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用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耕作方式、品种和育秧方式对机插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机插栽插质量整体差于常规翻耕机插,群体质量与常规翻耕机插差异不大,产量低于常规翻耕机插.塑料软盘育秧与钵形毯状育秧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较小,生产上可因地制宜选用.  相似文献   

2.
用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耕作方式、品种和育秧方式对机插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机插栽插质量整体差于常规翻耕机插,群体质量与常规翻耕机插差异不大,产量低于常规翻耕机插。塑料软盘育秧与钵形毯状育秧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较小,生产上可因地制宜选用。  相似文献   

3.
机插水稻不同播量试验是机插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基础。本试验通过机插水稻塑盘育苗不同播量控制,探索不同播量与秧苗素质、群体质量和产量问的关系。以明确机插水稻塑盘育秧的适宜播种量,为机插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耕作方式对机插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不同机械土壤耕作方式对机插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我国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对比研究了深翻耕与农户浅旋耕对机插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相比,连续翻耕对水稻的生物量、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均无显著影响。翻耕降低了抽穗后剑叶的叶绿素含量( SPAD值),特别是早稻,但对早晚稻剑叶的净光合速率并无显著影响。与旋耕相比,翻耕有降低早稻植株氮素含量的趋势,而晚稻趋势不明显。翻耕显著提高了下层(10~20 cm)水稻根系的质量及其比例。但这种对水稻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并未带来地上部生物量或产量的提升。因此,在本试验点翻耕和旋耕之间机插双季水稻产量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平原区是湖南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针对该区域水稻机插农机农艺融合低的关键问题,设置了轻型旋耕机+耕作后沉实1 d机插晚稻(T1-S1)、轻型旋耕机+耕作后沉实2 d机插晚稻(T1-S2)、重型旋耕机+耕作后沉实1 d机插晚稻(T2-S1)和重型旋耕机+耕作后沉实2 d机插晚稻(T2-S2)4个处理,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与沉浆时间对机插晚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浆是减少漏兜及促进机插晚稻返青发苗的重要农艺措施,沉浆2 d的平均漏兜率较沉浆1 d降低45.7%,返青期缩短2 d,而不同旋耕机型间无显著差异。耕作方式与沉浆互作对机插晚稻的前期及后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达显著(P0.05)差异,T2-S2对机插晚稻后期干物质积累的贡献最大,较T1-S1、T1-S2、T2-S1分别增加22.6%、9.1%和21.9%。同时,T2-S2的叶面积,净光合速率,作物生长率及生育后期的净同化率均最大,达显著水平。因此,洞庭湖平原区的旋耕机型与沉浆时间的最佳组合为T2-S2。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对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在成熟期无显著差异。2)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水稻主要生育期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3)手插早稻的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和粒重/叶面积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17.7%、20.6%和10.0%,抛栽晚稻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29.1%、37.3%和12.1%。4)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叶片光合速率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5)分蘖期和齐穗期,水稻叶片气孔导度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成熟期,则表现为手插机插抛栽。6)水稻各个生育期,叶片蒸腾速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7)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抛栽最高,机插最低;抛栽和手插早稻分别比机插增产1 203.3~1 346.7和776.7~1 045.4kg/hm2,晚稻分别比机插增产2 128.7~2 212.2和1 574.2~1 603.9kg/hm2。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机插相比,抛栽和手插处理提高水稻粒叶比,改善源库关系,有利于改善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2008年笔者以“秀水123”为试验品种,采用机直播、机插、人工直播三种不同种植方式进行水稻种植,并在成熟期进行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机插水稻的农艺性状优于人工直播的,而机插和机直播水稻则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机插水稻育秧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市自2003年推广水稻机插技术以来,机插稻面积逐年扩大,至2008年机插稻面积已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5%。从多年实践看,机插水稻具有省工节本、减轻病害、增产增效等优势。机插水稻成败的关键是育秧,培育苗高适中、苗体健壮、生长均匀、根系发达的秧苗是减少缺穴、提高栽插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水稻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增产优势明显,研究其抗倒伏特性可为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试验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籼型杂交稻及常规粳稻为材料,通过与毯苗机插水稻对比,研究钵苗机插水稻茎秆的抗倒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机插方式水稻间抗倒伏能力差异显著,茎秆倒伏指数表现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基部节间抗折力、弯曲力矩和抗倒伏能力均表现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钵苗机插水稻相对重心高度稍低,抽穗期、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单穗质量大。钵苗机插水稻基部1~3节间长度短,粗度、节间干质量和单位干质量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抗折力、弯曲力矩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基部1~4节间的抗折力与株高、重心高度、节间粗度、节间干质量、单位节间干质量、单茎干质量、单茎叶鞘干质量及弯曲力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重心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钵苗机插水稻茎秆粗壮,基部节间抗折力大,抗倒伏能力强。  相似文献   

10.
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灌溉便利,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杂交水稻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水稻生产迫切需要推广以机插机收为主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由于机插秧育秧方式与常规育秧方式相比存在特殊性,秧苗质量更是制约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成功的关键,加之成都平原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和种植制度的限制,导致杂交水稻全程机插化生产技术在成都平原未能得到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俊  王天毅  姚刚 《农技服务》2023,(12):34-36
为优质杂交稻宜香优2115科学选择栽插方式和为水稻绿色增产增效项目提供理论参考,以宜香优2115水稻为试验材料,设置机插、抛秧、手插3种栽插方式处理,对比不同栽插方式对宜香优2115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经济性状有一定的影响,进而最终影响水稻的产量,产量依次表现为手插>抛秧>机插,手插水稻产量为576.77 kg/667m2,抛秧水稻产量为562.33 kg/667m2,机插水稻产量为545.49 kg/667m2;手插水稻产量较抛秧和机插分别提高2.56%和5.73%,但手插、抛秧和机插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为兼顾水稻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和效率,机插技术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机插稻基质育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水稻机插质量,提出了机插水稻育壮秧的主要技术标准,明确了基质育秧的材料准备、人工或机械流水线播种程序以及在不同育秧方式条件下的肥水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以水稻品种Y两优2号、博ш优9678为材料,研究了晚稻不同机插密度对杂交水稻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不同机插密度对机插质量无影响,与杂交水稻产量密切相关,杂交稻机插密度以行距30cm×株距14cm和行距30cm×株距16cm处理,即667m2机插1.39万株和1.59万株处理单位产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根据早稻和晚稻的育苗移栽方式设置双季稻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插处理,对3种栽插方式下双季稻的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产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早、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抛栽和手插处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各处理水稻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大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大小表现为分别手插>抛栽>机插和机插>手插>抛栽。各处理间水稻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抛栽处理最高,分别较机插处理增加1 506.7和1 444.5 kg·hm-2。因此,抛栽处理有利于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挖掘水稻增产潜力,分析水稻产量增减形成机制,为水稻大面积生产上选择适宜的稻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比较了手插、机插、直播3种稻作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及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手插、机插、直播。  相似文献   

16.
水稻机插技术是一项节本、高效的轻型栽培技术,它解决了水稻人工栽插这一原始的劳作方式,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乃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机插水稻有其独特的生育特点与生长优势,定穴、定苗,解决了人工栽插不能解决的扩行缩株问题,能更加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提高水稻群体质量.同时,机插水稻还具有全生育期短、分蘖叶位多等特点.本文将简要介绍机插水稻的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不同耕作方式对产量效益及生育特性的影响比较明显。笔者通过机械插秧、人工插秧、抛秧进行对比试验,得出结论:机械插秧比人工插秧增产4.6%,比抛秧增产3.8%,而且还能够大大减轻劳动强度,省时省工省成本。采取机插栽植水稻,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淮北地区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5 cm机插水稻的栽插质量高于行距30 cm的栽插质量;行距25 cm机插水稻的有效穗数、有效产量显著高于行距30 cm的水稻;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略有下降;有效穗数在一定范围内是影响机插水稻产量的决定因子,超过一定的范围,有效穗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对中粳稻产量的影响,以探寻灌南县最适宜的中粳稻种植方式,为当地水稻栽植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方法】以连粳7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了手栽、抛栽以及机插三种水稻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及产量指标,生育期、种植经济效益。【结果】机插这种水稻种植方式中粳稻实际产量最高,较手栽及抛栽两种方式分别增产3.44%、1.59%;相较于手栽,抛栽和机插均可缩短水稻的生育期,其中抛栽可缩短3天,机插可缩短11天;在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种植纯收益由高到低依次为机插、抛栽和手栽,机插、抛栽分别较手栽每公顷可增加种植经济效益2488.6元、2056.6元。【结论】在灌南县中粳稻栽培中,机插可有效提升水稻产量、缩短水稻生育期、增加种植经济效益,是三种栽培模式中最省工、节本、增效的种植方式,值得在当地水稻种植区域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机插水稻技术的推广应用,机插水稻显示出明显的稳产高产性。但由于肥料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特别是分蘖肥和穗肥的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育秧密度高、秧龄短和定量栽培技术的不完善,在种植与管理技术方面较常规人工移栽水稻具有明显的差异。本试验的目的是进一步完善机插水稻大田栽培技术,探讨氮肥运筹对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机插杂交中籼稻栽培氮肥运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