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用扫描电镜观察谷斑皮蠢 Trogoderma granarium 和花斑皮蠢 T.variabile 幼虫头部化学感觉器。在触角端部,谷斑皮蠢幼虫有2个栓状感觉器,花斑皮蠢幼虫有一个栓状感觉器;在下颚须端部,两种幼虫均有10个栓状感觉器;在下唇须端部,谷斑皮蠢幼虫有10个栓状感觉器,花斑皮幼虫有6个栓锥状感觉器和4个栓状感觉器。作者认为昆虫幼虫头部化学感觉器的形态特征可用于幼虫的分类和鉴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的形态特征、分布、发育过程及数量,明确其幼虫下颚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桉蝙蛾幼虫口器上感器的生理功能与其取食行为的适应性奠定基础。【方法】以桉蝙蛾5龄、9龄和12龄幼虫为试验材料,将其头部切下,清洗、脱水、干燥制备成样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桉蝙蛾幼虫下颚由轴节、茎节、外颚叶和下颚须组成。轴节和茎节分别具有2对和1对刺形感器;外颚叶具有2对锥形感器、2对栓锥形感器和5对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均分为2个亚型;下颚须具有1对指形感器、1对柱形感器和3对锥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为2个亚型。位于茎节和轴节的刺形感器(C)、外颚叶的锥形感器Ⅱ亚型(BⅡ)和下颚须的锥形感器Ⅰ亚型(BⅠ)的长度和宽度均随虫龄的增长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其余感器的长度和宽度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桉蝙蛾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感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基本不变,但长度会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宽度也会有小范围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为了很好地理解印度谷螟成虫取食适应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口器的超微形态及感器种类和分布。印度谷螟成虫口器与其他螟蛾口器相似,由小的上唇,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嵌合形成的喙,3节的下唇须组成。口器感器主要分布于喙管上,共有4种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大量分布于整个喙管;栓锥形感器仅位于喙的端部;锥形感器分布于喙的外表面端部区域和食道内侧,纵向排列。雌雄虫间差异主要表现为,栓锥形感器雌虫较雄虫数量多,锥形感器在食道内雌虫多于雄虫。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端黑萤(Luciola praeusta Kiesenwetter)成虫及幼虫头部的形态,结果表明:端黑萤成虫复眼发达,但口器退化,仅由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须及下唇组成;幼虫有1对不发达的侧单眼,1对发达的、左右对称的3节触角,其口器非常发达.具有1对锋利的、中空的镰刀状上颚,1对下颚须,1对下唇须和1对内颚叶.端黑萤幼虫口器的典型特征为上颚近1/2处向内侧弯曲成1个齿状突起.  相似文献   

5.
以鳞翅目粉蝶科大菜粉蝶5龄幼虫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和电生理技术,观察和揭示昆虫头部感受器的特征及其对坡柳皂苷的电生理反应。结果发现,幼虫触角由锥形感器、毛状感器、刺形感器以及栓锥感器组成。口器附肢下颚须端部分布着8个锥形感器,以3-1-3-1的方式排列,基部着生有1个毛状感器,1个刺形感器;下颚瘤状体上除了主要的侧栓锥感器和中栓锥感器外,另有2个锥形感器、1个栓锥感器以及3个刺状感器;下唇须第二节、第三节上各着生着1个锥形感器、1个栓锥感器。电生理研究表明,坡柳皂苷均能诱导下颚瘤状体中栓锥、侧栓锥感受器产生电生理信号。  相似文献   

6.
以鳞翅目粉蝶科大菜粉蝶5龄幼虫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和电生理技术,观察和揭示昆虫头部感受器的特征及其对坡柳皂苷的电生理反应。结果发现,幼虫触角由锥形感器、毛状感器、刺形感器以及栓锥感器组成。口器附肢下颚须端部分布着8个锥形感器,以3-1-3-1的方式排列,基部着生有1个毛状感器,1个刺形感器;下颚瘤状体上除了主要的侧栓锥感器和中栓锥感器外,另有2个锥形感器、1个栓锥感器以及3个刺状感器;下唇须第二节、第三节上各着生着1个锥形感器、1个栓锥感器。电生理研究表明,坡柳皂苷均能诱导下颚瘤状体中栓锥、侧栓锥感受器产生电生理信号。  相似文献   

7.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麦红吸浆虫幼虫头部有一对橄榄形触角,胸部膜状,腹部背面有鳞片状突起,气门发达。幼虫身体表面分布有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栓锥感器,从外部结构来看,这些感器主要属于温湿度感觉器。  相似文献   

8.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金边窗萤(Pyrocoelia analis Fabricius)成虫和幼虫头部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金边窗萤成虫复眼发达,口器退化;幼虫有一对发达且左右对称的3节触角,其口器发达,具有1对锋利的、向内弯曲的镰刀状上颚,及1对下颚须、1对下唇须和1对内颚叶。  相似文献   

9.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狭胸天牛幼虫触角主感器及其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感受器的形态,种 类和分布,并讨论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触角主感器受肾形成唇形,长约98.0μm,宽约24.5μm。下颚须顶端感受器20个~25个,下唇须顶端约15个感受器,根据不同形态,大致分为3种类型;栓锥形,锥柱形和腔锥形。栓锥形和锥柱形感受器分别着生于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表面,腔锥形感受器着生于它们的端节侧面。  相似文献   

10.
密点曲姬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红盈  王志英  高宇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5):3213-3221
【目的】明确密点曲姬蜂触角和触角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对密点曲姬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密点曲姬蜂雌、雄成蜂触角形态相似,属于鞭状触角。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雌蜂鞭节由22个鞭亚节组成。雄蜂鞭节由25个鞭亚节组成。成蜂触角上共有5种类型的感觉器:毛型感觉器、刺型感觉器、板型感觉器、Böhm氏鬃毛和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毛形感觉器(I、II)、刺形感觉器、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板形感觉器主要分布在鞭节各个亚节。毛形感觉器(III)主要分布在梗节和柄节的中部和端部。Böhm氏鬃毛分布在梗节和柄节的基部。雌、雄蜂触角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存在明显差异。雄蜂各类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明显高于雌蜂。【结论】密点曲姬蜂触角属于鞭状触角,共有5种类型感觉器。雌、雄蜂触角长度存在差异,感觉器的分布规律相似,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存在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扫描电镜对小黑瓢虫成虫的触角、下唇须及下颚须的化学感受系统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小黑瓢虫成虫触角上主要分布着刺形感受器和毛形感受器, 且感受器分布比较均匀; 下唇须端节上分布着两种类型的锥形感受器: I型和II型; 下颚须末节上的感受器为毛形感受器; 下颚须上感受器的数量均远远多于下唇须上感受器的数量。  相似文献   

12.
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的优势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膜翅目:姬小蜂科)触角及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对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蜂鞭节有5亚节,雄蜂鞭节有4亚节。触角上着生有板形感器(Ⅰ型和Ⅱ型)、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和Ⅲ型)、指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和Böhm氏鬃毛,其中,板形感器Ⅰ型仅分布于雄蜂棒节,雌蜂未见分布,毛形感器Ⅱ型和Ⅲ型仅分布于雌蜂触角,雄蜂未见分布,雌蜂的毛形感器总数量显著多于雄蜂。【结论】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呈膝状,共有6种类型感器,雌、雄蜂的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黄脊雷篦蝗Rammeacris kiangsu(Tsai)口器的下颚须、下唇须上的感觉器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有3种类型的感觉器:毛形感觉器(sensilla trichodea)、刺形感觉器(sensilla chaetica)和锥形感觉器(sensilla basiconica),其中毛形感觉器又分为2种类型,即毛形感觉器Ⅰ型和毛形感觉器Ⅱ型。比较研究发现,雌雄两性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觉器的类型相同,但雌雄两性在感觉器的数量、排列及分布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松巨瘤天牛(Morimospasma paradoxum Ganglbauer)触角感器的功能。[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松巨瘤天牛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结果]松巨瘤天牛成虫触角上共有4种类型的感器,即刺形感器(Ⅰ型、Ⅱ型、Ⅲ型和Ⅴ型)、锥形感器、指形感器和钩形感器;触角各节感器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背面、腹面的感器类型和数量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研究结果为今后的电生理学、比较行为学和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野蚕黑卵蜂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野蚕黑卵蜂Telenomus theophilae Wu et Chen触角上存在着9种感觉器。其中锥形感器、毛形感器Ⅰ型、具沟端弯感器、多侧孔感器、栓锥感器和钟形感器雌雄均有,仅数量和分布存在差异;毛形感器Ⅱ型和端孔坛形感器只在雌蜂触角上存在,而端突柱形感器则为雄蜂所特有。感器种类、数量和分布在性别间的差异,为研究该蜂寻找生境和寄生行为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对枣食芽象甲(Scythropus yasumatsui Kono et Morimoto)(鞘翅目:象甲科)雌、雄成虫触角的感器进行观察,比较它们的形态及分布。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焰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含7个鞭亚节)构成,共有7类8种感器,分别为鳞形感器、2种端指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芽孢形感器。其中,端指形感器和毛形感器数量较多。各种感器的数量分布以鞭节上最多,柄节次之,梗节最少;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分布在雌、雄成虫间差异不大,仅雄虫触角平均长度较雌虫长。  相似文献   

17.
蝶蛹金小蜂触角感觉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 L.触角表面的超微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在触角基、柄节、梗节和鞭节上共存在着7种感觉器,分别为厚壁化学感器,薄壁化学感器,板状感器,短曲触觉毛,纤直触觉毛,锥形乳头状感器和刺形感器。对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分布进行了描述,并对两性间的差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 Matsuda]成虫触角及刺体的结构,采用电镜扫描技术观察为害河南信阳茶树的重要害虫-小贯小绿叶蝉成虫触角感器及网粒体的超微形态。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成虫触角柄节未见感器分布,梗节上有2~3根毛形感器和1~2根锥形感器;鞭节分为7个亚节,在第1、2、4亚节上分别有1个锥形感器,第3亚节上有1个毛形感器,小贯小绿叶蝉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及数量在雌雄个体间无明显差异。雌、雄性成虫触角表面都有网粒体存在,均为小球形网粒体。  相似文献   

19.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有翅孤雌型桃蚜口器上的感受器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感受器大都集中于喙管表面,主要有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及锥形感受器三种类型。其中,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分布于整个喙管的表面;锥形感受器只存在于喙管的顶端,共16根且以口沟为中心对称分布。笔者分别描述了三种感受器的外部形态特征,并对其可能的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