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筛选出制作泡菜的优良发酵剂。[方法]将肠膜明串珠菌、戊糖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不同组合接种发酵萝卜以筛选出优良发酵剂,并将筛选出的优良发酵剂发酵和自然发酵对比,研究了不同发酵过程中泡菜汁乳酸菌数及发酵萝卜亚硝酸盐含量、VC含量、脆度和抗氧化性的变化。[结果]有肠膜明串珠菌的组合发酵初期产酸快,有戊糖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菌种组合发酵中后期产酸快且产酸量大。发酵风味以肠膜明串珠菌单独接种发酵或3种菌株混合接种发酵时最好。筛选出②号(肠膜明串珠菌)和瑏瑥号(肠膜明串珠菌∶戊糖如杆菌∶植物乳杆菌=2∶1∶1)为最佳发酵剂,发酵萝卜时风味好,产品质量稳定,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50 mg/kg,VC含量可达0.060 0 mg/g,脆性好,抗氧化性好。[结论]最佳发酵剂发酵萝卜和自然发酵对比,发酵速度明显加快,亚硝酸盐含量更低,VC含量保存率高,脆度更好。  相似文献   

2.
以1株具有良好的产胞外多糖能力的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Leuco4(CGMCC NO.6432)为发酵剂,添加蔗糖、发酵稀奶油得到涂抹型发酵稀奶油制品。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肠膜明串珠菌发酵稀奶油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9℃、接种量3%、发酵时间55 h、蔗糖添加量60 g/L。该工艺条件得到的产品质量优,可进一步开发利用。该产品不含任何稳定剂、增稠剂及乳化剂,但是稳定性好、稠度佳、保水性很好,符合清洁标签以及健康自然食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于岚  沈伟达  阳大海  曹访  刘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89-2291,2306
[目的]考察各菌株对酸乳各项发酵指标的影响,为开发稳定的开菲尔饮品生产工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从开菲尔粒中筛选获得的6株优势菌进行单菌及混合发酵,以1×104个/ml的接种量,分别接种单菌或多种菌以等比例混合至新鲜牛奶中,30℃培养30 h后于4℃储存10 h,测定各项发酵指标。[结果]利用2种菌混合发酵过程中,高加索乳杆菌与德氏乳杆菌混合发酵所得的酸乳风味最佳,高加索乳杆菌与肠膜明串珠菌混合发酵和肠膜明串珠菌与克鲁维酵母混合发酵的风味较好。3种菌混合发酵过程中,利用克鲁维酵母、乳酸乳球菌和肠膜明串珠菌混合发酵所得的酸乳风味最佳,利用假丝酵母、乳酸乳球菌和肠膜明串珠菌混合发酵以及利用克鲁维酵母、高加索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进行发酵所得的酸乳风味较好。[结论]利用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发酵能有效提高牛奶中脂肪的降解率,但是抑制发酵乳中芳香物质的产生。2种菌混合发酵条件下所得酸乳的乳酸含量及黏度显著高于3种菌混合发酵,这可能与菌的共生过程中各菌的生长、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肠膜明串珠菌产细菌素最适发酵条件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肠膜明串珠菌产细菌素的最佳发酵条件,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发现:产细菌素的最佳培养基是MRS培养基,最适起始pH值为6.4,最适接种的体积分数和接种种龄分别为3%和24 h,产细菌素最适发酵温度和时间分别为30℃和24 h.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提高了细菌素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用于果汁发酵的荔枝内生乳酸菌,为解决发酵果汁专用乳酸菌少的问题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荔枝果肉为试验材料,通过MRS-溴甲酚紫平板法分离筛选荔枝内生乳酸菌,测定初筛菌株的发酵产酸和生长能力,筛选出发酵性能最优菌株,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鉴定;以常用果蔬汁发酵菌种植物乳杆菌为对照菌株,进行荔枝内生菌发酵荔枝果汁的感官评价、微生物、理化指标和营养物质含量研究.[结果]从荔枝果肉中筛选出1株发酵性能优良的荔枝内生菌(编号LZ1),该菌菌落呈乳白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革兰氏阳性细菌,菌体细胞呈球形或卵圆形,单个、成对或链状排列;厌氧生长,能发酵纤维二糖、葡萄糖、果糖等8种碳水化合物;16S rDNA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与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亚种(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ubsp.dextranicum)的同源性达99%以上,结合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试验结果,鉴定该菌株为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亚种.该荔枝内生肠膜明串珠菌能在荔枝果汁中生长良好,发酵果汁无分层现象,有浓郁的荔枝清香味,感官评分显著高于对照菌植物乳杆菌(P<0.05,下同),活菌数达4.85×109 CFU/mL,高于植物乳杆菌,但差异不显著(P>0.05);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果汁的乳酸含量(9.63和13.83 g/kg)显著高于不接菌果汁(0.44 g/kg),pH(3.73和3.54)显著低于不接菌果汁(4.68);荔枝内生肠膜明串珠菌发酵果汁中的维生素(Vc)含量高于植物乳杆菌和不接菌果汁,对果汁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也强于植物乳杆菌,两株菌发酵果汁的葡萄糖含量分别较不接菌果汁下降31.4%和26.7%,果糖含量降幅分别为43.4%和21.7%;荔枝内生肠膜明串珠菌发酵果汁中游离氨基酸保留率为87.3%,略高于植物乳杆菌(84.4%),两株菌在发酵过程中各种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变化有所不同.[结论]筛选的荔枝内生肠膜明串珠菌在荔枝果汁中生长良好,发酵的荔枝果汁既保存和优化果汁的营养和口感,又增添益生菌的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生产低聚葡萄糖的初始pH值、接种量及培养温度,通过响应面分析,确定pH7.20、接种量3%、培养温度25.0℃为肠膜明串珠菌6055产低聚葡萄糖的适宜培养条件。低聚葡萄糖理论产量达到5.12 g/L,较优化前提高了2.3倍。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苹果醋发酵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新鲜苹果汁为原料,采用液态发酵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温度、接种量、转速、发酵周期、碳源、氮源、pH、初始酒精浓度对K-8醋酸菌发酵产酸量的影响。[结果]试验确定了K-8醋酸菌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即:蔗糖1.0%,酵母膏1.6%、起始pH为4.5,初始酒精浓度为4%、接种量为6%,于30℃、175 r/min的恒温摇床上振荡培养4d。经优化后,K-8醋酸菌发酵的产量可达到50.251 g/L。[结论]研究可为苹果醋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产D-乳酸假肠膜明串珠菌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假肠膜明串珠菌(Pseudomesenteroides leuconostoc)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假肠膜明串珠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p H为6.5;代谢生成D-乳酸的适宜发酵条件为4%初始葡萄糖,6%的接种量,35℃有助于发酵产酸,35℃条件下耗糖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9.
以MRS为基础培养基,单因素试验分析了碳源、氮源及微量元素对肠膜明串珠菌6055合成低聚糖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肠膜明串珠菌6055合成低聚糖的适宜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蔗糖100 g/L,麦芽糖50 g/L,酵母浸出物5g/L,大豆蛋白胨5 g/L,FeSO4·7H2O 0.01 g/L,MgSO4·7H2O 0.2 g/L,MnSO4·H2O 0.01 g/L,K2HPO4 3 g/L,CaCl2 0.05 g/L,NaCl 0.01 g/L,Tween-80 2 mL.低聚糖产量达到3.82 g/L,较优化前提高了1.42倍.  相似文献   

10.
从几种酸泡菜发酵的不同阶段分离得到乳酸菌1488株。经鉴定,它们分别属于:肠膜明串珠菌、类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明串珠菌、小片球菌、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发酵乳杆菌、棒状乳杆菌等。  相似文献   

11.
响应面法优化黑曲霉发酵产葡萄糖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童群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720-3722
[目的]建立黑曲霉发酵产葡萄糖酸的理论预测模型,降低葡萄糖酸的生产成本。[方法]采用响应面法研究pH值、温度、发酵罐转速和葡萄糖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的影响。根据影响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回归方程得最佳发酵条件。[结果]pH值、温度、转速和初始葡萄糖浓度对响应值的影响显著。失拟项的p值为0.052 374,回归方程的R2为95.50%。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吻合极好。在最佳条件(pH值6.0,温度30.7℃,转速267 r/min初始葡萄糖浓度125.2 g/L)下,响应值最大(0.947 38),黑曲霉发酵试验数据稳定,且葡萄糖转化率比原始条件(pH值6.0,温度30℃,转速240 r/min,初始葡萄糖浓度100 g/L)下的高,平均可达93%。[结论]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实际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基本一致,预测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付文杰  张莎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668-5669
[目的]为了获得培养茶新菇的最优碳源、氮源、无机盐配比和最适培养条件。[方法]通过对茶新菇菌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组分中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的种类进行选择性试验分析,寻找茶新菇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合。[结果]单因子试验证明最优碳源为蔗糖、最优氮源为蛋白胨、最优无机盐为KH2PO4;其中碳源浓度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氮源,最小是无机盐,组分配方的最佳组合是:蔗糖3%、蛋白胨1%、KH2PO40.10%,最适培养条件为25℃、转速150 r/min、接种量5%、摇床振荡培养4 d。[结论]在最优组分配比和最适培养条件下,茶薪菇菌丝体生物量最高,该研究为其高效生产提供了定量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产碱性蛋白酶菌株,并优化产酶条件。[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方法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8株产碱性蛋白酶菌株,采用滤纸片法和Folin-酚法测定8个菌株的产酶能力。将具有较强产酶能力的菌株作为目的菌株,研究该菌株产酶能力的影响因素,并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产酶条件。[结果]经过初筛和复筛,从土壤中得到一个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5号),作为目的菌株,其产酶能力为6.00 U/ml,为地衣芽孢杆菌的134.1%,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梭菌。正交试验表明,在pH为11的初始发酵培养基中添加0.3%蔗糖和0.8%蛋白胨,并以105个/ml的接种量接种,目的菌株可得到较好的产酶效果,且蛋白胨对该菌株产酶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为产碱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良  肖勇生  包珍  汤峰  刘媛洁  郭德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73-15876
[目的]应用响应面法优化食尼古丁节杆菌发酵产海藻糖合成酶的工艺。[方法]首先以培养温度、初始pH、摇床转速、接种量、发酵时间为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以摇床转速、接种量和发酵时间为因素,以食尼古丁节杆菌发酵产海藻糖合成酶酶活的变化为响应值进行试验,运用SAS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得出重要因素的最佳水平,从而确定最佳的发酵产酶条件。[结果]经响应面法优化获得食尼古丁节杆菌发酵产海藻糖合成酶的工艺参数为转速172.60 r/min、接种量13.96%、发酵时间55.97 h,在此优化条件下,海藻糖合成酶酶活力达到645.48 U/g。[结论]该研究可为海藻糖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芽孢杆菌SDNY-037的生防效果,增加其单位活菌量。[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对芽孢杆菌SDNY-037的最适发酵培养成分以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适合该菌株生长的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蛋白胨。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时间2 d,初始p H为5,接种量为体积分数的3%,250 m L锥形瓶装液量为120 m L。[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研制安全稳定的生防制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志宏  常景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398-10399
[目的]研究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的莽草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发酵生产D-核糖的发酵条件。[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CB.sems-10为出发菌株,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培养基配方并利用种子罐和发酵罐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中试试验。[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接种量为10%时,D.核糖产率最高;发酵前期的适宜pH值约为7.2,发酵中后期的适宜pH值在偏酸性范围内;37℃下D-核糖的产率最高;摇床转速为170r/min时,D-核糖的产率最高。极差分析表明,各因素对D-核糖产率的影响依次为:酵母粉〉(NH。),SO4〉玉米糖〉Mn-SO4〉玉米浆。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糖20%+酵母粉0.6%+(NH4):SO40.5%+MnSO40.05%,最佳pH值为7.2。枯草芽孢杆菌CB.sems-10的适应能力强,转糖率高,其平均D-核糖产率为108.6mg/L,最高达127.1mg/L。[结论]该研究为利用枯草芽孢杆菌CB.sems.10发酵生产D-核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钩状木霉Th12菌株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钩状木霉Th12菌株最适的液体发酵条件,为研发和开发生物防治木霉制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稀释土壤平板法以及平板对峙法筛选、鉴定出钩状木霉Th12菌株,并考察了碳源、氮源、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pH、接菌量、装瓶量、摇床转速对木霉菌丝产量的影响。[结果]木霉Th12菌株的最适液体发酵条件为以葡萄糖为碳源、以蛋白胨为氮源、发酵温度为25℃、初始pH为6、接菌量为0.8ml、装瓶量为50ml、摇床转速为180r/min的培养液中培养3d,菌丝产量最高。[结论]木霉Th12菌株在最佳液体培养条件中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用于草坪镰孢枯萎病和褐斑病病害防治的菌丝体量。  相似文献   

18.
王伟霞  李福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330-1331,1334
[目的]探讨海洋真菌HZ-01菌株产几丁质酶的培养条件和部分性质。[方法]从海洋环境中筛选出1株几丁质酶高产真菌HZ-01,以该菌株为材料,进行不同碳源、氮源以及温度对菌株发酵产生几丁质酶的影响试验,研究几丁质酶的培养条件。将粗酶液在不同温度下保温60 min后,取样测定几丁质酶活力,分析几丁质酶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结果]海洋真菌HZ-01菌株产几丁质酶的最佳碳源为几丁质,蛋白胨为最佳氮源;以1.0%的几丁质作为碳源,0.1%的蛋白胨作为氮源,温度为30℃时,其产生的几丁质酶活力最高,且随着温度的上升,该酶活力下降;该酶的酸碱稳定性较差,只在pH值6~8具有较高活性。[结论]该研究为规模化生产几丁质酶初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海洋产几丁质酶微生物最佳的发酵组合。[方法]从唐山港曹妃甸港区海泥中分离筛选出2株几丁质酶活性强的菌株,研究不同的培养条件、诱变及组合发酵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结果]通过紫外诱变产生的菌株的透明圈较大,直径在3~4 mm,但数量不多;培养基碳源以胶体几丁质最好,产几丁质酶的最适温度在32℃;pH在7.0~8.0产酶量最高;以蛋白胨和酵母粉为氮源对产酶的效果明显;添加Mn2+的培养基产酶能力最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诱变的菌株组合发酵产酶后,几丁质酶活性显著提高。[结论]在组合发酵中,选取高产酶培养条件、不同来源的菌株混合培养对组合发酵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