>茎;60 d时Se0.0处理为叶>根>花>茎,施硒各处理则为花>根>叶>茎;80 d时Se0.0处理以花>根>叶>茎>子粒,Se0.5处理以花>叶>子粒>茎>根,施硒≥1.0 mg/kg的处理则为花>叶>茎>根>子粒。土壤施硒≤1.0 mg/kg促进苦荞生长,提高地上部各器官干重和植株总干重以及各器官总黄酮和芦丁含量与累积量,不改变总黄酮和芦丁的器官分布,增加苦荞中后期对总黄酮的累积;以Se0.5处理效应最佳,各差异达显著水平。过量的硒(Se1.5~2.0 mg/kg)显著抑制苦荞生长,降低各器官干重、总黄酮和芦丁含量与累积,不利于硒在子粒中富集和总黄酮在子粒中分布。表明在低硒土壤上栽培苦荞,土壤施硒以不超过1.0 mg/kg为宜,既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苦荞各器官硒、总黄酮和芦丁含量和累积量,又可降低施用硒肥的成本和减少硒肥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滨海沙地木麻黄人工林细根的生产、分解及周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惠安县赤湖林场用根钻法和分解袋法对18年生木麻黄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分解及周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年生木麻黄活细根生物量平均为6.693 t · hm-2,死细根平均为2.292 t · hm-2,细根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年变化均为双峰型,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在1月和7月,死细根出现在3月和7月.用试验期间不同时间数据拟合得到木麻黄细根分解回归方程:x/x0=1.06e-0.0014t.应用模拟方程计算出木麻黄分解1年的干重损失率理论值(35.96%)与实测值(38.19%)较为接近.木麻黄细根半分解时间为537 d,95%分解时间为2 181 d.结合木麻黄人工林在不同季节的细根生物现存量,18年林龄木麻黄细根年死亡量分别为1.825 t · hm-2,年生长量为3.173 t · hm-2,年周转0.474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镉污染水稻土籼、粳稻分蘖、孕穗、灌浆和收获期根表铁膜的铁、镉和根系镉含量的测定,研究淹水、覆膜、覆草和湿润栽培对籼、粳稻吸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蘖期,淹水和覆草栽培籼稻根表铁膜铁含量高于粳稻;覆膜和湿润栽培的粳稻根镉含量高于籼稻。2)孕穗期,淹水和覆膜栽培的籼稻根表铁膜铁含量高于粳稻;湿润栽培的籼稻根表铁膜镉含量高于粳稻;覆膜、覆草和湿润栽培的籼稻根镉含量低于粳稻。3)灌浆期,淹水和湿润栽培籼稻根表铁膜铁含量高于粳稻;覆膜和湿润栽培的籼稻根表铁膜镉含量低于粳稻;根镉含量籼稻低于粳稻。4)收获期,根表铁膜铁含量籼稻低于粳稻;根表铁膜镉含量覆膜栽培的籼稻高于粳稻;根镉含量覆膜、覆草和湿润栽培的籼稻低于粳稻。  相似文献   

15.
廖海秋  施卫明  曹志洪 《土壤》1997,29(2):76-79
本文研究了抗渍性强弱不同的水稻品种在渍水还原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其与根际Si、Fe、Mn等元素的分布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稻对铁、锰毒害的耐(抗)性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远诱1号〉科长89-113〉科长89-112,水溶态Si、Fe在根际土壤中的含量显著低于非根际土,而无定形态Fe、Mn含量则呈根际高于非根际土的趋势。从植物基因型来看,远诱1号根际水溶态和无定形态Si、Fe、Mn均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种衣剂浓度对玉米根除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规律,以科大16为供试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CT(10%克百威·10%福美双)和CIT(9%克百威·9%吡虫啉·9%福美双)在药种比分别为1∶20、1∶30和1∶40三种浓度处理下,对玉米杂交品种科大16的根际6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T和CIT不同浓度下,科大16根际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而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则表现为苗期最大后逐渐下降的趋势。CT和CIT不同浓度处理对根际6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与CK进行比较,苗期差异显著且最大,并且差异性大小与种衣剂浓度高低呈正相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花期,CT和CIT低浓度处理对根际酶的活性的影响与苗期相比变大。CT和CIT各处理显著降低了植株病虫侵害率,使玉米植株生长健壮,进而提升产量三要素,与CK相比增产效果显著。为提高玉米产量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种衣剂拌种来达到粮食高产的目的,种衣剂浓度以CT2(10%克百威·10%福美双按药种比1∶30拌种)和CIT2(9%克百威·9%吡虫啉·9%福美双按药种比1:30拌种)为宜。  相似文献   

17.
利用根袋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婆婆纳、小花糖芥、离子草三种麦田杂草根际养分状况。结果表明:无论施用N肥与否,婆婆纳比其它两种杂草有着更强地利用非根际土壤中速效N的能力;不施用P肥时,离子草比其它两种杂草有着更强地活化根际土壤中P素养分的能力;无论施用K肥与否,婆婆纳根际土壤速效K水平要明显低于其它两种杂草。因而,三种杂草中,婆婆纳更能适应低N养分土壤,离子草更能适应低P养分土壤,而小花糖芥与离子草则比婆婆纳更能适应低K养分土壤。  相似文献   

18.
不同参龄人参及其根际土壤中Cu、Zn、Mn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参龄人参药材与根际土壤中Cu、Zn、Mn3种微量元素动态变化特征的分析,探讨人参与土壤中微量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找出人参对Cu、Zn、Mn的吸收积累规律和参地土壤Cu、Zn、Mn含量的变化规律,为确定人参适宜的生产环境和建立标准化的田间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人参根际土壤中Cu含量随人参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明显的累积趋势,该人参基地土壤Zn含量偏低,应适当施用Zn肥来提高土壤Zn含量;7月份是各参龄人参药材Cu含量和单株根Cu积累量增加最快的时期,7、8月份是各参龄人参药材Mn含量和单株根Mn积累量增加最快的时期,9月份是6年生人参对Zn元素需求旺盛的时期,在整个人参生长期,6年生人参药材Cu、Mn、Zn含量和单株根积累量都高于4、5年生人参,在本试验的采样年限内,以生长6年为最佳采收年限。  相似文献   

19.
四川攀西干热河谷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晚熟芒果生产基地,该地区晚熟‘凯特’芒果生产上已普遍采用套纸袋技术,但在套袋后果实内在品质易发生较大幅度下降。本文从"适时采收,平衡树势和产量,根外补充活力微肥,植株营养诊断与测土平衡施肥"几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套袋‘凯特’芒果果实内在品质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9月农事要点     
《农业信息探索》2010,(8):46-46
9月白露、秋分节气,气候由初秋进入仲秋,高温季节已过,日平均温度逐渐下降,故有"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农谚。这个月的昼夜温差增大,有利秋季作物茁壮生长和开花结实。农事的中心是加强田间管理。粮油农事单季晚稻进入抽穗灌浆阶段,要大力推广根外喷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