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8 毫秒
1.
短角红牛边虫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虫病是由边虫属的边虫寄生于细胞内引起的一种以高热、贫血和消瘦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病。本县种牛场饲养短角红牛420头,29头发病,发病率为6.9%;死亡3头,致死率为10.34%。通过系统临床检查、尸体剖检和实验室诊断,在病牛红细胞内发现边虫,确诊为边虫病。经采取防治措施,很快扑灭了疫情。一、临诊症状病牛体温升高至39.6—41.9℃。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停止,高度虚弱,行走无力,喜卧少立。心跳加快,心音亢进,有杂音。呼吸困难、增数,肺泡音粗厉,气喘,咳嗽,鼻流粘液,眼结膜黄白、水肿、流泪。迅速消瘦,血液稀薄,贫血。粪便初期黑而干,混有粘液或血丝,后期腹泻,泌乳量显著减少,濒死前体温降低,有2头牛死前体温降至35.9℃。  相似文献   

2.
在我区某村连续两年先后两次爆发奶牛焦虫病,其来势迅猛、发病率高。由于及时应用黄色素、血虫净(贝尼尔)进行防治未造成大的经济损失。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发病情况:该村首次发生奶牛焦虫病为10月中旬,全村饲养276头奶牛,发病27头,死亡3头,发病率9.8%,死亡率1.1%。第二次发生在次年5月初,全村饲养268头,发病37头死亡1头,发病率14%,死亡率0.43%。 据调查:首次发病是该村1养牛户从外地购入1头奶牛突然发生了持续性高热、贫血、黄疸、消化紊乱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疫情迅速蔓延。在牛体及村周围草场发现传播焦虫病媒介蜱(草爬子)。第二次发病原因,据分析认  相似文献   

3.
<正>牛梨形虫病是巴贝斯科和泰勒科的各种梨形虫在牛血液内引起的疾病的总称,本病是一种季节性的由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杂种牛、外来纯种牛易感性高,病情重,死亡率高。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载的各种哺乳动物的巴贝斯虫有67种,泰勒虫有13种。在我国的马、牛、羊、犬中,已发现8种巴贝斯虫和4种泰勒虫。我国牛梨形虫主要有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4种。2003年至2005年,我们诊治辽宁省锦州市周边地区牛梨形虫病213例,由于诊治及时、措施得当,仅死亡2头,死亡率为0.94%,其余均已治愈,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巴贝西虫病是一种经蜱传递的原虫病,多发生于放牧牛群。我校实验牧场有黑白花奶牛288头,常年均为舍饲.1989年7月~10月陆续有122头发生巴贝西虫病,发病率为42.36%,死亡三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我国江西省60头肉牛样品(包括血清和血液基因组)进行了牛泰勒虫病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省泰勒虫血清阳性率为100%,PCR检测阳性率28.3%。其中,环形泰勒虫(Ta)阳性率为26.7%,瑟氏泰勒虫(Tser)阳性率为15%,中华泰勒虫(Tsin)阳性率为3.3%,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共同感染率为13.3%,环形泰勒虫和中华泰勒虫共同感染率为3.3%。结果表明,江西省牛泰勒虫病感染较为严重,本研究为该地区牛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用血液涂片检查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潍坊市104头奶牛血液样品进行了牛泰勒虫病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市泰勒虫血液涂片染色阳性率为15.4%,PCR检测瑟氏泰勒虫阳性率为8.7%,环形泰勒虫阳性率为20.2%,表明潍坊市牛泰勒虫病感染率较高。本研究为该地区牛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140头猪的驱(杀)虫试验显示含15%levamisole的“内虫净”擦剂以0.15mL/kg体重剂量涂擦于皮肤,对猪蛔虫、结节虫虫卵有100%的驱(杀)虫效果,0.1mL/kg体重剂量对蛔虫、结节虫虫卵有77.8%、50%驱虫效果,含8%NC-129的“外虫净”擦剂,以0.15mL/kg体重剂量对猪疥螨具有100%杀螨率,0.1mL/kg体重剂量杀螨率也达88%,结果证明:levamisole和NC-129是良好的驱虫和杀螨药物,并可以经透皮及收形式给药。  相似文献   

8.
昌宁县翁堵乡石城牧场饲养黄牛69头,发病69头,死6亡头,给牧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经调查并采取病料,实验室检验结果为牛双芽焦虫病,用贝尼尔(血虫净)治疗现有的63头病牛,其中轻病48头,重病15头。用贝尼多治疗过程中死亡1头,治愈率98%。本文旨在为牛的双芽焦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140头猪的驱(杀)虫试验显示含15% levamisole的`内虫净'擦剂以0.15mL/kg体重剂量涂擦于皮肤,对猪蛔虫、结节虫虫卵有100%的驱(杀)虫效果,0.1mL/kg体重剂量对蛔虫、结节虫虫卵有77.8%、50%驱虫效果,含8%NC-129的`外虫净'擦剂,以0.15mL/kg体重剂量对猪疥螨具有100%杀螨率,0.1mL/kg体重剂量杀螨率也达88%,结果证明:levamisole和NC-129是良好的驱虫和杀螨药物,并可以经透皮吸收形式给药。  相似文献   

10.
《中国蜂业》2015,(3):28-30
巢虫是蜜蜂的主要害虫,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通常很难防治。根据巢虫的生物学特点,我们研制出巢虫的诱虫器、诱虫饵料,再利用诱虫器、诱虫饵料和相应的配套技术对巢虫进行诱杀。试验结果显示:利用这种方法能有效诱杀巢虫;防治组由已遭受巢虫为害的中蜂群组成,经30天治愈率为76.7%,经60天治愈率为100%;预防组由未遭受巢虫为害的中蜂群组成,150天内仅有6.7%的蜂群较轻受害,而空白对照组也由未遭受巢虫为害的中蜂群组成,150天内却有36.7%的蜂群受到巢虫较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属的原虫寄生于牛的血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主要特征为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在我国,引起牛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体有3种,即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和卵形巴贝斯虫。该病的发生呈一定的地区性、季节性。2009年7月23日我县某养牛户饲养黑白花母牛9头,其中4头突然发病,1头死亡,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牛泰勒焦虫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1~3岁牛多发,7月为多发季节,璃眼蜱为传播媒介。本文所涉及的奶牛场发病21头,死亡2头,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为10.1%、1%。血液检查、淋巴组织液涂片及牛体查蜱,确诊为牛泰勒焦虫病。采取注射贝尼尔、牛体及圈舍灭蜱等综合措施,较好地控制了该病。  相似文献   

13.
2001年绥芬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俄罗斯进口的明太鱼中检出棘头虫,虫体感染率为100%.感染强度为1~16.检出部位在胃、肠道内和肠道外,感染率分别是胃5.26%,肠道内84.21%,肠道外5.26%.  相似文献   

14.
抗巢虫药物巢础防治效果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在贵州省锦屏县大同乡对张久胜等 3个中蜂场分别用一半上药物巢础、一半上巢虫阻隔器 ,另将吴作沛等 3个场作常规组 ,进行抗巢虫对比试验 ,夏秋 3次调查结果表明 :上药物巢础的蜂群较上阻隔器的蜂群 ,被害率低0~ 6 7% ,被害蜂群脾均白头蛹少 2~ 5头 ;较常规组蜂群 ,被害率低 16 7~ 32 7% ,被害蜂群脾均白头蛹少 12~ 2 4 2头 ,防治效果明显。实践证明 :使用药物巢础防治巢虫 ,不但防治效果好 ,而且适用性强 ,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5.
解剖冲虫是进一步确诊家畜血吸虫病、考核家畜血吸虫病治疗及免疫效果的主要手段。 2 0 0 1年 9月份 ,为了考核基因工程疫苗对我州黄牛的预防效果 ,在洱源县作了免疫试验 ,并对 5 0头粪便孵化检查阳性黄牛进行解剖冲虫 ,结果全部黄牛均冲出虫体 ,检出率达 1 0 0 % ,证明此次冲虫非常成功。现将解剖冲虫技术要点归纳如下。1 器械准备 中号直头止血钳 1 0把 ,圆头外科直剪 2把 ,器械方盘 1个 ;80目 1 0 cm口径铜筛 2个、80目 2 0 cm口径铜筛 2个 ;大号培养皿 5个、小号尖头镊子 2把 ,小号标本瓶 5 5个。 1 cm口径饮水管1根 ,一头接自来水龙…  相似文献   

16.
巴贝斯虫病水牛血清钙镁浓度变化与染虫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水牛巴贝斯虫病非疫区购买的无任何血液原虫寄生的健康水牛犊2头,人工摘除脾脏后,用从疫区采集的饥饿镰形扇头蜱叮咬感染,观察巴贝斯虫的消长与血清钙、镁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二者关系密切,其中钙离子浓度与红细胞染虫率呈负相关,镁离子浓度与红细胞染虫率呈正相关,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水牛巴贝斯虫病及在体内外研究巴贝斯虫的生长繁殖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水禽和鸟类四种棘头虫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们对家禽和部分鸟类进行寄生蠕虫标本的整理,发现湖南省水禽、鸟类的棘头虫有4种,隶属于多形科的大多形棘头虫和台湾棘头虫;巨吻科的矛形中吻棘头虫(新宿主)和前吻科的横前吻棘头虫(新记录)。现分述如下。1.多形科PolymorphidaeMeyer,19311.】大多形棘头虫POZyyorphpsmpgnggSkrjabin,1913(图1)宿主:家鸭,寄生于小肠。地理分布:宁乡、益阳、常德、岳阳、长沙、娄底。1.2台湾棘头虫Poly。lorphusformosusSchmidtetKuntz,1967宿主:绿头鸭(AftQSplQty:hyChOS)、绿翅鸭(Anascrecca),寄生于小肠.地理…  相似文献   

18.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属(Babesia)的多种寄生虫寄生于牛红细胞内所引起的血液原虫病。我国已报道的牛巴贝斯虫有3个种: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牛巴贝斯虫(B.bovis)和卵形巴贝斯虫(B.ovata)。前2个种流行广泛,传播媒介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危害较大;后1个种只在河南局部地区发现,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危害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一种能快速对卵形巴贝斯虫(Babesia ovata)和中华泰勒虫(Theileria sinensis)同时进行检测的双重PCR方法。根据GenBank已报道的卵形巴贝斯虫AMA1基因和中华泰勒虫MPSP基因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双重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双重PCR可特异扩增出卵形巴贝斯虫和中华泰勒虫目的条带,片段大小分别为500 bp和986 bp。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对卵形巴贝斯虫和中华泰勒虫的最低检出浓度为16 fg/μL。对采集的90份牛血液样本进行双重PCR检测,卵形巴贝斯虫阳性率为30%(27/90),中华泰勒虫阳性率为16.67%(15/90),混合感染率为10%(9/90)。结果表明,双重PCR方法可用于卵形巴贝斯虫和中华泰勒虫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0.
奶牛泰勒焦虫病的诊疗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7月以来,奶牛泰勒焦虫病呈地域性暴发.现将诊疗结果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01年7月中旬,位于乌裕尔河南岸流域的富路镇先后有4个村的奶牛暴发了奶牛焦虫病,相继又有绍文乡的2个村在富路镇放牧的奶牛群也发生了本病.共计有4个放牧奶牛群,共388头,其中发病90头,死亡17头,发病率23.2%,死亡率占发病率的1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