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对供试棉田土壤主要养分限制因子及中长绒陆地棉最佳施肥量研究表明,氮素是供试土壤的第一养分限制因子,其次是磷素和钾素,对中长绒棉产量影响的养分限制因子顺序为氮>磷>钾。平衡施肥的N、P2O5、K2O施肥量分别为207、138、75 kg/hm2时能显著提高中长绒陆地棉的产量。不施肥CK处理相对OPT(氮磷钾最佳施肥处理)减产达33%。通过氮磷钾肥料效应方程得到N、P2O5、K2O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203.3、141.7、46 kg/hm2,N∶P2O5∶K2O为1∶0.70∶0.23,最佳经济皮棉产量分别为1474、1550和1516 kg/hm2。  相似文献   

2.
增施钾肥对日光温室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日光温室葡萄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钾肥不同施用水平对葡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用钾肥能增加葡萄果实的还原糖、维生素C含量和果粒硬度,糖酸比为34.2~38.3,产量增幅达13.7%~24.0%。采用秋施基肥结合生长期追施方式,施用300 kg hm-2的K2O,且N∶P2O5∶K2O为1∶0.85∶1时,表现出最佳的作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南安县域甘薯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3414"田间肥料试验设计的试验结果,旨在了解南安甘薯产区的N、P、K肥料施用效果,建立县域土壤的甘薯养分丰缺指标,并通过多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寻求甘薯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施肥量。甘薯施用N、P、K肥增产增效较为显著,其增产增收效果NPKNKP,单位肥料效益PNK。南安县域内甘薯的土壤养分丰缺等级指标划分为3级,即当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分别为75 m g/kg、20 m g/kg、65 m g/kg时为低,在75~177 m g/kg、20~40 m g/kg、65~135 m g/kg时为中,177 m g/kg、40 m g/kg、135 m g/kg为高。甘薯推荐施肥量随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提高而减少。全市平均,甘薯最高产量施肥量为N 197.43 kg/hm2,P2O563.84 kg/hm2,K2O 226.32 kg/hm2;最佳经济施肥量N 179.74 kg/hm2,P2O561.10 kg/hm2,K2O 212.50 kg/hm2。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产量及肥料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年测土推荐施肥处理(NPK)植株的N、P2O5、K2O吸收量分别比不施肥处理提高54.94%、41.87%、67.72%,每形成100 kg子粒的养分吸收量N 3.15 kg、P2O5 0.71 kg、K2O 3.90 kg.施肥对玉米增产效果显著,NPK处理的增产率达到28.90%,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是6.18%、20.69%、12.42%,每千克N、P2O5、K2O对玉米的增产效益分别是2.83、27.45、36.15 kg.两年的试验都表明磷素是供试土壤的第一养分限制因子,氮素的增收效益较小,因此要重视磷、钾肥的施用,减少氮肥的用量,均衡土壤养分比例来提高化肥施用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给指导晚稻生产施肥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在云南省新平县漠沙镇安排实施了"3414"部分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田肥力中等,富含P肥、K肥,N肥对产量的影响力最大,肥料三要素对产量的影响力依次为NKP;N_2P_2K_2处理(即667 m~2施用N 14.0 kg、P_2O_5 7.0 kg、K_2O 5.6 kg)可作为当地晚稻最适合的配方应用。  相似文献   

6.
氮、磷、钾肥对卡因菠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运用3414试验设计,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氮、 磷、 钾肥不同配比对卡因菠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宜的肥料用量。结果表明:施用氮(N)、 磷(P2O5)、 钾肥(K2O)卡因菠萝分别增产15.5、 4.8和12.6 t/hm2,增产率为16.8%、 4.5%和13.1%,增加纯收入34800、 11000和27600 Yuan/hm2,农学效率分别为39.3、 42.3和29.6 kg/kg; 施肥增产、 增收效果以及对产量的贡献率均表现为N>K2O>P2O5, 肥料农学效率则表现为P2O5>N>K2O。在 P2(100 kg/hm2)K2(500 kg/hm2)基础上,施氮降低果实中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增加了可溶性糖含量,而在N2(400 kg/hm2)P2(100 kg/hm2)基础上,施钾增加果实中维生素C、 可滴定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施用磷肥对果实品质影响不大。对卡因菠萝产量效应函数进行频率分析法寻优得出,卡因菠萝目标产量超过105 t/hm2, 95%置信区间的优化施肥量为氮(N)281.27~436.48 kg/hm2、 磷(P2O5)64.03~121.69 kg/hm2、 钾(K2O)428.59~628.55 kg/hm2,N、 P2O5、 K2O的最优施肥量配比为1∶0.15~0.43∶0.982.23。研究结论可为果农从事卡因菠萝栽培提供施肥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氮肥、磷肥、钾肥用量不同配比对甘蔗产量和产糖量的效应,通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多项式回归模型,寻求出甘蔗蔗茎产量及其产糖量的氮肥、磷肥、钾肥最佳组合范围及其最佳配比用量方案。在供试条件下,对于甘蔗产量的氮、磷、钾肥料用量最佳组合范围方案为:N=268.6~312.2kg/hm2,P2O5=130.7~141.3kg/hm2,K2O=322.4~344.8kg/hm2,N∶P2O5∶K2O=1∶0.45~0.49∶1.10~1.20,最高产量预测值为112.7t/hm2;对于产糖量的最佳组合范围方案为:N=257.9~290.8kg/hm2,P2O5=139.0~158.0kg/hm2,K2O=325.3~350.6kg/hm2,N∶P2O5∶K2O=1∶0.54∶1.20~1.26,最高产糖量预测值为16.3t/hm2。对于产量的经济最佳施肥量方案为:N=311.7kg/hm2,P2O5=140.8kg/hm2,K2O=344.4kg/hm2,N∶P2O5∶K2O=1∶0.45∶1.10;对于产糖量的经济最佳施肥量方案为:N=290.6kg/hm2,P2O5=157.8kg/hm2,K2O=350.4kg/hm2,N∶P2O5∶K2O=1∶0.54∶1.21。  相似文献   

8.
2007年在潼南县红棕紫泥夹泥土上进行了小麦“3414”肥效试验,结果初步表明:N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N、P、K三因素的影响效应为N>K>P;随施肥水平的提高,N的影响效果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P和K的影响效果呈现减小的趋势.小麦最高经济产量为295.73 kg/667 m2,对应施肥量为N=12.5 kg,P2O5=9kg,K2O=9 kg,即N、P2O5、K2O比例为1∶0.72∶0.72;最佳经济产量为238.40 kg/667m2,对应施肥量为N=10 kg,P2O5=1.5 kg,K2O=0 kg.NP、NK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有促进作用,PK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无促进作用.该地区就小麦而言,土壤养分的丰缺指标为全N极低、速效P低、速效K中.小麦对肥料的利用率为:氮62.90%,磷13.00%,钾27.83%.  相似文献   

9.
唐君 《南方农业》2013,(10):19-21
选择重庆市巫山县典型黄色石灰土壤类型,按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对玉米进行"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肥料效应及最佳经济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域该类型中等肥力土壤玉米最佳经济产量为609.19 kg/667 m2;氮、磷、钾肥最佳施肥用量是N 16.3 kg/667 m2,P2O56.2 kg/667 m2,K2O 6.7 kg/667 m2(N∶P2O5∶K2O=1.00∶0.38∶0.41);同时,在一定的施用量范围内,对玉米的增产效益是氮肥大于钾肥,钾肥大于磷肥。  相似文献   

10.
潼南县红棕紫泥夹泥土小麦“3414”肥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勇 《南方农业》2013,(4):39-41
2007年在潼南县红棕紫泥夹泥土上进行了小麦"3414"肥效试验,结果初步表明:N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N、P、K三因素的影响效应为N>K>P;随施肥水平的提高,N的影响效果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P和K的影响效果呈现减小的趋势。小麦最高经济产量为295.73kg/667m2,对应施肥量为N=12.5kg,P2O5=9kg,K2O=9kg,即N、P2O5、K2O比例为1∶0.72∶0.72;最佳经济产量为238.40kg/667m2,对应施肥量为N=10kg,P2O5=1.5kg,K2O=0kg。NP、NK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有促进作用,PK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无促进作用。该地区就小麦而言,土壤养分的丰缺指标为全N极低、速效P低、速效K中。小麦对肥料的利用率为:氮62.90%,磷13.00%,钾27.83%。  相似文献   

11.
温室有机土栽培番茄营养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腐熟玉米秸、麦秸、菇渣或锯末等农产废弃物及有机肥为有机化栽培的有机原料,添加土壤后配成有机土进行了番茄栽培试验,研究了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不同配方下番茄对氮磷钾的单株吸收量、养分利用率以及养分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不同。全生育期N∶P2O5∶K2O=1∶0.194~0.375∶0.903~1.412。根据番茄产量计算出每生产100kg番茄果实的养分需要量为:N136.7~201.4g,P2O539.9~60.0g,K2O156.7~235.7g。综合不同有机土配比对番茄养分利用率、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大粪干+玉米秸+锯沫或菇渣(1∶2∶1)的配方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甘薯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探究淀粉型甘薯磷肥营养效应,为甘薯高产科学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淀粉型甘薯渝薯17(淀粉含量24.06%)为材料,设置7个磷肥处理(P2O50、0、37.5、75、112.5、150、300 kg/hm2),田间随机区组排列。其P2O50处理不施任何肥料,其他处理均底施纯氮(N)90 kg/hm2和K2O 150 kg/hm2。甘薯苗移栽后每隔30 d,共计取样5次,对全株样品分叶片、茎蔓和块根测定其鲜重、干重及全氮、磷、钾的含量。收获期测定小区鲜薯产量、茎蔓产量并计算收获指数(HI)及其磷肥农学效率(PAE)、磷肥表观利用率(PAUE)、磷收获指数(PHI)、磷肥生理利用率(PPUE)、磷肥偏生产力(PFPP)和磷肥增产率(PIR);同时计算收获期各器官N、P、K的吸收量,对N、P、K吸收量之间及其与产量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适当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甘薯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且以施P2O5112.5 kg/hm2和150kg/hm2时最优,经济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9.4%和21.06%。2)不同器官N、P、K最高含量分别出现在栽后60、90、150 d,各处理氮素和磷素含量均为叶片茎蔓块根,而钾素含量为茎蔓叶片块根。栽后60 d后,叶片∶茎蔓∶块根含氮量为4.08∶1.62∶1,栽后90 d后,叶片∶茎蔓∶块根磷含量为2∶1.35∶1,栽后150 d后,茎蔓∶叶片∶块根含钾量为2∶1.8∶1。3)施磷可提高甘薯块根、茎蔓和叶片对N、P、K的吸收,养分总吸收量为钾氮磷;施磷处理中N、P、K的吸收量增幅分别为23.9%66.6%、29.6%58.5%、41.3%73.7%。磷钾吸收量均表现为块根茎蔓叶片,吸氮量表现为块根叶片茎蔓。4)在不同施磷条件下,形成500 kg所吸收的N、P2O5、K2O分别为4.24 6.61 g,1.93 2.84 g和6.94 11.48 g。施P2O5112.5 kg/hm2时,形成500 kg鲜薯吸收的养分最多,N、P2O5、K2O吸收量分别为6.61、2.84和11.08 g。5)磷肥表观利用率、偏生产力在施P2O537.5 kg/hm2时最高,分别为16.6%和343.0 kg/kg P2O5,磷肥农学效率、磷肥生理利用率和磷收获指数在施P2O5112.5 kg/hm2时最高,分别为136.7 kg/kg、777.9 kg/kg和65.9%。6)收获期各器官N、P、K吸收量之间及其与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增施磷肥能提高甘薯产量,但其利用效率有下降趋势。本试验中,从甘薯高产高效生产的磷肥管理角度分析,N和K2O施用量分别为90 kg/hm2和150 kg/hm2时,以施P2O5为112.5 kg/hm2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黄瓜适宜的负压灌溉条件与养分配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负压灌溉装置研究不同负压下砂壤质潮土水分运移以确定黄瓜适宜负压值,并进一步研究不同养分配比对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黄瓜确定最佳养分配比。本研究应用平面式土箱,在室内研究0、-5、-10和-15 k Pa水分运移情况,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确定适宜的负压值。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养分配比对黄瓜产量、品质等影响,共设置不同养分配比(N∶P_2O_5∶K_2O)6个处理:T1(常规灌溉,1∶0.7∶1)、T2(负压灌溉,1∶0.7∶1)、T3(1∶0.7∶1.2)、T4[0.9∶0.7∶1+双氰胺(DCD)+氢醌(HQ)]、T5(0.8∶0.7∶1+DCD+HQ、T6(0.7∶0.7∶1+DCD+HQ),T2~T6设定负压值为-5~-10 k Pa。在黄瓜收获期采集黄瓜植株样品,测定黄瓜品质指标和养分吸收量。结果表明,在-5~-10 k Pa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为15.83%~21.63%,可以较好地满足黄瓜生长发育的要求。在灌水量、养分配比和施肥量一致的条件下,T2比T1提高黄瓜产量3.24倍,达到了显著水平。负压(-5 k Pa)条件下不同养分配比中,T3(1∶0.7∶1.2)比传统配比T2(1∶0.7∶1)可以显著提高黄瓜产量,达到51.1%。T3能够提高黄瓜Vc和可溶性糖含量,并降低硝酸盐含量19.8%。减氮10%、20%和30%与DCD和HQ配合下,维持了与传统配比T2相当的黄瓜产量。与T2(1∶0.7∶1)配比相比,T4(0.9∶0.7∶1)可以显著提高黄瓜可溶性糖含量36.7%,降低硝酸盐含量34%,其他处理之间可溶性糖和硝酸盐无明显规律。总之,负压灌溉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适当提高钾的配比T3(1∶0.7∶1.2)可以提高黄瓜的产量并改善其品质;减氮添加DCD和HQ的T4(0.9∶0.7∶1)维持了全氮量处理的黄瓜产量,并改善品质,这为化肥减施,减轻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蒜不同品种干物质生产与氮、磷、钾和硫的吸收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三个不同生产目的大蒜品种为试材,于出苗期、花茎伸长期、鳞茎膨大期末取样,测定不同(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的每株干物质增重,每株总干物重和N、P、K、S吸收量,分析了大蒜干物质生产和N、P、K、S吸收特性,以期为合理施肥,制定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早薹蒜2号N、P、K、S的吸收比率为8.96∶1∶5.03∶2.23,苍山蒜为6.01∶1∶2.90∶2.05,苏联2号为5.35∶1∶2.59∶1.83。三个品种大蒜对硫的吸收量大,分别占干重的0.64%、0.77%和0.90%。在花茎伸长期,N、P、K、S的吸收量、吸收比率和干物重比率均为最大。幼苗期干物重比率虽然比鳞茎膨大期小,但早薹蒜2号N、P、K和S的吸收量和吸收比率,苍山蒜N和S的吸收量和吸收比率,苏联2号N、K和S的吸收量和吸收比率高于鳞茎膨大期。而鳞茎膨大期苍山蒜P和K的吸收量和吸收比率,苏联2号P的吸收量和吸收比率高于幼苗期。在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中,3个品种对N和K的利用效率不显著;对P和S的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依次为早薹蒜2号苍山蒜苏联2号。  相似文献   

15.
针对保山区域冬早大棚辣椒氮磷钾肥料效应缺乏系统研究,存在偏施氮肥、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的现象,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通过频率分析研究高产优化施肥组合方案。保山大棚辣椒氮磷钾肥料效应回归模型Y=38 180.4+19.865 7N+16.102 7P+16.150 1K+0.026 6NP+0.012 4NK-0.006 8PK-0.025 8N~2-0.038 5P~2-0.014 1K~2,目标产量大于53 000kg/hm~2的优化施肥组合方案为N 568.9~631.9 kg/hm~2,P_2O_5 242.7~321.3 kg/hm~2,K_2O 684.6~794.8 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47∶1.23,与当地施肥量水平相比,温暖区氮肥用量平均降低36.3%,温热区氮肥用量平均降低23.1%。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大棚辣椒产量,氮肥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磷肥和钾肥效应达显著水平,效应排序为氮肥钾肥磷肥;氮磷和氮钾的交互效应为显著正效应,N用量在175~425 kg/hm~2时,辣椒产量随着P_2O_5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增幅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小,N用量在175~573.7 kg/hm~2时,钾肥效应趋势与磷肥一致,在高氮情况下,辣椒产量随着磷肥(或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林龄及器官对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碳 (C)、氮 (N)、磷 (P)、钾 (K)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合理养分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以黔中地区孟关林场不同林龄 (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 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不同年龄林分中分别设3个20 m × 20 m的典型样地,采集叶、茎和根样品,并测定各器官C、N、P、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分析它们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及随林龄的动态变化。  【结果】  1) 各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随林龄增加呈现一定变化。叶片C、N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上升趋势,P、K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茎中C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上升趋势,N、K含量先下降后上升,P含量变化不显著 (P > 0.05);根中C含量随林龄变化不显著 (P > 0.05),N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含量先上升后下降,K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叶C∶N随林龄增加呈下降趋势,N∶P先下降后上升,P∶K先上升后下降再略上升;茎C∶N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显著 (P > 0.05),N∶P先下降后上升,P∶K先上升后下降;根部C∶N、P∶K随林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N∶P先下降后上升。各器官C∶P、C∶K、N∶K随林龄变化均不显著 (P > 0.05)。2) 不同器官C含量436.6~468.2 g/kg,茎 > 叶 > 根;N含量1.45~2.90 g/kg,茎 > 根 > 叶;P、K含量分别为0.14~1.05、0.53~5.06 g/kg,均为叶 > 根 > 茎;C∶N为165.4~311.4,叶 > 根 > 茎;C∶P、C∶K、N∶P、N∶K分别为440.1~3745、92.14~1311、1.48~23.4、0.31~7.97,均为茎 > 根 > 叶;P∶K为0.20~0.36,茎 > 叶 > 根。3) 叶、茎和根中C∶N与N含量,C∶P与P含量,C∶K与K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P < 0.01),C∶N、C∶P、C∶K与C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 (P > 0.05)。  【结论】  与亚热带同纬度地区相比,本研究区域马尾松植株C、N、K含量相对较低,P含量相对较高;不同林龄阶段马尾松不同器官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存在差异;在调查区域,马尾松针叶片中N∶P计量特征值处于1.11~1.85范围,表明其生长过程中主要受氮素限制。因此,在幼、中龄林阶段,建议施用氮肥满足其健康生长,也可辅以施少量钾肥以增强植株光合作用及抗逆性,不需施磷肥。  相似文献   

17.
糜子氮、磷、钾肥的效应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揭示糜子氮、 磷、 钾肥效应,并提出最优推荐施肥量组合,本试验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对糜子氮、 磷、 钾肥合理配比施肥效应进行研究,同时对糜子产量进行肥效模型拟合,得出最优经济效益氮、 磷、 钾推荐施肥量。结果表明, 施用氮、 磷、 钾肥, 糜子增产效果显著,最高增产率可达52.31%,缺氮和高氮处理增产率最低,说明适宜的氮肥施用量是影响糜子产量的关键因子。氮、 磷、 钾肥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配合施用能提高肥效,三因素对糜子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氮>磷>钾,任一因素过量施用均会导致产量显著降低。根据一元二次肥效模型得出糜子氮(N)、 磷(P2O5)、 钾(K2O)的最优推荐施肥量分别为121.61、 78.09、 24.23 kg/hm2,适宜的氮、 磷、 钾施肥比例为1∶0.64∶0.20。  相似文献   

18.
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丹参的干物质和丹酚酸B积累与植株氮、磷、钾积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丹参干物质积累总量随氮、磷、钾积累总量的增加呈直线增加趋势,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丹参的叶、茎的干物质积累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根部干物质积累呈上升趋势。在整个生育期内,丹酚酸B的积累趋势与丹参干物质积累趋势相似。不同时期,丹参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不同。在移栽后30 d内对氮、磷、钾的吸收较少,分别占总吸收量的2.68%, 2.23%, 2.20%; 移栽后60~120 d 吸收量迅速增加, 氮、磷、钾的吸收量占全部吸收量的58.57%, 39.92%, 50.18%; 移栽120 d后又有所下降。总的来说,植株对氮的吸收量最多,钾次之,磷最少,整个生育期内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12∶0.46。  相似文献   

19.
基质栽培甜瓜矿质营养吸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温室基质栽培的网纹甜瓜'甜甜1号'为试材,探讨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和矿质元素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温室内基质栽培网纹甜瓜的生育期为100天,采收时植株总生物量为136g时,单株矿质元素的需求总量为11 09g。营养生长期和结果中期是植株干物质积累的两个重要时期(营养生长期1.27gplant-1d-1、结果中期2.19gplant-1d-1),应增施肥料,以满足植株快速生长的需要。甜瓜对矿质元素N、P、K、Ca、Mg需求的比例,营养生长期为41∶4∶32∶19∶4,结果中期为28∶5∶37∶25∶6。甜瓜的P需求量在结果前期最大(15 55mgplant-1d-1),N、K、Ca、Mg的需求量在结果中期最大,N为52.58mgplantd、K为82.33mgplant-1d-1、Ca为54.59mgplant-1d-1、Mg为12.42mgplant-1d-1。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甘家湖梭梭林的C,N,P,K元素化学计量特征,进而揭示该地区梭梭林的养分限制状况和适应策略,以新疆甘家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植被盖度C≥70%(HC),50%≤C70%(MC),30%≤C50%(LC)梭梭林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化学计量学角度,测定和分析土壤(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100cm)及梭梭标准木地上、地下部分中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的质量分数及计量比值。结果表明:(1)不同盖度梭梭林土壤营养元素及计量比存在差异,有机C和全N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HCMCLC,全P和全K含量基本相似:HCLCMC。土壤C∶N较为稳定,不同盖度梭梭林土壤C∶P,C∶K,N∶P,K∶N差异显著,而不同盖度梭梭林地K∶P差异不显著(p0.05)。(2)梭梭植株地上部分仅中盖度N含量和C∶N显著高于低盖度(p0.05);梭梭植株地下部分C,N,P含量、C∶N,N∶P,K∶N在不同盖度之间差异显著,而K含量、C∶P,C∶K和K∶P在不同盖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梭梭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相比,C含量、C∶N,C∶P和C∶K为地下地上,而N,P,K含量、N∶P,K∶P和K∶N均为地上地下。(3)植株地上部分营养元素与土壤中对应元素多为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较小,而地下部分营养元素与土壤中对应元素则多为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较大。梭梭地上和地下部分,除C和P为负相关外,其余均为正相关,且C∶N和K∶N为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得出,该地区土壤较为贫瘠,尤其N,P元素匮乏;梭梭生长主要受N限制;梭梭植株根系生长发育受土壤影响更大,植株体营养元素在同化过程中呈一定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