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而语境是语言交际中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准确理解词语和话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语境以及文化语境的概念,并就充分利用文化语境信息,包括神话典故,动植物文化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宗教和颜色等方面,从而进行准确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顺应论,探讨了顺应论与翻译的关系,并从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和两个方面对成语英译进行顺应性解释,以期能够对成语翻译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英译汉中的“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具体来说是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换成为另外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更是跨越种族、文化、社会、语言的实践活动。翻译不单单是语言形式上的转换,更是包含于英语语言当中的文化内涵转换。本文主要研究英汉语言翻译中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4.
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思维文化上的差异,学生在复杂句式汉译英翻译过程中,从源语中选定目的语中的主语是学生翻译的难点。帮助学生从母语的语言思维框架中解放出来,降低在翻译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干扰,使翻译更加符合英语的语言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5.
语境对于理解语篇有着重要的意义。幽默是人们交际中一种特殊的现象,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它可以化窘解难,增加生活中的乐趣。理解幽默离不开语境。小品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制造幽默、讽刺等效果给人们提供娱乐。赵本山的小品可谓是中国喜剧小品的代表。运用与动态语境关系密切的关联顺应论来分析赵本山小品《相亲2》中的人物对话及其产生幽默效果的原因,既为读者提供另一种理解幽默的视角,也为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小品《相亲2》提供其产生幽默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成语翻译一般分成两类:词典翻译和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成语的词典翻译往往是孤立静止的。文学语境下的翻译则必须服务于作品的“文学性”。英汉成语误译的原因主要在于:汉英两个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认知语境对同一文化意象的理解产生错位,以及独特的文化意象不为另一认知语境中的读者了解所致。  相似文献   

7.
围绕权力和翻译的关系探究翻译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并试图证实这一论点:唐朝的佛经汉译表明翻译活动,特别是宗教文本的翻译,在翻译政策、译者和翻译策略方面受制于意识形态。通过揭示翻译文本生成中的操纵机制和政治动因,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翻译,特别是宗教文本翻译的本质。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交际活动,而是权力控制下源语和译语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歇后语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语言形式。在对外传播我国的文化作品时,经常会遇到歇后语的英译问题,这就使歇后语的翻译变得困难。本文对过去二十年国内学者的歇后语英译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比较,期望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今后的歇后语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特别是在语言里。语言的认知隐喻离不开其背后特定的文化语境。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着手,在文化视角下分析认知隐喻,从中寻求文化对于理解认知隐喻和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语教学绝不是简单的语言传授或是对语言结构等的研究分析,而是在了解语言在各种不同语境下中的作用以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之下的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她的目的是为了文化的交流甚至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进行交际的文化理解和融合。  相似文献   

11.
<正>所谓的释意理论就是基于意思的理论。1968年,塞莱斯科维奇在其论文中引入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交流行为,而不仅仅是语言行为。其本质是语言意思的翻译而不是语言结构的翻译。该理论"是对其同时代语言学家所提出的语言功能至上理论的一种反驳"(New mark,2004:85)。释意理论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带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新颖的理论构想使翻译界呈现出新的气象。尽管几十年过去了,  相似文献   

12.
语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都是围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展开的,特别是在不同语境下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为高校英语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且采用语用学理论分析翻译现象,能够提高翻译水平,并使高校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就业中,提高就业能力。下面着重分析语用学视域下的英语翻译,以望对今后的高校翻译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翻译生态环境制约和影响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策略及各种方法技巧的选择,同时也是译者进行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的前提和依据。作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以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英译作为案例,对该小说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探析。研究表明,《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原作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以及译入语的文化传统、接受环境等。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国与国之间,语言和语言之间都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中英之间的文化亦是如此。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礼仪、宗教、教育,以及思维模式上等等。这些差异,是译者在对原文进行理解、分析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翻译的不仅是一种语言,还有这种语言当中所包涵的文化。当译者遇到两种文化的相似之处时,翻译过程往往较为顺利;而若遇两种文化的差异之处时,翻译就不那么好进行了。这时就要考验译者的思辨能力了。翻译不单纯是语言的照搬,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解码的过程,需要译者进行分析和再创造。只有这样,翻译出的作品才能广泛的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外语教学长期以来注重语言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由句子组成的篇章的分析和理解,结果导致学生把注意力大多放在语法、词汇和单句的分析、理解和翻译上,而对篇章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采取语篇阅读教学法,在课堂上结合语篇的整体,背景知识,语境等因素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理解水平,并结合课堂外的阅读教学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而语言作为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在交流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对语言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着重从观察和思维上的差异、词汇比喻和联想意义的差异以及词汇空缺现象这三个方面讨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词语应该是语言中最为基础的单位了,于是对于词语的理解就对法汉互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翻译的过程就是将两种语言在这种转化中找到最为恰当的信息互通。因此对于刚开始学习语言的初学者来说,其中翻译就是理解新语言的重要环节。可是在翻译中会遇到一词多义、同义多性、结构丰富、新词层出不穷等情况,所以在基础教学的课堂上讲授一些翻译的基本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因此在进行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传递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中西方文化传统存在巨大差异的背景下,文化能否被理解是决定翻译是否成功的标准。文中以葛瑞汉所翻译的《道德经》第一章为例,以他对“道”的跨文化翻译为个案,试图探讨中英翻译过程中文化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翻译方式中的解释特性入手,分析翻译是建立在理解与解释基础上的语言交流活动,是译者与原文作者进行语言思想及文化对话与交流,也是读者了解异域风土人情与文化,了解作者心声的平台,由此引出翻译中的译文是基于忠实上的解释。然而解释也受到种种限制。文中,笔者以解释的局限性为出发点,论述了翻译并非畅所欲言,而是受到了种种限制如社会权利语言,翻译受众者及译者第三文化的限制。通过上述局限性的论述,笔者得出翻译并非是随心所欲,而是在一定范围之下的自由驰骋,那就是终于原文的基础上,很好地准确地将文中所述展现给读者,才会让读者准确地了解文中思想。由此才会是一篇很好地译文。这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特别是大学生们将会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英汉翻译需要注意很多语言间的差异与不同,其中一点是语言环境的不同。这种语境的差异在英汉翻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语境的分类入手,初步探讨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微妙作用。希望对英汉翻译理论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