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向日葵菌核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向日葵菌核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认为,向日葵菌病是由核盘菌属侵染所致的病害。核盘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0 ̄28℃,最适PH4 ̄7,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甘露糖及天门冬酰胺,菌丝生长对缺Cu、Fe最为敏感,菌丝在PDA、PSA等天然、半天然培养基上生长旺盛而均匀。菌核萌发形成了子囊盘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及湿度,紫外线照射能刺激菌核萌发。子囊孢子在2%葡萄糖溶液中更易萌发,孢子萌发以两端或一端萌发,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特性,采用控制变量法测定不同因素对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5~30℃时菌核均能进行菌丝型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时菌核菌丝型萌发后无法形成菌核;酸性条件利于菌核进行菌丝型萌发和菌核形成;光照时间越长越利于菌核菌丝型萌发及萌发后形成菌核,而紫外光照射2 h对其萌发和菌核的形成无明显抑制作用;菌核的菌丝型萌发最佳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蛋白胨,形成菌核最佳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硝酸铵;菌核致死温度为70℃处理10 min。  相似文献   

3.
旨在明确新型杀菌剂啶酰菌胺对向日葵核盘菌生物活性的影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向日葵核盘菌菌丝、孢子和菌核为试材,采用生物测定方法测定啶酰菌胺对向日葵核盘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菌核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处理后的核盘菌菌丝生长速率受到抑制,其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为0.2152 μg/mL。随杀菌剂浓度的升高,核盘菌菌丝生长量明显下降,浓度为16.667 μg/mL时,对核盘菌形成菌核数量的抑制率达到84.62%,对核盘菌形成菌核总干重的抑制率达到61.07%。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处理后子囊孢子萌发受到抑制,其抑制子囊孢子萌发的EC50为0.056 μg/mL。在浓度为0.267 μg/mL时,孢子芽管伸长抑制率达到78.15%。啶酰菌胺不仅对核盘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还可以降低子囊孢子的侵入、阻止子囊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在植物组织的继续侵染,有效降低田间土壤中菌核残留量。对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前景十分广阔,可以作为田间防治向日葵菌核病的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4.
对白车轴草夏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B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28℃,菌核形成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28℃;最适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SA,最适菌核形成的培养基为PDA;最适菌丝生长的碳源为Richard培养基,最适菌核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以L-精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最适菌丝生长,L-α-丙氨酸为菌核形成最佳氮源;p H5.0~10.0适宜菌丝生长,p H 6.0菌核产量最高;半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全光照利于菌核形成。药剂敏感性研究表明,病菌对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醇、咯菌腈、多粘类芽孢杆菌、唑醚·代森联、异菌脲和多菌灵的敏感性较高,EC501.0 mg/L,EC905.0 mg/L,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5种碳源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方法]设固体培养条件下5种碳源(葡萄糖、淀粉、甘油、甘露醇、乙醇)和空白对照,3次重复,观测不同浓度(2%、4%、8%、16%、20%)碳源对核盘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产生的影响。[结果]碳源种类及浓度对核盘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均有较大影响。葡萄糖和淀粉是核盘菌的适宜的碳源,既适合于菌丝营养生长也适合于菌核形成,但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浓度不一致;甘油、甘露醇和乙醇3种碳源适宜于菌丝营养生长,但抑制菌核的形成。[结论]该研究为找到可以控制核盘菌生长或菌核形成的靶标位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参核盘菌菌核分泌液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人参核盘菌菌核分泌液致病性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离体接种法比较人参核盘菌菌丝及其分泌液对人参根组织的侵染特性,运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人参核盘菌菌丝及其分泌液中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及活性差异,采用平板培养法分析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和pH值对人参核盘菌菌丝生长、产核及分泌液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分泌液和菌丝均能导致人参根部产生坏死状病斑,且接种分泌液的病斑出现时间早于接种菌丝,但分泌液持续侵染能力比菌丝弱。分泌液和菌丝中均含有PG酶和Cx酶,分泌液中的PG酶活性高于菌丝,Cx酶活性低于菌丝,PMG酶仅在菌丝中检测到,分泌液和菌丝中均不含β-葡萄糖苷酶。病菌在SDA培养基中生长速度最快,在V8培养基中菌核产生数量最多,在MEA培养基中菌核鲜重和干重最重,在PDA培养基中,供试菌株分泌液产生量最大。以蔗糖与葡萄糖为碳源时,供试菌株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以葡萄糖酸钠为碳源时,菌核产量最多,以果糖为碳源时,菌核鲜重和干重值最大,以葡萄糖为碳源时,菌核分泌液产生量最大。以蛋白胨、牛肉膏和酵母浸粉为氮源时,供试菌株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以酵母浸粉为氮源时,菌核产量、鲜重、干重和分泌液产生量最大。供试菌株菌丝生长、菌核数量、鲜重、干重和分泌液形成最适pH值均为5。综上所述,人参核盘菌分泌液中存在PG酶和Cx酶,可导致参根出现坏死斑。不同培养条件和营养物质可促进人参核盘菌的不同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7.
白头翁菌核病是近年辽宁省白头翁种植中新发现的病害。为探究白头翁菌核病的流行成因,试验对该病原菌与7种不同来源的寄主核盘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8株供试菌株在MEA和MEA-peptone培养基上生长最适,在MEA、OA和OA-YE上菌核形成最多;在5~25℃均可生长,其中人参菌核病菌(PSn S-R)、苍术菌核病菌(SN110812)、垂盆草菌核病菌(Ss Sn-24)、莴苣菌核病菌(Let-19)、白头翁菌核病菌(PSn F-0)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15℃,大豆菌核病菌(Gm-S)、油菜菌核病菌(Bc-S)、向日葵菌核病菌(Ha-S)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8株供试菌株在p H 4~10条件下均可生长,且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p H为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接种Gm-S和Bc-S病情发生发展最快,3 d病情指数(DSI)分别为3.3和3.7,5 d病情指数最高,达6.0;刺伤接种PSn SR、SN110812、Ss Sn-24、Let-19和PSn F-0较未刺伤接种先发病,且病斑扩展更快,而刺伤接种Gm-S、Bc-S和Ha-S,与未刺伤接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从不同来源土壤中筛选对向日葵菌核病具有较强拮抗能力的拮抗菌株,并进行分子鉴定,分别用PDA、MDA培养基培养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丝。结果表明,PDA培养基核盘菌菌丝生长较快,MDA培养基核盘菌菌核形成数量较多。从采集到的5个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到微生物单株26株,经过筛选,获得3株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细菌菌株,分别命名为BMD1、BMD2和BMD3。通过Blast对16SrDNA序列对比分析并结合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BMD1与Bacillus subtilis(X60646)亲缘关系较近,序列相似度高于99%;BMD2与BMD3有2个碱基差异,二者同Bacillus pumilus(AB098578)、Bacillus altitudinis(AJ831842)、Bacillus stratosphericus(AJ831841)和Bacillus aerophilus(AJ831844)处于系统发育树同一分枝。  相似文献   

9.
苍术菌核病是辽宁省苍术生产中的一种新见病害,对其进行病原菌鉴定、致病性测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苍术菌核病致病菌为雪腐核盘菌(Sclerotinia nivalis Saito);该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适pH值为6,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菌核形成最适温度为15℃;光暗交替和乳糖对菌核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尿素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向日葵以丰富的含油率及高贵的经济价值,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但是,向日葵的各种病害,尤其是菌核病对向日葵生产威胁严重。该病流行广,凡是种植向日葵的地方均有发生。我国的内蒙、吉林、黑龙江、山西、辽宁等省、自治区近年来连续发生,严重年份重病区发病株率高达90%以上,造成绝产。 一、病源 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核盘菌科,核菌属。其主要特征是菌丝体能形成菌核并在菌核上产生长柄子囊。菌核是传播浸  相似文献   

11.
西瓜菌核病是北方春季冷棚西瓜上的重要病害,对西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pH、碳氮源等条件对西瓜菌核病病菌的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和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在PDA培养基、25℃、pH值5.0条件下生长最好,菌落直径可达8.2cm;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为甘露醇,氮源为蛋白胨,菌落直径在7.5 cm以上;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菌丝致死温度为48℃、10 min。胡萝卜煎汁培养基、PDA、PSA培养基利于菌核萌发,萌发率90%以上;菌核萌发最佳温度为20~25℃,pH值5~7;利于菌核萌发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萌发率均超过80%;菌核的致死温度为53℃,10min。  相似文献   

12.
川芎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芎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川芎菌核病菌在PSA和麦麸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麦麸培养基上产菌核数量最多;菌落生长最适温度25℃,最适pH 7~8。菌丝能对各种形式的碳氮源加以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胰蛋白胨产菌核最好,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子囊孢子的萌发适温10~30℃p、H 7,菌核和子囊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70℃和50℃。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核萌发产盘率受到温度及覆土深度的影响。菌核和子囊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70℃和50℃。  相似文献   

13.
对东北地区新病害——菜豆菌核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东北地区新病害菜豆菌核病的发生、症状、病原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和苗期抗性的鉴定方法。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菌3d即可形成菌核雏形,其菌核较黄瓜菌核为小。菌丝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8—30℃,以20—21℃最佳,8—25℃时产生菌核。试验了9种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以PDA最佳,以在Czapek氏琼脂培养基上产生菌核最多。经与黄瓜、向日葵菌核病菌的交互接种表明:3种菌可交互致病但致病力不同,以向日葵菌最强;寄主以菜豆最为感病。作者在国内首次用限制期接种法在菜豆上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的研究,此种方法可快速有效地诱导菜豆发病,以芹菜段法较好。  相似文献   

14.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包括油菜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菌核病。为筛选抗菌核病的作物品种及探讨防治该病的其它途径,获得足够的子囊孢子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本研究对大量获得子囊肋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从158个单菌核分离物中筛选出了6个能够在高温(20℃)下直接形成子囊盘的核盘菌菌株。其次对形成菌核的温度条件、形成菌核的营养基质及菌核形成期等因子对子囊盘产生的影响进  相似文献   

15.
为摸清伊贝母菌核病在伊犁巩留县的发生规律,为开展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调查及室内分离培养等方法,确定伊贝母菌核病病原为Stromatinia rapulum (Bull) Boud,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科、座盘菌属。病原在15~20℃条件下培养,第10天开始产生菌核,在20℃时产生的菌核数量最多。4月底至五月中旬均可发生,在低温多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条件下极易发生。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病残体或病鳞茎上存活,成为初次侵染。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小麦纹枯病菌在不同光照、温度、培养基条件下菌核数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都可以形成菌核,但是形成菌核数量有差异.小麦纹枯病菌在24 h光照(即G24)条件下产生的菌核数量最多,其次是光照12h,而在全黑暗(即G0)的条件下产生的菌核数量较少.小麦纹枯病菌在15~35℃条件下都可以形成菌核,且在15~30℃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菌核数量也在增加,而在高于30C的条件下形成的菌核数量在减少;小麦纹枯病菌在25~30℃条件下最有利于形成菌核且数量较多.最适合小麦纹枯病菌形成菌核的培养基是PDA培养基.  相似文献   

17.
菌核病是向日葵生产中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害,为核盘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病株残体中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成病菌孢子随空气、  相似文献   

18.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416-1420
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到81株曲霉,从中筛选出能够产生菌核的A1菌株。通过菌落形态、个体形态特征的观察和ITSr DNA序列分析,将A1菌株鉴定为日本曲霉原变种(Aspergillus japonicus)。结果表明,A1菌株形成菌核的最适温度是30℃,最适p H值为7,PDA和JM培养基为A1菌株产菌核较为适宜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碳氮源对A1菌株的菌核生物量有较大影响,葡萄糖是最好的碳源,硝酸铵是最好的氮源;JM培养基中的含碳量在14.00~28.00 g/L、含氮量在0.24~0.48 g/L时,A1菌株能产生大量菌核。  相似文献   

19.
向日葵核盘菌菌株致病性研究及其温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阿勒泰、大荔2地的向日葵核盘菌样品进行单菌分离、培养、纯化,比较其菌丝生长速度、菌丝产量、菌落形态、致病性强弱及萌发特性等,将2地的向日葵核盘菌分成S 、S 、S 3种类型,其中S 、S 来源于新疆阿勒泰,S 来源于陕西大荔。S 、S 类菌株生长正常,菌落均匀旺盛,S 对向日葵、油菜、大豆的致病性强,而S 类仅对向日葵和油菜的致病性较强对大豆的致病性较弱,S 类菌株生长异常,菌落稀薄不均匀,对3种作物的致病性均弱。将3类菌株分别在12、18、24和28℃条件下培养核盘菌菌核,再在16、20、24、28和32℃下诱导菌核萌发。结果表明S 、S 类菌株在12~18℃下形成的菌核易在16~20℃下萌发出子囊盘,而S 类菌株则不能萌发,但在24~28℃下形成的菌核于16~24℃下萌发出子囊盘,这说明向日葵菌核的萌发与菌株来源有一定的关系,而致病性与菌株来源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国外向日葵菌核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外向日葵菌核病的抗病育种、向日葵的抗性机制、核盘菌的致病机理以及向日葵菌核病防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的向日葵菌核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