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式稻田养殖,即在稻田中开挖鱼沟、鱼凼, 利用“稻鱼共生,优势共生,优势互补”的原理,进行稻田生产综合开发,从而实现“稻鱼增收”的目的。在日常管理中,应抓好以下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四川合川市双槐乡地处华(?)山麓渠江边,山脚下400万立方水面的上游水库,水流丰富,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有耕地1.5万亩,人口1.1万人,人平1.3亩,水田占80%以上.从1988年冬开始在乡科协的带动下,开展稻田挖沟、凼养鱼.其做法是:方田挖“井沟”,长田挖“一”字沟,深1.5米,宽1米,鱼沟凼占田面积的5%.挖出来的泥土向田坎加高至  相似文献   

3.
蒋艾青 《饲料工业》2004,25(7):45-47
进行工程化养殖的稻田,除具备稻田养鱼的基本条件(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土壤以保水保肥力强的粘土、土壤为好)外,须对原有稻田进行改造,主要工程有加高加固田埂,挖深扩宽沟凼,硬化田凼四壁,建设高标准“田凼沟式”稻田养鱼工程。田埂要求加高到0.5m,有条件的可用红砖、水泥板护坡,也可用三合  相似文献   

4.
稻田鱼的饲养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苗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1消毒和注水 在开厢挖鱼沟之前,田、凼中积水6~10cm,每亩(667m^2)用生石灰60-75kg消毒,将生石灰加水溶化,不待冷却即向田、凼中均匀泼洒,  相似文献   

5.
稻田养鱼是提高稻田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然而,养鱼与晒田、追肥、施药等措施之间存在着矛盾.稻田养鱼如何过好这三关呢?1.晒田;晒田前疏通鱼为、鱼溜.保证沟、溜畅通;晒田时放水速度要慢.使鱼有充足的时间游进鱼沟、鱼溜.晒田期间.鱼沟水深保持在15~20厘米、鱼溜水深保持80~100厘米之间,同时应随时注意鱼情.发现鱼浮头立即向鱼沟、鱼溜注入新水.晒田完毕及时灌水。2.追肥:农家肥和化肥一股对鱼毒性较低.但应控制好用量.追施人畜粪要充分腐熟,每公顷每次用量不通过2250千克.追施化肥要少量多次,分片施用.每公顷每次…  相似文献   

6.
(一)养鱼稻田的选择 凡有水源能种水稻的田都可养鱼。但是,要获得鱼的优质高产,养鱼的稻田最好是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受旱、涝影响的田。且水质无污染、水的酸碱度以中性或偏碱性(pH值6.5~9.5),保水力和保肥力强。沙土或重沙性壤土的渗漏田,不保水、不保肥的田,水质污染的田都不宜养鱼。对稻田面积大小无要求,一般面积小于1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的田宜于苗种培育,1亩以上的稻田可养殖成鱼。  相似文献   

7.
稻田养殖革胡子鲶,既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又可增产增收,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方式。现将该技术的主要措施介绍如下:1稻田的选择与改造养殖革胡子鲶的稻田,应选在光照充足、水质良好、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防洪条件好的地方。在养鱼前,对田埂可结合种稻整地加以修整,田埂要加高至40~50cm,加宽至30cm,并夯实。在稻田内要开挖鱼沟和鱼坑,鱼沟宽100cm,深50~80cm,在稻田中呈“田”或“井”字型,要求沟沟相通,并在各交叉点上挖深100cm,面积6~10m2的鱼坑。稻田中鱼坑鱼沟的面积以不少于稻田总面积的5%~8%为宜。在稻田的进、排水口还要安装…  相似文献   

8.
由于稻田养鱼、养鸭,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消灭了大量的害虫,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也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黑龙江省创业农场“稻、鱼、鸭”生态农业,面积已发展到2万多亩。现将该技术方法介绍如下:一.田间工程:根据每块稻田的实际情况挖“口”字型、“日”字型或“田”字形鱼沟,沟深30厘米,沟宽40厘米,每块稻田挖2-4个鱼溜,鱼溜长宽1米,深60厘米。二.养殖品种:鱼种以鲁鱼为主,搭配少量的草鱼、鲫鱼、鲢鱼;鸭以本地鸭、北极寒鸭、番鸭和落地鸭等市场畅销品种为主。三.放…  相似文献   

9.
1稻田准备1.1条件应选择便于看护、地面开阔、地势平坦、避风向阳、安静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稻田附近水体无污染、旱不干雨不涝、能排灌自如。稻田的底质以壤土为好,田底肥而不淤,田埂坚固结实不漏水。1.2改造与建设⑴开挖田间沟。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环形沟,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沟宽1.5-2.5m、沟深0.6-0.8m。面积在20-30亩之间的稻田还需加  相似文献   

10.
田凼养泥鳅,本小利大,效益显著。一般一个20平方米的水凼,不仅有利于稻谷增产,而且可年产商品混鳅20公斤。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建好水凼 在稻田的一角或适当位置挖一个20平方米的水凼,凼深1米,凼底填入30~33厘米厚、无污染的肥泥,肥泥中掺  相似文献   

11.
淮南市在传统的稻田养鱼技术基础上,积极探索,提出亩产千斤稻千斤鱼生产模式。两年来,试验的14.7公顷稻田平均亩产稻520公斤,鱼490公斤,最高产稻560公斤,产鱼740公斤,平均亩产值5200元,纯收入3000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千斤稻千斤鱼生产技术如下: 1.田块:选择水源方便、不易受旱涝浸袭的田块。面积1亩左右,大田尽量分割成小块。在麦子、油菜收割后,立即施足基肥,翻田耙地。同时开出鱼沟和鱼坑。  相似文献   

12.
白鸽坡生产队靠圭河边,有54户,278人,有田246亩、该队因地制宜于七六年春在冬烤烟地的畦沟种下桑树12亩(南片),七八年冬七九年春利用旱坡扩种18亩(北片).该队种桑养蚕过去是“大锅饭”的专业组,去年落实了责任制,由于定人员,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稻田养鱼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在稻田养鱼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大家足够重视。 一、管理不当,弃稻养鱼 稻田周边及中间被开成养殖鱼沟,有的占到稻田面积的40%。鱼沟的宽度和深度都与专业池塘差不多,虽有利于养鱼,但不便于稻田种植和收割,特别是在夏天的高温季节,还易引起“泛塘”,也不便于水稻的防病冶虫,有的干脆弃稻养鱼,原来的稻田变成塘不像塘,田不像田的状况,结果种植养殖效益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序号123456789101112模式种草养鹅鱼鹅混养林间养鹅滩地养鹅堤坝养鹅荒丘养鹅沟渠养鹅河塘养鹅围网养鹅庭院养鹅麦田养鹅麦田养鹅自由放牧人工种草方法种1亩牧草,刈割利用,可养鹅200~250只。1亩水面可养鹅30~50只l亩林地可养鹅50~80只l亩林地可养鹅120~150只l亩水面可养鹅2  相似文献   

15.
内江市委、市政府近几年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优势,其中突出的一个项目是在稻田内实施稻、鱼、萍\果、菜的优化组合模式。本文主要论述稻田的基本工程建设,稻、鱼、萍、果、菜种植、养殖技术及其生态经济系统优化组合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稻田的基本工程建设1.养鱼稻田的基本条件水质好、水源好,能保水、能排洪\并设有排除鱼的底部污水的设施。2.基本工程建设①鱼幽:在田阴蔽处开深正~贝.5米,占总田面积的5o~8O的鱼幽(1亩8O,2亩6%,3亩5%)。用石板或条石\砖、水泥板等护壁,幽埂高出田…  相似文献   

16.
正从江田鱼是贵州省从江县利用稻田养殖的当地土著鲤鱼,肉质鲜嫩、体型肥满,是当地少数民族制作特色美食"烧鱼""腌鱼""鱼生"的上好食材 [1~3]。由于当地传统的"平板"式养殖产量不高,从江田鱼基本上是养殖农户自养自食,很少进入市场。为了提高从江田鱼的产量,笔者将传统的不开挖渔沟、鱼溜的"平板"式养殖模式改变成"沟溜"式标准化立体养殖模式,现介绍如下,供参考。1 稻田要求1.1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稻田水源较好,排灌系统完善,抗洪  相似文献   

17.
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可以处理好稻田养鱼与施药杀虫的矛盾,避免农药对鱼类的危害。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干水喷药法。喷药前排干田水,让鱼集中在鱼沟鱼窝中,然后喷药,待毒性消失后灌水。 2.深水喷药法。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喷药方法,喷药水前加深田水10厘米左右,然后喷药。 3.分次喷药法。先在半块稻田喷药,隔1小时后在另半块田喷药,对养殖鱼类也无妨碍。  相似文献   

18.
农业部决定“九五”期间重点推广10项农业重大技术,其中重点推广的几项养殖业重大技术是: 一、稻田养鱼技术 重点是推广高标准规范化稻田养鱼工程模式,包括沟凼结合、沟塘结合、高埂深沟等养鱼工程技术;稻、萍、  相似文献   

19.
<正>在稻田里养殖甲鱼,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它是利用稻田的自然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及其它物质更加充分地被甲鱼所利用,并通过甲鱼的觅食活动,帮助稻田松土、活水、通气、增肥,改善稻田生态环境,达到一田(水)两用,资源共享和稻、鱼综合效益大幅提升之目的。近年来,江苏省金湖县积极引导渔(农)民在稻田里养殖甲鱼,取得了稻、鱼双丰收的喜人成绩,受  相似文献   

20.
夏天,由于稻田水体较浅,水温过高,水质易污染,稍有疏忽就会出现鱼类的大批死亡。为确保稻田养鱼安全度夏,必须抓好以下五项措施: 一、经常疏通鱼沟、鱼溜:夏季,由于鱼类的摄食量增大,残饵、排泄物过多,加上鱼类的活动旺盛,鱼沟、鱼溜极易被堵塞,使沟、溜内的水位降低。为此,应每3~4天进行疏通一次,确保鱼沟宽40厘米、深30厘米,鱼溜深60~80厘米,并做到沟沟相通、沟溜相通。 二、保持稻田养鱼水位:如水位过浅,易引起水温发生突变,可导致鱼类大批死亡。因此,稻田养鱼的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