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87年夏季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森工局客尔巴阡山林业局对ЛП-18А型集材机进行了全载和半载比较试验。全载时ЛП-18А型集材机与北方科学生产森工联合体在23.1/18-26型拖拉机轮胎基础上设计制成的专用挂车配套使用。挂车由两根钢绳与ЛП-18А型拖拉机的绞盘机卷筒(不带连杆的十字联轴节)相  相似文献   

2.
全苏胶合板科研所研制了刨花板和胶合板生产用木素磺酸盐改性脲醛树脂。如果说木素磺酸盐改性脲醛树脂(木素磺酸盐用量为树脂重量的30%)已经应用于胶合板生产,那么这种改性胶粘剂用于刨花板生产还仅仅是开始。木素磺酸盐系价格低廉、数量较多的制浆造纸剩余物。苏联根据全苏规格OCT 81—79—74生产两种牌号商品:一是КБЖ,  相似文献   

3.
新型捆木索     
苏联森林工业机械化和动力科学研究所设计了一种19型捆木索。这种捆木索带铸钢钩环,适用于55、75、4拖拉机集材。捆木索的钩扁平形,有槽沟。钩和  相似文献   

4.
本刊发表了黑龙江省伊春林区桃山林业局实行国有林营林分户承包和木材生产联户承包制的经验,他们探索的路子是对的,效果是明显的。发表这两个材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森林工业的改革,希望通过更多的试验,把这种承包制进一步充实完善,使之更好地运用于森林工业,走出森林工业自己的路子。  相似文献   

5.
林业和林产工业之间,可以是简单的、松散的买卖关系,也可以是长期合同的、密切的协作关系。只有当林业企业有了自己的加工能力或者森工企业有了林地且自己经营森林时,林业和森工这两个部分才结合在同一个组织中。这种合作和交换,可以缓和森林资源管理与木材加工业之间的矛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兰的林业和森林工业曾经结合在一起。那时,全国林地面积有900万公顷,其中国有林260万公顷。初期,国有林常以立木卖给商人或木材加工厂,把开发森林资源和国营木材加工企业的经营权长期租让给别人。由于租让过程中营林单位失去了来自森林经营的大部分盈利,所以,这种做法不经济。三十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经营概念,即国有林要成为政府的重要财产之一。国有林开始全部自行采伐,国有制材厂也从租贷者手中收回经营权,国营制材厂和胶合板工业得到了扩大,并实现了现代化,还设立了原木运输、贮木场作业和成材出口的专门机构。这种机构在国内市场中也日益起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林业部门直接领导下,出现了林业和森林工业相结合的体系,或称为“联合体”。结果,盈利增加,出口增长,改善了国有林管理,提高了经济效果。然而,由于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统一的体系中断了。战后,从恢复国民经济的观点出发,在林业和森林工业部门中讨论了林业和森林工业的组织形式,于是又产生了林业和森林工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有了实行这种体制的有利条件。国家接收了以前属于大地主的森林和大部分森林工业企业,逐步发展了新的林业和森林工业联合体。1956年,联合体中有国有林670万公顷,还购买了农民190万公顷小块林地。联合体中包括了国营制材工业、人造板工业、家具工业、制浆和造纸工业、火柴工  相似文献   

6.
<正> 在森林更新和种子培育过程中,使用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种子,对提高森林生产力,品质,改良树种的组成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供应优质林木种子的基地,应建立在育种的基础上。1967年在彼得罗查沃德斯克(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首都),1974年在里加(拉脱维亚共和国首都),1977年在莫斯科,1980年在列宁格勒的全苏科学技术代表会议上,都曾广泛讨论过建立永久性林木种子基地的主要机  相似文献   

7.
现行林业产值计算是分森林工业和农业——营林生产两个类别来进行,计划、统计体系上也是按两大部门计算。计算方法:森林工业产值是用森林工业当年产品产量乘以生产费用;营林产值的计算又分人造林木、林产品、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木材采伐三部分组成。就是将三者各自的当年作业量乘以生产费用。笔者认为这种将森林的培育利用两个阶段分作两个部门来计算林业产值的方法弊端很多。首先是不利于统一考核经济效  相似文献   

8.
带岭林业实验局科研所研制了一台 ST—30山地圆盘整地机。该机与东方红—54或东方红—75拖拉机配套作业。后悬挂两组圆盘直径660毫米、曲率半径750毫米的缺口圆盘耙。主要用于石头、树根等障碍物较多的山地进行带状整地。经过近一年多的实地试验,证明该机越障能力较好,整地质量较高。但还存在缺口圆盘耙片的直径不够大,强度不够等缺点。目前带岭林科所正准备对ST—30山地圆盘整地机作进一步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柴油机气缸套的穴蚀及预防措施(150001)黑龙江省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刘兰远,陈振国(150000)哈尔滨电力学校孙洗兵集材50拖拉机作为黑龙江省森工生产主要设备之一,目前有2000台左右在用,该设备的动力部分为4115柴油机。在设备例保和大修时发现,绝大多...  相似文献   

10.
我区森林资源丰富,成熟林比重大,具有发展森林工业的良好条件。但在解放前,我区森林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全区仅有2个木材加工和松香生产的小作坊,木材采运全靠斧砍,人拉,马驮。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区开始森林工业建设。四十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林业职工的艰苦创业,我区森林工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区林业工程建设、木材采运、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  相似文献   

11.
文内总结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制造的 CAT-518轮式集材机在带岭林业实验局的生产试验与实践中使用的情况,并通过与 J-50履带拖拉机进行对比,认为该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且生产效率高,消耗低,故障少,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2.
ST—30型人工林集材装置,系由带岭林业实验局科研所设计,并与桂林林机厂协作试制的、与象山—25L型小型履带拖拉机配套的集材装置。主要用于人工林间伐材的山场集材。该装置全部采用液压控制,作业仅由司机单人操纵,免去了助手,提高了工效。整  相似文献   

13.
芬兰是世界上林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芬兰的森林工业生产如日中天。这里根据芬兰森林工业联邦提供的一组数据,将1996年芬兰森林工业生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255 LP—17伐木集材机——《森林工业》(1976)№5、15-6(俄文)本文简单介绍了苏联 LP—17伐木归堆集材机的技术规格,该机由 PTB-1履带式拖拉机改装而来,有一液力抓勾,操纵直径最大可为六十五厘米,伐木由抓勾中链锯来完成。该机是为皆伐作业而设计的,并在一九七五年五月至六月的野外试验中获得一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5.
《CL锯链》系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下达黑龙江省木材采运所1984至1986年度完成的科研项目。1985年1月初至3月末,分别在穆棱、鹤北林业局对该系列的代表样链进行了冬季伐木、打枝、造材生产实验。按照试验大纲的要求,试验的目的主要是: 1、样链在北方林区冬季作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集材—50拖拉机的大平衡轴属行走系的弹性悬挂装置。悬挂装置的作用是支撑拖拉机的全部机件,把重量传给地面,并能减轻拖拉机行驶时的震动。集材—50拖拉机的悬挂装置是由两个带钢板弹簧的左右大平衡轴和四组台车组成。大平衡轴的断裂多发生在前后平衡轴头,主平衡轴与纵铀连接处两个部位。以前后轴头断裂为最多,并且右侧多于左侧,前轴头断裂为最多,  相似文献   

17.
<正> 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中、北部,按火炬松苗木的不同等级造了一片试验林,以测定其保存率、生长量和材积的区别。通过13年的观察,发现用Ⅰ级苗造的林每年每公顷平均可生产30立方米木材,比用Ⅱ级苗造林的林分高17.59%,是值得提倡的方法。一、试验内容和方法本试验采用6个天然火炬松种源,其中2个种源在一般林分中采集,4个种源从种子林中获得。1966年在路易斯安纳州霍奇大陆森林工业苗圃分别进行播种,1967年2月起苗,并按1954年Wakeley的标准进行苗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山林,伊尔库茨克森林工业科学研究所研制出MJI-43A-1自行式索道设备(以TT-4M拖拉机为行走底盘)。该设备由自行式绞盘机和其它工艺辅助设备构成,可从15°山坡进行全悬或半悬集材。  相似文献   

19.
林业经济结构包括森林工业、营林生产、林化生产、林业科研、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等等。林业经济结构体现着林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水平和发展方向。林业经济结构中的森林工业,总投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在森林工业中主要的投资方向是木材釆运工业,它的基础庞大、实力雄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生产潜力很大。但是,现有森林工业采伐集中,资源消耗过多,采伐迹地的更新能力小,工业采伐量受到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的严格限制,产量提高的幅度很小,生产发展缓慢。有的主伐企业面临资源枯渴、生产倒退的困境,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从林业生产的实  相似文献   

20.
1 前言 1998年12月,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下发《关于开展编制森林分类经营规划工作的通知》(龙森联字[1998]43号),要求按照此前发出的《关于印发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四个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龙森联字[1998]40号)中的《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天然林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天保办法》和《公益林办法》)的有关规定,在各林业局(直属单位)即刻同时开展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