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江苏盆景以扬州、苏州、南通三地较为著名。扬州树木盆景以松、柏、榔榆和黄杨为代表树种,采用棕丝“精扎细剪”,多将树木枝叶作成扁平“云片”狱,显得整饰、严谨。山水盆景与水旱盆景是扬州盆景的后起之秀,雄秀兼备,富于诗情画意。苏州树木盆景以榔榆、雀梅、三角枫和梅为代表树种,采用棕丝“粗扎细剪”,将树木枝叶作成“云朵”状,显得清秀、古雅。还有通派的树木盆景,常以小叶罗汉松和六月雪为代表树种,采用棕丝剪扎,主干多成“两弯半”造型。枝叶作成片状,层次分明。其他如南京、徐州和连云港等地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盆景造型上,无论是哪种类型,江苏盆景都呈  相似文献   

2.
扬州,曾是历史上文人墨客的云集之地,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情,加之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观,盆景艺术的发展,也因而有其独特的追求。情景交融,田园风光,天趣盎然,生气勃勃,这可说是扬州盆景作者们不约而同的一种追求吧。扬州的树桩盆景,早期曾以“云片”造型而闻名。其平稳严整的功力,精扎细剪的技巧,藏露有致的自然风韵,都曾使人叹为观止。尤其“一寸三弯”的精湛技法,根据“树无寸直”的中国画理。对自然景物作了高度的概括表现。  相似文献   

3.
扬州盆景为中国盆景的五大流派之一,相传在唐代就开始流传,元明时期便有了“扎片”的造型方法,至清代盛行一时,名噪四海。扬州的疙瘩春梅,体现了扬州盆景“以扎为主,以剪为辅”的特色,其中的扬州堡城花园的疙瘩春梅尤为著名。扬州堡城花园位于观音山即古代隋炀帝的行宫  相似文献   

4.
《巧云飞渡》是以观叶类的代表树种黄杨为素材,采用“扎为主,剪为辅”,自幼盆中培养与地上培养交替加工的方法,是用不同粗细的棕丝,因枝制宜地运用各种棕法(扎法),将枝叶扎成平整的“云片”,叶叶俱平。云片欲上,各显俊秀,虬枝盘曲;每一片内的小枝,扎成若干弯曲,弯弯相套,枝不搭枝。在一寸长的枝条上扎成三个小弯,称做“一寸三弯”,修剪时着重剪除枝片中向上或向下生出的枝叶,保持枝片的平整和造型的美观。剪扎的顺序一般是从主干到枝叶,从基部到梢部,先大枝后小枝,先顶片  相似文献   

5.
这件真柏盆景是一位业余盆景爱好者鞠桂林所创作的。它属于扬派风格,但在某些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技法,艺术上有所创新。扬派的树木主干一般作为“游龙弯”,但见多了就会有千篇一律之感。《奔月》的树木主干则作成略带弯曲的倾斜状,富有动势。主干的顶部适当吸取了苏派盆景的技法,扎得略呈“云朵”状,以符合自然之理,而其余枝条均扎成大小不同形状的“云片”,疏密有致地分布于主干四面,保  相似文献   

6.
金陵盆景在廿多年前是无一定的攀扎修剪方法的。单条攀扎、拐节修剪法(南京人简称“单条两剪法”)是近几年南京盆景工作者博采众家之长,参照前人的经验,并结合南京当地的乡土人情和人们的审美情趣,通过实践总结而成的。  相似文献   

7.
民国年间,昆明地区曾流行过一种用梅花、桃花、紫薇、贴梗海棠、女真等植物为材料,将主干蟠扎造型,制作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字样,顶部作球切状“大云片”的规律式树桩盆景,它虽无山林野趣,但看起来主干虬曲,气  相似文献   

8.
《中国花卉盆景》2006,(9):27-27
一、名扬中外的如派盆景花木是如皋的传统特色产业,栽培历史悠久。如派盆景始于宋代,到明朝进入发展盛期。明朝嘉庆年间的《如皋县志·产物》就记载了20多种花木盆景。清朝时,扬州的盐商对如皋的盆景犹为钟爱,所以当时如皋的盆景多数是销往扬州的。但如皋成为花木盆景之乡则是近20年的事,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了新的盆景流派——如派盆景。如派盆景以“两弯半”为重要标志,“云头雨足美人腰”,具风、雪、雨、露之姿。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如皋盆景在意大利、荷兰、新加坡、日本等国际花卉博览会上,共获得了7个金奖,3个优秀奖,2个银奖,5个铜奖,在国内先后获得了100多个  相似文献   

9.
盆景造型是通过攀扎、修剪、雕饰等一些手段实现的。攀扎技巧在盆景造型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生长缓慢,主要通过攀扎手段实现造型的树木盆景。攀扎法又因用材不同,分为棕扎法和金属线扎法。盆景制作教材和生产实践上,都一直侧重于采用棕扎法,而辅以金属线扎法。经过近两年的生产实践,我体会到:只要改造一下金属线扎法的传统技法,就可以改变金属线扎法的弱点,更好地发挥其长处。现就三者攀扎技巧和效果作一比较孰优孰劣,一目了  相似文献   

10.
通派盆景与扬派盆景部属苏北派盆景,然而各有特色。通派以南通,如皋为代表,称“东”路;扬派以扬川、泰州为代表称“西路”。通派盆景历史悠久,可上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南通市文峰塔下一株盆景落地的古罗汉松和现存如皋的宋代古桧柏树桩盆景,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通派盆最以“二弯半”为其传统造型。方法是主干先攀成“二弯半”,每弯保留三个主枝,每枝扎成馒头型片干,形态也从古代“鞠躬式”演变成今天的“狮式”。因此,通派盆景又称“狮式盆景”。通  相似文献   

11.
顺德树桩盆景的艺术活动,以县城为集中,因此以“凤城盆景”驰名邻近。树桩盆景向来分为两大类别:一为古典装饰盆景,以剪扎造型见长,题材多为吉祥瑞兽,专供喜庆人家、节日会景作庭院门景陈设,由商业园场经营,抗日战争后,业此者愈来愈少。一为树桩盆景艺术:俗称“古树”,或“树仔头”,专供所谓稚人寄兴,以艺术赏玩为主,遍布于群众之中,近年显得十分蓬勃;故栽培树桩盆景谓之“玩树仔头”。顺德经济、文化素有基础,各类民间艺术颇为发达,而盆景艺术,更为文人、画家、民间艺人所喜爱,参预这项活动者向不在少数。顺德树桩盆景与岭南盆景艺术同源,造型特色共通者多,相异者少。前辈论艺,常以文震亨《长物  相似文献   

12.
苏州树桩盆景传统用棕丝攀扎。其优点是棕丝与树皮颜色协调.攀扎后的桩景观赏价值不降。而棕丝攀扎难度较大,主要环节须掌握攀棕的着力点,粗细选择要适当。常用的技法是“攀”、“吊”、“拉”,“扎”四法。“攀”,是将直生或直斜状枝向下攀至水平状;“吊”,是将下垂枝向上吊至水平状;“拉”,是将水平状枝,按造型要求向左右移动;  相似文献   

13.
1.加工树木盆景有哪些主要技法?树木盆景的加工技法,主要有修剪法和蟠扎法(包括棕丝扎法和金属丝扎法)。此外,还有摘心、摘叶、嫁接、提根、雕凿等技法。  相似文献   

14.
正江苏盆景历史悠久,成于唐宋、兴于明清,以苏州、扬州、南通等地为中心,发展出不同风格的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造型方式以剪为主、以扎为辅,制作精细,灵秀古雅。近年来,江苏盆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2015年,江苏盆景种植面积达690.9公顷,销售量2259.4  相似文献   

15.
王寿山,原名德仁,江苏泰兴人。出身于盆景世家,10岁正式随父学艺,为王家第五代传人。20岁时,他的剪扎技艺已相当娴熟,在南通、扬州一带颇有名气。建国后,王寿山全身心地投入到泰州(扬派)盆景事业中,先后担任泰州盆景园负责人、工程师,创作了大量构思新颖的盆景精品。他首创了扬派盆景的9种棕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嶙峋的枯峰,老态龙钟,在枯峰之上,又“飘拂”着一片片绿色的“浮云”。婀娜多姿、层次分明的片子似在险峰上绝处逢生,显示出一派枯木逢春的景象,这就是枯峰式树桩盆景的魅力。好的枯峰式树桩盆景犹如活的山水盆景一样,具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和中国盆景都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的,它们都是造型艺术。中国画是以毛笔、墨汁,根据作者构思在宣纸上任意挥洒,比较自由。而盆景则以盆为纸,以树石为绘,经过培育、剪、扎等,制作出“有生命的艺术”。中国画的许多理论、创作实践都可以作为盆景创作的理论指导和借鉴。 盆景与中国画的关系,试从三个方面阐述。 生境(写意): 中国画和盆景艺术是追求对象  相似文献   

18.
岭南盆景始于何时,现仍未有确凿的资料可证。而真正被称之为岭南派盆景的,则是近数十年之事情。大约在本世纪初期,中国和日本的盆景艺术都已发展到高度兴盛时期。审美观随着时代的改变,日本提出创作自然型盆景而称过去的为“美术盆栽”。与此同时,广东的盆景爱好者也相继提出要参考画法、画理使盆景形态自然,从而使之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并能抒情寄兴,借物喻人,以表现作者的情怀。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了蓄枝截干法。在造型上,使远观的“枝片”成为近观的“枝法”,故称枝片为“枝托”。值得一提的是,任何艺术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从千变万化的形式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规律宋,将不定型的  相似文献   

19.
盆景运输一般采用船运、火车运和汽车运,很少采用空运。相比之下,汽车装运技术比较复杂,关键在于盆景固定。现将汽车装运固定法简介如下。1.两固定法:先把盆景用绳索或铅丝固定在板条箱内,再把板条箱固定在汽车上,使盆景、板条包装箱和汽车连为一体(多用于大号盆景),这样就可避免盆景、包装箱位移、碰撞、颠簸。1985年《全国盆景评比展览》中,扬州、泰州、福州等市就采用了这个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行云流水作品主干从盆中横向伸出盆外后即呈90度直角弯曲向下,跌至盆底沿后开始向左侧飘出。云片形成上下两部分:上部由四个云片组成,错落交互,显得轻盈灵动;下部的枝片则左右相叠,严谨工整。盆中配以顽石二块,压住根系,轻重相衡,配上黄色六角中深紫砂盆和树根几架,景、盆、架浑然一体。七部的枝片如天上的云彩,下部的枝片则似高山瀑布,故题名"行云流水"。此作获第三届中国盆景香港杯大展一等奖。(仲济南文/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