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晨 《新农业》2014,(18):34-34
<正>芦苇的群体产量是受芦苇的高度、密度、粗度等因子所制约的。如何控制芦苇群体结构,达到高产栽培目的,要从理论上确立某种生态模式。本文根据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芦苇群体结构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芦苇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明确各产量构成因素对芦苇产量形成的作用及其相关性,为建立芦苇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芦苇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对芦苇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质为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构成的重要部分,是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分析了芦苇湿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与功能、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芦苇生产能力的关系。综述了保护提高芦苇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生产管理措施,以期促进湿地生物良性循环,维持芦苇湿地产能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银川平原芦苇群落植物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银川平原芦苇群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调查法对芦苇群落进行研究,采用x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研究银川平原芦苇群落的种间关联性,并对种间关联的结果进行生态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平原芦苇群落主要的植物构成包括20种18属14科.银川平原芦苇群落主要种群种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较少,仅占总种对数的47.89%,其中呈显著正相关种对数的只有20.00%,所占比例均较小,负相关及不相关的种对数占总的种对数的80.00%,所占比重较大.按照其分布的环境条件可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即水生植物种组、湿生植物种组、中生植物种组、中旱生植物种组.  相似文献   

4.
以银川平原芦苇群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调查法对芦苇群落进行研究,采用x2检验和Spearman 秩相关分析检验研究银川平原芦苇群落的种间关联性,并对种间关联的结果进行生态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平原芦苇群落主要的植物构成包括20 种18 属14 科。银川平原芦苇群落主要种群种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较少,仅占总种对数的47.89%,其中呈显著正相关种对数的只有20.00%,所占比例均较小,负相关及不相关的种对数占总的种对数的80.00%,所占比重较大。按照其分布的环境条件可划分为4 个生态种组,即水生植物种组、湿生植物种组、中生植物种组、中旱生植物种组。  相似文献   

5.
隆冬季节,走进内蒙古杜尔伯特县烟筒屯镇,贯穿全镇东西公路及铁路沿线两旁,芦苇垛连成了一片,构成十里芦苇长廊。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博斯腾湖小湖区为研究区,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补充调查,分析了小湖区1958-2010年芦苇(Pragmites australis)产量、面积及质量的变化特点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50年博斯腾湖小湖区芦苇产量呈现先下降后缓慢增加的趋势,芦苇分布面积也经历了先变小后变大的过程;总体上芦苇资源呈现衰退趋势,一、二、三类芦苇面积减少,四类芦苇面积增加;水位(x)与芦苇产量(y)呈极显著相关关系,1958-1982年,芦苇产量与水位的回归方程为y=-4.9526x2+10379x-5E+06 (R=0.88),1983-2010年,芦苇产量与水位的回归方程为y=-0.507x2+1062.8x-556910 (R=0.78);地下水埋深与芦苇生长关系密切,地下水埋深为1.97 m时,芦苇生长最快.矿化度(x)和芦苇产量(y)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12.39x2+32.033x-5.6795(R=-0.84).  相似文献   

7.
芦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芦苇的群体产量是受芦苇植株的高度、密度、茎粗等因子制约。如何控制芦苇的群体结构,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尤为重要。在构成芦苇产量的诸因素中,以株高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密度,再次是茎粗。密度与株高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存在互相制约的关系。芦苇要高产,需要考虑密度与株高的协调发展,当高度一定时,密度对群体的产量影响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8.
宁夏地区有丰富的湿地资源,芦苇是其资源中最多的产物,如何更好地利用芦苇资源,是解决宁夏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如何在畜牧业生产中利用芦苇,并以相关数据为支撑,来证明芦苇的利用价值,从而推出芦苇在宁夏地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宜兴太湖百渎港河口湿地区域内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围隔手段,研究了收割移出和自然保留2种处理方式下芦苇地上部分生物量、氮、磷含量和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不包括收割部分)均低于保留样地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收割样地与保留样地内芦苇茎和叶片的氮、磷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且芦苇茎和叶的氮、磷含量差异都不显著;(3)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氮、磷储量均低于保留样地内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收割样地和保留样地芦苇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与其氮、磷储量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宜兴太湖百渎港河口湿地区域内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围隔手段,研究了收割移出和自然保留2种处理方式下芦苇地上部分生物量、氮、磷含量和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不包括收割部分)均低于保留样地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收割样地与保留样地内芦苇茎和叶片的氮、磷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且芦苇茎和叶的氮、磷含量差异都不显著;(3)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氮、磷储量均低于保留样地内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收割样地和保留样地芦苇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与其氮、磷储量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生物因子对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优化湿地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盘锦芦苇湿地随机选取3个样点,通过测定分析土壤呼吸作用、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生物因子揭示了生物因子对湿地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在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的生长季,4~9月生物因子变化较大,在4、5、6和9月土壤温度是土壤呼吸作用的主要控制因子,在7和8月土壤湿度是土壤呼吸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仅5、6月的生物量增加与土壤呼吸作用增加呈正相关。在较短的时间段和一定区域内,生物因子是土壤呼吸作用空间变异性的主要控制因子。在湿地芦苇生态系统中,凋落物数量与土壤呼吸作用呈显著正相关。湿地芦苇生态系统0~30 cm的地下生物量与土壤呼吸作用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芦苇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的空间动态主要受地表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生物因子对其日动态和季节动态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干旱区盐渍化严重地区芦苇与盐分关系,揭示芦苇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了较准确的芦苇种群地下生物量数据,利用统计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芦苇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通过试验测定了芦苇湿地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求取了C/N比值,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型。[结果]芦苇种群地下总的生物量集中在10~40cm土层,粗根在总的生物量中起明显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碳和全氮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50cm以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化趋势稳定。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干旱区盐渍化地区芦苇地下生物量的获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干旱区盐渍化严重地区芦苇与盐分关系,揭示芦苇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了较准确的芦苇种群地下生物量数据,利用统计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芦苇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通过试验测定了芦苇湿地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求取了C/N比值,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型。[结果]芦苇种群地下总的生物量集中在10~40 cm土层,粗根在总的生物量中起明显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碳和全氮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50 cm以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化趋势稳定。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干旱区盐渍化地区芦苇地下生物量的获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干旱区淡水湖泊湿地土壤呼吸作用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博斯腾湖人工和天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为样地,于2014年11月—2015年9月,利用LI-84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对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单峰曲线,且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两种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生长旺盛期(7—8月)的土壤呼吸作用最强,越冬期(11月)土壤呼吸作用最弱;博斯腾湖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为正值,且人工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高于天然芦苇湿地;5 cm深土壤温度、近地表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均与土壤p H和盐分呈负相关,而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崇明岛西滩芦苇湿地的土壤酶活性特征,以便深入研究潮滩芦苇湿地碳源碳汇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分别于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在崇西芦苇湿地和光滩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层样品,研究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淀粉酶及纤维素酶的活性特征;同时,对比分析各种酶在生长季、非生长季及在不同深度下的活性变化特征;结合相关酶的特性及所研究区域的环境特征,分析相关变化特征的产生原因。[结果]芦苇湿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20±0.01)~(0.26±0.04)ml/(h·g)之间;芦苇湿地土壤过蔗糖酶活性在(0.42±0.02)~(3.44±0.17)mg/g之间;芦苇湿地土壤淀粉酶活性在(0.018±0.004)~(1.335±0.070)mg/g之间;芦苇湿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0.059±0.005)~(2.614±0.090)mg/g之间。[结论]崇西芦苇湿地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基本上呈现出表层土低于根层土的特征;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表现为生长季低于非生长季的特征。这3种酶受土壤深度、季节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以2种生态型芦苇(沙丘芦苇和沼泽芦苇)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沙丘芦苇对热胁迫的生理响应,并对其耐热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热胁迫下,沙丘芦苇的相对生长率和相对细胞活力均显著高于沼泽芦苇,耐热性强于沼泽芦苇。相同温度胁迫下,沼泽芦苇的H2O2、MDA含量和膜渗漏程度都显著高于沙丘芦苇。对抗氧化酶活性分析显示,沙丘芦苇SOD、CAT、POD、APX、GR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在高温胁迫下明显升高,并在相同温度胁迫下显著高于沼泽芦苇,而沼泽芦苇LOX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程度明显高于沙丘芦苇。对照条件下,沙丘芦苇的脯氨酸含量是沼泽芦苇的1.68倍;在高温胁迫下,沙丘芦苇的脯氨酸含量进一步升高,而沼泽芦苇的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保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可能是沙丘芦苇较沼泽芦苇更为耐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盘锦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6—10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未收割区大于河岸区;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垂直层次变化不明显。并进行了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土壤微生物量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6-10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未收割区大于河岸区;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垂直层次变化不明显.并进行了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土壤微生物量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疆博斯腾湖北岸芦苇光合特性的日变化.[方法]对博斯腾湖流域芦苇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大气蒸气压亏缺(VPD)、空气温度(Ta)、叶片温度(Tl)等指标进行了实地测量,并对这些光合指标的日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相关分析对净光合速率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对主要光合因子进行了归类,来探究该湖区芦苇光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明造成芦苇光合午休的原因.[结果]博斯腾湖北岸芦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现不规则的双峰曲线,出现时间均为10:30和16:30;在14:30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气孔限制是主要原因;胞间CO2浓度在14:30出现最低值,主要由气孔限制因素控制.芦苇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合有效辐射均呈现极显著相关,与气孔限制值呈现显著相关.博斯腾湖流域芦苇叶片众多光合因子主要归为两类,PC1(Pn、Cs、Par、r、t)为生态因素;PC2(VPD、Ci)为生理因素,其中生态因素所占的贡献率较大.[结论]该研究可为该区域植物叶片生理特性的理解提供依据,并可为流域湖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土壤营养条件与芦苇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洋 《现代农业》2010,(7):24-26
在生产管理中要特别注意氮钾营养的协调,有利于提高其肥料利用率和提高产量。土壤氮素含量在一定范围内(12~123.8毫克/千克),含量越高芦苇产量也越高;土壤速效磷含量(5.3~20.9毫克/千克)与芦苇产量无显著相关性;土壤速效钾含量(239~1375.6毫克/千克)与芦苇产量达显著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