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区由黑尾叶蝉传播的水稻病毒病主要是普遍矮缩病和黄矮病,采取综防,效果显著。 一、更换感病品种是控刺病害流行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1974年起在示范片上逐步推广,将易感黄矮病的早晚稻品种:早稻有广陆矮四号、先锋一号、竹莲矮:晚稻的萍矮、洞庭晚籼、南优  相似文献   

2.
水稻矮缩病的研究——Ⅱ.病害感染、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矮缩病的潜育期因气温、水稻生育期、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虫龄、性别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0~15天。水稻在分蘖初期到盛期最易感病,这些病株均不能抽穗结实;分蘖末期感染者,产量损失达80%以上。病毒在虫体内越冬,越冬代带毒成虫传毒给早稻,第2、3代带毒虫传毒给晚稻。第1、4代经卵带毒虫,还能分别引起早、晚稻再次侵染。以早栽双季晚稻和杂交晚稻发病最重,其主要感染期是在本田初期。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治虫防病抓适期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病害流行。病区在连片种植的基础上,对早栽双季晚稻本田初期喷药治虫1~3次,能收到显著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3.
水稻普通矮缩病 (简称普矮病 ) ,近年来在我市局部偶有发生 ,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今年受去冬今春气温异常影响 ,该病在我市多个乡镇普遍发生 ,全市发病面积达 16 6 6 6 6万hm2 ,发病较轻的病丛率在 5 %左右 ,重病田块病丛率达 2 0 %~6 0 % ,为近年来发生最严重的 1年。普矮病是由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大斑黑尾叶蝉传播病毒而引起的 ,病毒在带毒的黑尾叶蝉若虫体内越冬 ,第 2年春季成虫迁飞到秧地成为初侵染源。感染普矮病的水稻病株显著矮缩 ,分蘖增多 ,叶色浓绿 ,叶质僵硬 ,叶面呈现黄白色条点。1 原因分析(1)气候因素有利虫源越冬、…  相似文献   

4.
 水稻类普矮病在闽西、闽北和闽南均有发生,其为害性不可忽视。病害症状因品种不同而表现为两种基本类型——普矮型和草丛型。将类普矮病和普矮病接种在同一稻苗上.可先后产生各自的症状。
病害仅能通过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电光叶蝉、白翅叶蝉、褐飞虱和缢管蚜均不传病。  相似文献   

5.
水稻瘤矮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瘤矮病主要为害晚季稻,尤以杂优稻受害特重,这与杂优稻秧苗田播种量和大田插植苗数较少有关。目前病区未有免疫或高抗品种。早季稻一般受害较轻,仅零星发病,但成为晚季稻的主要侵染源。晚季稻播种后从秧针期开始(播后4-5天)即受侵染。特别是在7月中旬早季稻收割时介体叶蝉被迫大量迁移,秧田的虫数激增,秧苗感染率也激增。愈靠近早稻病田的秧苗感染率愈高。早播早植比迟播迟植发病重。秧苗在6叶龄前最易感染发病,苗龄愈小受害愈重,9叶龄后感染的不发病,所以大田的发病率基本上就是秧苗期的感染率。
防治本病主要抓晚稻秧田下述两项措施:(1)播植期适当推迟7-10天,即在7月中旬播种,8月上旬移植;(2)秧苗田从秧针期开始每4-5天喷药1次,共4-5次,如结合迟播则只需喷药2-3次。1983年的2,670亩防治试验和1984年病区全面推广防治结果,防效极为显著。1984年发病面积仅3.36万亩,为1982年发病面积50万亩的6.7%;发病率在0.5%以下,(1982年一般发病率为20-30%,严重的达98%)基本不造成为害,保产约2,500万公斤。  相似文献   

6.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室内对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种带毒灰稻虱成虫 ,观察其传毒发病过程和调查田间自然发病结果表明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早、晚稻不同品种上的抗性表现和在不同生育期的感染敏感性有差异。分析了秧苗期与本田期的侵染机率 ,提出了秧苗期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治虫防病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水稻矮缩病的研究——Ⅰ.病史、病状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矮缩病(RDV)是七十年代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流行的一种病毒病,常与黄矮病(RYSV)并发,造成双季晚稻严重减产。其病状有白点型和扭缺型两类,前者叶片呈现断续虚线条状的白点,后者心叶或叶尖成螺旋状扭曲或叶缘现缺刻。本病由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大斑黑尾叶蝉(N.nigropictus)和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传染。黑尾叶蝉最短吸毒时间为5分钟,循回期平均12.4天(29.2℃)和17天(20.0℃)。带毒虫多数基本上连续传毒直至死亡。经卵传递虫率高达74.4~88.5%,经卵传毒若虫少数在孵化的当天,多数在孵化后的第6~8天开始传毒。各地虫子对病毒的亲和力不同。  相似文献   

8.
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晚稻秧田不施或少施基肥和苗肥,培育青色、青黄色健壮秧苗,适当增加大田插本数,可以显著减少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增加产量。在对照区平均丛发病率12.8%,平均单产435.5kg/亩情况下,秧田不施肥,大田每丛插2本苗的丛发病率可控制在1%左右,亩产增加100kg上下。  相似文献   

9.
水稻瘤矮病—广东湛江新发生的一种水稻病毒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东新发生的水稻瘤矮病于1981~1982年在广东湛江地区的信宜、高州和化州县发生流行。室内用叶蝉接种2叶龄的稻苗,在10~11月广州温室温度约为土9~23℃下,潜育期为13~28天,主要症状为病苗矮缩,叶片浓绿色,叶背及叶鞘上长有若干个淡黄绿色近圆形小瘤(0.1~1.2毫米直径)。病毒粒子球状,直径约60毫微米。昆虫介体为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 Motsch.)和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ticeps Uhler.)。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a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不能传病。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ce Distant.)和大斑黑尾叶蝉(N.apicalis Motsch)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决定。电光叶蝉的最短获毒饲育期少于24小时。潜育期在平均室温22~23℃下为13~24天。保毒虫能终生传毒。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初步认为本病与泰国和马来西亚报道的水稻瘤矮病相同。  相似文献   

10.
Bt水稻对主要非靶标害虫和蜘蛛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研究了2个转cry1Ab cry1Ac杂合基因籼稻品系TT9-3和T19-4对主要非靶标害虫飞虱、叶蝉以及捕食性蜘蛛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Bt稻与亲本对照(IR72)田间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成虫的虫口密度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间无显著差异,而若虫密度有一定的不同。TT9-3稻田中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若虫密度分别于移栽后早中期和中后期显著高于对照;TT9-4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Bt水稻与亲本对照间锥腹肖蛸、四斑锯螯蛛、食虫沟瘤蛛、拟环纹豹蛛及拟水狼蛛种群数量动态趋势相似,数量上大多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Bt水稻对稻田优势蜘蛛基本上无明显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二点黑尾叶蝉(Nephotettix uirescens(Distant)=N.impicticeps Ishihara)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以吸食汁液和传播病毒病的方式为害。当其种群数量较高时,感虫植株的生活力下降,分蘖减少,瘪壳率高。这种害虫也是水稻黄矮病、东格罗病、黄橙叶病、叶黄化病等病毒病害的传播媒  相似文献   

12.
白翅叶蝉Erythroneura subrufa(Motschulsky)成虫与若虫均以刺吸口器刺进水稻叶片组织内吸取叶汁和叶绿素,被害初期,叶片上出现零星小白点,随后出现长短不一的点状白色斑条,受害严重的稻叶上满布白色斑纹,叶绿素丧失,叶片干萎。在稻叶蝉中除一点小叶蝉被害状出现小白点外,其他叶蝉为害水稻时,并不直接破坏叶绿素,亦不呈现白色斑纹,而是直接吸食叶液,使禾苗发黄而死。因而纠正了过去认为黑尾叶蝉、白翅叶蝉为害水稻后,都会造成叶片出现白色或褐色斑纹的报道。白翅叶蝉在湖南一年发生三代,在晚稻收割后以成虫迁向麦田、杂草等场所越冬,因其寿命很长,故长期不同世代交错。白翅叶蝉除为害水稻外,在初冬与早春还为害冬小麦。近年在湖南及我国南方部分稻区有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不同药剂对黑尾叶蝉的防治效果,2013年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烯啶·噻嗪酮70%可溶性粒剂、呋虫胺25%可湿性粉剂、烯啶虫胺60%可湿性粉剂、噻虫嗪25%可溶性粒剂和吡虫啉25%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黑尾叶蝉均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稻田不同时期黑尾叶蝉的防治药剂。其中烯啶·噻嗪酮70%可溶性粒剂对黑尾叶蝉成虫和若虫均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迅速有效地控制田间虫量,药后1~10d的防效为68.53%~100%。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了晚稻矮缩病和暂黄(黄矮)病预测模式(Y=(n·d·p·t)/x)的验证方法及结果。预测模式经6个单位在浙、皖两省6个不同病区进行联合试验结果,证明它能在发病株率为0~33.74%的不同发病条件下比较准确地预测双季晚稻矮缩病和暂黄病的发病程度,并说明第二代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带毒率的及时检测是该模式能付之实用的一个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5.
黑肩绿盲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稻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l 和黑尾叶蝉 Nephotettix cincticep(Uhler)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害虫。七十年代以来,褐飞虱在各地危害程度常超过稻螟虫和纵卷叶螟;黑尾叶蝉传播病毒病,有时也引起严重的损害。为了提供褐飞虱和黑尾叶蝉发生量预测和防治指标的天敌参数,以及提供稻田天敌保护利用的资料,作者等于1980~1982年在湖南对黑肩绿盲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作了部分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聂利欧 《植物保护》1983,9(2):25-25
我们于1978—1979连续两年,对晚稻杂交水稻南优6号采取笼内群体接种,获得黄矮病株。从秧田拔取感病早的南优6号黄矮病株移栽笼内进行观察。发现杂交水稻南优6号黄矮病株存在“恢复性”与“非全蔸发病性”。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黑尾叶蝉肽聚糖识别蛋白(Nephotettix cincticeps 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Nc PGRP)的功能,利用RT-PCR克隆长度为552 bp的Nc PGRP开放阅读框,其编码蛋白大小为19.9 k D,无信号肽,含3个锌离子结合/酰胺酶催化位点,1个二氨基庚二酸型(Dap型)肽聚糖识别位点。系统发育分析表明,Nc PGRP与其他昆虫亲缘关系较远。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对黑尾叶蝉进行病原细菌诱导,定量PCR结果显示Nc PGRP在受大肠杆菌及藤黄微球菌刺激后,其转录水平显著上调。组织分布研究表明,Nc PGRP的m RNA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头部表达量最高。黑尾叶蝉取食感染水稻普通矮缩病毒RDV的水稻后,Nc PGRP转录水平受抑制。本文研究表明,Nc PGRP是一种诱导型表达的PGRP,黑尾叶蝉感染RDV能显著抑制其转录,进而削弱黑尾叶蝉免疫能力,这可能有利于RDV与黑尾叶蝉共生。  相似文献   

18.
浙江中部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再次回升流行的发生规律、分布格局、介体昆虫灰飞虱的种群动态及其相互关系、病害与产量的关系。感病秧苗、大田前期介体灰飞虱密度以及本田期再侵染是本田病害流行的3个重要部分,但早、晚稻有所不同;秧田期介体密度与移栽时、移栽后病害程度,本田初前期介体密度与抽穗期病害程度,株发病率与丛病率,病害程度与最终产量均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徐善忠 《江西植保》2000,23(3):90-90,73
泰和县位于赣中地区 ,是一个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大县。近几年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及耕作制度的改革 ,稻象甲逐渐上升为该县水稻的一种重要害虫 ,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威胁。本文就稻象甲在该县的发生作一介绍 ,并提出防治对策。1 发生概况稻象甲在该县一年发生二代。越冬代成虫4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上、中旬 ,大量迁入早稻秧田 ,危害早稻苗并产卵繁殖。成虫咬食心叶 ,折断秧苗 ,造成断垄少秧。以旱床育秧秧苗受害最重 ,抛秧秧苗次之 ,水育秧苗受害最轻。 5月中下旬 ,一代幼虫咬食水稻新根 ,造成禾叶枯黄、卷缩 ,严重的成块矮缩、枯死。一…  相似文献   

20.
广东新发生流行的水稻橙叶病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2年广东茂名市的水稻约2万公顷发黄。用电光叶蝉Reclia dorsalis(Motsch)接种3叶龄稻苗,在平均气温28℃下,潜育期为8~36天;主要症状为病株矮,叶片竖直、橙黄至金黄色;部分病叶纵卷干枯;多数病苗早枯死。四环素液浸病稻根可明显延迟死亡。介体昆虫为电光叶蝉。而黑尾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二条(大斑)叶蝉N.apicalis(Motsch)和二点叶蝉N.virescence(Distant)以及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等均不传病。电光叶蝉最短获毒和最短传毒饲育期分别为<2min和<5min.期在室温25~30℃下,约为7~26天,保毒虫能终生传毒,但有间歇传病现象。在病叶脉韧皮筛管细胞毒叶蝉唾腺切片中均可见大量多形态的类菌原体,大小为75~639nm。据此认为本病与1980年云南十年代在东南亚报道的水稻橙叶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