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高原地区藏鸡种蛋运输到低海拔地区进行人工孵化。结果表明,在较好的孵化条件下,可以获得不错的孵化效果,受精蛋孵化率平均为85.33%,健雏率平均为91.77%,初生体质量平均为31.21 g;其中平均蛋质量43.25 g、蛋形指数1.32的第2组受精蛋孵化率最高,为90.52%,高出平均数5.19百分点,分别比第1、3组高13.11、2.47百分点,入孵蛋孵化率和健雏率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将老龄卢氏鸡(73~77周龄)所产的绿壳种蛋和粉壳种蛋分别分为3类(正常蛋、沙皮蛋、皱纹蛋),入孵3批。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粉壳蛋中还是绿壳蛋中,沙皮蛋的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及入孵蛋健雏孵出率与对照组(正常蛋)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3个孵化指标平均分别比对照组低11.9%、15.3%、23.1%;皱纹蛋的受精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受精蛋孵化率、入孵蛋健雏孵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个孵化指标平均分别比对照组低9.7%、9.8%;而绿壳蛋中与粉壳蛋中对应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鸭入孵蛋质量与蛋形指数对孵化过程中种蛋质量、孵化成绩及雏鸭初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同一天收集的黑鹜鸭(H)、建昌鸭(J)和农华肉鸭P系(P)种蛋测量其入孵蛋质量、长径和短径,计算蛋形指数。将种蛋分别按入孵蛋质量和蛋形指数分为3组,进行同批变温孵化,从孵化第7天起每3d照蛋1次,称量并记录种蛋质量,剔除无精蛋和死胚蛋,从孵化第26天起每天检查出雏情况,记录雏鸭初生体质量。计算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孵化期间种蛋质量损失量和质量损失率,分析鸭入孵蛋质量和蛋形指数对孵化效果的影响。【结果】3个品种不同入孵蛋质量和蛋形指数的种蛋质量损失量和质量损失率无显著差异,且变化趋势相同。入孵蛋质量分组方面,黑鹜鸭1组(质量64.84g/枚)、建昌鸭1组(质量76.94g/枚)和农华肉鸭P系1组(质量88.03g/枚)的受精蛋孵化率最高,黑鹜鸭2组(质量64.84~76.28g/枚)、建昌鸭1组(质量76.94g/枚)和农华肉鸭P系1组(质量88.03g/枚)的入孵蛋孵化率最高;蛋形指数分组方面,黑鹜鸭3组(1.42)、建昌鸭1组(1.30)和农华肉鸭P系3组(1.39)的受精蛋孵化率和入孵蛋孵化率均最高。各品种雏鸭初生体质量与入孵蛋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蛋形指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孵化过程中鸭种蛋的质量损失量和质量损失率与入孵蛋质量和蛋形指数无关,不同鸭品种的最佳入孵蛋质量与蛋形指数范围不同;雏鸭初生体质量随入孵蛋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蛋形指数对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变温与恒温对孔雀种蛋孵化效果,试验采用变温与恒温对2组孔雀种蛋进行孵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蓝孔雀受精种蛋孵化率性状上,试验Ⅰ组(变温组)显著高于试验Ⅱ组(恒温组),说明孵化期间采取前期高、中期平、后期略低、出雏期稍高的变温措施,符合孔雀胚龄发育所需的最适温度变化规律,有利于孔雀受精蛋的孵化.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变温与恒温对孔雀种蛋孵化效果,试验采用变温与恒温对2组孔雀种蛋进行孵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蓝孔雀受精种蛋孵化率性状上,试验Ⅰ组(变温组)显著高于试验Ⅱ组(恒温组),说明孵化期间采取前期高、中期平、后期略低、出雏期稍高的变温措施,符合孔雀胚龄发育所需的最适温度变化规律,有利于孔雀受精蛋的孵化。  相似文献   

6.
鸵鸟变温孵化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鸵鸟恒温孵化和变温孵化有不同的孵化效果,变温孵化的孵化率比恒温孵化平均提高6 .6 个百分点,健雏率平均提高0 .8 个百分点,而死胚率平均降低3 .45 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研究了海塞克斯褐父母代种鸡的蛋形指数对其种蛋孵化效果,即孵化率、健雏率、孵化早期(1-7d)胚胎死亡率及出壳母雏比例的影响.并对谓之非正常蛋形指数的蛋入孵和作为商品蛋出售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蛋形指数在1.30-1.35范围内种蛋孵化率较蛋形在1.16-1.29和蛋形在1.36-1.49范围内种蛋孵化率分别高12.7%和10.0%,差异极显著(P<0.01).将蛋形指数1.30以下和1.36以上两组蛋作孵化种用比作商品食用每枚蛋多收入0.24元.  相似文献   

8.
岳碧娥  赵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133-1134
[目的]提高朗德鹅的孵化成绩和经济效益。[方法]通过不同蛋重朗德鹅进行分级孵化,分析朗德鹅蛋重对孵化率的影响。[结果]Ⅳ组(178~191 g)朗德鹅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及入孵蛋孵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且其早期死胚率最低。[结论]雏鹅胚蛋相对失重随着胚龄的增长而增加,而雏鹅初生重随着蛋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平均初生重占蛋重的比例为70.13%。  相似文献   

9.
肉鸭种蛋重与蛋形指数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肉鸭种蛋按蛋重、蛋形指数大小各分为5组,在相同条件下孵化.结果表明,蛋重、蛋形指数对受精率和早期死胚率无显著影响(P>0.05),蛋重为85.5~100.6g(D,E)组、蛋形指数为1.15~1.25(F)和1.59~1.69(J)组中后期死胚率显著升高;蛋重为75.3~85.4g时,受精蛋孵化率和入孵蛋孵化率最高,分别为91.4%~95.7%和85.3%~89.3%;蛋形指数为1.26~1.47时,受精蛋孵化率和入孵蛋孵化率最高,分别为90.9%~97.2%和86.7%~93.3%.  相似文献   

10.
周时均  王文涛 《农技服务》2013,(11):1214-1215
为贵州黄鸡种蛋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在相同孵化条件下,利用贵州黄鸡13世代种鸡生产的种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蛋在整个孵化期都处于稳定失重过程,蛋重越大,失重越大;蛋重5060 g时,受精蛋孵化率与入孵蛋孵化率均较高,分别为83.72%60 g时,受精蛋孵化率与入孵蛋孵化率均较高,分别为83.72%86.67%和67.19%86.67%和67.19%74.23%;雏鸡初生重随蛋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呈强正相关(R=0.9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