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含水量打捆对苜蓿干草饲用价值的影响,试验选择"金皇后"紫花苜蓿,测定不同含水量打捆苜蓿干草产量、叶片损失及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苜蓿打捆含水量与苜蓿干草质量高度相关,苜蓿干草产量随着打捆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打捆时苜蓿含水量越低,叶片脱落越多,茎叶比逐渐增加,粗蛋白、胡萝卜素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呈降低趋势,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苜蓿含水量由30.25%降到18.66%的过程中,粗蛋白含量降低缓慢,但相对饲用价值降低明显。与传统苜蓿打捆相比,高水分打捆可明显增加苜蓿干草产量,减少叶片脱落,提高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干燥目标含水量对苜蓿干草产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含水量苜蓿的干草产量、叶片损失情况及营养价值研究,探讨其与干燥目标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为获得高产优质苜蓿干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干燥目标含水量对苜蓿干草产量和营养价值影响很大,在不考虑霉变的情况下,苜蓿干草产量及营养价值与干燥目标含水量成正比,干燥目标含水量为29.34%的苜蓿干草比含水量为14.82%的苜蓿干草产量高41.55%,CP产量高47.10%,干草CP含量高21.87%,胡萝卜素含量高203.97%,NDF和ADF含量低19.65%和15.68%,叶片损失率降低112.85%。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不同收获期(不同茬次、不同花期)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和损失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迟,苜蓿鲜草的营养品质逐渐降低|天气晴朗的条件下,苜蓿干草叶片含量损失率为30.55% ~ 38.26%,粗蛋白质(CP)损失率为22.73% ~ 25.32%,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损失率为25.28% ~ 36.22%,相对饲喂价值(RFV)损失率为25.58% ~ 36.83%,调制的干草品质较好|苜蓿干燥期间遭遇雨淋,苜蓿干草叶片含量损失率为47.04% ~ 49.69%,CP损失率为55.66% ~ 63.89%,NDF、ADF损失率为50%左右,RFV的损失率为50%以上,调制的干草品质相对较差。通过对营养物质含量及损失情况综合分析,筛选出包头地区苜蓿的适宜收获时期分别为第一茬初花期、第二茬现蕾期、第三茬初花期。 [关键词] 紫花苜蓿|收获期|营养物质|损失率  相似文献   

4.
压扁处理对紫花苜蓿干燥特性及干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紫花苜蓿干草田间调制过程中干燥特性及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试验采用压扁和未压扁二种处理方法,在田间自然晾晒条件下,分别在刈割后和含水量为50%、40%、30%、20%时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压扁处理干燥速度显著快于未压处理(P〈0.05),水分散失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压扁处理显著降低苜蓿叶片的损失(P〈0.05);含水量为50%、40%、30%、20%时,压扁处理苜蓿干草的粗蛋白、总消化营养物质、无氮浸出物、胡萝卜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未压处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明显低于未压扁处理,说明压扁处理能明显提高紫花苜蓿干燥速度,降低叶片损失,改善干草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田间调制苜蓿干草适宜的压扁程度,本试验以紫花苜蓿为研究材料,通过不同程度压扁茎秆处理,分析苜蓿在调制过程中水分散失规律、干燥特性及营养成分含量,并利用体外消化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苜蓿干燥过程中,含水量均呈现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压扁处理苜蓿干燥速度显著快于未压扁处理(P<0.05),压扁程度越大,干燥速度越快;重度压扁处理使苜蓿茎叶干燥趋于同步,叶片保存率较高;中度压扁处理苜蓿干草营养成分保存较好,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体外消化率高。综合分析认为,中度压扁为紫花苜蓿干草田间调制过程中适宜的压扁程度。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苜蓿干草捆贮藏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含水量为15%、打捆密度为150kg/m3的苜蓿草捆在不同贮藏时间(1、10、30、90、180、360d)营养物质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中,苜蓿干草的粗蛋白(CP)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与贮藏1d时相比,不同贮藏时间段苜蓿干草的C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从CP含量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1级下降到2级。苜蓿干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贮藏360d时的NDF含量显著高于贮藏时间在90d之内的NDF含量(P<0.05);从NDF含量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2级下降到3级。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也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贮藏10d之后ADF含量开始显著增加(P<0.05);从ADF含量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1级下降到4级。贮藏时间在30d以上的苜蓿干草DMI值显著低于贮藏时间在30d之内的DMI值(P<0.05);从DMI值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1级下降到3级。贮藏时间在90d以上的苜蓿干草DDM值显著低于贮藏时间在90d之内的DDM值(P<0.05);从DDM值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1级下降到4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苜蓿干草的RFV值显著降低(P<0.05),且在贮藏180~360d的时间段内,RFV值下降幅度较大;从RFV值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2级下降到3级。综合比较,苜蓿干草在贮藏180d之后营养价值大幅度下降,因此,在贮藏180d之内出售或者饲喂家畜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添加柠檬酸对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防霉效果的影响,并确定其最佳用量,本试验以翻晒过后的苜蓿干草为材料,添加不同量的柠檬酸(0%,1%,2%与3%),晾晒至20%含水量后打捆贮藏,于贮藏0,20,30,40,50与60 d取样测定其营养品质与霉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 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 WSC)、粗脂肪(Ether extract, EE)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ing value, RFV)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与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霉菌数量呈抛物线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与3%柠檬酸,贮藏60 d的CP含量和RFV值显著增加(P<0.05),不同贮藏时期的霉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发现,贮藏期为60 d时,3%柠檬酸处理的综合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解析影响优质苜蓿干草生产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我国北方地区生产优质苜蓿干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测定紫花苜蓿不同收获期(不同茬次、不同花期)的干燥速率、叶绿素含量、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相对饲用价值,RFV)等指标筛选苜蓿自然干燥的最佳环境条件,并通过各项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明确影响苜蓿自然晾晒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苜蓿自然晾晒中,影响苜蓿干燥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影响苜蓿叶绿素含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气温和风速;影响苜蓿CP、NDF、ADF及RFV等营养指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其中温度、风速对CP的影响极显著,空气湿度对NDF、ADF及RFV的影响极显著。综合衡量,影响苜蓿干燥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气温、空气湿度、太阳辐射强度以及风速。2)通过对各收获期苜蓿干燥速率、叶绿素含量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综合分析,在与试验地气候条件相似地区,苜蓿自然干燥的最佳环境条件是:温度日均值26.29~27.95℃,空气湿度日均值34.74%~36.71%,太阳辐射强度日均值268.36~422.33 W·m^(-2),风速日均值1.59~1.82 km·h^(-1)。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12个紫花苜蓿初花期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脂肪(EE)、粗灰分(ASH)、钙(Ca)、磷(P)含量和相对饲料价值(RFV)9个营养因子为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营养价值评价,以期筛选出陇东旱塬区营养价值优良的苜蓿品种。结果显示:苜蓿王的CP含量比对照品种陇东苜蓿高5.03%(P <0.05);中王1号的NDF含量较对照品低13.85%(P <0.05);甘农5号的ASH含量较对照品种高24.34%(P <0.05),且各参试品种的DM、ADF、EE、Ca、P和RFV差异不显著(P> 0.05)。利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得出,苜蓿王、中王1号、中兰1号、甘农5号和阿迪娜综合表现较好,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鲁东南地区紫花苜蓿品质随年龄及茬次的变化趋势,测定了五茬处理下不同年龄(2、3、4、5龄)苜蓿叶和茎的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进而分析了苜蓿叶和茎的可消化总养分(TDN)、净能(NE)、饲草干物质采食量(DMI)、可消化的干物质量(DDM)、相对饲料价值(RFV)等营养价值指数随年龄及茬次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龄苜蓿叶和茎品质优于其他年龄,苜蓿叶和茎的CP含量较高,NDF、ADF含量较低,TDN、NE、DDM、DMI、RFV均较高;5龄苜蓿叶和茎品质较差,苜蓿的叶和茎CP含量较低,NDF、ADF含量较高,TDN、NE、DDM、DMI、RFV均较低;苜蓿叶和茎的CP含量随茬次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第3茬时较高(除3龄苜蓿茎的CP含量);苜蓿叶的NDF、ADF含量随茬次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苜蓿茎的NDF、ADF含量随茬次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苜蓿叶的TDN、NE、DDM、DMI、RFV随茬次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苜蓿茎的TDN、NE、DDM、DMI、RFV随茬次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除5龄的DMI)。因此,鲁东南地区苜蓿年龄超过4龄时,苜蓿营养品质开始下降,需要进行轮作、翻耕等措施以保证经济效益的产出。  相似文献   

11.
紫花苜蓿刈割和晾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但在常规的收获制度中因收获技术不当往往造成其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为研究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和不同晾晒时间对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将苜蓿草按留茬高度为0,2~5,5~8,8~11 cm进行刈割,并对其草产量、茎叶比、越冬率、水分散失规律及营养价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留茬高度为2~5 cm时不仅能获得高产的苜蓿草,且其后2茬的草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的(P<0.05),具有较高的持续生产能力;同时其粗蛋白(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较高。末茬苜蓿草的刈割留茬高度应在8~11 cm,此条件下其翌年的返青率(77.44%)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下的(P<0.05)。苜蓿经72 h晾晒至安全含水量时,叶片脱落率达56%,而在含水量降至52%时叶片损失率仅为29%,即后期出现严重茎叶干燥不同步现象。基于此,建议苜蓿干燥过程中采用茎秆压扁技术。  相似文献   

12.
种子超干贮藏对中性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长和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干燥法对陇东紫花苜蓿种子进行不同程度的干燥处理,并于室温下贮藏1年后进行盐胁迫沙培试验,以探明种子超干贮藏对植株生长和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适当超干处理并贮藏后,种子出苗率提高53.33%~66.67%,60 d时植株叶片数提高14.02%~58.34%,根体积提高36.22%~194.22%,根长提高13.75%~18.66%,可溶性糖含量提高31.5%~36.81%,而MDA含量降至对照的18.09%~74.51%,各处理株高和叶绿素含量与种子含水量间规律性较弱,趋势不明显;轻度干燥处理促进了植株生物量的增加,而含水量的继续下降则降低了生物量;各处理植株的根系活力(4.59%含水量处理除外)和根瘤数与对照比差异不显著或显著低于对照。说明适度含水量的超干贮藏促进了中性盐胁迫下种子的萌发以及植株叶片和根系生长,增强了植株的渗透调节能力并降低了其遭受逆境胁迫的程度,但对根瘤的产生并无促进作用甚至影响了其形成。  相似文献   

13.
复合型天然防霉剂对苜蓿干草贮藏期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捆贮藏的最佳方式,以氧化钙(CaO)、陈皮、沸石粉为原料配制复合型天然防霉剂,并以草原2号苜蓿为材料,对复合型天然防霉剂在苜蓿干草贮藏期营养价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中,FR处理(压扁结合喷施2.%碳酸钾进行田间晒制,干草含水量为28%~30%,添加复合型天然防霉剂)较其他各处理其营养成分含量损失较少,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由打捆初期的19.21%降至18.17%,整个贮藏过程中CP含量仅下降了 1.04%,较其他各处理CP损失最少;中性洗涤纤维(Nutral deter-gent fibre,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re,ADF)在贮藏后含量为1.13%,39.4%,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粗脂肪(Ether extract,EE)、粗纤维(Curde fiber,CF)在贮藏过程中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筛选优异苜蓿育种材料,为晋北地区育种工作提供参考。选取15个苜蓿品种对其9个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变异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并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生态环境下,15个苜蓿品种的产量性状以鲜草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品质性状以粗脂肪(EE)的变异系数最大。根据主成分分析可知,将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木质素(ADL)、EE含量、相对饲喂价值(RFV)、株高、干草产量、鲜草产量综合成为2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苜蓿产量、品质性状74.142%的数据信息量,且在15个苜蓿品种中,评分最高的为甘农1号295.85。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知,15个苜蓿品种可以聚为3个类群,第一类有甘农1号、中苜3号、阿迪娜、德国大叶、甘农7号、中苜1号、6010、金皇后、宁苜1号,第一类苜蓿品种的RFV最低,但产量和得分情况最高;第二类有甘农6号、巨能2号、皇后、甘农8号、陇东,其各性状除了EE含量最低,其他性状均在中间水平;第三类为太阳神,其产量和评分最低,但RFV最高。研究表明,第一类苜蓿品种更适合晋北农牧生态区种植,太阳神虽产量不佳,但品质表现突出,可在今后苜蓿育...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主要对河南省奶牛场使用的进口苜蓿干草进行质量分级研究。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111家奶牛场采集有效进口苜蓿草捆样本272个,计37个品牌,分析其营养成分含量并进行质量分级。结果发现苜蓿干草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成分变异范围较大。干草样本中,61.76%的CP值大于18%,41.54%的RFV值大于150,32.72%的NDF值小于40%,61.40%的ADF值小于32%。9.93%的粗灰分含量大于12.5%,原因多由砂土过多引起,个别也存在人为掺假现象。苜蓿干草的CP、ADF水平可与质量分级标准相匹配,而RFV、NDF标准则无法与标准相匹配,分别要低1~2个等级。质量在一级以上的干草占37.50%,二级以上的占72.43%,三级草占27.57%。其中8.82%的干草因CP水平低而被降级,53.69%因RFV水平低而被降级,57.71%因库存时间长被降级。研究显示,当前我国进口苜蓿干草质量不一,NDF含量高是造成降级的主要原因,这与进口苜蓿的二次加压加工工艺有关,也与进口苜蓿贮存期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16.
含水量及贮藏时间对苜蓿青贮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第2茬苜蓿收获时容易遭受雨淋,无法调制干草,因此需寻求青贮方式调制和贮藏苜蓿。苜蓿有含糖量低和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属难于青贮的原料。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开展不同贮藏时间及含水量对苜蓿青贮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原料经干燥后,随着干物质(DM)含量的提高,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水溶性糖类(WSC)含量显著增加(P0.05)。苜蓿青贮最适含水量约为70.00%,苜蓿青贮贮藏300 d,其p H约为4.47,而CP、NDF和ADF含量分别为19.99%、40.95%和31.90%,青贮饲料质量较好,可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7.
苜蓿品质是由苜蓿化学成分、采食率、消化率、能量值、家畜饲喂效果等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状。为探索不同苜蓿品种间的品质差异,试验选取10个国内外苜蓿品种,于2017年和2018年第1茬初花期刈割取样,65 ℃烘干后测定茎叶比、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粗灰分(ASH)、粗脂肪(EE)指标。结果表明:茎叶比最低的品种是WL319HQ,DM含量较高的品种是中苜1号和康赛,CP含量较高且ADF含量较低的品种是康赛和WL319HQ,RFV、EE含量最高且NDF含量最低的品种是康赛,ADL含量最低的品种是骑士2,ASH含量最低的品种是中苜1号,将上述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品质最好的品种是WL319HQ,其次是康赛。从相关分析中得出:CP含量与茎叶比和ADF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与NDF含量呈显著(P<0.05)负相关,与EE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NDF含量与ADF和ADL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除DM含量和ASH含量外,其他指标之间均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探究防腐剂在苜蓿干草捆调制中的应用,减少调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损失,试验在含水量25%、30%和35%的苜蓿中,以不添加防腐剂为对照(CK),添加2、3和4 kg/t的巴斯夫露保康(B)和无水氨(C)进行打捆处理,研究7 d内草捆温度、霉变情况及营养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3种含水量下,使用2种防腐剂均能降低苜蓿干草捆中的温度,35%含水量草捆达到的最高温度比25%含水量高3℃左右。苜蓿含水量为25%时,与对照组相比,巴斯夫露保康和无水氨在3个添加水平上均能显著降低微生物对粗蛋白(CP)的分解损耗(P0.05)。苜蓿含水量为30%和35%时,与对照组相比,2种防腐剂均能降低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分解,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CP消耗越少。在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情况下,含水量25%的草捆中CP含量比含水量35%的草捆高出3.18个百分点,含水量35%的苜蓿草捆中CP含量在13%以下。因此,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打捆,苜蓿草实际平均含水量应控制在25%。使用防腐剂时,苜蓿含水量可提高到30%,巴斯夫露保康的最佳添加量为2~3 kg/t,无水氨的最佳添加量为4 kg/t;当苜蓿草含水量高于35%时,2种防腐剂均对其无作用,仍会发生霉变、腐烂现象,不具备存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东北地区含水量25.2%的苜蓿干草捆中所含主要真菌黑曲霉为菌种材料,测定尿素、氨水、乙酰胺对其最低抑菌浓度(MIC=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结果表明,氨水的MIC为1.2%,乙酰胺的MIC为3.0%,尿素未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效果。试验还研究了两种防霉剂最低抑菌浓度下对高水分苜蓿干草贮藏期间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防霉剂处理均明显提高了干草CP含量,3.0%乙酰胺和1.2%氨水分别提高49.81%和31.81%;各防霉剂处理均明显提高了干草EE含量,3.0%乙酰胺和1.2%氨水分别提高56.49%和46.56%,差异显著;各防霉剂处理均明显降低了干草CF含量,3.0%乙酰胺和1.2%氨水分别提高30.96%和22.47%,各组差异均显著。试验表明,防霉剂处理能明显降低干草在贮藏期间的营养损耗,提高其营养含量。  相似文献   

20.
在温室进行盆栽试验,采用基施的方法研究腐殖酸钠(SH)单施及SH与磷肥(P)配施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中第2次刈割较第1次刈割,紫花苜蓿CP、EE、Ash含量下降,NDF、ADF含量提高。同一刈割条件下,SH单施及其与P配施对紫花苜蓿品质均有改善作用,而且SH与P配施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同时,SH-P1和SH-P22个处理组相比,紫花苜蓿CP、EE含量及RFV值明显提高,NDF、ADF含量显著降低,Ash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SH与P1配施能更有效改善苜蓿品质;在SH-P1处理组中,SH5-P1处理和SH4-P1处理表现较为理想,且2个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品质性状和饲用价值,SH5-P1为试验最佳的施肥处理,即SH5为11.25g/盆,P1为3.41g/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