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拉萨气象站1955~2006年逐日气象资料计算出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的逐年距平值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分析基础数据,小波分析数据延拓采用对称延拓边界法。结果表明,拉萨年ET0均值年代际距平百分率1950、1970、1980年代为正,1960、1990、2000年代为负,其中最大值在1950年代、最小值在1960年代,说明它们属于异常年代;年ET0均值总体变化趋势呈现递减;在整个时间域内,拉萨年ET0均值变化的年际特征非常明显,主要以3~5年左右周期振动最强,而年代际周期变化非常微弱。  相似文献   

2.
近50年宁夏沙坡头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宁夏沙坡头区中心气象站1961~2010年降水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该区降水变化的历史演变规律,为中长期降水趋势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五点滑动平均法、趋势系数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方差分析法,分析了沙坡头区1961~2010年的降水资料。[结果]1961~2010年宁夏沙坡头区年降水序列有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季降水序列中春季降水与年降水变化基本一致;夏季降水在1978年以前呈微弱下降趋势,1978年以后呈明显下降趋势;秋季降水变化趋势在1978年以前呈下降趋势,1978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但是变化趋势不显著;冬季降水变化趋势在1978年以前呈明显上升趋势,1978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但是变化趋势不显著。年降水和季降水序列均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结论]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宁夏沙坡头区年降水序列变化总体趋势及其季节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未来水情预报提供可靠依据,为中长期降水变化趋势估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50年宁夏中卫市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宁夏中卫市中心气象站1961~2010年降水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该地区降水变化的历史演变规律,为中长期降水趋势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五点滑动平均法、趋势系数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方差分析法,分析了中卫市1961~2010年的降水资料。[结果]1961~2010年宁夏中卫市年降水序列有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季降水序列中春季降水与年降水变化基本一致;夏季降水在1978年以前呈微弱下降趋势,1978年以后呈明显下降趋势;秋季降水变化趋势在1978年以前呈下降趋势,1978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但是变化趋势不显著;冬季降水变化趋势在1978年以前呈明显上升趋势,1978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但是变化趋势不显著。年降水和季降水序列均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结论]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宁夏中卫市年降水序列变化总体趋势及其季节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未来水情预报提供可靠依据,为中长期降水变化趋势估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雒新萍  王可丽  江灏  孙佳  朱庆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37-15738,15778
[目的]研究2000~2008年黑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方法]利用2000~2008年黑河流域21个气象站的逐日气候资料,结合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黑河流域9年来潜在蒸散量(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黑河流域春、夏、秋、冬四季和年的ET0序列变化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多年平均ET0空间分异特征明显,表现为从东北荒漠向西南山区逐渐减少,且多年季节变化依照夏、春、秋、冬季的顺序递减,逐月变化呈单峰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7月。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水汽压是影响研究区内ET0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而平均气温对ET0的影响作用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制定流域规划、地区水利规划及排灌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黑河流域干旱指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多时间尺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黑河流域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为气候变化影响下该流域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及农业发展提供依据。【方法】用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与降水量(P)的比值表示干旱指数(AI),根据黑河流域内12个气象站及流域外3个气象站近50多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ET0,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ArcGIS插值研究P、ET0及AI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基于Morlet小波函数分析AI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近50多年来,黑河流域P、ET0和AI均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流域内12个气象站中,大部分站点的P、ET0呈上升趋势,且上游野牛沟站、托勒站上升趋势显著;AI呈下降趋势,仅野牛沟站下降趋势显著,流域趋于湿润,上、中、下游季AI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秋冬季、春冬季、冬春季;流域AI的多时间尺度变化主要存在19~23年、14~15年的中长振荡周期和7~10年、4~5年的短振荡周期,中长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基本一致,短周期与大气环流和厄尔尼诺事件的周期基本一致。【结论】黑河流域多年来逐渐趋于湿润,其干湿变化存在明显的短周期和中长周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西北四省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北四省区113个地面观测站1961~2008年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该地区48年降水空间格局的变化、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西北地区四省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春、秋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其变化幅度小于年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夏、冬季的降水量逐年略有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西北四省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增加幅度明显的区域在唐古拉山地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东部山脉两侧,减少幅度明显的是在陇东和陕南、陕北地区。西北地区四省的东、西部区域降水呈反位相变化的特点,东部地区的降水呈减少趋势,而西部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呈增多趋势;全区、东区、西区的降水波动普遍存在3~5年的短周期,且为主要周期;一些区域也存在8年周期和15年左右的中周期;不同时间尺度上,干、湿交替和突变点有所差异。[结论]该研究为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辽宁省凌河流域10个气象站1965-2006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FAO推荐的P-M公式计算各站逐日ET0,分析ET0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并结合去趋势波动分析法(DFA)探讨流域内ET0的长程相关特征。结果表明:近42 a来,流域内ET0整体表现为中间高两端低,以朝阳和锦州的连线为中心向东西两端递减;各站ET0除阜新不显著(P>0.05)上升外,其余均有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且该趋势将在未来延续下去。本研究结果对凌河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和调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乃升  戴宇珩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76-14878,14939
选取我国西北地区99个气象站1959~200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据此分析了极端降雨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极端降水日数偏多年、偏少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西北地区极端降水阈值、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雨量均是自北向南逐渐增大;时间上,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雨量除西北东南部呈减少趋势,其他地区均表现为增加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西北地区极端降水日数偏多年和偏少年,其环流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使用鲁南地区6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和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了各站参考作物蒸散量,利用K-W检验、M-K突变检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鲁南地区ET0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鲁南地区年ET0平均值在1 000~1 100mm之间,日照与内陆站差异显著;近50年微山、滕州、费县、枣庄年ET0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倾向率为-2.56~-3.48mm·a-1,临沂和日照变化趋势不显著;鲁南地区ET0夏季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微山、滕州、枣庄、费县夏季ET0气候倾向率占年ET0气候倾向率的49%~67%。年ET0极显著减小的主导因子是平均风速或太阳辐射。夏季ET0极显著减小的主导因子是太阳辐射,内陆站春季、秋季、冬季ET0显著减小的主导因子是平均风速,日照站春季ET0极显著增大的主导因子是水汽压差。  相似文献   

10.
研究该文的目的在于揭示了柳园口灌区参考作物腾发量的长期变化规律.阐明其产生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基础.采用FAO-56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河南省柳园口灌区1983-2003年的逐日参考作物腾发量.用Mann.Kendall检验对灌区的参考作物发量进行长期变化趋势分析,对参考作物腾发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素、灌溉引水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0多年中,ET0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下降的幅度约为50mm/10年;导致ET0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下降,其次是风速的下降,气温升高并不足以抵消日照时数和风速的下降而使ET0上,升;ET0的下降主要出现在4月和6-8月.在降雨量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灌溉季节的ET0的下降使灌区的灌溉需水量呈下降趋势,而灌区近年来的引黄水量减少也证明了这一事实.因此,除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气候变化使灌溉需水量减少,灌区的节水也有气候变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