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哨凯  宋晓丹 《湖南农机》2011,(11):242-244
生态安全问题研究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反映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建立了南昌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南昌市2000~2010年生态安全度变化趋势图:2000~2005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安全度变化区间为0.371~0.665;2006~2010年呈现出下降趋势,安全度变化区间为0.665~0.611,但整体上仍处于弱度安全区。  相似文献   

2.
张家港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及生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响应分析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张家港2005和2012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Markov模型预测2019年和2026年土地利用状况,通过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分析其产生的生态响应。结果表明:2005-2012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斑块面积达到9 996.12hm2,耕地和水域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主要转移为建设用地和园地;按照目前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2019-2026年建设用地面积将继续保持大幅度增加,水域和耕地面积继续减少,导致其生态响应为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降低,降低速率为1155.57万元/a,其中食物生产、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持和废物处理出现明显减少,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研究区环境恶化、生态多样性减退等问题。政府应及时采取措施,加强耕地和水域面积的保护,同时降低建设用地扩张速率,改变目前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保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耕地生态价值评估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承载着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开展耕地资源价值测算研究,为耕地保护补偿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生态系统服务稀缺性变得越来越突出,耕地生态价值评估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文对国内外耕地资源价值的研究体系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耕地生态价值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耕地生态价值评估将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综合运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0~2010年的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旅游总收入与各种生态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消耗型,耕地和水域作为资源要素对旅游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耕地足迹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赤水河流域2000、2010、2015年的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土壤类型、地质背景以及社会经济等数据为基础,采用固碳释氧模型、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以及InVEST水源涵养模型定量评估了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同时采用生态补偿计量模型计算了流域不同区域的生态补偿额度,确定了流域的补偿标准和生态补偿优先级别。结果表明:2000—2015年赤水河流域单位面积固碳释氧价值量、土壤保持价值量以及水源涵养价值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倒“V”形结构。固碳释氧价值由2000年的4279.33元/(hm2·a)上升到2010年的4520.16元/(hm2·a),随后下降到2015年的4409.69元/(hm2·a);土壤保持价值量由2000年的95.11元/(hm2·a)上升到2010年的144.45元/(hm2·a),之后下降到2015年的89.03元/(hm2·a);水源涵养价值量由2000年的23938.13元/(hm2·a)上升到2010年的35232.99元/(hm2·a),之后下降到2015年的20167.41元/(hm2·a)。喀斯特地区固碳释氧价值总量增加的速度是非喀斯特地区的4.35倍,喀斯特地区土壤保持价值量和水源涵养价值量的下降速度分别是非喀斯特地区的1.28倍和1.59倍。流域多年平均生态补偿价值为4626.29元/(hm2·a),生态补偿价值总量为76.23亿元,流域下游补偿价值量最大,而上游地区补偿价值量较小。流域上游地区的喀斯特地区以及下游的原始森林地区属于典型的生态输出地区,应优先得到补偿,而经济发达的中游地区经济发展活跃,应率先进行生态支付,属于典型的生态消费区。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的基于价值当量的生态补偿模型相比,在栅格像元尺度上量化了流域不同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可为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补偿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规律,明确流域内耕地主导功能类型,为和田河流域耕地多功能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和田河流域自然环境禀赋,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熵权TOPSIS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评价2009—2019年耕地多功能性。依据贴近度数值最大值,明确各县域耕地主导功能,差异化提出耕地多功能利用对策建议。从时间维度上,综合、社会保障和景观休憩功能增强,等级分别由Ⅲ上升至Ⅳ,Ⅱ上升至Ⅲ,Ⅰ上升至Ⅲ;农业生产功能演变稳定,处于Ⅴ等级;生态服务功能略微减弱,等级由Ⅲ下降至Ⅱ。从空间维度上,综合功能和农业生产功能西部不变中部减弱东部增强,社会保障、景观休憩功能西、中、东部均增强,生态服务功能西、中部减弱东部不变。流域内耕地主导功能为生产主导型(洛浦县、策勒县)、社会主导型(皮山县)、生态主导型(墨玉县、和田县)和景观休憩主导型(和田市)。和田河流域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规律显著,依据主导功能差异化利用保护耕地,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成都都市圈2000~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综合运用替代市场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等方法,评估耕地生态价值,分析其组成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0~2014年,成都都市圈以及区域内各行政区的耕地生态价值都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从2015年开始,随着耕地保护政策的大力实施,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  相似文献   

8.
在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及方法体系的基础上,对水坝工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进行研究,在单因素核算中注意了时间、空间以及社会发展阶段对核算结果的影响及资源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叠加问题,在综合核算中注意了各单因素之间的影响并以各单因素的价值及影响权重对核算结果进行修正,最后以效费比分析水坝工程的利弊。以冯家山水库为例,以2004年为基准年,核算得到:综合环境资源价值损失为462,656万元,效费比为1.81>1,说明冯家山水库在此核算条件下是利大于弊的。并提出了加强环保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青藏高原农业活动对耕地生态系统的扰动,针对青藏高原耕地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概念模型出发,提出由3类要素13种指标所组成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1985-2013年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格局,并探讨不同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活动强度较大,尤其2000年以来,化肥、农药的成倍施用给生态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20世纪以前,各县耕地生态安全基本处于“优秀”水平。2000-2010年,各县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下降,逐步向“差”转化。2010年以后,耕地生态安全有改善趋势,逐渐恢复为“优秀”或“良好”。整体来看,“一江两河”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为一致,仅个别县域生态安全水平较为落后。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双重特征,单位面积氮肥、磷肥施用量是限制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本研究揭示了高原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的演变过程,为制定差别化的生态安全调控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全球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土资源利用强度加大,1990年以来,位于新疆干旱区的渭干-库车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用水矛盾不断加深。【目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耕地的扩张,水资源的匮乏导致渭干-库车河的生态环境愈发脆弱,严重威胁到流域的生态安全。兹以渭干-库车河流域为研究区,探讨渭干-库车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的绿洲生态效应。【方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方法,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于1990—2014年TM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从空间耦合角度分析了渭干-库车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结果】1990—2014年,渭干-库车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变化十分明显,增长率为53.10%,草地面积以255.70 km~2/a的速度减少,减少了近23.44%。新增耕地主要源于草地和未利用地,这一现象在渭干河中游和库车河下游区域最为明显。信息熵和均衡度均有所上升,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绿洲的扩张致使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25 a内下降19.78%。绿洲系统不稳定性也有所升高,对渭干-库车河流域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结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张,生态服务价值不断下降,导致渭干-库车河流域生态逐渐恶化,加剧草地退化,甚至引发沙漠化问题,严重危及绿洲系统安全与稳定,对渭干-库车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11.
以北方春玉米优势区43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全面分析区域内耕地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2006—2010年,北方春玉米优势区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稳中略升,有效磷含量上升明显,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有所下降,pH值较为稳定,耕地总体质量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12.
西藏“一江两河”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与障碍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藏高原农业活动对耕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针对青藏高原耕地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概念模型出发,提出由3类要素、13种指标所组成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1985—2013年期间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格局,探讨不同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活动强度较大,尤其2000年以来,化肥、农药的成倍施用给生态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20世纪,各县耕地生态安全基本处于“优秀”水平;2000—2010年,各县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下降,逐步向“差”转化;2010年以后,耕地生态安全有所改善,逐渐恢复为“优秀”或“良好”。整体来看,“一江两河”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为一致,仅个别县域生态安全水平较为落后。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双重特征,单位面积氮肥、磷肥施用量是限制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本研究揭示了高原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的演变过程,可为制定差别化的生态安全调控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淅川县为研究对象,利用2007、2013、2019年水源地淅川县的landsatTM/OLI遥感影像数据结合ENVI平台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近年生态环境变化作出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四个指标集成为水源地生态遥感指数(RSEI),对研究区2007-2019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2007-2019年研究区的总体生态质量以一般和良好为主,两者所占面积比例均超过75%;3个时期的RSEI均值分别为0.7565、0.6989、0.709。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环境质量2007-2019年间其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生态良好区域面积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张玲  邓良基 《农机化研究》2006,(4):39-41,46
耕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食安全问题,耕地保护是社会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结合四川省雅安市土地资源特点及1959~2002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分析出导致雅安市耕地减少的两大主要因素:生态保护及城镇化进程;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及对策,为今后雅安市进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淮安市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1982年以来速效钾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对近6 a农田主要作物钾素收支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全市省级监测点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在53.0~256.0 mg/kg之间,平均值为112.9 mg/kg,平均值与1982年相比减少5.90%;1982-2013年,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总变化趋势为上升-下降-平稳略降,其中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这4年,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已经低于1982年土壤普查时结果;2008-2013年连续6 a钾素亏缺数量较大,平均年亏损达167.1 kg/hm2。  相似文献   

16.
使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湖南省桃源县2001年—201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赤字状况进行测算,并运用回归模型预测桃源县2019—2021年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状况。得出的结论是,2001年—2010年这10年桃源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预计2019年—2021年社会经济发展仍不可持续。针对桃源县的生态状况,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民众生态意识等策略,提升桃源县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县域是耕地保护及预警最为合理的研究尺度,综合应用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预测耕地资源“量”与“质”的变化趋势是科学合理地保护耕地的有效手段。该文在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2个层次上,从耕地数量、稳定生产能力、易变养分的空间变化和综合4个方面构建了县域耕地保护预警体系,并对北京市顺义区进行了耕地保护预警研究。顺义区耕地保护单项指标预警结果表明,2007、2008年顺义区耕地数量出现轻警,2009、2010年则为无警;耕地稳定生产能力在2007、2009年为中警,2008年为重警,2010年为轻警;而易变养分含量变化的警情则不尽相同。综合指标预警结果表明:2007年顺义区耕地保护出现重警,2008年和2009年为中警,2010年为轻警。研究结果从预警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出发,全面考虑了耕地的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并使警情判定与土地管理和农业生产工作相衔接,是进行区域耕地保护预警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病毒为社会带来严峻考验的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显得更为重要。陕西省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探索分析其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对区域耕地资源有效利用与粮食安全保障有重要意义。基于陕西省1995—2019年耕地数量和分布情况,对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与耕地压力指数P进行测算,对传统差异指数进行整合,建立总体分异测度指数GDI,引用重心移动模型和总体分异测度指数GDI描述区域内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耕地压力变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995—2019年陕西省耕地面积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耕地压力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仍长期处在“警戒压力”水平;陕西省耕地压力重心在关中地区,先向北偏西移动,之后逐年向南推移;陕西省耕地压力空间分异情况2003年之前不明显,且状态相对平稳,2003年之后分化格局日趋明显;1995—2019年无霜期情况、降水情况、粮食单产量、化肥使用、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工业水平对陕西省耕地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问题是现代灌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探究泾惠渠灌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究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了泾惠渠灌区2000-2020年的生态质量。结果表明,近20年泾惠渠灌区的RSEI值呈先降低后增大的特征;生态质量等级为优和良好的区域面积减少了30.19%,中等质量的区域面积增加了1.19倍,生态质量较差和差的区域上升了56.79%;灌区近20年生态退化区域占71.82%,无明显变化区域占15.61%,生态改善区域占12.56%;耕地RSEI值整体大于建设用地,耕地RSEI值下降了9.09%,建设用地RSEI值下降了9.26%。泾惠渠灌区自2010年以后,生态质量有所恢复,但总体水平依然不高,需要进一步大力改善。研究结果对泾惠渠灌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内耕地资源价值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国内耕地价值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运用文献资料法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同时,介绍了目前耕地价值研究集中于耕地价值构成、区域尺度上的耕地价值核算及其核算方法和耕地价值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研究表明:耕地价值的实现、提升、地块研究尺度、评估模型、影响因素模型及农户行为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