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茜  周岩 《玉米科学》2013,21(6):91-94
高等植物按照CO2不同的同化途径,分为C3、C4和CAM植物。由于C4植物具有高光效基因,使其在高温、高光照、高氧分压条件下具有比C3植物更高的光合作用效率。目前,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玉米中的高光效基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EPC),并试图将此基因转入到C3植物中,使C3植物的光合特性得到一定改善,进而使其产量提高。本文综述将C4高光效基因转入到C3植物后,C3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和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对向C3植物中导入pepc基因能否提高其光合作用效率和产量的潜在可能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叶片衰老抑制基因 PSAG12-IPT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作用,利用共表达PSAG12IPT的转基因小麦材料(TIPT-XN1376)与推广小麦品种陕麦159、周麦18、远丰175、西农979和郑麦9023杂交,并对其后代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叶绿素含量测定,研究 PSAG12-IPT基因在小麦中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衰老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50个转基因株系中,携带 PSAG12-IPT植株与不携带 PSAG12-IPT植株的分离比为110∶40,χ检验表明,符合3∶1的分离特点,说明 PSAG12-IPT基因以单基因形式在子代中稳定遗传。携带 PSAG12-IPT的F2株系平均叶绿素含量(55.4 mg·g-1)比不携带 PSAG12-IPT的F2株系(51.7 mg·g-1)提高7%,说明 PSAG12-IPT基因能够降低植株叶片叶绿素的降解速率,使叶片维持较长持绿时间,延缓叶片衰老。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壳寡糖调节小麦早期生长发育的机理,以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四种浓度的壳寡糖对小麦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同时利用组化染色和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检测了其对根尖和叶片中H2O2和O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μg·mL-1壳寡糖可以显著促进小麦根和幼苗的生长,而10 μg·mL-1壳寡糖则抑制其生长;壳寡糖对小麦幼苗叶片和根尖中的H2O2和O2-含量影响不同,在根尖中1 μg·mL-1壳寡糖可以增加H2O2和O2-含量,10 μg·mL-1壳寡糖可以增加H2O2含量而降低了O2-含量;在叶片中1 μg·mL-1壳寡糖对H2O2和O2-无明显影响,10 μg·mL-1壳寡糖可以降低H2O2含量而不改变O2-含量。壳寡糖对小麦幼苗叶片中的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玉米耐密性的数学表达及其应用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苏方宏 《玉米科学》1998,6(1):052-054
本文依据系统控制论中的“黑箱原理”确立了玉米耐密性的概念,并由此出发提出了表征玉米品种耐密性的数学表达式。即:N =y1(D2-D1)/D1(y1-y2)×y2/y,其中N为耐密系数,D1、D2分别为低、高两个密度水平,y1、y2分别是低、高两种密度下的单株产量,y为高密度时各品种的平均单株产量。本文还利用该式对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30年间16个代表性玉米杂交种的耐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后期选育品种的耐密性有所提高,但对品种耐密性的重视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为给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在小麦抗旱栽培中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以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周麦18为试验材料,用盆栽控水的方法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外源MeJA对花后干旱胁迫下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小麦旗叶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含量及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了PSⅡ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及叶黄素循环组分(V+A+Z)含量和(A+Z)/(V+A+Z)值,导致光合速率(Pn)及PSⅡ潜在活性(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受到显著抑制,最终表现为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能利用率(LUE)显著降低。干旱胁迫下喷施MeJA显著增加了叶黄素、β-胡萝卜素、(V+A+Z)含量及(A+Z)/(V+A+Z)值,从而使Fo和NPQ显著增大,缓解了干旱胁迫下强光对叶绿素产生的氧化破坏,而较低的叶绿素a/b也增强了小麦对弱光的利用效率。喷施MeJA能诱导叶片气孔适当关闭,减少了水分的散失,因而显著提高了灌浆中后期叶片PnFv/FoFv/FmΦPSⅡ,最终表现为WUE和LUE显著提高。这表明外源MeJA能增强小麦叶片光合系统在干旱胁迫下的稳定性,改善小麦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玉米回交后代群体中供体基因组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郑58为受体亲本,昌7-2为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和79对亲本间有多态的SSR标记,分析BC2F1和BC3F1世代供体的基因组成分。结果表明:BC2F1世代单株内的供体染色体片段数平均为11.4个,BC3F1世代为4.8个,从BC2F1到BC3F1单株内的供体染色体片段数减少了57.6%;BC2F1世代单株内的供体染色体片段长度平均为99.3 cM,BC3F1世代为87.1 cM,BC3F1较BC2F1减少了12.3%;BC2F1世代单株内的供体基因组大小平均为1 132.8 cM,BC3F1世代为421.4 cM,BC3F1较BC2F1减少了62.8%。  相似文献   

7.
高产夏玉米施用硫肥对矿质元素吸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每公顷基施:0(CK)、36.3(S1)、413.85(S2)kg硫时,玉米每公顷产量分别为9 784.5、10 639.5、11 322 kg,处理分别比对照增产8.73%和15.71%,并提高了果穗长度,增加了穗行数、行粒数,对千粒重影响不大.单株对氮、磷、钾、锰、锌、镁的吸收量表现为S2>S1>CK.施入(NH4)2SO4后,0~20 cm、21~40 cm、41~60 cm土层的pH值降低,收获后有所回升,各处理各土层的pH值均表现为CK>S1>S2.施入硫肥后,0~60 cm土层全氮含量降低,速效钾的含量提高,0~20 cm土层中的速效磷含量有所提高,21~40 cm土层变化不大,41~60 cm土层中的速效磷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8.
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胡萌  魏湜  杨猛  矫海波  魏玲  王燚  吉彪 《玉米科学》2010,18(1):103-107
对不同密度条件下3个不同株型春玉米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初始荧光(F0)上升,单株功能叶片光合速率(Pn)、PSⅡ的潜在活性(Fv /F0)、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 /Fm)下降;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先上升后下降,穗粒数下降,百粒重变化因品种而异。先玉335、金玉4号和吉农大302最高产量分别为9 638.45、8 523.94、8 330.92 kg/hm2;先玉335最适播种密度为75 000株/hm2,吉农大302为60 000~67 500株/hm2,金玉4号为45 000株/hm2。先玉335群体产量与LAI、单株F0呈正相关,与单株Pn、Fv /Fm、Fv /F0呈负相关;吉农大302与金玉4号群体产量与LAI、单株F0呈负相关,与单株Pn、Fv /Fm、Fv /F0呈正相关,且金玉4号的相关程度要高于吉农大302。  相似文献   

9.
稻田春玉米氮、磷、钾配方施肥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氮、磷、钾三因素旋转组合设计,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稻田春玉米--杂交晚稻种植制度中玉米产量--施肥量,玉米生产利润--施肥量数学模型:分析了氮(X1)、磷(X2)、钾(X3)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它们对产量的影响为氮>钾>磷.筛选出玉米产量≥8250kg/hm2的最优方案为:N394.96~401.25kg/hm2、P2O5116.99~121.8kg/hm2、K2O 232.29~237.06kg/hm2,其比例为N∶P2O5K2O=3.4∶1∶2.并筛选出玉米利润≥6800元/hm2的最优方案为:N380.60~385.55kg/hm2,P2O5104.73~108.03kg/hm2、K2O222.20~225.12kg/hm2.其比例为N∶P2O5K2O=3.6∶1∶2.1。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光截获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设置F0(不施肥)、F1(N 180 kg·hm-2,P2O5 75 kg·hm-2,K2O 60 kg·hm-2)、F2(N 225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05 kg·hm-2)和F3(N 270 kg·hm-2,P2O5 165 kg·hm-2,K2O 105 kg·hm-2)4个施肥量处理,比较分析开花后不同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冠层不同层次光截获特性和成熟期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F1处理下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开花后15 d,F1处理下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及总PAR截获率和截获量均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F1处理下成熟期干物质在小麦冠层不同层次营养器官中的分配量、籽粒中的分配量及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成熟期干物质在小麦冠层不同层次营养器官和籽粒中的分配量以及总干物质积累量与冠层上层(顶部至株高2/3)、中层(株高2/3至株高1/3)和总PAR截获率均呈显著正相关。F1处理(N 180 kg·hm-2,P2O5 75 kg·hm-2,K2O 60 kg·hm-2)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