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用钾肥对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是大同湖农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常年在1000—1667hm^2。随着品种优化发展,对钾的需求越来越大。抗虫棉缺钾引起的凋枯病常年发生较为普遍。2007年棉花枯黄萎病发生是近几年来偏重型的一年,对我场棉花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根据农场农业生产实际,我们安排了2个钾基因型棉花品种的钾肥用量试验,以研究棉花产量差异,同时研究了对棉花影响较大的枯黄萎病发生情况,为推广棉花新品种、科学施用钾肥、减轻病害的发生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36%三氯异氰脲酸WP(棉枯净可湿性粉剂,下同)是1种用于棉花拌种或喷雾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立枯病、炭疽病等病害的杀菌剂;甲胺磷是1种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应用广泛。然而两种药混合一起加水会立即燃烧和爆炸,甚至引起火灾。1999年曹县农民在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时,为了兼治棉...  相似文献   

3.
章丘市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趋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丘市近年来棉花枯、黄萎病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有外地调种检疫力度不够大、当地农户棉种交流不够慎重、忽视棉花品种抗病性的选择、种子处理不当、近年雨水较多等。针对枯、黄萎病迅速蔓延的原因,提出了强化检疫力度、重视种子处理、重视棉花对枯、黄萎病抗性的选择、及早防治和合理选用高效化学药剂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上重要的土壤传播病害。棉花枯、黄萎病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此病害的基本措施。目前,在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的一些地方出现了病害衰退现象,表现在抗病品种连茬种植后,抗病品种本身病情逐渐轻微和连种抗病品种几年后、换种感病品种病情也大为减轻。如我省曲沃县安居大队是棉花枯、黄萎老病区,从1965年起到现在一直种植抗病品种,病情程度由只能种抗病品种到能种耐病品种;由耐病品种病害普遍发生到几乎看不到病害症状。绛县西晋峪大队1972年前由于此两种病害普遍猖獗,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计划面积。经种抗病品种2—3年后改种常规品种保苗率基本达到了一般大田密度要求。我所棉花枯、黄萎病圃13亩从1973年以来,其中  相似文献   

5.
几种不同药剂防治棉花枯黄萎病药效对比试验棉花姑、黄萎病是棉花病害中的一种主要病害。近几年此病一年比一年严重、面积不断扩大,病区逐年增加,给棉花生产带来了影响。为了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扩展,我们对此病用了几种不同药剂及不同施药方法进行防治对比试验,筛选...  相似文献   

6.
今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棉花枯、黄萎病检疫和防治工作的通知》,为了贯彻《通知》精神,农牧渔业部于5月14—21日在山东泰安召开了全国棉花枯、黄萎病检疫技术讨论会。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10万亩以上的重点产棉县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邀请了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棉花所,山东农学院,陕西省农科院植保所的专家和教授作了棉花枯、黄萎病发生与防治,种子处理,土壤铲除和田间发病情况调查的专题报告。与会代表结合报告的内容,汇报了各地枯、黄萎病发生为害近况,  相似文献   

7.
“克黄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试验曾洪梅孙文姬徐容林德●张克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黄克朋(湖北省荆门市植保植检站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目前主要防治措施为种植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克黄枯”是我国近年新开发...  相似文献   

8.
任芳 《湖北植保》2012,(5):43-44,49
近年来,棉花枯、黄萎病在我省各棉区发生日趋严重,长期成为制约棉花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很多棉农由于对这两种病害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做到综合防治,给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棉花枯、黄萎病都属于土传性维管束病害,  相似文献   

9.
“棉花病害生防菌”是微生物产生的天然广谱抗菌素。室内试验对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黄萎病菌表现中等至强度的抑制作用。为了解该品的田间防病效果 ,我们于2001年做了田间防病试验 ,以进一步确定田间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现总结如下 :1试验基本概况将供试生防菌稀释20倍后 ,均匀地喷洒在播种沟内 ,喷施量以播种沟内表面湿润为宜 ,然后播种。选择本所棉花枯、黄萎病地分别作为试验区。枯、黄萎病试验小区面积为21.6m2,以不处理为对照 ,处理与对照均重复3次 ,选择新陆早一号感病品种为供试品种。2试验调查2.1出苗率调查于4…  相似文献   

10.
棉花对枯、黄萎病的抗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主要措施是种植抗病品种,为了探讨抗病品种的抗病机制和有关的生化指标,1985年试验表明,棉花对枯、黄萎病抗性不同的棉种和品种的幼苗叶片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差异显著,抗病性强弱与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简称枯、黄萎病)均是棉花主要病害,且均属土壤传播的维管束病害,防治上有很大难度,目前主要采取选育选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然而由于迄今尚缺乏理想的高抗丰产品种和有效药剂,且化学药剂对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物防治日益受到重视。关于拮抗菌对棉花枯、黄萎病菌的生防作用已有一些研究,但同时针对棉花枯、黄萎病开展的研究则鲜有报道。鉴于安徽棉区两病混发,且以枯萎病为主,作者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菌株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H-1菌株对棉花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开发兼治两病的生防制剂提供必要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的要求,自1971—1981年在东至县,选水源近、排灌方便的几块枯、黄萎病重病田,进行试验、示范和大面积定点调查,结果证明:稻、棉轮作防治棉枯、黄萎病效果显著。 一、试验 选沙壤土、壤土,麦棉套种、连作,枯萎病重病田34亩,进行稻、棉轮作一、二、三、四、五年试验,对照为连作棉田。棉花  相似文献   

13.
一、发生情况为澄清我省棉花枯、黄萎病发生与分布情况,全省各地区、市、县农业局和棉办两个单位,都联合召开了专门会议,安排了调查工作。先后经过组织力量,技术培训,田间调查、资料整理等四个阶段,全面胜利完成了1982年棉花枯、黄萎病夏秋两次调查任务。调查面积923.5万亩,占全省植棉面积84%。发生枯、黄萎病的县95个,占植棉县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地膜覆盖对棉花枯、黄萎病田间发病的影响,进行了地膜覆盖和露地直播田间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多雨、气候适宜发病年份,地膜覆盖栽培棉田的枯、黄萎病发病程度明显重于露地直播田。提出了老棉区实行露地直播以控制、减轻棉枯、黄萎病发生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主要依靠土壤和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近年来,由阿拉山口口岸进口棉短绒量不断增加,2008年口岸进口棉短绒货量为3.8153947万t,大部分棉短绒都含有大量的棉籽,可能携带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vasinfectum(Atk.)Snyder&Hansen)和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K leb)。为保护新疆及我国棉花产业安全,防止棉花枯、黄萎病菌随进口棉短绒中棉籽传入,对进口棉短绒中棉籽是否携带棉花枯黄萎病菌进行了检验。结果,只在进口棉短绒中棉籽上检测到棉花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vasinfectum(Atk.)Snyder & Hansen),未检出棉花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16.
990A棉宝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效果好汉川县植保站(432300)邓祥生我县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县,常年植棉面积在2万hm2以上。近年来,随着棉花枯、黄萎病的逐渐扩展蔓延,我县农药市场上先后上市了治萎灵、增效黄腐酸盐、特效枯黄萎灵和滴萎净等防治棉花“两萎病...  相似文献   

17.
棉花枯、黄萎病是世界上各产棉国家里为害最大的两种土传病害、病菌在棉田土壤中定殖后,能够长期存活,不断积累,迅速扩展,并造成棉花死苗缺株,轻者减收,重者绝产。据1982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棉花枯、黄萎病发病面积已达2200多万亩,重病田678万亩,其中绝产面积为31万亩,估计每年损失皮棉150—200万担,已成为当前棉花生产上的一大问题,也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攻关课题之一。一、传播为害的概况  相似文献   

18.
龚汉生 《植物保护》1986,12(6):37-38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历年植棉面积800万亩左右。1963年以前,有3个县零星发生棉花枯黄萎病,1964年从美国引进带病的光叶棉种,造成棉花枯、黄萎病在我省迅速传播蔓延,1965年调查,有29个县的棉区发病,面积2.3万亩,到1980年传播到36个县42万亩,1982年发病79万亩,1984年71万亩。  相似文献   

19.
农牧渔业部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日至八日在上海宝山召开了全国棉花枯、黄萎病调查总结会,交流总结一九八二年五月在山东泰安召开的全国棉花枯、黄萎病检疫技术讨论会以来,各地开展两病调查工作的情况和经验,讨论了一九八三年两病检疫和防治工作的意见并评选出六十五个两病检疫和防治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单位。现将总结报告摘要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82年聊城地区棉花长势、长相很好,丰收在望。但是后期不少地块,点片或局部的棉株叶黄茎枯死亡,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有些同志认为是棉花黄萎病,因此时正是黄萎病发生期,其症状类似黄萎病的症状。但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不是侵染病害,而是因干旱导致的生理性病害。根据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