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黑龙江省黑河市是国家重要的寒地大豆主产区。以改革寒地传统大豆耕种方式为切入点,以大型机械为载体,整合整地、选种、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先进技术,集成为大豆"45cm双平垄管"栽培技术,实现缩垄增行、窄行密植,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2.
<正>大豆行间覆膜技术是针对目前大豆种植区域逐年干旱与东北主产区低温冷凉而提出的大豆抗旱综合配套高产技术。以杆强品种为突破口与覆膜提墒精华而逐步形成的新的大豆栽培技术。大豆行间覆膜技术可分为平播行间覆膜与大垄垄上行间覆膜两种技术模式。大豆行间覆膜技术采取平播(或起垄)覆膜,膜外侧播种的栽培措施,苗带为单行精量点播,膜内施肥。大豆苗期机械中耕管理,只采取播后苗前苗带封闭洒药除草措施和苗期人工锄草措施进行苗期  相似文献   

3.
大豆密植机械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大豆三垄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深松,分层深施肥,精量点播,吸取国外窄行密植、半矮秆品种等增产经验,与配套机具相结合,组装起来的一项机械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平播密植技术、小垄密植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大豆行间覆膜技术是针对目前大豆种植区域逐年干旱与东北主产区低温冷凉而提出的大豆抗旱综合配套高产技术。以杆强品种为突破口与覆膜提墒精华而逐步形成的新的大豆栽培技术。大豆行间覆膜技术可分为平播行间覆膜与大垄垄上行间覆膜两种技术模式。大豆行间覆膜技术采取平播(或起垄)覆膜,膜外侧播种的栽培措施,苗带为单行精量点播,膜内施肥。大豆苗期机械中耕管理,只采取播后苗前苗带封闭洒药除草措施和苗期人工锄草措施进行苗期管理。覆膜大豆具有保墒、提墒、抗旱等特点,解决了黑龙江  相似文献   

5.
一、大豆大垄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点 大垄栽培技术就是垄距1~1.1米,垄上4行,增加了密度,便于机械作业,抗旱耐涝,实现高产的一项栽培技术.该技术全面汲取前几年高产攻关试验、示范经验的基础上,集成了国内外大豆生产先进科技成果,以实现大豆节本增效为核心,以深松整地为保证,以密度和施肥谐调同步增加为前提,以抗倒伏耐密品种为核心,以深松、深翻、深施肥为基础,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为保障的农机农艺有机结合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其技术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以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为核心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模式特点是选用优质品种,垄体、垄沟分期间隔深松,垄上双条精播,分层深施底肥。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对提高大豆生产水平有着决定作用。1种子及其处理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按佳木斯品种推广区域化的要求,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熟期适宜,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一、大豆大垄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点 大垄栽培技术就是垄距1~1.1米,垄上4行。增加了密度,便于机械作业,抗旱耐涝,实现高产的一项栽培技术:该技术全面汲取前几年高产攻关试验、示范经验的基础上.集成了国内外大豆生产先进科技成果.以实现大豆节本增效为核心,以深松整地为保证,以密度和施肥谐调同步增加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以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为核心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这项新技术是在黑龙江省推广大豆精量种(精播和深施肥)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借鉴了"八一"农垦大学研制"三垄"耕播机能进行土壤深松的作法,结合20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推广深松耕法的成功经验,使精播技术与深松耕法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近年来大豆栽培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推广面积最大,对提高大豆生产水平有着决定作用的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以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为核心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模式特点是选用优质品种,垄体、垄沟分期间隔深松,垄上双条精播,分层深施底肥。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对提高大豆生产水平有着决定作用。1种子及其处理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按佳木斯品种推广区域化的要求,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熟期适宜,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种子精选:由于实行  相似文献   

10.
杨岗镇在推广大豆"平播垄管"、"缩垄增行"、"早晚密"、"精量播种"、"三垄栽培"、"窄行密植"等栽培技术过程中,对大豆高产优质栽培进行不断研究探索,近几年逐步形成了大豆"大矮密"保护性高产栽培技术,特别是随着一些矮杆型品种的育成,又经过2008年干旱的考验,这项栽培技术日臻成熟.大豆"大矮密"栽培技术,即是采用合丰51号等矮杆品种,实行130 cm大垄六行(三双  相似文献   

11.
1"深、窄、密"栽培技术的定义"深、窄、密"栽培技术是以矮秆品种为突破口,以气吸式播种机与通用机为载体,结合"深"即深松、深施肥与分层施肥;"窄"即窄行;"密"即增加密度综合配套技术。还需要大机械,因小机械达不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是一项以器械式播种机为载体的技术。2我国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的发展我国从50年代60年代采取70公分大垄,70年代末采取"早晚窄"栽培技术。即:早熟品种,晚播,窄行。此技术显示出了窄行密植的增产作用。80年代中后期,由于三垄栽培技术的推广,解决了肥的问题,同时对品种的结荚习性产生很大影响。但是三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摸索出"暗垄密"大豆机械化配套高产栽培模式,平均每667米2(1亩)产量达到225公斤,和一般栽培技术相比,每667米2增产33.75公斤.目前这套技术通过了鉴定."暗垄密"模式是指平播、窄行、密植,在总结三垄栽培模式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先进的大豆平播技术,平播以后不起垄台,但是采用深松、分层施肥和精量点播等垄上三项技术.专家指出,这项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有创新,对生产有指导作用,取得了节约成本、增产增收的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以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为核心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旱作大豆高产综合技术体系,不仅仅是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的简单组合,必须和其他栽培措施相互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增产潜力。具体要抓好以下主要技术。1、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在推广大豆"垄三"栽培技术过程中,要注意选择高产、优质、成熟期适宜、秆强、主茎发达、抗逆性强的品种,并做  相似文献   

14.
虎林市在推广大豆"平播垄管"、"缩垄增行"、"早晚密"、"精量播种"、"三垄栽培"、"窄行密植"等栽培技术过程中,对大豆高产优质栽培进行不断研究探索,近几年逐步形成了大豆"大矮密"保护性高产栽培技术,特别是随着一些矮杆型品种的育成,又经过今年干旱的考验,这项栽培技术日臻成熟.大豆"大矮密"栽培技术,即是采用合丰51号等矮杆品种,实行130厘米大垄六行(三双行)密植,垄底全方位超深松,垄体分层一次性施缓释肥,原茬早播、浅播,旋转锄机械除草,中耕垄沟深松,机械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第二年原垄卡种大豆、小麦或大豆.大矮密栽培实行深层和原层耕作,实现耕作水利,是旱作保护性耕作栽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大豆栽培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垄双行早熟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品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增效技术。文章综述了玉米大垄双行早熟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包括伏秋整地、精选良种、适时早播、测土施肥、合理密植、化学除草、防治病虫、及时收获等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6.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当前国际上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嫁接、创新而形成大垄密、平窄密和双条密植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大豆生产的科技进步,是通过选用矮秆、半矮秆抗倒伏品种,缩小行距、增大播种密度的综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是以增加群体密度为核心,选用高产、优质、抗倒伏品种,与深松、合理施肥、化除化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相配套,通过高油大豆示范项目推广的一种成本低、高产、高效的新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正>大豆双行密植技术是以矮秆品种为基础,以气吸式播种机或精量点播机为载体,集成深松、分层深施肥、种子包衣等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使大豆群体均匀、分布合理,达到密植增产的目标。包括平播起垄和平播不起垄两种,适宜土壤肥沃、墒情较好、不积水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窄行高产栽培技术栽培原则就是缩小大豆之间的距离、提升种植密度、增加采光面积。目前根据我国地理条件以及大豆品种和生长规律,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平作大陇、窄行小垄、窄行密植,在土壤环境较差的种植地区,利用窄行密植技术可以显著地提升大豆产量;在土壤肥力较好、农业资源设备齐全的地区,大垄窄行密植技术效果更加。本文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方式、施肥措施、灌溉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角度分析,希望对大豆种植技术研究具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正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以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为核心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旱作大豆高产综合技术体系,不仅仅是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的简单组合,必须和其他栽培措施相互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增产潜力。具体要抓好以下主要技术。1、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在推广大豆"垄三"栽培技术过程中,要注意选择高产、优质、成熟期适宜、秆强、主茎发达、抗逆性强的品种,并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