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北省草地资源分布及植被特征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河北省2005-2007年草地地面调查,结合1979-1984年河北省草地调查资料,确定了河北省草地类型、面积、分布及物种组成特征,并对河北省草地盖度、高度和产草量年际变化动态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类型、面积及分布:河北省有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暖性灌草丛、暖性草丛、山地草甸草原、低地草甸、沼泽草地等7个草地类型;草地分布分为坝上高原区、山地丘陵区草地及滨海平原区;2)草地产量(干草):暖性灌草丛(5 133.35 kg/hm2)>暖性草丛(4 182.22 kg/hm2)>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3 268.35 kg/hm2)>温性草甸草原(2 665.94 kg/hm2)>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2 111.55 kg/hm2)>低地草甸(1 872.44 kg/hm2)>温性草原(1 103.29 kg/hm2),暖性灌草丛产量最高,温性草原产量最低。3)草地植被盖度: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93.97%)>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82.60%)>低地草甸(82.26%)>暖性灌草丛(79.70%)>暖性草丛(76.91%)>温性草甸草原(71.59%)>温性草原(57.63%),山地草甸的植被盖度最大,温性草原的植被盖度最小。4)草地植被高度:暖性草丛(49.25 cm)>暖性灌草丛(34.18 cm)>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28.88 cm)>温性草甸(26.22 cm)>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21.98 cm)>温性草原(19.77 cm)>低地草甸(18.77 cm),暖性草丛草地植被高度最高,低地草甸草地植被高度最低。5)草地植被动态:2006年草地植被基本以正向波动为主,2005和2007年基本以负向波动为主,其中2007年植被负向波动率大于2005年植被负向波动率。按草地类型,暖性草丛类草地年际波动幅度最大,温性草原草地次之,温性草甸草地的年际波动幅度最小,其他类草地年际波动幅度介于暖性草丛类草地、温性草原类草地与低地草甸类草地之间。  相似文献   

2.
《草业科学》2007,24(2):46-46
“岩溶V8”生态草是针对我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的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和防止石漠化而科学配比的优良草种和灌木的灌木草丛组合。它在我国黔、滇、桂岩溶地区海拔较高、土层瘠薄和干旱地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而,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是喀斯特地貌区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理想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3.
《草业科学》2007,24(3):109-109
“岩溶V8”生态草是针对我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的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和防止石漠化而科学配比的优良草种和灌木的灌木草丛组合。它在我国黔、滇、桂岩溶地区海拔较高、土层瘠薄和干旱地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而,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是喀斯特地貌区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理想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4.
云南山地灌草丛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春德 《草业科学》2010,27(1):47-51
通过对云南山地灌草丛植被恢复研究表明,围栏封育、浅耕翻、浅耕翻+补播3种技术措施均可有效恢复山地灌草丛植被,提高草地产量和品质,改良土壤,增强保水保土功效;浅耕翻+补播对退化山地灌草丛植被的恢复效果优于围栏封育和浅翻耕;在浅耕翻+补播处理中,3年平均草层高54.0cm、植被盖度95.4%、植株密度2250.1株/m2、鲜草产量7701.1kg/hm2,分别较对照提高210.34%、147.12%、123.60%和93.25%;土壤全氮(2.05g/kg)和有机质(62.61g/kg)分别较对照增加79.82%和109.82%,容重(0.83g/kg)较对照降低25.89%;地表径流量(5.73m3/hm2)及土壤侵蚀量(6.32kg/hm2)分别较对照下降93.59%和78.85%。  相似文献   

5.
岩溶地区石山灌草丛草地演替及其培育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阐述了石山灌草丛草地的涵义与特征及分析了石山灌草丛草地的形成与植被演替、石山的传统利用方式及其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石山基况低劣和现有植被改良方式速度慢、易退化及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并在石山建植灌草丛草地成功实践的基础上,认为石山生态修复和开发利用应遵循其植被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借助进展演替的动力,建造能体现石山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人工生态系统;其关键是要选择适合于石山贫瘠生境,能迅速生长、繁殖的豆科灌木和豆科藤本植物.据此,提出了在石山封育、补播和建植豆科饲用灌木、豆科饲用藤本植物和天然草本植物的新方式,选育出适合广西石山灌草丛草地培育利用的豆科饲用灌木和豆科藤本植物:饲用金合欢Acacia sinuata、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葛藤Pueraria lobata,并就发展岩溶地区草业科技和教育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志美 《家畜生态》1998,19(1):37-39
利用岩溶植被优势,发展西南肉牛带①张志美(贵州省关岭自治县561300)岩溶植被是在亚热带温暖潮湿、淋溶作用强烈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于各类石灰土为主的土壤上发育的以山地常绿,落叶种为优势的植被。在这样的植被中,北温带中生湿生成份在常见植物中占很大比...  相似文献   

7.
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地区选取典型灌草丛样地,以草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在一年刈割2次条件下设置5个刈割强度,分别以不同留茬高度来表示,即不刈割(CK)、留茬20 cm(D)、留茬15 cm(C)、留茬10 cm(B)和留茬5 cm(A),研究刈割对灌草丛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以期为本地区灌草丛草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经过连续2年试验,结果表明:刈割不同程度上降低了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荩草(Arthraxon hispidus)、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主要优势植物重要值,留茬15 cm和20 cm处理下,结缕草(Zoysia japonica)重要值高于对照;刈割促使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随着留茬高度的降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先增加后减少,以留茬15 cm处理最大,Pielou指数则呈现一直增加的趋势;不刈割处理草地植被产量最高,随着留茬高度的降低,草地植被产量降低;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呈单峰格局关系,一定程度的刈割可增加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从草地植被产量和植被物种多样性来看,本区域灌草丛草地植被生态系统还较为脆弱,在利用的同时应更注重投入和恢复,促使草地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利用方式差异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不同,评价不同利用方式下各类型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有助于制定相应生态管理策略,对减缓草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现实意义。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不同利用方式下(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季节性放牧和全年放牧)两种典型草地(暖性草丛和暖性灌草丛)固碳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暖性草丛植被生物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暖性灌草丛植被生物量在零散放牧+割草条件下显著大于围封未利用和全年放牧方式(P0.05)。在围封未利用条件下,暖性草丛植被生物量显著大于暖性灌草丛(P0.05)。两种草地地上碳密度和根系碳密度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植被碳密度来看,暖性草丛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表现为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全年放牧季节性放牧,暖性灌草丛为零散放牧+割草围封未利用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季节性放牧条件下暖性草丛土壤碳密度(13369.07g C·m~(-2))显著大于围封未利用方式(2544.25g C·m~(-2))(P0.05);暖性灌草丛土壤碳密度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表现为零散放牧+割草围封未利用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论在何种利用方式下,两种类型草地的植被碳密度均主要由根系所贡献,分别达到87.42%与81.52%;而生态系统碳密度均主要由土壤所贡献,分别达到91.72%与84.98%。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土壤碳密度是决定河南两种类型草地固碳能力的根本因素,而与利用方式无关。本研究可为河南草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精确评估河南草地固碳能力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特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以贵州省为核心的中国西南岩溶区面临双重危机:生态恶劣,石漠化严重;人口贫困,全国1/3强的贫困县分布在该地区。针对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特征、石漠化分布和《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的指导思想,提出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水是龙头,土是关键,植被(经济植物)是根本,区域生态经济双赢、农民脱贫致富是目标。  相似文献   

10.
赵威  李琳 《草业学报》2018,27(11):1-14
利用方式差异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不同,评价不同利用方式下各类型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有助于制定相应生态管理策略,对减缓草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现实意义。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不同利用方式下(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季节性放牧和全年放牧)两种典型草地(暖性草丛和暖性灌草丛)固碳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暖性草丛植被生物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暖性灌草丛植被生物量在零散放牧+割草条件下显著大于围封未利用和全年放牧方式(P<0.05)。在围封未利用条件下,暖性草丛植被生物量显著大于暖性灌草丛(P<0.05)。两种草地地上碳密度和根系碳密度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植被碳密度来看,暖性草丛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表现为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全年放牧>季节性放牧,暖性灌草丛为零散放牧+割草>围封未利用>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季节性放牧条件下暖性草丛土壤碳密度(13369.07 g C·m-2)显著大于围封未利用方式(2544.25 g C·m-2)(P<0.05);暖性灌草丛土壤碳密度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表现为零散放牧+割草>围封未利用>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论在何种利用方式下,两种类型草地的植被碳密度均主要由根系所贡献,分别达到87.42%与81.52%;而生态系统碳密度均主要由土壤所贡献,分别达到91.72%与84.98%。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土壤碳密度是决定河南两种类型草地固碳能力的根本因素,而与利用方式无关。本研究可为河南草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精确评估河南草地固碳能力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于洋  邹莉  孙婷婷  唐庆明  郭静  张国权  谭昀 《草业科学》2013,30(8):1175-1181
以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群落学调查方法研究了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红松林及落叶松(Larix gmelini)林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红松林共有维管束植物36种,隶属22科32属,落叶松林共有维管束植物31种,隶属22科27属,二者均属稳定型植被群落。两种林型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与物种多样性指数(SP)均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且红松林各层之间差异显著;物种多样性指数(SW)在落叶松林各层中差异不明显,但在红松林各层中存在显著差异,以草本层最高;物种均匀度指数(Jsw)在红松林中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在落叶松林中以灌木层Jsw指数最高,且明显高于红松林中各层指数。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干热河谷冲沟沟头活跃程度对植被物种组成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而服务于冲沟植被恢复过程中最佳植被配置,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元谋县内22条冲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冲沟内植物种类随着沟头的稳定程度增加而增加,其中活跃型冲沟内植物12科28属共28种,半稳定型冲沟内植物16科29属共29种,稳定型冲沟内植物15科35属共37种;2)不同活跃程度的冲沟植被群落按生活型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以扭黄茅为优势种,孔颖草、三芒草为次优种的草本层;二是以车桑子为优势种,银合欢为次优种的灌木层;三是以印楝为优势种,桉树为次优种的乔木层,但活跃型冲沟无乔木层;3)冲沟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被盖度均随着冲沟沟头稳定性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稳定型冲沟>半稳定型冲沟>活跃型冲沟;4)不同活跃程度的冲沟沟头群落结构均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乔木种类较少,优势物种相同且占有显著地位,但随着冲沟沟头的逐渐稳定,乔木数量和多样性均逐渐增加;5)活跃型冲沟、半稳定型冲沟、稳定型冲沟之间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植物群落相似性分别表现为中等相似、极为相似、极度不相似,且冲沟不同恢复阶段灌木层中植物有趋同演化的趋势,共有程度很高,冲沟沟头活跃程度对灌木层植物群落功能造成的影响小于对草本层和乔木层植物群落。总体而言,不同活跃程度的冲沟沟头植被群落结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将为冲沟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沙漠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途径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王堃  吕进英  邵新庆 《草地学报》2004,12(3):240-245
在分析国内外草地沙漠化治理现状的基础上,研究1985-1998年沙化草地的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结果表明:自然恢复属于进展演替类型,经历"沙生、一年生植物群落"、"根茎禾草杂类草群落"和"丛生禾草群落"三个演替阶段,最终向地带性植被类型发展;其植被物种组成,覆盖度、产草量均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增加,表土结构变好;人工恢复的效果显著,播种抗旱、抗风沙型植物,可以快速建成植被覆盖地面,同时生产大量优质牧草,是我国沙化草原恢复重建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草在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石漠化是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生态灾害,近3O年来其扩展速度明显加快,严重制约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草作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最基本的成分之一,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重点论述了草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库布齐沙漠植被特征与土壤营养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库布齐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人工种植的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塔落岩黄芪(Hedysarumlaeve)植被与土壤养分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营养与盖度相互关联,总体趋势是植被水平高的其土壤营养含量也升高。天然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全钾以及土壤蛋白酶、脲酶、转化酶含量均为固定沙地最多,其次为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最少。人工种植的沙打旺和塔落岩黄芪植被土壤养分多数高于天然植被,其中,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含量比天然植被分别高79.8%、15.0%、41.7%和29.3%,土壤蛋白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转化酶的活性比天然植被分别高30.6%、59.2%、8.6%和90.8%。群落组成为一、二年生植物种占44%~63%,多年生植物种占25%~43%,灌木和半灌木占8%~18%。植物种的多样性为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流动沙地。生物量为塔落岩黄芪沙打旺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桂西南喀斯特地区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对人工疏林、弃耕地和荒山灌丛的群落组成、结构特征以及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生境中共有植物79种,隶属45科50属,群落灌层和草层分层不明显;但植物种类、数量和垂直结构在3种生境中存在差异;影响飞机草群落分布组成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干扰和光照,其贡献率分别为42.88%和24.17%,据此将调查样点分为3个聚类群;当飞机草重要值大于0.51时,样方物种丰富度随重要值的增加而减小,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飞机草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有不利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受人为干扰强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沙地草甸草场退化的原因与植物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20,自引:13,他引:20  
对科尔沁沙地典型草甸植被主要群落的优势种群在22年间的消长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造成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草甸植被已出现了严重退化现象,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生态优势度上升。牧草产量和质量显著下降,优良牧草数量减少,适口性较差和有毒有害植物增加。造成草甸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有气候的暖干化、生境干旱化、土壤盐渍化和过度放牧,其中过度放牧是造成草甸植被退化的直接原因。分析了过度放牧对群落组成、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以及对建群种根茎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还草是西北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在分析西北地区自然植被地理格局与生态环境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退耕还林还草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系统状况的作用,认为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初级生产力和系统稳定性以及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是实现该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格局安全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是建立西北地区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安全格局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土壤种子库是地上植被更新的潜在种源,它影响地上植被的自然恢复、植被群落的演替进程和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通过对贺兰山低山区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群落进行室内种子萌发试验和野外植被调查,发现5个海拔高度的土壤种子库植物种均以一年生草本居多,而相对应的地上植被群落在5个海拔高度的物种重要值均呈现为一年生草本<灌木或半灌木<多年生草本;土壤种子库和相对应的地上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在海拔1 200 m处最高;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与相对应的地上植被密度的关系可用对数曲线表示,随着地上植被密度的增加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呈减少趋势。贺兰山低山区5个海拔高度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均较低,无法满足植被自然恢复需求,可通过采取飞播等生态恢复措施来弥补表层土壤种子的不足,从而满足地上植被恢复所需种子数量。  相似文献   

20.
戴兴安  胡曰利 《草业科学》2012,29(4):629-635
以长沙市辖五区及周边郊区10 km范围内湿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湿地类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不同湿地类型中植物种组成,探讨了植物种在湿地中的分布及定居特点。研究表明,长沙市不同湿地类型中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菖蒲(Acorus calamus)、菱(Trapa bispinosa)、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问荆(Equisetum arvense)、苍耳(Xanthium sibiricum)、一年蓬(Erigeron annuus)、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20个植物群落;植被类型以草本群落为主,并且主要为二年或多年生植物,共有24种,其次有14种一年生草本,而灌木与乔木等木本植物分布较少;不同湿地类型植物种丰富度差异不大,植物种丰富度最高为23个种,其中特有种只有5个。从河流湿地到沟渠,种多样性指数变化没有明显规律,Simpson指数和Shannon Wiener指数最大的是沟渠,分别为18.08和3.75,其次是山塘水库;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出与多样性指数大体一致的状况,沟渠>山塘>河流>湖泊>景观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