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评价沼液作为堆肥含氮添加剂的应用效果,开发沼液的处理应用技术,本研究以牛粪树叶堆肥为对照,沼液和树叶混合堆制发酵,探讨其发酵进程中主要酶活性及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沼液堆肥和牛粪堆肥在50℃以上的高温持续35 d以上,且沼液堆肥持续50℃以上的高温期比牛粪堆肥缩短了8d.沼液堆肥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碱性磷酸单酯酶活性都是随堆肥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最低值分别出现在第30天(为25.9 U/mL)和第45天(为0.15 U/mL),脲酶活性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第6天时NH3-N达到最高值4.2 mg/(g· 24 h),第45天时NH3-N达到最低值1.02 mg/(g·24 h);而牛粪堆肥的β-葡萄糖苷酶、脲酶、碱性磷酸单酯酶活性随堆肥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最高值出现在第6天分别是44.2 U/mL、2.93 mg/(g·24 h)和0.72 U/mL.沼液堆肥有机质降解旺盛腐熟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2.
用含不同剂量(0~400 mg/kg)氧化苦参碱的饲料饲喂异育银鲫,对异育银鲫在摄食0 d、5 d、10 d、15d、20 d、25 d、30 d时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血清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等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对异育银鲫血液中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正效应,但在效应时间上呈现出非同步的特点,其中100 mg/kg试验组的异育银鲫血液中白细胞水平和血清溶菌酶活性分别在第15 d和第10 d达到最高,为1 m l 2.59×106个和11 875.79 U/m l,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90.44%和443.81%(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200 mg/kg试验组中分别在第10 d、第5 d达到最高,为121.46 U/m l和11.94 U,分别比对照组高6.89%(P<0.05)和148.75%(P<0.01)。  相似文献   

3.
苯酚对土壤中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苯酚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选定的处理浓度下,经苯酚处理后,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土样,且随着苯酚浓度的增加,刺激作用愈大。高浓度苯酚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更为迅速,除100 mg/kg苯酚处理样品的磷酸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第20天外,其余4个样品的磷酸酶活性均在12 d时达到最大值。苯酚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表现为抑制作用,且随着苯酚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所有土样在处理12 d时,过氧化氢酶活性达到最高值,12d后酶活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培养,研究玉米秸秆腐解量与腐解时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秸秆添加量对石灰性褐土酶活性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腐解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在培养的第45天,腐解量可达45%左右,而45天后腐解速度明显下降。在腐解的前60d,常规秸秆添加处理的腐解速率小于加倍量秸秆添加量处理,而在培养后期处理间腐解速率无差异,且腐解速率均随腐解时间延长而减小。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但不同秸秆量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秸秆添加量增加而增大,且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且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绿原酸对异育银鲫血液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含不同剂量绿原酸(0~0.04%)的饲料饲喂异育银鲫,分别对异育银鲫在摄食0、10、20、30 d时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血清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绿原酸对异育银鲫血液中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正效应,但在效应时间上呈现出非同步的特点,其中血液白细胞以在饲料中添加200 mg/kg绿原酸饲喂30 d时最高,为1.894×107/m l,比对照组提高了43.70%(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在饲料中添加200 mg/kg绿原酸饲喂10 d时最高,为5 734.4 U/m l、239.72 U/m l,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59.7%、109.9%(P<0.05);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以在饲料中添加25 mg/kg绿原酸饲喂30 d时最高,为9.14 U/100m l,比对照组高145.7%(P<0.05),但在高剂量(400mg/kg)长时间饲喂时,将会抑制异育银鲫血液白细胞的产生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铅污染下旱地红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旱地红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研究外添不同含量单一重金属Pb在不同培养时间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当Pb含量低于200 mg.kg-1时,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随Pb浓度的提高而增强;当Pb含量高于200 mg.kg-1时,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则随Pb含量的提高而逐渐降低,且Pb含量越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越低.Pb含量为200 mg.kg-1时酸性磷酸酶活性达到峰值,因此200 mg.kg-1可作为酸性磷酸酶活性转变的Pb表征临界浓度.此外,培养20 d前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培养20 d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下降.因此第20天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强,可作为受Pb胁迫的临界期.  相似文献   

7.
采用灌喂方法研究牛磺酸对草鱼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包括时间梯度试验和浓度梯度试验2部分.结果表明:(1)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在灌喂后2 h达到峰值,肝胰脏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分别在2 h和5h达到峰值而脂肪酶活性则随时间延长一直升高;(2)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别在灌喂浓度为0.8,0.8和1.0 mg/mL时达到峰值,肝胰脏3种消化酶的活性则分别在灌喂浓度为0.2,0.6和0.8 mg/mL时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8.
二甲戊灵对棉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棉田土壤施用二甲戊灵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棉田土壤施用二甲戊灵0、2 700、4 050、5 400 g·hm~(-2),分析不同处理时间、不同深度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施用二甲戊灵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被抑制,处理40 d后,5~10 cm土壤层碱性磷酸酶活性被抑制作用最强,二甲戊灵2 700、4 050、5 400g·hm~(-2)处理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3.79%、90.77%、87.43%;脲酶活性总体表现激活趋势;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随二甲戊灵浓度增高而增强,表层土壤酶活性较10~20 cm深层土壤激活作用显著;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0~10 cm土壤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先抑制后激活的趋势。【结论】棉田土壤经二甲戊灵处理后,表现为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激活效应;但二甲戊灵会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土壤有效磷素,长期施用会导致土壤营养失衡。  相似文献   

9.
 将贵州省天柱县、威宁县、开阳县的土壤同置于开阳县,以田间试验的方式,研究相同气候下不同植烟土壤生物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烟株移栽后30~75 d,天柱粉壤细菌数量表现为递增的态势,真菌、放线菌数量先增后减再增,过氧化氢活性先升后降再升,脲酶活性先升后降,磷酸酶活性持续低水平。威宁砂壤细菌、真菌数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放线菌数量先增后减再增,过氧化氢活性先升后降,脲酶活性先平稳后降再升,磷酸酶活性先低水平后急剧上升。开阳壤黏土细菌、真菌数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放线菌数量先增后减再增,过氧化氢活性持续高水平,脲酶活性先平稳后降再升,磷酸酶活性先降后升再降。威宁砂壤有效磷含量最高,碱解氮和有效钾含量最低。开阳壤黏土过氧化氢、脲酶及磷酸酶活性均最大,有效钾含量最高。初步研究表明,在烟株生长发育周期内,相同气候下,不同植烟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动态变化差异较大,进而影响其养分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为重金属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野生臭牡丹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以野生臭牡丹植株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土培法模拟研究不同镉浓度胁迫臭牡丹,对其根系质膜透性、土壤电导率及土壤不同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镉胁迫时间的延长,臭牡丹根系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镉浓度为0.90 mmol/L时,胁迫24d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比胁迫12d的高40.35%;在胁迫36d时,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降低,并表现出明显抑制效应。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不同镉浓度胁迫24d时,以镉浓度为0.10mmol/L时最高,比未施镉(CK)升高62.31%。土壤脲酶活性在不同镉浓度胁迫24d时,以镉浓度为0.10mmol/L时最高,比CK升高67.31%,在胁迫36d时比CK降低23.35%。随着镉浓度增加和胁迫时间延长,臭牡丹根系的质膜透性升高,在胁迫36d时,镉浓度为0.90mmol/L的臭牡丹根系质膜透性比CK升高114.71%。土壤电导率在镉胁迫12d时的变化较小,但随着镉胁迫时间延长,其增幅较大;在镉胁迫36d时,喷施镉浓度为0.30 mmol/L、0.60 mmol/L和0.90mmol/L臭牡丹根系质膜的透性增幅明显,比CK分别升高246.27%、256.26%和285.28%。  相似文献   

11.
以VC磷酸酯为VC源,配制VC添加量分别为0mg/kg(对照组)、100mg/kg、200mg/kg的3组实用饲料,喂养体重(614.9±60.5)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60d,探讨VC对草鱼成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VC100mg/kg或200mg/kg,均可显著提高草鱼增重率(P<0.05),降低饲料系数(P<0.05);草鱼肌肉胶原蛋白含量、肌纤维直径和肝脏VC含量随VC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饲料中VC添加量≥100mg/kg后,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VC添加量达200mg/kg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血清溶菌酶(LSZ)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研究表明,实用饲料中添加VC能促进草鱼成鱼生长,改善肌肉品质,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以生长性能为指标,草鱼成鱼饲料中适宜的VC添加量为100mg/kg。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设施栽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比露地栽培高,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栽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全磷含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且不同种植年限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则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土壤有效磷含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设施栽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主要养分因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它土壤主要养分因子相关性都不显著。设施栽培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有强烈的正效应,土壤全氮对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有强烈的负效应,土壤有效磷对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有强烈的正效应,土壤全磷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都主要表现在间接影响上。  相似文献   

13.
间作大蒜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商麦156为供试小麦品种,分别于2016年9月17日、10月1日和10月15日定植大蒜进行小麦间作大蒜试验,研究间作大蒜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寻小麦间作大蒜的最佳时期,探究同一处理时期内不同生育期间作大蒜下的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任一处理时期间作大蒜的小麦根际细菌数量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且与大蒜定植时长正相关,至140 d时最大,W1G1(小麦播种前14 d定植大蒜)、W2G2(小麦与大蒜同一时间播种和定植)、W3G3(小麦播种后14 d定植大蒜)较对照CK(仅播种小麦)分别增加83.64%、64.21%和44.94%。随生育期的后延,对照和处理真菌数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在同一处理时期内各处理真菌数量均低于小麦单作,且大蒜定植时长与真菌数量负相关。硝化细菌与氨化细菌变化规律类似,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对照与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处理间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均在120 d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降低。在大蒜间作期内,对照和处理的小麦根际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变化规律相同,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升高,至160 d时W1G1、W2G2、W3G3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27.59%、23.45%、20.69%和30.56%、27.78%、16.67%。在140 d内,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生育期的后延而升高,至140 d时达到最大值,之后过氧化氢酶活力开始降低,在80、100、120、140 d和160 d时,W1G1较对照分别提高18.19%、29.21%、40.51%、48.78%和62.71%。可见,间作大蒜定植时期越早,小麦根际细菌、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数量越多,真菌数量越低,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越高。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不同氮素形态配比(铵态氮∶硝态氮为4∶1、1∶1、1∶4)对添加玉米秸秆白浆土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对于白浆土微生物学特性有优化作用的最佳氮素形态配比。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增加,添加玉米秸秆的所有铵态氮与硝态氮配比处理白浆土的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培养初始时相比,培养结束时,除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有较大程度提高外,其余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下降。与其他2个处理相比,铵硝等比例混合处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下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冲;同时,其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更强。比较培养初始和培养结束时的结果可知,以硝态氮为主的处理对添加玉米秸秆白浆土的脲酶、蔗糖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以铵态氮为主的处理则对碱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梭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生长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受精卵及出膜后3~28日龄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鱼苗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梭鱼苗全长、体重与日龄均呈指数相关;全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增长相关,且为异速生长。梭鱼受精卵及鱼苗可检测到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且在受精卵中活性较低,未检测到脂肪酶活性。3~16日龄,胃蛋白酶活性逐渐降低至最小值,胰蛋白酶活性先升高,最大值出现在10日龄,之后降低,16日龄后,两种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均在28日龄达到最大;淀粉酶活性分别在3~10日龄和22~28日龄不断升高,最大值出现在28日龄;3~7日龄,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均显著升高(P0.05),7~22日龄碱性磷酸酶不断降低,酸性磷酸酶保持稳定,22~28日龄,两种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最大值分别在7日龄和28日龄。研究表明,梭鱼仔鱼消化酶并非外源性饵料所致,其活性与梭鱼发育阶段密切相关,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和食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肥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和水分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和土壤酶活性的短期变化规律,设置了不施肥(CK)、化肥(F)、有机肥(M)和有机肥+化肥(FM)等4种不同施肥处理和2种水分状况(田间持水量的70%和90%)的室内培养试验,对不同时间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脲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先升高—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蔗糖酶活性在整个培养过程处于一种波动变化。与CK相比,M和FM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单施化肥降低这些酶的活性。培养前期,M和FM处理降低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后期提高其活性;单施化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与田间持水量为70%相比,过高的田间持水量会显著抑制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4个浓度0mg/L、30mg/L、60mg/L和90mg/L,分析了麻醉剂MS-222对金鱼鳃、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CP明显出现一个先增后降的趋势,呈抛物线状;在低浓度(≤60mg/L)下,酶活性在各组织中呈现一定的稳定状态,而当麻醉剂浓度升高和麻醉时间增长,酶活性逐渐下降。AKP在低浓度麻醉剂溶液中,酶活性有明显的增加,随着浓度的升高(≥60mg/L)和时间的增长,酶活性呈抑制状态。而在肌肉中这种情况并不明显。CAT在一定阶段(30mg/L~60mg/L)呈现稳定的状态、而后抑制逐渐明显,当麻醉剂MS-222浓度达到一定量(≥60mg/L)以后,对鱼体的刺激就不再增加了,酶活性也相对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当麻醉剂随着时间的增长和浓度的增大时,在鱼体内富集的麻醉剂破坏鱼体内的过氧化氢酶的分子构象,使酶体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18.
麻醉剂MS-222对金鱼体内AKP、CAT和ACP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4个浓度0mg/L、30mg/L、60mg/L和90mg/L,分析了麻醉剂MS-222对金鱼鳃、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CP明显出现一个先增后降的趋势,呈抛物线状;在低浓度(≤60mg/L)下,酶活性在各组织中呈现一定的稳定状态,而当麻醉剂浓度升高和麻醉时间增长,酶活性逐渐下降。AKP在低浓度麻醉剂溶液中,酶活性有明显的增加,随着浓度的升高(≥60mg/L)和时间的增长,酶活性呈抑制状态。而在肌肉中这种情况并不明显。CAT在一定阶段(30mg/L~60mg/L)呈现稳定的状态、而后抑制逐渐明显,当麻醉剂MS-222浓度达到一定量(≥60mg/L)以后,对鱼体的刺激就不再增加了,酶活性也相对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当麻醉剂随着时间的增长和浓度的增大时,在鱼体内富集的麻醉剂破坏鱼体内的过氧化氢酶的分子构象,使酶体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19.
饲料中锰未添加组的草鱼生长和饲料效率降低,畸形率增加,随着饲料中锰含量的增加,椎骨中锰含量也逐渐增加。当饲料中锰添加量到15mg/kg饲料以上时,椎骨锰含量达到最大并趋于相对稳定。锰未添加组草鱼的比肝重,肝脂量明显高于锰添加组,锰未添加组血浆中破性磷酸酶活性比锰添加组高,而草鱼血浆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浆总蛋白,血浆葡萄糖等,不受饲料中锰含量的影响。综合本试验结果,草鱼时饲料中锰的最适需要量为15mg/kg饲料为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除草剂——高效氟吡甲禾灵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毒理效应,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对照(CK)、0.01 mg·kg~(-1)(T1)、0.04 mg·kg~(-1)(T2)、0.08 mg·kg~(-1)(T3)、0.16 mg·kg~(-1)(T4)、0.40 mg·kg~(-1)(T5)6个处理,研究不同浓度高效氟吡甲禾灵对土壤呼吸强度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T1处理显著促进土壤呼吸外,在培养第7 d和14 d时T2和T3处理显著抑制了土壤呼吸;T4处理在第7 d时抑制土壤呼吸,之后转为激活;T5处理在培养前14 d与CK基本持平。高效氟吡甲禾灵显著抑制了土壤蔗糖酶的活性,且抑制程度与浓度呈正比,在培养35 d时T1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已恢复至CK水平,而高浓度处理下的抑制作用则较强。而对于土壤脲酶,高效氟吡甲禾灵反而显著刺激了其活性,除在培养7、21 d和28 d时,T5处理的脲酶活性与CK持平外,随着高效氟吡甲禾灵浓度的增加,土壤脲酶活性逐渐增强。在培养14 d时高效氟吡甲禾灵显著抑制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培养7 d时浓度达到T3才开始抑制这两种酶的活性,而在培养21 d时浓度达到T4才开始抑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在浓度达到T3时又恢复到CK水平。研究表明,高浓度高效氟吡甲禾灵条件下,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被显著抑制和激活,能够表征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污染程度,而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在培养21 d时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