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本研究从鸡泄殖腔取样,分离大肠杆菌菌株,进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34株菌株符合大肠杆菌的培养特性。将分离得到的34株大肠杆菌与购买的4株鸡大肠杆菌分别接种鸡胚,对致病力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分析90%置信区间,其中19株为致病力较强菌株(致死率大于上限38.4%),16株为致病力较弱或无致病力菌株(致死率小于下限25.1%),3株为中等致病力菌株(致死率在上限和下限之间)。通过套式PCR对38株菌的iss基因进行检测,阳性率为100%。结果表明,iss基因(increased serum survival gene)在鸡大肠杆菌中广泛存在,38株鸡大肠杆菌均有iss基因,但致病力大小不同,故推测致病力大小可能与iss基因的存在无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仔猪腹泻致病大肠埃希菌流行及耐药情况,本试验应用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和生物化学鉴定等技术,对采集于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腹泻仔猪肠道内容物128份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通过动物回归试验验证病原致病力、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特性。结果显示,本次试验共分离鉴定到78株大肠埃希菌。动物致病性试验显示,分离菌可在不同时间致死小鼠,表明分离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青霉素耐药率最高,为94.87%(74/78),对磺胺类药物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低,为21.79%(17/78),对其余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耐药;多重耐药结果显示,所有分离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多重耐药主要表现在7~11耐,占分离菌株的83.33%(65/78)。研究结果为仔猪大肠埃希菌性腹泻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10株红嘴鸥源大肠杆菌云南省分离株为研究对象,采用PCR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测定并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PCR性率依次为astA(60%6株)、fuyA(60%6株)、Iss(50%5株)、iucD(50%5株)、tsh(40%4株)、Vat(30%3株)、papC(30%3株)、kpsⅡ(30%3株)、hlyE(20%2株)、irp2(20%2株)、fimH(10%1株),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携带毒力基因数量多的菌株致病力越强,小鼠发病时间死亡时间越短。结果说明:10株分离菌株均携带不同的毒力基因,不同毒力基因的组合与小鼠的致病力密切相关。不同毒力基因的组合对小鼠相关致病机理有一定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沙打旺根腐病菌致病力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分离自不同地区的沙打旺根腐病菌19个菌株的致病力测定得知:不同种的根腐病菌对沙打旺的致病力不同,尖孢镰刀菌的致病力较强,茄病镰刀菌次之,串珠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弱;同种根腐病菌的不同菌株其致病力也有一定差异,证明沙打旺根腐病菌存在着致病力的分化.菌株的致病力与地区分布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分离自典型大肠杆菌病变和粪便的45株E.Coli通过4日龄雏鸡人工感染试验建立了大肠杆菌病的人工感染模型,并对菌株的致病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日龄雏鸡颈部皮下接种0.2ml菌液,接种后,前65h内雏鸡死亡率≥60%的菌株为强致病力菌株;死亡率<60%,或出现典型大肠杆菌病变为中等致病力菌株;试验期不引起雏鸡死亡也无病变者为无致病力大肠杆菌。试验的13株分离自粪便的苗株,2株为中等致病力,11株为无致病力;32株分离自典型病变的菌,9株为强致病力菌,15株为中等致病力,8株为无致病力。  相似文献   

6.
蔡文涌  王肖肖  方香玲 《草地学报》2020,28(5):1233-1239
利用从甘肃省3个不同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腐病植株分离纯化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菌株,研究了不同菌株对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不同菌株米粒接种体接种土壤后移栽苜蓿幼苗,28 d后对植株的根部病害进行分级,对株高、根长、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苜蓿幼苗根部病害的严重程度和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致病力强弱存在差异。接种不同菌株后,幼苗根病情指数为46%~69%;根长和株高分别降低9%~28%和20%~52%;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降低17%~48%和15%~60%。其中,菌株QY3致病力最强,其次为QY2,菌株LZ3致病力最弱;菌株QY2导致根长和地上生物量的降低幅度最大;菌株LT2导致株高和地下生物量的降低幅度最大。研究结果为苜蓿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鸡胚致死率在检验鸡大肠埃希菌致病力方面的应用潜力,试验采用SPF级12日龄鸡胚和1日龄公雏鸡分别接种鸡大肠埃希菌菌株,检测20株鸡大肠埃希菌菌株对12日龄鸡胚和1日龄公雏鸡的致死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8株来源于患败血症鸡只的菌株致病力比较高,鸡胚致死率达到40%~70%;而来源于粪便的12株菌株中,10株菌株的致病力较低,其鸡胚致死率在0%~20%之间;雏鸡致死率与鸡胚致死率是相关的。表明鸡胚致死试验可反映出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强弱,即鸡胚致死率可作为检验鸡大肠埃希菌致病力强弱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子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猪源链球菌(S.suis)血清型的流行特点、主要毒力基因的分布及致病力情况,本研究针对来自我国部分地区800份疑似S.suis发病猪的病料样品进行S.suis的分离鉴定、血清型分型、致病力试验及主要毒力基因型检测。研究结果显示,在800份样品中分离到41株S.suis(5.13%);其中,血清型2型或1/2型S.suis 10株(24.4%),3型6株(14.6%),8型3株(7.3%),9型7株(17.1%),21型1株(2.4%),未定型14株(34.1%);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以1×108 cfu/mL S.suis菌液接种昆明小鼠,41个分离株中具有致死性的菌株19株,其中6株致死性较强,13株致死性较弱;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gdh、fbps、orf2、gapdh、sly、ef和mrp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00%、82.9%、75.6%、41.5%、39.0%、19.5%和12.2%,以gdh+orf2+fbps+gapdh型(9株)、gdh+orf2+fbps型(8株)和sly+gdh+orf2+fbps+gapdh型(6株)为主要的毒力基因型。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S.suis各血清型的流行情况,初步探明S.suis致病力的强弱,为深入开展S.suis防控技术研究及其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调查鸡蛋中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从昆明市区鸡蛋中分离出了3株大肠埃希菌,并对其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动物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KM1携带的毒力基因检出率75%,耐药基因检出率77.3%;菌株KM2携带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出率居中;菌株KM3毒力基因检出率91.7%,耐药性基因检出率50%。动物毒力检测结果 KM1为不致病菌株,KM2为低致病菌株,KM3为中度致病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钠敏感,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等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中草药对3株大肠埃希菌的抑制效果各有所不同,相比之下连翘与松针的效果较好。本试验为研究昆明市区鸡蛋中大肠埃希菌污染与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分离自典型大肠杆菌病变和粪便的45株E.Coli通过4日龄雏鸡人工感染试验建立了大肠杆菌病的人工感染模型,并对菌株的致病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日龄雏鸡颈部皮下接种0.2ml菌液,接种后,前65h内雏鸡死亡率≥60%的菌株为强致病力菌株;死亡率〈60%,或出现典型大肠杆菌病变为中等致病力菌株;试验期不引起雏鸡死亡也无病变者为无致病力大肠杆菌。试验的13株分离自粪便的菌株,2株为中等致病力,1  相似文献   

11.
为鉴定、筛选转BtCry3A基因抗虫杨树741杨对桑天牛有较强抗性的株系,选择741杨试验林中的6个转基因株系,检测外源基因整合的稳定性、可溶性蛋白和毒蛋白的表达量以及抗虫性等,并对6个转基因株系的抗虫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在6个转基因株系基因组中整合稳定,各株系的木质部在整个生长季节均检测到毒蛋白表达,且呈现一定的时间序列规律,均在8-9月份达到高峰期,10月份开始急剧下降,但表达量有差异,其中CC84株系的表达量在7-9月份都明显高于其它株系;6个株系对桑天牛成虫产卵和幼虫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出一定抗性,其中CC84株系对桑天牛幼虫的致死率达到50%,并表现出较稳定的抗虫性。根据检测鉴定结果初步认为,741杨转基因株系CC84具有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白僵菌经不同基质传代后对桑天牛幼虫的侵染力比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诱集自土壤中的对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幼虫具有较高致病性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00菌株为原发菌株R0,通过反复接种桑天牛幼虫分别获得菌株R1、R2、R3和R4,并反复在普通查氏培养基上传代分别获得菌株M1、M2、M3和M4。将R0、R2、R4和M2、M4菌株感染桑天牛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发现在普通培养基上传代,会导致菌株致病力的降低,而通过桑天牛幼虫传代培养可以提高菌株的致病力。R4、R2、R0、M2、M4菌株的LT50分别为3.23、4.01、4.13、4.78和6.34d,LC50分别为0.686×106、1.470×106、3.050×106、7.940×106和9.580×106mL-1。表明通过菌株在桑天牛幼虫虫体上反复接种可以提高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侵染力。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对桑天牛幼虫具有不同致病力的各种传代白僵菌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产生水平,并分析其与菌株致病力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传代菌株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逐渐升高,达到最高值后基本趋于稳定,几丁质酶产生时间要滞后于胞外蛋白酶;通过寄主桑天牛幼虫传代的白僵菌菌株比通过普通查氏培养基传代的菌株具有更强的产酶能力;不同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生水平与菌株毒力有一定相关性,尤其是产酶高峰值与菌株的LC50呈显著相关性,可将其作为菌株初步筛选的参考性毒力指标。  相似文献   

14.
白僵菌感染桑天牛幼虫致病过程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与寄主桑天牛(Apriona germari)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关系,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白僵菌分生孢子在桑天牛幼虫体表的侵染及穿透过程。结果表明,白僵菌分生孢子接种后8 h就可以附着于桑天牛幼虫体壁,12 h时可见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和附着胞,16 h即可穿透幼虫体壁;桑天牛幼虫体壁不同结构区影响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速度、附着胞形成以及芽管长度,与幼虫体壁的其它结构区相比,在幼虫体表节间膜处的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早,生长更快,并且孢子不会从幼虫体表的气孔侵入;已死亡虫体的表皮、气门均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15.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可作为多种农业害虫的真菌杀虫剂。研究测定了不同温、湿度条件对球孢白僵菌Bb00菌株的营养生长、孢子萌发率以及对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幼虫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5℃时该菌株营养生长最好,孢子萌发速度快且萌发率高,在此温度下菌株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力也最强;相对湿度为95%~100%时菌株的营养生长最好,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孢子萌发速度、萌发率也增高,相对湿度100%时达到最高,此时被该菌株感染的桑天牛幼虫的死亡速度快,死亡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16.
研究桑天牛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为探讨桑天牛在不同区域暴发危害的规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AFLP技术,对6个桑天牛地理种群的DNA进行扩增,5对引物组合得到扩增条带共241条,有多态性条带196条,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1.33%,其中杭州种群具有13条特异条带。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来自河北省的4个桑天牛地理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70 3;来自浙江杭州的桑天牛种群与来自河南济源的桑天牛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397 2,二者与河北省的4个桑天牛地理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18 2、0.333 4。聚类分析也显示,地理上相距越远,桑天牛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越大。  相似文献   

17.
经试验,筛选出8310(10%)、8302(20%)两种防治桑树蛀干害虫的专用乳剂,采用50—100倍的稀释药液,对桑天牛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应用异小杆线虫防治桑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多年(1992~1995)筛选试验,发现从我国山东土壤诱集的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8406对桑天牛防治效果最佳。在广东地区应用线虫防治桑天牛的最适温度为23±5℃,最佳时间为10~12月份。大田400hm2推广示范结果表明,使用注射量为3×103~4×103条线虫/mL,防治效果达86%~98%。从2年田间应用线虫后桑叶喂蚕的安全性测定表明,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幼虫被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00菌株感染后,虫体颜色及外部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组织切片观察表明:白僵菌Bb00菌株处理后24 h,分生孢子即可以附着于桑天牛幼虫体表,48 h即可以萌发并侵入幼虫体表,使内表皮分解;菌丝进入血腔后开始增殖并向侵入点附近的脂肪、肌肉、气管等组织入侵。随着菌丝在幼虫体内的增殖,各组织器官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4 d后感染幼虫死亡,5 d后菌丝突破体表在虫体外形成菌丝层并有分生孢子产生。  相似文献   

20.
桑天牛成虫取食北京杨后血淋巴羧酸酯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天牛成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以后,其寿命和产卵量明显不同。对羧酸酯酶活性测定表明,以桑树作为补充营养寄主的桑天牛成虫的血淋巴羧酸酯酶活力明显高于取食北京杨的天牛;而羧酸酯酶动力学研究表明,桑天牛取食北京杨后对其羧酸酯酶活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饲喂时间的不同,羧酸酯酶活性差异不同,5 d以内,酶分子的活力降低,至第7天时,除了活力降低外,酶分子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