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沙地生境不同播期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其越冬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科尔沁沙地种植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适宜播期,本研究于2017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选择骑士T、公农1号、擎天柱3个紫花苜蓿品种,7月1日开始播种,每5天播种1期,共10个播期,分析播期、生产性能、越冬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建植当年苜蓿播种越晚干草产量越低,骑士T干草产量在7月21日播期显著降低(P<0.05),公农1号干草产量在7月16日播期显著降低(P<0.05),擎天柱干草产量在7月11日播期显著降低(P<0.05);随播种时期的推迟,苜蓿株高、单枝条重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单位面积株数和枝条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苜蓿越冬率从播期7月16日开始显著降低,公农1号在7月16日以前播种越冬率显著高于骑士T和擎天柱(P<0.05);播种翌年第1茬苜蓿干草产量和株高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2,3茬则无明显变化;苜蓿单位面积株数和枝条数都随播期的推迟呈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苜蓿的株数逐渐降低。因此,在科尔沁沙地种植紫花苜蓿最佳播期为7月1日—7月16日。  相似文献   

2.
32个苜蓿品种田间耐盐性引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在不同盐碱程度的耕地上生长良好的苜蓿品种,试验在不同盐碱程度的耕地引进32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进行引种筛选。结果表明:32个紫花苜蓿品种在盐碱地的出苗率、越冬-返青率、株高、鲜草产量指标中,甘农1号、苜蓿王、中苜1号、陇东苜蓿、42IQ、盐宝、TG3、龙牧801、普沃、劲能、A-25在田间表现较好,这几个品种在盐碱地种植成活率高,土地的覆盖面积大,可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降低耕层盐碱含量,可在轻中度盐碱地进行示范种植,也为今后选育耐盐苜蓿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综合分析,甘农1号、苜蓿王、中苜1号、陇东苜蓿、42IQ、盐宝、TG3、普沃等品种耐盐性较强,可作为盐碱地引种品种进行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3.
针对孙家滩园区种植的现有苜蓿品种产量低的问题,通过对6种紫花苜蓿株高、株数、产量和品质的测定,筛选出适合生长在孙家滩园区的苜蓿品种。结果表明:孙家滩种植的6种紫花苜蓿品种中,株数和株高长势最好的是金皇后和勇士,产量最高的是金皇后;在品质的测定中,依据苜蓿干草品质优良的标准,在6个紫花苜蓿品种中,只有金皇后粗蛋白含量达到标准,其余5个品种均低于标准;6个品种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2个指标均达到干草品质优良标准。综合6种紫花苜蓿品种的生长和品质指标来看,建议在孙家滩园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是金皇后。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合山西大同盆地推广种植的苜蓿品种,研究比较了国内外21个苜蓿品种的生育期、株高、越冬率、干草产量。结果表明:国内品种甘农1号、甘农3号、甘农4号、公农1号、公农2号、新牧1号、中苜1号、放牧苜蓿及目前大面积推广国外引进品种阿尔冈金苜蓿抗寒性强、越冬率较高、产草量高,适合在雁门关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国外引进品种前期生长快、产量较高,但越冬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雁门关地区苜蓿主推品种应以抗寒性较强的国内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的引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国外引进的8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试材,于2002-2003年在科尔沁沙地水浇地条件下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越冬率在80%以上的品种有6个,占供试品种的75%;各品种平均分枝数差异显著,以农宝最高,苜蓿王最低;干草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宝、阿尔冈金、WL-323HQ、费纳尔、WL-324、全能、WL-232HQ、苜蓿王;平均粗蛋白含量以苜蓿王和阿尔冈金相对较高,全能最低;粗蛋白产量以阿尔冈金最高,农宝、WL-323HQ位居其次.综合越冬率、草产量和营养品质认为,阿尔冈金、WL-323HQ和农宝是科尔沁沙地农田种植紫花苜蓿的适宜品种.  相似文献   

6.
筛选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探讨苜蓿秋眠等级与生产性能及越冬的关系,为建植苜蓿人工草地提供优良品种。收集国内外8个不同秋眠等级紫花苜蓿品种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5-2017年每年初花期进行刈割,调查越冬率,测定株高、再生性、茎叶比、干草产量及营养成分[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干物质(dry matter,DM)、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含量,计算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评价筛选出最优苜蓿品种。结果表明,中苜2号、草原3号和驯鹿苜蓿越冬率(>95%)与金皇后苜蓿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与其他苜蓿品种(P<0.05)。秋眠等级与越冬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984,而秋眠等级与苜蓿干草产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2015年,秋眠型苜蓿中苜2号干草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苜蓿材料(P<0.05);2016年,中苜2号和金皇后苜蓿干草产量较高,二者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而WL525和驯鹿苜蓿干草产量较低;2017年,中苜2号苜蓿干草产量最高,其次是金皇后和草原3号,以上3个苜蓿品种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通过3年试验发现,中苜2号苜蓿的干草产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均为最高,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苜蓿纤维含量越低,饲用价值越好。草原3号、中苜2号苜蓿的粗蛋白含量均大于20%,粗蛋白含量越高,营养价值越好。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确定中苜2号、金皇后和草原3号属于最佳苜蓿品种。苜蓿秋眠等级与越冬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秋眠等级对苜蓿干草产量、营养成分等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中苜2号、金皇后和草原3号苜蓿品种在3年干草产量、越冬性及营养品质方面均表现较好,较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2013~2017年在海河平原区对35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从生育期、越冬率、枝条数、冬前株高、株高、茎叶比、草产量、饲用品质等方面开展了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海河平原区,随着苜蓿秋眠级数的降低,有返青期提前的趋势,秋眠级越高,返青期越晚;大多数品种第4~6茬开花现象不明显。高秋眠级品种越冬率、单位面积枝条数、干草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1);株高和冬前株高表现相反:秋眠级8级以上苜蓿品种秋播第1年越冬率仅有40%左右,这类品种越冬存在较大风险。相关性分析表明,秋眠级与冬前株高、株高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越冬率、枝条数、CP、RFV极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越冬率和冬前株高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0、0.86,相关性最强。综合分析在海河平原区适宜秋眠级为3~5级,该试验中适应性较好的苜蓿品种为甘农3号、甘农6号。  相似文献   

8.
紫花苜蓿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适合沧州市的几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干草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分枝数>粗纤维含量>单株产量>株高>茎叶比>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各性状对蛋白质含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是:株高>分枝数>粗纤维含量>粗脂肪含量>茎叶比>干草产量>单株产量;各性状对粗纤维含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干草产量>株高>分枝数>茎叶比>粗蛋白>单株产量>粗脂肪.试验结果为优质高产苜蓿品种的引种与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株高、分枝数、茎叶比、生物量、出苗率和越冬率,评价16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河西走廊盐碱地的适应性,遴选出适宜河西走廊盐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结果表明:参试的16个紫花苜蓿品种,骑士T、SR4030和巨能的出苗率较高,甘农3号的出苗率最低;16个紫花苜蓿品种间株高差异不显著(P0.05);BR4010、WL343HQ、阿迪娜、亮苜2号和WL363HQ的分枝数显著大于标靶和金皇后的分枝数;岩石和德宝的叶茎比显著高于金皇后和骑士3的叶茎比;德宝、亮苜2号和骑士T的产量大于其他品种;亮苜2号和骑士3的越冬率显著高于甘农3号和SR4030的越冬率;阿迪娜和WL343HQ的倒伏率最小,骑士T和标靶的倒伏率最大。以株高、分枝数、茎叶比、生物量、出苗率和越冬率为变量因子,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紫花苜蓿品种聚为6类,综合评判结果认为,亮苜2号、骑士T、德宝适宜种植于河西走廊盐碱地。  相似文献   

10.
李岩  徐智明  李争艳  李杨 《草原与草坪》2021,41(3):125-129,136
为筛选适宜在安徽沿淮及周边地区种植的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对来自美国的7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进行连续三年的田间比较试验,测定其干草产量(DM)、粗蛋白含量(CP)、中性洗涤纤维含量(NDF)、酸性洗涤纤维含量(ADF),计算相对饲用价值(RFV),调查物候期和越冬率.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秋眠级越高的紫花苜蓿品种春季返青越早;6010、巨能6、巨能995品种越冬性最好;3年平均NDF和ADF含量最低的是叶不落,分别为37.80%和30.03%,其3年平均RFV值最高,为161.78%,极显著高于其他紫花苜蓿品种.综合CP含量和干草产量,最优紫花苜蓿品种为叶不落,其次是品种WL343和WL656,以上3个品种适宜在安徽沿淮及周边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1.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刈割次数对翌年各茬草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的影响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年内各茬次之间的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2年试验结果认为,研究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年内刈割3~4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3~2004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刈割次数对翌年各茬草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的影响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年内各茬次之间的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2年试验结果认为,研究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年内刈割3~4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本文研究了不同苜蓿品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该地区紫花苜蓿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 ̄30cm土层,因受到潜水水位及盐分的影响,主根被伤害从而诱导侧根发育是苜蓿适应该地区的主要特征之一。根系对降低表层土壤含盐量及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增加有明显效果。当地地方品种无棣苜蓿对降低土壤离子含量的程度各异,对降低CO3^2-、Cl^-、SO4^2-和Na^+含量的作用明显,对HCO3^-、Ca^2+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甜高粱产草量和饲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8个甜高粱(Sorghum bicolor subsp.bicolor)品种(系)在盐碱地上的产草量、营养及饲用价值。结果表明,不同甜高粱品种(系)的鲜草产量和叶茎比有显著差异,干鲜比差异不显著。8个品种(系)中,鲜草产量在70 000 kg·hm-2以上的品种(系)有3个,其中产量最高的为济甜11 8,达到86 194.31 kg·hm-2,说明在盐碱地上种植甜高粱作为饲草饲料具有可行性。进一步通过营养和饲用价值比较,选出济甜1号、济甜11 1和济甜11 8三个品种(系),作为适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种植推广的饲料作物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15.
以紫花苜蓿品种‘巨能7’、‘三得利’为供试材料,采用混播方式(‘巨能7’单播,‘巨能7’与‘三得利’同行混播,‘巨能7’与‘三得利’间行混播)和播种量(13.5、18.0、22.5 kg·hm-2)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究了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混播方式和播种量对2017-2019年紫花苜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得到紫花苜蓿适宜混播方式和播种量。结果表明,混播方式和播种量对2017-2019年苜蓿平均株高、一级分枝数、干草产量、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影响显著(P<0.05),而对鲜干比、叶茎比、酸性洗涤纤维和粗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其中,‘巨能7’与‘三得利’同行混播、播种量为18.0 kg·hm-2时苜蓿干草产量显著高于间行混播、播种量为22.5 kg·hm-2组合,高达16.79 t·hm-2;‘巨能7’与‘三得利’同行混播、播种量为18.0 kg·hm-2时苜蓿相对饲喂价值为156.87,仅次于同行混播、播种量为13.5 kg·hm-2组合。经PCA综合分析,‘巨能7’与‘三得利’同行混播、播种量为18.0 kg·hm-2时苜蓿综合表现最好,可在宁夏引黄灌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北疆绿洲区常见的3种紫花苜蓿品种作为研究对象,用微根管技术监测3个品种细根的生长与死亡动态,明确不同品种间的细根周转及不同土层分布动态特征,分析苜蓿细根周转与干草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紫花苜蓿细根总现存量均在7月21日达到最大值,WL343HQ、WL363HQ和WL366HQ数值分别为0.294、0.861和0.568 cm·cm-3;其中细根生产量分别出现了2、3和2次峰值,细根死亡量分别出现了2、2和3次峰值;细根生产量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6日至7月21日,且大小顺序为WL363HQ(0.455 cm·cm-3)>WL366HQ(0.260 cm·cm-3)>WL343HQ(0.116 cm·cm-3)。在刈割时期与未刈割时期观测细根生长与死亡,刈割时期细根现存量较未刈割时期减少,说明刈割能影响苜蓿细根的生长,降低其现存量。3个苜蓿品种在不同土层的细根现存量大小均为0~20 cm>20~40 cm>40~60 cm。WL343HQ、WL363HQ和WL366HQ苜蓿细根周转率分别为1.566、1.973和1.859 yr-1,且3者周转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总干草产量与死亡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年细根生产量与年细根最大现存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苜蓿地下细根的生长与死亡动态影响其地上部分植株的生长发育及干草产量。紫花苜蓿品种WL363HQ的细根现存量、生产量及干草产量均优于WL343HQ和WL366HQ,故紫花苜蓿品种WL363HQ在当地的生产性能表现较好,适宜在本地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构建具有盐渍土环境竞争力与遗传稳定性的苜蓿(Medicago)-根瘤菌高效共生体系,以1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进行了复合盐种子萌发、种子内生根瘤菌抗盐碱筛选及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种子复合盐抗性差异较大,成活率以中苜1号最高,甘农7号、新疆大叶次之,但三者间无显著差异;种子内生根瘤菌复合盐抗性以甘农1号最强,菌株数目最丰,为2.58×106,中苜1号次之,为2.49×106,根瘤菌固氮酶活性以中苜1号最高;以新疆大叶种子接种中苜1号根瘤菌匹配度为最佳,共生体系地上生物量、茎叶粗蛋白含量以及固氮酶活性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盐浓度下播种量对紫花苜蓿植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渍化土地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植的潜在土地资源。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盐浓度条件下播种量对紫花苜蓿建植、生物量及其茎叶比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出苗率、存活率及越冬率在土壤盐浓度为0.3%和0.5%的生境内差异不显著(P0.05),但其在土壤盐浓度大于0.7%时极显著降低(P0.01)。而播种量对紫花苜蓿出苗率、存活率及越冬率没有明显影响。紫花苜蓿植株密度、株高和地上生物量均随土壤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茎叶比则随土壤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紫花苜蓿植株密度和地上生物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但茎叶比和株高随播种量的增加变化不大。播种量和土壤盐浓度交互作用下地上生物量呈现一个开口向下的"龟背面",表明当土壤含盐量小于0.5%时,盐渍化土地能够用于建植紫花苜蓿栽培草地,且需要采用大于当地农户的常用播种量(26.25kg·hm-2),以提高地上生物量。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地下滴灌紫花苜蓿栽培草地的合理施氮量和灌溉量,以紫花苜蓿‘巨能7号’为供试品种,采用田间试验,全生长季共设置4个总滴灌量水平:480 mm(W1)、550 mm(W2)、620 mm(W3)和690 mm(W4);施氮量共设置4个水平:无氮(N0,0)、低氮(N1,60 kg·hm-2)、中氮(N2,120 kg·hm-2)和高氮(N3,180 kg·hm-2)结合灌溉进行,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水氮供应对地下滴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内生长状况、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不同茬次的株高和茎粗均有不同的影响,表现为第1、2茬紫花苜蓿的株高均随施氮量和滴灌量的增加而增高,第1茬紫花苜蓿的茎粗随滴灌量的增加而增粗。2)第1、2茬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均随滴灌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对第1、4茬和全年的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有显著的提高,其中滴灌量、施氮量和水氮互作对紫花苜蓿增产效应极显著(P<0.01)。3)增加滴灌量,降低施氮量,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均逐渐下降,WUE和IWUE最小值均出现在W4N0处理下,且该处理下的WUE和IWUE均明显小于其他处理。4)紫花苜蓿氮肥农学效率(ANUE)随施氮量增加在不同滴灌量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W1、W2和W3水平下,ANUE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趋势,ANUE最大值均出现在N2水平,在W4水平下,ANUE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肥偏生产力(PFPN)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ANUE随滴灌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而PFPN先增加后降低,说明适当增加滴灌量可以提高紫花苜蓿的ANUE和PFPN。综合考虑紫花苜蓿产量效应和资源利用、环境等综合效应,W3N2处理下(滴灌量为620 mm,施氮量为120 kg·hm-2)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滴灌紫花苜蓿种植较为适宜。研究结果可为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大面积推广节水、高产优质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