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80年代以来,随着小麦生产条件的改变和气象因素的影响,小麦根病日趋严重,已成为当前小麦生产中的一大主要病害。为了摸清发生种类,探明发病因子,进行有效的防治,1990~1994年我站与山东农业大学植病教研室联合对我县“小麦全蚀病地根病类型”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标样的鉴定,明确了病原,进行了有效的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小麦条锈病是荆门市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在1990年、2002年偏重发生。2009年初,小麦条锈病来势猛,北部麦区发生偏重,南部麦区发生偏轻,发病范围广,实际损失低。全文围绕1990年、2002年、2009年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求找出本地小麦条锈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与病害消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田间发生规律大体有冬前发生期、越冬稳定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枯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小麦越冬前和早春拔节期有2个发病高峰,小麦根围土中病原菌群体数量消长也出现相应的2个高峰,病菌数量高峰较小麦发病高峰约提前20—25天。秋冬降雨量的多少是影响冬前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影响春季病害发生程度的重要气象因素是温度。相关性测定表明,温度与病害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因地制宜适期精量播种、平衡施肥和冬前防除麦田杂草等栽培技术,均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是我县旱季作物上的主要病害,笔者在我站1980~1990年测报调查资料中发现,小麦赤霉病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程度之间有极密切关系。我县1980~1990年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分别为1,1,1,2,2,3,2,3,1,3,5级;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分别为1,1,1,3,3,4,2,3,1,2,5级.从中可见,11年中两病的发病程度有7年完全相同,另外4年也只是上下波动一级。具体归纳为:当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为1级年份,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均为1级;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为2  相似文献   

5.
从1987年开始,我们每年在秋季11月中旬及春季2—4月份,对陕西关中西部及渭北小麦黄矮病发生较重的地区进行调查,1987—1990年,小麦黄矮病在陕西境内总的来说属轻度发生,并有以下特点:(1)早播麦田秋苗蚜量大,发病重。1988及1989年,小麦播种前后,多雨、低温、造成夏播玉米晚熟,玉米-小麦交替重叠期较长,有利于蚜虫繁殖并从玉米田往小麦田迁飞传毒,因此导致关中西部及渭北部分地区的早播麦田BYDV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危害逐年上升,发病程度逐年加重,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纹枯病对产量影响大,受害麦田轻者减产5%~10%,重者减产可达40%~50%。因此,必须提高对小麦纹枯病的认识,加强防治,严格控制其发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7.
1 小麦苗期病害防治:我省鄂西北地区,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等,常在秋苗上发生,形成中心病株,暖冬潮湿麦田,病害发展形成中心病团,到严寒期间(元月),病菌潜育越冬,是第二年病害流行的主要菌源。因此,在小麦播种前没有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的麦  相似文献   

8.
小麦纹枯病(Pellicularia gramineum Ikata et Matsmura)是一种土传病害.在我国各麦区均有发生.近年来,该病在我市发生逐年加重,特别是小麦-水稻、小麦-玉米连作田发病面积大、为害重.一般田块病株率40%~70%,减产10%~20%.重病地病株率100%,减产达30%以上.目前小麦纹枯病已上升为我市春季麦田一大病害,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认识和掌握小麦纹枯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对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鄂北小麦纹枯病大发生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清 《植物医生》1998,11(5):15-16
我市地处鄂北岗地,小麦年种植面积6.5万公顷,单产在全国居高产行列。小麦纹枯病是我市小麦的主要病害。1998年,我市小麦纹枯病大发生,其发生特点及原因如下:一、1998年病害发生特点1.秋冬见病早,春季病情上升迅速。97年10月30日即在早播麦田见病...  相似文献   

10.
翟其楷 《植物保护》1965,3(3):107-107
赤霉病是昆山县三麦上的重要病害。此病发生虽很普遍,但发病程度在田块之间有显著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麦田排水好坏是其中之一。据文献报导,通过麦田排水,病害轻的年份防病效果可达50%;在病害较重时病情亦可减轻20—30%。1963及1964年我们结合昆山农田水利试验站进行的“暗管排水降低麦田地下水位试验”,调查了不同地下水位与赤霉病发病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85—1988年在小麦起身期,每亩用20%2甲4氯0.75公斤,赤霉素0.1克,尿素0.5公斤,加水50公斤配制成的混合液喷雾,对麦田小根蒜的防效96%以上,在小根蒜危害严重的麦田,每亩可挽回小麦损失50—113公斤,已示范3.15万亩。  相似文献   

12.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全蚀病是土传病害,分布很广,在许多地区成为毁灭性病害.尚未发现抗病品种,也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70年代此病曾在山东胶东地区发生,损失严重。近年来,宁夏、山东、甘肃、内蒙、河北等省(区)许多地区又反映小麦根部病害逐年加重,但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病原种类不清,对小麦全蚀病的为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987—1990年,作者对宁夏和山东等地小麦根腐,特别是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主要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2007年5月,宜阳县植保植检站在柳泉镇武树村的麦田调查时发现,麦田出现大面积变黄、矮化,有的小麦植株提早枯死,病株穗小,籽粒不饱满,拔出病株,在根表肉眼可见针头大小白色胞囊状物,部分病株根表可见褐色胞囊,带病株和根围土经省市植保专家室内镜检等鉴定,确诊为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即燕麦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  相似文献   

14.
陕西韩城严重发生的小麦矮缩病病原鉴定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在陕西韩城发现一种新的小麦病毒病害,症状表现为严重矮缩、黄化、条斑和分蘖增多等,发病面积约0.07万hm2,病田减产达5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本研究通过对采集自我国陕西韩城的7个样品进行PCR鉴定、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比较,证实陕西韩城样品确是小麦矮缩病毒(WDV)侵染所致,并对发病原因及其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这是小麦矮缩病在我国麦田大发生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棒头草对小麦产量的损失和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洪进 《杂草科学》1993,(4):15-16,20
棒头草是我县稻茬麦田的恶性杂草之一,低洼麦田及连年稻作麦田受棒头草危害尤为严重。多年来,由于没有科学的防除指标,生产上防除的盲目性较大,不仅花费人工、农药,增加了农本,而且对农田生态环境不利。笔者于1990~1991年进行了麦田棒头草对小麦产量损失率测定试验,初步探讨了棒头草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防除指标。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试验设在金沙镇马北村11组,小麦品种为扬麦5号,1990年11月3日播种,等幅人工条播,幅宽与幅距均为0.33米,播种量为8千克/亩。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三麦生产的发展,麦田少免耕技术在淮北地区逐步推开。1983~1990年7年间少免耕麦田已发展到15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20%左右。与此同时,麦田草害也逐年加重,1981年草害面积164万亩。占三麦总面积的25.2%1989年上升到51.2%。杂草群落的分布、组成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为了及时掌握这一动态,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确保三麦稳产、高产,我们于1986~1990年,用5年时间对淮北麦田杂草种群的地区分布、变迁原因作了大量的调  相似文献   

17.
上海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发生情况我县水稻条纹叶枯病曾在60年代初期流行过,特别是1963年发病较重,一般田块发病株率10~20%,严重的田块50%左右,个别田块达80%以上。随着双三制(双季稻配种元麦、大麦)面积不断扩大,病害的发生也随之越来越轻,多年来,没有被人们重视。至1985年起我县又重新恢复推广种植单季稻配小麦,病害又重新抬头,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989、1990年连续大流行,1989年未防治的田块,一般发病株率20~30%,1990年未防治田块一般发病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提高小麦、油菜病害预测预报水平,指导小麦、油菜病害防控,2009年2—5月、2010年2—5月对城固县中部平坝区、南部浅山区小麦、油菜主要病害进行调查,南部浅山区、中部平坝区每年每乡镇每作物每期分别调查5块、10块田(地),每块田(地)面积0.03~0.20 ha,对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和油菜菌核病等病害进行后期调查(5月上中旬)。年度间病害防治次数、防治面积占比相似,就某一病害来说,已防田块后期平均发病程度、未防田块后期最高发病程度均与未防田块后期平均发病程度成正相关,因此小麦、油菜后期调查意义重大。对小麦条锈病还要开展早中期调查(2—4月)。调查结果表明:南部浅山区、中部平坝区的小麦、油菜主要病害发病程度和发生特点不同,小麦条锈病有些年度浅山区重,而有些年度平坝区重,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病害浅山区重,小麦纹枯病区域间差异不大,低湿田病害较重,只有抓住这些特点,才能有效预测防控。  相似文献   

19.
 小麦类菌原体兰矮病(Wheat Mycoplasna like-oaganism Blue Dwarf-WMBD)是北方麦麦区的一种主要病害,特别是在间套麦田和麦草覆盖保墒的旱农栽培麦区发生严重,其是我国在小麦上新近发现的第一个类菌原体病害。  相似文献   

20.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 ,近年来 ,小麦白粉病逐年加重 ,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因素 ,现将其发生为害情况与防治对策介绍如下 :1 白粉病发生为害特点1.1 发病始期提早2 0 0 2年 ,顺庆区小麦白粉病发病始期为 1月 7日 ,比 1998年提早 15d ,比 1999年提早 2 7d ,比 2 0 0 0年提早 4 5d ,与 2 0 0 1年相当。1.2 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为害程度加重以前 ,小麦白粉病一般年份仅在局部地方轻度或中度偏轻发生。 1981年至 1990年 10年间 ,顺庆区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平均每年为 110 0hm2 ,因白粉病损失最高年份不足 30 0t,从顺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