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白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矿物磁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邱安安  罗耀  王红亚 《土壤通报》2016,(5):1090-1096
土壤矿物磁性对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然而,有关中国中东部东亚季风区内土壤矿物磁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讨论尚不多。我们获取了太白山不同海拔高度5个典型植被带下的表土及土壤剖面样品,测量了这些样品的磁化率(χ_(lf))、频率磁化率(χ_(fd))、非磁滞剩磁(ARM)、饱和等温剩磁(SIRM)、反向磁场等温剩磁(IRM_(-300m T)),探讨了不同植被带中土壤矿物磁性特征及其变化。结果显示:(1)不同植被带下,表土矿物磁性差异显著,χ_(lf)、ARM、SIRM之间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而IRM_(-300m T)/SIRM随海拔升高而升高。(2)除栓皮栎林外,其他植被带处的土壤剖面χ_(lf)、χ_(fd)、ARM、SIRM随剖面深度加深而降低,IRM_(-300m T)/SIRM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此外,低海拔的栓皮栎林与锐齿栎林处土壤剖面磁性的各个指标远高于高海拔土壤剖面磁性指标。(3)表土总体磁性矿物浓度,较细磁畴的SSD颗粒及亚铁磁性矿物浓度与不同植被带所处温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但受降雨及坡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第四纪红土的磁性与氧化铁矿物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卢升高 《土壤学报》2000,37(2):182-191
应用矿物磁测,X-衍射和电镜技术对浙江省第四纪红土的磁性与氧化铁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均质层和网纹层的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fd)、软剩磁(SoftIRM)、非滞后剩磁(ARM)、饱和等温剩磁(SIRM)和剩磁矫顽力((Bo)ck)等磁性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均质层的磁化率和饱和等温剩磁分别是网纹层的6倍和4倍;第四纪红土的磁化率主要由风化成土作用产生的超顺磁性颗粒(SP)和稳定单畴颗  相似文献   

3.
土壤磁化率是古环境重建的常用代用指标,对表土磁化率与现代环境的关系研究有助于理解磁化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当前,区域尺度上土壤磁化率变化成因认知的缺乏限制了磁化率作为古环境重建重要代用指标的精准应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青藏高原的254个样点表层(发生层A层)土样,测定土壤磁化率和其他土壤属性,结合母质、气候、地形和植被等数据,阐明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磁化率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母质类型之间,表层土壤磁化率(χlf)无显著差异,百分频率磁化率(χfd%)差异显著,黄土和砂页岩风化物>冰碛物和结晶盐风化物,其他母质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土地利用之间,表层土壤χlf无显著差异,χfd%差异显著:森林和旱地>草地>荒地。(2)各因子对土壤磁化率影响,植被>理化性质>地形>母质。(3)空间分布上,东南部的χlf和χfd%均显示较高值。χlf空间分布呈由东南向西北降低的趋势,高值区位于东南部边缘,低值区位于腹地。χfd%空间分布规律与χlf相似,高值区位于东部偏南,低值区位于西部。此外,χlf和χfd%的空间分布规律与青藏高原植被分区相吻合。因此,磁化率能更好地指示植被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杨浦区表土重金属污染的磁学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上海市杨浦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为环境磁学在城市表土重金属污染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磁学方法与传统化学方法,对杨浦区5个功能区内的17个表土样品进行磁学特征和重金属浓度的分析。[结果]杨浦区表土磁化率值平均值为2.42×10~(-6) m~3/kg,磁性特征以低矫顽力的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导,颗粒较粗。除频率磁化率外,磁学参数整体呈现工业区与交通区值较高的特点;重金属Zn,Pb,Cu,Cr浓度值高于背景值,且高值集中在工业区、交通区、居住区,污染负荷指数(PLI)的值为1.962,属于轻度污染。除工业区外,各功能区之间重金属含量与磁学参数的相关性较好(p0.05),磁化率(χlf)、饱和等温剩磁(SIRM)、硬剩磁(HIRM)对杨浦区表土重金属含量有良好的指示作用。[结论]环境磁学方法可以快速简便地提供城市污染信息。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之下,埋藏着更加古老的新近纪红黏土。以黄土高原甘肃西峰剖面和灵台剖面为例,采集了两个剖面第四纪黄土和古土壤与新近纪红黏土典型样品,比较了各自风化强度和磁性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新近纪红黏土样品的风化强度与第四纪古土壤较为接近,远强于第四纪黄土;但新近纪红黏土磁化率显著减弱,在西峰剖面平均只有古土壤的1/5、黄土的1/2;在灵台剖面平均亦不到古土壤的1/2,并小于黄土。两剖面黄土、古土壤与新近纪红黏土磁化率与有机质和活性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有机质含量与铁活化程度对磁性矿物的含量有显著影响。因此,新近纪红黏土磁性的减弱,可能由于沉积年代久,有机质含量减少,氧化铁矿物老化,磁赤铁矿转化成赤铁矿;也有可能与地下水活动,导致磁性矿物的溶蚀有关。有关机理仍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水耕人为土时间序列铁氧化物与磁化率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我国亚热带地区不同母质起源的水耕人为土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形态铁氧化物和磁化率随成土时间的动态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石灰性母质起源的水耕人为土0~120 cm土体中全铁(Fet)、游离铁(Fed)和游离度(Fed/Fet)随时间序列演变均逐渐增加,0~50 a内Fet、Fed和Fed/Fet增加速率分别为3.2 t hm~(-2) a~(-1)、1.2 t hm~(-2) a~(-1)和0.04%a~(-1),50~1 000 a内Fet、Fed和Fed/Fet增加速率分别为0.1 t hm~(-2) a~(-1)、0.15 t hm~(-2) a~(-1)和0.01%a~(-1);而酸性母质起源的水耕人为土0~120 cm土体中Fet、Fed和Fed/Fet随时间序列演变均逐渐下降,0~60 a内Fet、Fed和Fed/Fet下降速率分别为0.2 t hm~(-2) a~(-1)、0.5 t hm~(-2) a~(-1)和0.03%a~(-1),60~300 a内Fet、Fed和Fed/Fet下降速率分别为0.9 t hm~(-2) a~(-1)、1.2 t hm~(-2) a~(-1)和0.06%a~(-1)。土壤pH、Eh、以及外源铁输入与土体内铁淋失的相对强度是控制不同母质水耕人为土中铁氧化物转化速率与途径的主要因素。石灰性母质起源的水耕人为土中不同磁学指标随时间演变分为三个阶段:0~50 a内表现为质量磁化率(MS)、饱和等温剩磁(SIRM)和软剩磁(IRMs)的急剧降低;50~300 a内表现为MS、SIRM和IRMs的持续、缓慢降低以及硬剩磁(IRMh)的相对稳定发展;300~1 000 a内表现为MS、SIRM和IRMs的持续、缓慢降低以及IRMh的快速下降。酸性母质起源的水耕人为土0~20 cm和20~120 cm土壤中磁学指标演变呈现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0~60 a 0~20 cm内MS,SIRM和IRMs的急剧降低,IRMh具有明显增加;而20~120 cm内MS、SIRM和IRMs缓慢下降,IRMh明显降低。60~300 a 0~20 cm内不同磁学指标变化幅度均很小,而20~120 cm内IRMh相对比较稳定,MS、SIRM和IRMs在种稻150 a后快速下降。淹水还原条件下亚铁磁性矿物的破坏是不同母质水耕人为土演变过程中磁性衰减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澧阳平原杉龙岗遗址埋藏古水稻土磁性矿物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洁  周卫军  陈恋  刘沛  曹胜  罗思颖 《土壤》2017,49(5):1032-1037
为探明埋藏古水稻土磁性矿物特征,采用环境磁学方法研究了澧阳平原杉龙岗遗址埋藏古水稻土的磁性矿物含量、组成和粒度。结果表明,埋藏古水稻土的磁化率平均值为6.2×10~(–8) m~3/kg,饱和等温剩磁平均值为16 338×10~(–5)Am~2/kg,软剩磁平均值为773×10~(–5)Am~2/kg,退磁参数S300平均值为72%。埋藏古水稻土亚铁磁性和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不断降低,其含量均低于现代耕作水稻土层;埋藏古水稻土磁化率主要来源于亚铁磁性矿物和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且亚铁磁性矿物占相对主导地位;相对于现代耕作水稻土层,埋藏古水稻土层中磁性矿物以较粗的磁铁矿颗粒为主。  相似文献   

8.
土壤氧化铁的磁性参数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应用矿物磁测技术测定了土壤氧化铁的磁化率、频率依变磁化率、饱和等温剩磁、磁化和退磁曲线等磁性参数,对磁性参数在阐明土壤铁磁性氧化铁数量、类型与起源方面的应用及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川西地区表土磁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川西地区表土样品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分析,并且结合气候要素探讨表土磁学性质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川西表土在成土过程中生成的细粒超顺磁(SP)和单畴(SD)的亚铁磁性矿物是磁化率增强的主导因素。该地区表土磁性增强机制与黄土高原类似。(2)在空间上,川西高原西部和南部地区的磁性矿物含量要高于东部和北部地区,而成都平原西部地区成土作用最强,磁颗粒细且含有较多高矫顽力磁性矿物。(3)川西表土的磁学参数和气候要素的研究发现年平均降水量(MAP)在600~1000 mm之间磁化率、频率磁化率与MAP呈正相关关系,而磁学参数组合χ_(fd)%/HIRM、ARM/HIRM、χ_(ARM)/SIRM与MAP在这一降雨区间也呈正相关关系,然而这些磁学参数与MAP的相关系数不如黄土高原,可能与研究区复杂的地形、相对湿润的成土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胡雪峰 《土壤学报》2004,41(1):7-12
对黄土高原的灵台剖面“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 ,黄土与古土壤中游离态铁 (Fed)、活性态铁 (Feo)和有机质含量均与磁化率 (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p <0 .0 1)。Fed 对磁化率的显著影响 ,说明了成土作用强度 ,会影响古土壤铁磁性矿物的形成。有机质对磁化率产生的显著影响可能与生物成磁作用有关。另外 ,成土过程中有机质的存在 ,有利于次生磁赤铁矿的形成 ;以及古土壤形成后 ,有机质的存在可妨碍磁赤铁矿的老化 ,使之不易转化为赤铁矿 ,可能也是重要原因。Feo 与磁化率的极显著相关性 ,主要应与Feo和Fed、有机质的密切联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