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腹泻是临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秋季节发病最多,各种年龄的家畜都能感染,而以初生幼畜最易感,根据家畜的种类、日龄,个体大小及其它自然条件的不同,其发病情况和症状也不相同,在多年的兽医诊疗工作中,治疗的猪腹泻病例比较多,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心得。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发病的原因,结合临诊特征和饲养管理等情况综合分析诊断后,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较好  相似文献   

2.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以侵害25日龄以内雏鹅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率和剧烈传染病。该病只感染鹅和番鸭,对其它畜禽无致病性。发病以4-20日龄的雏禽为主,发病的日龄越小则死亡率越高。7日龄内的雏鹅发病多为急性,患病雏鹅见不到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率高达95%-100%。  相似文献   

3.
正伪狂犬病也称为奥耶斯基氏病,其病原为伪狂犬病病毒(PRV),可导致多种动物发病,发病急剧。猪是该病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感染仔猪以发热、腹泻、呼吸困难、肌肉震颤、麻痹、共济失调为临诊特征,母猪以繁殖障碍为主要症状,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本文分析猪伪狂犬病的症状、诊断要点,给出了参考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案。1临诊症状潜伏期36 h~10 d。临诊症状随年龄不同而异。初生仔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病毒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和出血。一、流行病学在自然情况下,该病仅感染3周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对其有抵抗力。鸡和火鸡对该病都不易感。在易感雏鸭群中,该病传播很快,发病率和死  相似文献   

5.
禽流行性感冒也称真性鸡瘟,是由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临诊表现有多种类型,有的呈无症状表现的隐性感染,有的呈致死率较低的呼吸道感染,有的则呈致死率很高的急性出血性感染。  相似文献   

6.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从番鸭肝“白点病”患鸭的肝脾匀浆中分离到7个病毒分离株。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外壳直径75nm,内核直径50nm;病毒核酸型为RNA;不凝集鸡、鸭、兔、豚鼠红细胞,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对番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可致感染细胞圆缩、融合,出现多核细胞和巨细胞,胞浆内有近核包涵体;试验感染1日龄敏感雏番鸭死亡率达100%,临床及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番鸭基本一致,并可回收到该病毒。结果表明,目前国内流行的番鸭肝“白点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7.
<正>鸡传染性鼻炎(IC)是由副鸡禽杆菌(Apg)引起的一种鸡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以鼻腔和鼻窦发炎,流鼻涕,打喷嚏,面部肿胀,并伴发结膜炎为主要临诊表现,育成鸡生长不良和产蛋鸡产蛋下降,可使肉鸡淘汰率明显升高,目前,该病在我国养鸡比较密集的省份或地区时常发生。有些养殖场将防疫的重点仅放在新城疫、禽流感等烈性传染性疾病上,而忽视了IC的防疫工作,结果使其发病区域不断扩大,危害也进一  相似文献   

8.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病,简称禽出败。本文根据福建省南安市养鸭户苏某饲养的一批肉番鸭的发病情况,阐述了此次发病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与诊断方法,并结合本人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番鸭禽霍乱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临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引入感染后易感猪群发生蓝耳病的潜伏期最短为3天,最长为37天。该病的临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诊症状的流行,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  相似文献   

10.
临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引入感染后易感猪群发生蓝耳病的潜伏期最短为3天,最长为37天。该病的临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诊症状的流行,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  相似文献   

11.
《饲料博览》2005,(12):53-5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目前广泛流行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但会引起鸡只死亡,而且临诊型感染和亚临诊感染(常被忽视)均会致使鸡群生产性能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本病传播方式主要为气源性,在集约化鸡群1~2天内很快波及全群。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垂直传播和接触传播。疫苗污  相似文献   

12.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死亡率高,表现为体温高、头肿、流泪、两脚发软等症状。禽出败又称禽霍乱或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表现为体温升高、腹泻、呼吸困难,死亡率很高。如果两种病同时并发,则死亡率更高。2005年12月吴川市塘缀镇专业户林某饲养4批番鸭,有2批发病,报吴川市畜牧局派员诊断,经了解发病情况,结合临床症状、解剖症状及实验室结果,诊断为鸭瘟并发感染禽出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小鹅瘟是雏鹅和番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近年来一月龄以上鹅发病的病例增多。该病的流行呈一定的周期性,在大流行的年份。患病雏鹅和雏番鸭以及带毒种鸭和所产的带毒种蛋都成为该病的传染源。自然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被污染的用具、饲料、场地、孵坊及运输T具等都可使本病传播蔓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致病性。【方法】以NDRV分离株NP01、NP03、NPM为供试病毒,分析其对禽胚(番鸭胚、鸡胚)、部分禽类(雏番鸭、雏半番鸭、雏鸡、雏鹅)及细胞的致病性。【结果】NDRV分离株经尿囊腔接种能100%致死12日龄番鸭胚和9日龄鸡胚。2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经腿肌、口鼻、爪垫等途径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出现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病症,NDRV分离株对雏番鸭和雏半番鸭的致死率分别为20%~53%和13%~33%,同时能从病死鸭肝脾中回收到该病毒,耐过鸭大多成为僵鸭;15日龄雏鸡和2日龄雏鹅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观察20 d,均未表现出NDRV致病的临床症状。NDRV分离株具有较广的细胞亲嗜性,能在MDEF、CEF、AD293、Marc145、Vero、ST、MDCK等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病变细胞呈现巨融合状;但NDRV分离株在PK细胞中盲传3代均未出现病变。【结论】NDRV在致病特性方面明显不同于禽呼肠孤病毒和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5.
该病以番鸭的肝脏出现花斑样病灶为特征,具有发病快、病程短、传播迅速、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本病最早可见于7日龄的雏番鸭,通常多见于10~ 25日龄的番鸭群.发病率最高可达100%,病死率通常在30%以上,有的感染严重的番鸭群会全群死亡.  相似文献   

16.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番鸭肝“白点病”患鸭的肝脾匀浆中分离到 7个病毒分离株 .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球形 ,无囊膜 ,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 ,外壳直径 75nm,内核直径 50 nm;病毒核酸型为 RNA;不凝集鸡、鸭、兔、豚鼠红细胞 ,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 ;对番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可致感染细胞圆缩、融合 ,出现多核细胞和巨细胞 ,胞浆内有近核包涵体 ;试验感染 1日龄敏感雏番鸭死亡率达 10 0 % ,临床及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番鸭基本一致 ,并可回收到该病毒 .结果表明 ,目前国内流行的番鸭肝“白点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7.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雏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8—20日龄的雏番鸭,因此也叫番鸭三周病;以腹泻、喘气、脚软、脱水、进行性消瘦为主要特征。2009年5月,本市某乡镇一养鸭户饲养的400羽番鸭养至16日龄时发生以拉稀、喘气、脚软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由于发病急死亡快.即到我站求诊,后经检查诊断为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起雏鸡组织滴虫病的发病情况、临诊表现、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方法,总结了其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目前广泛流行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但会引起鸡只死亡,而且临诊型感染和亚临诊感染(常被忽视)均会致使鸡群生产性能下降,饲料报酬降低。常继发或并发霉浆体病、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导致死淘率增加,还常被漏诊、误诊。该病病原的血清型较多,新的血清型不断出现,加上不适当的免疫程序,常导致免疫失败,致使该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给养鸡业造成巨大损失。目前,该病在世界上大多数养鸡地区都有发现。我国于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新城疫病毒强毒快速检测法聚乙二醇介导的单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对湖南省新城疫病毒(NDV)强毒感染进行了监测,共检测来自30个新城疫发病群和28个无明显新城疫病症群共58个禽群的泄殖腔棉试样品1719份,并对97份样口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结果表明,NDV强毒感染的禽种多,易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免疫鸡群在发生形式上呈非典型化趋势,养禽场普遍存在NDV强毒且临诊健康群有一定比例的强毒感染率,这些是目前ND难以控制和净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还表明,所采用的ELISA是监测NDV强毒感染并指导免疫的可靠的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