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对池塘蓄水养殖缢蛏大面积死亡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作者认为池塘水质恶化和底质老化是造成缢蛏大面积死亡的根本原因,养殖密度过大、管理不当等也是致使缢蛏死亡的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缢蛏作为沿海滩涂养殖的主要经济贝类,营养价值高、生长快、资金周转快、经济效益显著,但近几年缢蛏养殖死亡现象日趋严重,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1总结缢蛏死亡原因1.1滩涂老化缢蛏属埋栖类贝类,其生长和存活除受到水质状况的制约外,与底质环境的质量也密切相关。由于连续多年的缢蛏养殖,有些养殖区滩涂老化,自然生产能力下降现象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3.
缢蛏分布在中国、朝鲜和日本沿海,是广大群众喜爱的海产品.缢蛏养殖生产近年来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但是,缢蛏在滩涂养殖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敌害生物,严重影响了养殖生产,抑制着产量的提高.现把缢蛏滩涂养殖过程中几种敌害生物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徐宗平 《齐鲁渔业》2007,24(1):23-24
缢蛏是广温性生物,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海滩,在滩面稳定的泥沙、沙泥、软泥质的滩涂上均能生活,以食浮游硅藻为主。缢蛏作为沿海滩涂养殖的主要经济贝类,近年来在我市发展迅速,养殖面积达567hm~2(8500亩)。它具有生长快,易管理,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现将我市缢蛏养殖中苗种运输技术、养殖场地的选择、蛏苗的播放和密度控制、养殖期的管理、敌害防治等5项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乳山市滩涂贝类养殖面积有21000亩,养殖品种有缢蛏、牡蛎、杂色蛤、文蛤等,为了进一步提高滩涂贝类养殖的产量和效益,水产科技人员在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的同时,一直潜心探索和实践缢蛏高产养殖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缢蛏亩产量达3000kg,亩纯利润1万多元。现将缢蛏高产养殖模式介绍如下:一、滩质改良由于年复一年的不间断养殖,滩涂出现老化状态,使得滩涂生产能力大大降低,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滩涂养殖的缢蛏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因缢蛏的死亡对滩涂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死亡壳体沉积于滩涂的底质中,使…  相似文献   

6.
缢蛏分布在中国、朝鲜和日本沿海,是广大群众喜爱的海产品。缢蛏养殖生产近年来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但是,缢蛏在滩涂养殖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敌害生物,严重影响了养殖生产,抑制着产量的提高。现把缢蛏滩涂养殖过程中几种敌害生物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鱼类敌害对滩涂养殖缢蛏危害最大的鱼类是蛇鳗科的中华须鳗、尖吻蛇鳗和食蟹豆齿鳗,它们穴居在蛏埕上吃食缢蛏。海鲶科的中华海鲶和海鲶,孔虎鱼、黑鲷、黄鳍鲷、河豚和条斑东方等鱼类也会食缢蛏。防治方法:1.施用鱼藤。鱼藤因含毒鱼酮,所以对鱼类有强大的毒…  相似文献   

7.
池塘蓄水养殖缢蛏是一种高产、高效、优质的养殖模式,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产量高、单位成本低等优点。池塘蓄水养蛏,提高产量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并有效地控制水质、饵料、底质三要素。  相似文献   

8.
苏仰源 《水产养殖》2007,28(1):30-31
池塘蓄水养殖缢蛏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产量高,单位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高产、高效、优质的养殖模式,严格掌握并有效地控制水质、饵料、底质三要素,是提高蓄水养蛏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苏仰源 《齐鲁渔业》2007,24(9):9-11
池塘蓄水养殖缢蛏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产量高,单位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高产、高效、优质的养殖模式,严格掌握并有效地控制水质、饵料、底质三要素,是提高蓄水养蛏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缢蛏(Sinvnovacula constricta)是我国海产经济贝类及增养殖种。20世纪90年代前以平涂粗养或滩涂蓄水养蛏为主,90年代后逐渐发展为池塘蓄水养蛏或与对虾、梭子蟹、海水鱼类、藻类等混养。养殖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池塘综合养殖效益。但是传统的蓄水养蛏或混养方式需在养蛏池内直接施肥培饵或投饵,容易出现池水过肥、水质不稳定、底质老  相似文献   

11.
通州市沿海有10多万亩淤泥质滩涂,此处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底质松软、有淡水注入,极其适宜缢蛏的生长繁殖。2006年开始,沿海群众充分利用这些滩涂资源,发展缢蛏养殖,2008年总养殖面积达到5万多亩。但2008年8月份以来,已生长到一定规格的缢蛏发生死亡现象,特别是进入11月份以后,死亡现象越来越严重,部分养殖滩涂死亡率高达70%-95%,甚至颗粒无收。这种情况极大地打击了养殖广的生产积极性,使滩涂出现抛荒趋势。笔者根据本地几年来缢蛏养殖的现状,通过典型事例和生产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2.
自2000年以来,浙江、福建等省的一些投资人,看好江苏苏北地区沿海滩涂底质及廉价的塘租费,纷纷前来投资养殖缢蛏。起初,大部分投资者赚了一些钱。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近两年,缢蛏死亡时有发生,而且日趋严重,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笔者从事水产养殖服务工作,深入滩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闽东沿海池塘主要以培育肥水的方式养殖缢蛏,但在养蛏过程中大量的施肥投料,使过剩的肥料沉积池底,底质逐渐恶化.近年来,池塘养蛏生长慢,高温期发病严重,成活率低,产量不高,效益不明显.沿海群众于2002年开始改池塘缢蛏单养为缢蛏与三疣梭子蟹轮养,效益显著,规模逐年扩大.缢蛏与三疣梭子蟹轮养即养蛏结束后,接着高温期不播种蛏苗,而进行梭子蟹养殖.现将其池塘轮养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虾塘养殖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泥的的养殖环境、状况、种质、疾病等方面分析了虾塘养殖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认为虾塘养殖环境的恶化或底质老化是造成泥蚶大规模死亡的根本原因,而养殖密度过大、细菌性疾病的流行以及有毒藻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泥蚶的死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桂芳 《齐鲁渔业》2014,(10):34-35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养殖贝类死亡事件发生越来越频繁,贝类死亡的种类、面积不断增加,使贝类养殖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养殖贝类大规模死亡问题已引起水产养殖者的广泛重视。 1 养殖贝类死亡原因 造成养殖贝类严重死亡的重要原因有海洋污染、气候影响、各种敌害和赤潮等。  相似文献   

16.
纪成刚 《齐鲁渔业》2011,(12):41-41
1备产卵池 罗非鱼产卵池选择避风向阳、环境安静、靠近水源、底质平坦的池塘,面积1000m^2左右,深1.5~2m,为壤土或沙壤土底质。亲鱼培育时保持水位1~1.5m左右,产卵开始时放浅到0.5—1m左右。亲鱼放养前,要加固堤埂,堵塞漏洞,清除敌害,然后清塘施肥,培养水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恢复和增殖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资源,江苏省海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实施了缢蛏人工养殖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近3年的推广,2002年全市5500亩适宜缢蛏养殖的淤泥质滩涂基本开发利用。在推广平涂缢蛏养殖技术过程中,我们着重抓了苗种运输技术、养殖场地的选择、蛏苗的播放和密度控制、养殖期的管理、敌害防治等五个关键技术的推广。一、苗种运输技术近三年来,缢蛏养殖发展迅猛,使本地苗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每年要从浙江玉环、乐清地区组织大批蛏苗,长途运输,因而对苗种的运输技术要求很高。运输蛏苗一般选择3月中旬至5月上旬进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对虾养殖生产环境恶化,养虾业遭到沉重的打击。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虾池水域资源,提高经济效益,1994年我们采用虾池隔离法间养缢蛏获得成功,1995年全市对虾和缢蛏间养面积4600亩,新增加缢蛏产量960吨,产值1300万元。现将对虾和缢蛏间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虾池条件: 虾池要求以适合对虾和缢蛏养殖的环境条件为前提。池形以长方形为好,虾池面积一般50亩左右;池底要求以泥为主的底质,并在离池堤5m左右挖一环沟(环沟与池堤间成一宽5m左右的滩面,该滩面高于虾池中间的滩面,用于养殖缢蛏);池子要求进排水方便,有效水深1.5~2.0m。 二、清池: 缢蛏苗比对虾苗早进池,在缢蛏苗播养前应对其底质进行处理。其方法为:冬季空闲时排干池水,清除其池底污泥,并将养殖缢蛏的滩面翻泥20~30cm,晒池1~2  相似文献   

19.
蛏苗的暂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殖缢蛏具有投资少、产量高、收益大、方法简单等优点。在浙江等省缢蛏已成为海涂养殖的主要品种。沿海群众积累了较丰富的蛏苗生产经验。现将蛏苗暂养方法归纳如下:清塘——小苗入塘前1—2天,用每百斤水稀释1—2两氰化钠药液泼洒全塘,清除敌害。  相似文献   

20.
缢蛏是我省沿海滩涂的主要养殖贝类的传统养殖品种,也是为消费者所喜爱的水产品。全省缢蛏的年养殖面积在20万亩,产量10多万吨。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差异。单产高低非常悬殊,高的亩产达1000多公斤。低的仅几百公斤。1991—1992年我省实施了全国渔业“丰收计划”——“滩涂贝类(缢蛏)养殖高产技术推广”项目,主要推广了蛏田建造、早放密养、涂间管理、防治敌害等技术。在乐清、三门两县10个乡镇二年共推广30720亩,总产缢蛏32558吨,亩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