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浙江三门县为“中国青蟹之乡”.有围塘养殖面积9.57%亩,其中青蟹养殖9.2万亩。在养殖青蟹的同时,大多养殖塘混养了脊尾白虾,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单脊尾白虾养殖亩产值达3000多元。现将我县脊尾白虾围塘养殖高产技术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方小梅 《海洋渔业》1999,21(4):163-165
通过对越冬和非越冬锯缘青蟹、脊尾白虾、弹涂鱼耐生石灰试验,证明青蟹有很强的耐生石灰能力,脊尾白虾有较强的耐生石灰能力。蟹虾围塘养殖在围塘清淤后对越冬青蟹进行生石灰消毒,养殖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泼洒,并与对照塘做对比试验,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结果表明:使用生石灰能使围塘锯缘青蟹、脊尾白虾发病率显著减少,成活率显著提高,生长明显加快,蜕壳时间相对集中,饵料系数明显降低,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石灰对围塘蟹虾健康生长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评估了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饵料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池塘混养模式的影响。经过5个月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与冰鲜饵料组抽样青蟹的平均规格、形体学指标、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配合饲料组的青蟹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饵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青蟹胃蛋白酶、肠蛋白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冰鲜饵料组(P0.05),胃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冰鲜饵料组(P0.05)。冰鲜饵料组池塘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磷酸盐和总有机碳指标均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在属水平上,冰鲜饵料组水样中的海命菌属等7种微生物菌的平均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冰鲜饵料组底泥中的地杆菌属等8种微生物菌的平均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每667 m~2总产量(蟹+虾+贝)和利润分别为374 kg和6 210元,比冰鲜饵料组分别增加5.9%和42.6%。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拟穴青蟹围塘养殖效益,具有推广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雨华  海波 《齐鲁渔业》2005,22(2):30-30
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水产养殖户对青蟹、缢蛏、脊尾白虾围塘混养,使养殖水体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养殖效益提高了1倍以上。  相似文献   

5.
锯缘青蟹与脊尾白虾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锯缘青蟹与脊尾白虾混养是当前海水池塘养殖中较为典型的模式之一。对锯缘青蟹的养殖技术各地已做过较多的研究,并积累了一些可借鉴的理论数据和实践经验。但生产中以锯缘青蟹与脊尾白虾混养居多。  相似文献   

6.
拟穴青蟹亦称青蟹,肉质细嫩鲜甜,富含丰富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是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蟹品种.在浙南沿海一带,拟穴青蟹、南美白对虾和缢蛏为围塘主要养殖品种,养殖模式以虾、蟹、贝混养为主.传统青蟹养殖基本是投喂冰鲜饵料,部分冰鲜饵料常带有病菌,易导致病害暴发,使养殖效益降低.围塘生态混养技术以配合饲料代替冰鲜饵料,采用多营养层级...  相似文献   

7.
陈萍  王芳芳  翁歆之 《中国水产》2016,(11):109-112
正目前,具代表性的海水池塘综合养殖模式主要有:鱼虾混养模式、虾参混养模式、虾贝混养模式及多品种综合混养模式。本文从浙江省三门县最具代表性的海水围塘虾蟹贝混养模式出发,就模式发展历程、养殖特点做简要介绍,并重点对模式优势、存在问题做重点思考及分析。一、发展历程三门县是浙江省海水养殖重点县,该县海洋资源丰富,养殖历史悠久,现有海水围塘虾蟹贝(脊尾白虾、青蟹、缢蛏、泥蚶)立体综合生态混养面积8万多亩。发展初期以滩涂贝类增养殖为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菊黄东方鲀与脊尾白虾混养模式下鱼虾的生长、饲料系数、能量收支和利用效率等,进行了混养试验,并与菊黄东方鲀单养模式进行比较。试验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为菊黄东方鲀单养组(C组),菊黄东方鲀与脊尾白虾混养组(A、B组),其中A、B组分别混养4、8 kg脊尾白虾,养殖试验进行139 d。试验结果:A、B、C组菊黄东方鲀的产量和成活率分别为4 623.3、4 325.0、4 722.8 kg/hm2和93.6%、98.0%、100%;脊尾白虾产量分别为352.9、882.4、0 kg/hm2;饲料系数分别为1.85、1.78、2.04。试验期间各系统接受的总太阳辐射能为1604.2 MJ/m2;单养组(C)的光能利用率、光合能转化效率、饲料能转化效率、总能转化效率、底泥沉积率、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单位净产量耗总能分别为0.56%、0.46%、68.6%、30.3%、98.6%、38.9 MJ/kg、55.3 MJ/kg;混养A组的对应指标分别为1.01%、0.48%、75.7%、24.7%、62.2%、34.4 MJ/kg、49.7 MJ/kg;混养B组的对应指标分别为0.57%、0.49%、73.6%、32.3%、64.3%、33.6 MJ/kg、48.0 MJ/kg。研究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与脊尾白虾混养可提高生物总产量和饲料利用率,降低沉积能,改善池塘底质。  相似文献   

9.
我们通过改造高涂蓄水池塘1000亩,建设标准化高涂蓄水虾贝生态养殖技术中心示范基地,进行青蛤与脊尾白虾混养,平均亩产成品青蛤510.5千克,脊尾白虾52.5千克,亩均产值6686元,亩均净利2686元。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脊尾白虾生长、存活、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能力的影响,采用4×3双因素实验设计(4蛋白水平:35%、39%、43%、47%,即P35、P39、P43、P47;3脂肪水平:5%、7%、9%,即F5、F7、F9),配成12种实验处理的配合饲料,每处理3重复,选用初重为(0.21±0.08)g的脊尾白虾1800尾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成活率显著受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影响(P0.05),蛋白质水平和脂肪水平之间无明显的交互作用存在(P0.05)。其中,P39蛋白质组和F5脂肪组虾的相对增重率较高(P0.05),P47蛋白组虾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蛋白组(P0.05)。P39F5处理组虾饵料系数较低(P0.05),P39F5、P39F7和P43F5处理组成活率显著高于于其他组(P0.05);(2)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血清酚氧化酶(P0)、溶菌酶(LZM)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血清SOD和丙二醛(MDA)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水平和脂肪水平对血清PO、IZM、SOD和MDA活力均无交互作用存在(P0.05)。(3)WSSV病毒攻毒实验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虾体抗WSSV病毒能力有显著影响(P0.05),P39和P43蛋白组48h和72h内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蛋白组(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别为39%和5%~7%饲料可以满足脊尾白虾的生长、以及维持机体正常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病力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海水养殖池塘的综合效益,2004-2005年,笔者在南通盐润水产有限公司选择了200亩池塘进行综合养殖试验,养殖方式为河蟹育苗-梭子蟹育苗-虾蟹鱼混养,即2~5月中旬进行河蟹土池育苗,5月下旬~6月底进行梭子蟹育苗,7~12月进行脊尾白虾、梭子蟹、虾虎鱼混养。通过试验比较,这种养殖方式比常规的脊尾白虾、梭子蟹混养效益亩均净增收1200元,平均亩产二期梭子蟹扣蟹45000只,河蟹大眼幼体2.5千克,梭子蟹成蟹45千克,脊尾白虾75千克,虾虎鱼15千克,亩均产值9500元,利润为4200元。现将试验操作技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杂交鳜摄食非鲜活饵料鱼的生长情况,分别用冰冻饵料鱼和配合饲料饲喂杂交鳜10周,并以鲜活饵料鱼作对照,比较不同饲料对杂交鳜生长、成活率及体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鲜活饵料鱼组的杂交鳜生长最快,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但与冰冻饵料鱼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鳜的成活率在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配合饲料组杂交鳜的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鲜活饵料鱼组和冰冻饵料鱼组,而蛋白质含量则显著高于鲜活饵料鱼组和冰冻饵料鱼组(P0.05)。冰冻饵料鱼组杂交鳜的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鲜活饵料鱼组(P0.05),但脂肪含量则高于鲜活饵料鱼组。试验结果表明,可用冰冻饵料鱼替代鲜活饵料鱼来饲喂杂交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杂交鳜对鲜活饵料鱼的依赖。摄食配合饲料的杂交鳜虽然生长速度较慢,但其体成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鱼肉品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池塘多元养殖模式下不同饲料投喂模式对脊尾白虾()生长、消化酶活性、体成分及养殖水环境的影响,实验以脊尾白虾及其养殖水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实验组,分别为投喂冰鲜饲料组(Diet1组)、投喂配合饲料组(Diet3组)及两者1:1混合投喂组(Diet2组)。每个实验组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45 d,实验每隔5 d测脊尾白虾体重和养殖水质指标并分析;实验结束时,采集脊尾白虾样品,用于消化酶及体成分的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饲料投喂30 d后,Diet2组脊尾白虾的体重显著高于Diet1组和Diet3组(>0.05);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2)从Diet1组至Diet3组饲料中蛋白水平逐渐降低,而脊尾白虾蛋白酶活性逐渐降低,淀粉酶活性逐渐提高;各实验组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Diet2组脊尾白虾水分含量显著低于Diet1组和Diet3组(>0.05)。(4)随着实验的进行,脊尾白虾养殖水环境中COD、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无机氮及无机磷均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各水质指标由高到低依次为Diet1组、Diet2组、Diet3组。因此,池塘多元养殖模式下混合投喂"冰鲜饲料+人工配合饲料",有利于脊尾白虾的生长、消化及蛋白积累,然而对养殖水环境仍存在一定的污染,研制环保型人工配合饲料仍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4.
朱于来 《科学养鱼》2016,(11):43-45
正中国对虾、脊尾白虾、缢蛏混合养殖是江苏省响水县及周边沿海滩涂近10年来的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养得较好的亩效益达3000元以上。为了更好地总结推广该虾蛏混养模式,提升当地海水养殖经济效益,2014-2015年,响水县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站在位于响水县沿海的海珍品养殖总公司第十一分场,开展中国对虾、脊尾白虾、缢蛏海水池塘高效混合养殖  相似文献   

15.
脊尾白虾与梭子蟹、贝类混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兴国 《齐鲁渔业》2008,25(4):35-36
脊尾白虾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重要经济虾类。近年来,为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我们开展了养殖新模式的探索,利用1.3hm^2(20亩)海水池塘进行了脊尾白虾与梭子蟹、贝类混养生产试验,获得成功。现将养殖生产的主要技术及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三疣梭子蟹是湖北省沧州市的传统养殖品种,已有15年的养殖历史,养殖规模近7万亩,由于养殖时间长,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池塘的重复利用,使得养殖三疣梭子蟹病害较多,效益有所下降,促使人们探索一些新的养殖品种或者混样品种,通过选择、试验以及经济效益的核算,选择脊尾白虾作为混养品种,在不增加投饵的情况下,饵料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残饵,保持水质清新,减少了三疣梭子蟹的发病机会,每亩收获脊尾白虾80斤左右,提高了养殖池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黄河三角洲地区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养殖模式的结构优化,对其不同混养模式的生长与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试验设置了4种混养模式,分别为海水池塘中的“拟穴青蟹-南美白对虾”模式(以下用CV表示)、“拟穴青蟹-日本对虾”模式(以下用CJ表示)、盐碱水池塘的“拟穴青蟹-脊尾白虾”模式(以下用CC表示)和盐碱水稻田中的“拟穴青蟹-耐盐碱水稻”模式(以下用CR表示),试验为期4个月。结果表明,CV模式中拟穴青蟹的体质量、全甲宽、甲宽、甲长、体高指标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CV模式中拟穴青蟹的存活率、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CV、CJ、CC和CR 4个模式的年利润分别为26.08万、87.37万、13.38万元/hm2和8.91万元/hm2。结果表明,海水池塘中经济效益最高的是CJ模式,盐碱水池塘或稻田经济效益最高的是CC模式,而CJ模式在所有模式中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8.
脊尾白虾自然群体与养殖群体的营养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脊尾白虾的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肌肉组织中的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的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养殖白虾肌肉中的水分含量高于自然海区白虾,差异非常显著(P<0.01),分别为80.86%和79.02%,水分含量平均值为79.94%;养殖白虾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自然海区白虾,差异非常显著(P<0.01),分别为17.29%和19.02%,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18.16%;两者的灰分含量差异非常显著(P<0.01),分别为1.44%和1.39%;脂肪含量野生白虾也显著高于养殖白虾(P<0.01),分别为0.55%和0.30%;脊尾白虾含有大量的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C<,14-22>),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占总脂肪酸的15%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5%左右,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非常高,养殖白虾和野生白虾分别为44.07%和46.21%,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以EPA和DHA为主,EPA DHA含量的含量超过总脂肪酸的30%,无论是野生脊尾白虾还是养殖脊尾白虾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养殖虾肉和野生虾肉相比,营养成分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不同养殖密度对脊尾白虾生长和水体氨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养殖密度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存活以及水体氨氮含量变化规律的影响,设置4个密度梯度(600尾·m~(-3)、900尾·m~(-3)、1 200尾·m~(-3)、1 500尾·m~(-3))对脊尾白虾进行养殖实验,测定脊尾白虾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及水体氨氮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4个养殖密度(600尾·m~(-3)、900尾·m~(-3)、1 200尾·m~(-3)、1 500尾·m~(-3))条件下水体氨氮含量均值分别为0.61 mg·L~(-1)、0.85 mg·L~(-1)、1.15 mg·L~(-1)、1.49 mg·L~(-1),即随养殖密度升高氨氮含量逐渐增加,且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水体氨氮含量随养殖周期的延长呈现升高的趋势。4个养殖密度(600尾·m~(-3)、900尾·m~(-3)、1 200尾·m~(-3)、1 500尾·m~(-3))条件下脊尾白虾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40%、4.55%、4.01%及3.63%,存活率分别为86.11%、86.67%、81.82%及72.22%,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与养殖密度成负相关关系,且两个指标各组之间大部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为探索脊尾白虾的最适工厂化养殖条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低盐度虾蟹混养高产高效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丽珍  汤瑜瑛 《水产养殖》2005,26(2):36-36,6
嘉兴市毗邻杭州湾,有25万余亩的沿海低盐度养殖水域,表层海水常年盐度4%o~10‰,温度4~29℃。我们于2002年起开始研究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脊尾白虾与青蟹在低盐度水体中的混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