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本文依据对我省黄河谷地的贵德县和高原腹地的玉树县两个不同海拔、气候地区羊狂蝇成蝇出现及消失时间等活动规律的观察结果,选用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药物的不同剂型,分别在9月上旬和10月中旬选择自然感染羊狂蝇幼虫的绵羊200只;采用注射液口服、泼背和片剂口服的方法,对羊狂蝇幼虫进行药物驱除的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9月上旬驱虫组效果达100%,而10月份驱虫组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国产伊维菌素注射液对绵羊羊狂蝇第一期幼虫的驱虫试验为了验证国产伊维菌素对绵羊体外奇生虫的驱虫效果,作者于1994年9月在西宁北川地区对当地绵羊外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本项试验,试验选羊狂蝇蛆病病羊100只,试验药物为上海兽药厂产1%伊维菌...  相似文献   

3.
伊维菌素控制春乏期羊狂蝇蛆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羊狂蝇蛆病的发生。方法选用伊维菌素在羊狂蝇成虫完全消失的11月进行驱杀羊狂蝇蛆试验,并以敌敌畏熏蒸作为对照。结果在来年羊狂蝇成蝇出现之前的长达7个月的冬春枯草季节,伊维菌素组驱虫率和驱净率均保持100%,而敌敌畏熏蒸组驱虫率保持94.69%,驱净率仅保持60%。结论选择每年11月份用伊维菌素驱虫一次,可使羊在冬春季节无任何阶段羊狂蝇幼虫寄生。  相似文献   

4.
采用询问当地长期放牧的40~65岁牧民和现场调查方法,对共和县3个乡镇羊鼻蝇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选择调查的3个地区有疑似被感染羊鼻蝇的放牧羊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羊进行不同时间驱虫,观察不同驱虫时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共和县羊狂蝇侵袭时间在每年的8月上旬到10月上旬,羊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羊只流出大量脓性粘稠且有时带血的鼻液,伴有打喷嚏、磨鼻、甩鼻、呼吸困难等症状,平均感染率为58.8%,  相似文献   

5.
伊维菌素干混悬剂对羊狂蝇蛆的驱杀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自然感染羊狂蝇蛆绵羊131只,分别按体重0.1,0.2和0.3mg/kg剂量口服伊维菌素干混悬剂,进行驱除效果观察,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结果表明,口服伊维菌素干混悬剂0.2,0.3mg/kg剂量组绵羊的羊狂蝇蛆驱净率和驱虫率均达100%。口服0.1mg/kg剂量组绵羊的羊狂蝇蛆驱净率93.9%、驱虫率98.6%。试验证明伊维菌素干混悬剂对羊狂蝇蛆驱虫效果明显,临床使用0.2mg/kg体重剂量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6.
羊鼻蝇病是由羊狂蝇幼虫寄生于羊的鼻腔和与之相通的腔窦中而引起的一种羊寄生虫病.羊鼻蝇的驱治方法很多,但效果不一.鼻孔灌药法驱治,当药物达到鼻腔后,狂蝇幼虫为逃避药物的毒害向更深的腔窦中逃避,有的幼虫逃到了羊角的空腔内,有的甚至钻入脑内,引起羊只脑炎而死亡.  相似文献   

7.
杨秀本 《兽医导刊》2016,(14):207-208
采用询问当地长期放牧的40-65岁牧民和现场调查方法,对共和县3个乡镇羊鼻蝇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选择调查的三个地区有疑似被感染羊鼻蝇的放牧羊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羊进行不同时间驱虫,观察不同驱虫时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共和县羊狂蝇侵袭时间在每年的8月上旬到10月上旬,羊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羊只流出大量脓性粘稠且有时带血的鼻液,伴有打喷嚏、磨鼻、甩鼻、呼吸困难等症状,平均感染率为58.8%,经不同时间驱虫后平均发病率为24%,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羊平均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省黄河谷地的贵德县和高原腹地的玉树县两个不同海拔、气候地区对羊狂蝇成蝇出现及消失的时间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青海高原不同海拔地区羊鼻蝇飞翔(产虫)期均在每年的7月中下旬,差别只是较寒冷的高海拔地区产卵期出现较晚。依据这一成蝇飞翔产虫的活动规律,我们认为9月上旬是驱虫防治的最佳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若干年来省内外羊狂蝇蛆病的研究及防治概况进行比较、分析,文章表述了①狂蝇幼虫的生态及流行状况远比以前的记载复杂,特别在宁夏地区狂蝇蛆在一年四季羊体内有不同发育期的幼虫同时寄生;②初步证明伊维菌索是防治本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羊鼻蝇病是由羊狂蝇幼虫寄生于羊的鼻腔和与之相通的腔窦中而引起的一种羊寄生虫病。羊鼻蝇的驱治方法很多,但效果不一。鼻孔灌药法驱治,当药物达到鼻腔后,狂蝇幼虫为逃避药物的毒害向更深的腔窦中逃避,有的幼虫逃到了羊角的空腔内,有的甚至钻入脑内,引起羊只脑炎而死亡。肌肉注射法驱治无法驱治钻到羊角空腔内的幼虫。而羊角钻孔注药法,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从上而下到达所有的腔窦,能杀死所有腔窦中的幼虫,经岫岩县牧牛乡兽医应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驱治效果,很值得有羊鼻蝇疫病地区推广和应用,现将驱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99年3月~2000年2月,对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5个旗县市22个乡(苏木、镇)的216只羊进行了尸体剖检,共收集羊狂蝇1、2、3龄幼虫3926个;对3群552只羊进行了临床检查。结果表明:羊狂蝇(Oestrus ovis)蛆是引起兴安盟羊狂蝇蛆病的病原;临床检查,羊狂蝇蛆病感染率为92.21%;尸体剖检,羊狂蝇各龄幼虫在羊鼻腔内全年至少寄生8个月。由于重复感染各龄幼虫感染率随季节不同而不同,范围在40.00~95.00%之间,感染强度为1~140个;动态监测,羊狂蝇1、2、3龄幼虫全年均表现出两个感染高峰,分别为6月和11月、5月和翌年1月、5月和8月,从而说明兴安盟羊狂蝇繁殖有两个世代。  相似文献   

12.
1999年3月~2000年2月,对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5个旗县市22个乡(苏木、镇)的216只羊进行了尸体剖检,共收集羊狂蝇1、2、3龄幼虫3926个;对3群552只羊进行了临床检查。结果表明:羊狂蝇(oestrus ovis)蛆是引起兴安盟羊狂蝇蛆病的病原;临床检查,羊狂蝇蛆病感染率为92.21%;尸体剖检,羊狂蝇各龄幼虫在羊鼻腔内全年至少寄生8个月。由于重复感染各龄幼虫感染率随季节不同而不同,范围在40.00~95.00%之间,感染强度为1~140个;动态监测,羊狂蝇1、2、3龄幼虫全年均表现出两个感染高峰,分别为6月和11月、5月和翌年1月、5月和8月,从而说明兴安盟羊狂蝇繁殖有两个世代。  相似文献   

13.
羊狂蝇蛆病是由羊狂蝇(又称羊鼻蝇)的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内引起的一种以慢性鼻炎为特征的寄生虫疾病。2003年9月初,偃师市某镇一养羊场饲养的120只小尾寒羊中有个别羊出现流脓性鼻涕、打喷嚏等症状,随后不断有羊羔死亡,经发病情况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虫体检查,确诊为羊狂蝇蛆病。  相似文献   

14.
羊狂蝇蛆病是由羊狂蝇(又称羊鼻蝇)的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内引起的一种以慢性鼻炎为特征的寄生虫病。2003年9月初,某镇一养羊场饲养的120头小尾寒羊中有个别羊出现流脓性鼻涕、打喷嚏等症状,随后不断有羊羔死亡,经发病情况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虫体检查,确诊为羊狂蝇蛆病。  相似文献   

15.
驯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分别对829只和543只驯鹿进行了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的病原为双翅目、狂蝇科、鹿蝇属鹿狂蝇(Cephenemyia trompe)的各期幼虫。其成蝇一般出现在6月初,7~8月为侵袭高峰,9月末消失。当地驯鹿在这2年内鹿狂蝇幼虫的平均感染率为91.03%,平均感染强度为15.98条/只,最高的达91条/只。鹿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鼻腔、鼻甲及咽喉等部位,并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除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宿主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敖鲁古雅乡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方式及经济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询问当地长期放牧的45-70岁牧民和现场调查方法,对都兰县3个乡镇羊鼻蝇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选择调查的三个地区有疑似被感染羊鼻蝇的放牧羊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羊进行不同时间驱虫,观察不同驱虫时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都兰县羊鼻蝇侵袭时间在每年的7月上旬到10月上旬,羊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羊只流出大量脓性粘稠且有时带血的鼻液,伴有打喷嚏、磨鼻、甩鼻、呼吸困难等症状,平均感染率为58.8%,经不同时间驱虫后平均发病率为24%,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羊平均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我省马匹普遍患马胃蝇幼虫病。当前驱除马胃蝇幼虫的最好药物仅有二硫化碳一种。为了克服二硫化碳的生产满足不了全面驱虫的需要和投药麻烦,毒性较大等问题,59年4月10~23日于依安县新兴公社进行了内服和皮下注射敌百虫的驱虫试验,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羊狂蝇(羊鼻蝇)极为讨厌。它们的幼虫阶段必需寄生在羊的鼻腔和鼻窦中,影响宿主的健康。由于药物不能触及幼虫,所以各种化疗药物滴鼻并非有效。单用克芦磷醋,噬苯达哩,林丹治疗看来也无效(B耽hanan等,1969;DuToit和Fiedler,1956)。使用  相似文献   

19.
波尔山羊寄生虫病的药物驱虫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不同药物对波尔山羊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效果,采用杀螨脒、癣净灵、灭虫丁等13种药物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00×10- 6桔子皮液离体杀螨时间仅158 min,癣净灵活体动物杀螨时间最短为22 h;建议外用灭虫药物应首选癣净灵;广谱药物阿力佳杀螨时间为24 h,残效期为28 d;按驱虫净15 mg/kg体重+虫净灵10 mg/kg体重剂量,患羊进行口服驱虫,一般2次后,发现首次感染肝片吸虫后的羊只对驱虫药物敏感,效果明显,经3次驱虫后,病羊基本转阴;消化道线虫驱虫试验表明:按5 mg/kg 体重剂量口服Rintal片时,消化道线虫的虫卵减少率,虫卵转阴率,虫卵孵化第三期幼虫减少率和第三期幼虫转阴率较高,且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羊鼻蝇蛆病是由于羊狂蝇的幼虫寄生于羊的鼻腔和其相通的腔窦内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症状:发病羊只表现不安,摇头,奔跑,低头以鼻端靠近地面摩擦,偶尔打喷嚏,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性分泌物。病羊消瘦,食欲减退,有时发生神经症状,头向一侧弯曲。预防:每天清扫羊圈,料槽每天刷洗,每隔一周要对羊舍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夏季到来前,要进行一次驱虫。要及时剪毛,以防止其它寄生虫病发生。为避免雌蝇产幼虫,可用2%敌百虫拌上废机油涂在羊的鼻部。治疗:每1kg体重60mg碘醚柳胺配成悬浮液一次口服;每1kg体重0.1g敌百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