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松材线虫病疫木除害的微波设备与技术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快速高效杀灭松材线虫病疫木(简称松疫木)内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和松墨天牛(Monochumus alternatus),用家用机、原木机、板材机3种微波机型开展了疫木除害试验。结果表明:3种微波机均能快速杀灭疫木内的线虫和天牛,最短2min就能100%杀灭疫木内线虫;微波除害难以得到杀灭线虫的松疫木临界温度,松疫木温度≥60、41~59、≤40℃,线虫死亡率分别为88.9%、61.3%、0;微波杀灭线虫与单位质量疫木所受到的微波能量有关,夏季3.5W.min.g-1、冬季9.0W.min.g-1能100%杀灭线虫;杀灭天牛所需能量高于线虫,其中杀灭天牛需能9.76W.min.g-1,杀灭线虫需能8.86W.min.g-1。微波杀灭线虫K与微波处理时间T和微波机功率W呈正比,与疫木质量m和升温Δt呈反比,可用公式K=T.W/(m.Δt)表达;微波处理疫木所需时间T与疫木质量m和升温Δt成正比,与微波功率W成反比,可用公式T=K.Δt.m/W表达。  相似文献   

2.
木霉菌对烟草疫霉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峙培养试验测定木霉菌(Trichodermaspp.)对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var.nicotianae)的抑制作用,筛选出对烟草疫霉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绿色木霉(T.viride)菌株TG050609.平板对峙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该木霉菌对烟草疫霉菌菌落生长的抑制率为29.12%,且能寄生于烟草疫霉;其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和发酵滤液对烟草疫霉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该木霉菌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达到56.53%,优于58%甲霜灵锰锌WP.  相似文献   

3.
松材线虫病疫木进入200米深的煤矿坑道,作坑木使用。试验表明,松褐天牛在35天内死亡,松材线虫三个月内还能分离到,但数量有所减少。200米深矿井内使用是完全安全的。该方法对时间选择性不强,可不分季节使用,有利于各地开展松材线虫病的常年除治。同时解决了煤矿企事业使用坑木的难题和国家投资疫木除治资金紧张的问题。松材线虫病疫木作坑木下矿井安全利用,达到了疫情控制、林农利益、厂家利润三者兼顾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木霉菌T-115D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木霉菌T-115D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拮抗作用和拮抗机制,采用平板对峙培养试验和木霉菌T-115D发酵液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生长的抑制试验,研究木霉菌T-115D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对峙培养结果表明,木霉菌能迅速占领大部分空间,抑制马铃薯早疫病菌的生长,显微镜观察发现,木霉菌菌丝可缠绕和寄生早疫病菌菌丝;木霉菌发酵液对马铃薯早疫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在木霉菌T-115D发酵液稀释3倍后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90.4%,发酵原液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00%,说明木霉菌T-115D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其拮抗机制包括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营养空间竞争和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泡桐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炭化、真空热处理和蒸汽热处理,分析经这3种改性处理后泡桐木防腐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素材相比,经过改性处理的泡桐木耐白腐和褐腐性能均提高,耐褐腐能力提升比例高于耐白腐.随处理温度升高,保温时间增加,木材耐腐性能提高.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与失重率呈显著负相关,加热方法与失重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制造杉木积成材的原料单元——杉木木束的高温对流干燥热质传递模型。建立了模型以纤维饱和点为界的木束内部水分迁移和热量迁移的数学方程。通过杉木木束高温干燥实验对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学模拟结果和试验实际测定结果相吻合,木束温度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97~0.98,木束含水率的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96~0.99。用该模型来模拟木束的高温干燥过程具有较高的精度。图1参9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热压温度、板坯含水率、板坯密度对周期式压机的闭合压力及板坯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板坯密度对快速闭合的周期式热压机的闭合压力有显著影响,而其他两因素影响较小.对板坯1/4厚度层温度达到100℃所需时间的最大影响因素是密度,其次是温度和含水率;而对1/2厚度层温度达到100℃所需时间的最大影响因素是热压温度,其次是含水率和密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人工林落叶松木材为试材、以生物质燃气为木材热处理介质,采用特定的处理装置和一定的处理条件,对照生物质燃气和氮气两种介质,试验分析处理介质对落叶松热处理木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落叶松热处理木材的密度、平衡含水率和尺寸稳定性在两种处理介质中没有显著的变化,说明生物质燃气可以作为热处理木材的介质,并且具有处理成本低、原料来源广泛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压缩和热处理因素对密实化杨木单板的密度、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压缩前单板含水率应低于15%,随着压缩压力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单板的密度逐渐增大,与未处理单板相比,压力为10 MPa时,压缩单板的密度增幅达98.8%,压缩温度140 ℃时密度增加了 81.4%,加压时间对密度有较显著影响,在加压时间8 min时密度达0.748 gcm-3,但随着时间的增加,热解使压缩单板密度有所降低;各压缩因素对20 ℃条件下的厚度回弹率和70 ℃水煮回弹率的影响趋势一致,且回弹率均高于50%,杨木单板最佳的压缩工艺参数为初含水率15%,压缩压力8 MPa,温度140 ℃,时间8 min。热处理使木材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等成分也发生了化学变化,使吸湿性最强的半纤维素热解,含量下降,吸水性羟基数量减少,表现在经热处理后的压缩单板,回弹率明显低于压缩杨木单板,但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压缩杨木单板失重率逐步增加,密度呈下降趋势。为保持压缩单板的密度,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分别不宜超过210 ℃和40 min。图4表1参13  相似文献   

10.
汽蒸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水分的迁移动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汽蒸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水分的迁移动力,在温度为100 和140℃ 下,分别对厚度为2、4、6 cm 的杨木 试件进行汽蒸处理,并对处理前后试件的质量,以及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温度场进行研究;另外,在温度为110℃ 下,对木材内部压力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汽蒸处理后,木材含水率均有所下降,而且处理温度越高,含水率下降 越多;当处理温度为100℃时,含水率下降量为23.0%;当处理温度为140℃时,含水率下降量达到78.27%;木材 内部温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最后趋于稳定,当环境温度为100、140℃ 时,木材内部最高温度分别为92、110 ℃ ;建立了不同处理温度、时间与试件含水率下降量的关系模型,以及木材内部水分减少量的理论模型,所建模型 能够很好地模拟实际汽蒸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环境温湿度及发酵温度对垫料水分蒸发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通过BBD试验设计法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谷壳和发酵床垫料为试验物料,选取发酵时温度、垫料的初含水率、外界环境温度和湿度四个试验因素来研究对垫料水分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时温度、外界环境温度和湿度对发酵床运行过程中水分蒸发量影响显著,当所选物料为谷壳时,垫料的初含水率不显著,当所选物料为发酵床垫料时,垫料的初含水率对发酵床运行过程中水分蒸发量影响显著。且在发酵时温度为70℃,垫料的初含水率为60%,外界环境温度为35℃,外界环境湿度为70%的试验条件下发酵床运行过程中水分蒸发量最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两种物料的水分蒸发量与发酵时温度、垫料的初含水率、外界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四个因素的回归模型。本研究为确定合理加入粪污量,调节水分提供理论基础,及为以后含水率检测传感器的设计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树干径向生长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其径向生长的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丰富南亚热带树木径向生长动态的观测数据,提高全球气候变化下红椎生长的可预测性。【方法】利用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连续记录不同分化等级红椎树干径向生长变化过程,同步监测气象环境因子,分析树干径向生长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年尺度上的红椎树干径向生长月均日变化循环模式均为夏季模式,优势木的径向变化峰值、谷值和振幅明显大于一般木和被压木。红椎树干径向累积生长表现为"S"型曲线。树干径向累积生长量表现为优势木最大(7 138μm),一般木次之(2 466μm),被压木最小(267μm)。径向最大生长速度及其出现时间在不同样树间均存在较大差异,优势木、一般木和被压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最大速度分别为46.14、12.21和1.70μm·d~(-1),分别出现在一年中的第146、163和190天。优势木主要生长时期为一年中的第59~331天,一般木为第73~317天,被压木不存在主要生长时期。Pearson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影响优势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气象环境因子主要有日均相对空气湿度(RH)、日降雨量(P)和深度为20 cm土壤的日均含水率(φ_(s20));影响一般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气象环境因子主要有日均相对空气湿度、日降雨量、深度为20 cm土壤的日均含水率和日均辐射(SR);得出优势木和一般木的树干径向日生长量(SRI)模型分别为SRI=0.955RH+1.909P-418.406φ_(s20)和SRI=-0.002SR+1.101RH+1.139P-579.751φ_(s20),R~2分别为0.525和0.342。【结论】不同分化等级红椎树干径向生长月均日变化循环模式一致,但径向累积生长量、径向最大生长速度及其出现时间、对气象环境因子的响应在不同样树间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木纤维为原料,提取综纤维素;分别以木纤维和综纤维素为前驱体,温度为210~230℃炭化8 h制备水热炭,并使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了水热炭的微观及化学特性,结果表明综纤维素炭化温度低于木纤维。表明综纤维素在没有木质素的屏蔽效应下更易分解和炭化,木质素的去除有利于提高生物质水热炭化效率。  相似文献   

14.
以黑龙江地区胶合木-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砖混结构建筑、普通装配式建筑、框剪结构建筑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3个角度,遴选9个影响因素,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概率犹豫费马(Fermatean)模糊环境下,应用改进的全乘比例多目标优化(MULTIMOORA(IM))方法构建了胶合木-混凝土建筑经济性评价模型;依据采集的已知定量数据和评价信息,采用绍凯(Choquet)积分几何算子聚合各类指标值;利用改进的全乘比例多目标优化方法对评价的建筑进行经济性综合排序,比较不同结构建筑的经济性差异。结果表明:胶合木-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的经济性优于其它结构建筑的经济性;经稳健性检验、有效性检验和比较,验证了构建的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以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木材高温热改性处理,分析加热温度、处理时间对木材吸湿膨胀特性的影响,为人工落叶松热改性木材的高价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温热处理工艺(常压过热蒸汽作为加热介质,热处理温度分别为180℃、200℃,热处理时间分别为2 h、4 h、6 h)对落叶松进行热改性处理。随后,将各类热改性的试件和室干对比试件置于特定温度(60℃)和相对湿度(30%、50%、70%、88%、98%)环境中进行水分平衡处理,待其达到吸湿质量稳定后,测量各类试件的质量及尺寸变化量。研究结果显示:与对比试件相比,经高温热处理的落叶松试件的平衡含水率和弦、径向吸湿膨胀率均呈现降低趋势,在高湿度阶段各变化量的降低趋势更加显著。当试件在温度为60℃、相对湿度为98%的环境中达到吸湿水分平衡状态后,经200℃高温6 h处理后的试件的平衡含水率仅为对比试件的67%;经200℃高温6 h处理后的试件的弦、径向吸湿膨胀率则分别下降了40%、38%。高温热处理过程能够显著减小落叶松试件的弦、径向吸湿膨胀率的差异。从位置1~位置5(边材至心材),热处理材较对照组其弦、径向吸湿膨胀率均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6.
研究松材线虫在其生存环境中的致死温度,为热处理企业的实际生产提供有效的指导。在恒温恒湿箱内放置1台检疫热处理模拟试验测控仪,风速恒定为2.5 m/s,湿度设置为40%、60%,温度设置为46、48、50、52、54、56、58、60、62、64、66℃11个梯度,选用粗细0.1 cm的病木进行试验热处理,处理时间设定为31 min。为验证线虫在实际生存环境与其他环境中的致死温度的不同,增加水浴热处理线虫液试验,验证线虫在非生存环境下热处理的致死温度。湿度40%、病木木心温度达到62℃时,持续加热31 min,线虫死亡率达100%;湿度60%、病木木心温度达到60℃左右时,持续加热31 min,线虫死亡率达100%;水浴热处理线虫液,在水温达43℃,持续加热31 min后,线虫全部死亡。结果表明,在其他环境参数相同时,40%湿度下致死温度高于60%湿度。在相同湿度热处理条件下,线虫的致死率与处理温度呈正相关。当湿度为60%时,病木的处理条件更接近实际大窑热处理情况,木心温度达60℃时,线虫死亡率可达100%;水浴热处理线虫液在43℃时,线虫死亡率达到100%。由于环境湿度过大与实际热处理环境不同而引起了致死温度的变化,不能作为线虫热处理致死温度的参考。环境参数对线虫的致死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检疫热处理中执行国际标准时应考虑环境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泛滥成灾的侵入性水生生物质所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采用亚临界水热降解工艺对新鲜水生生物质进行快速资源化利用研究;试验以水葫芦、水浮莲和花鸟市场的绿色垃圾混合物为研究对象,在3L高温高压反应釜中考察不同的处理温度(150~280℃)和停留时间(0~60min)等水热条件对这2种水生生物质模型物水热资源转化为有机肥料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该工艺可以很好地将水葫芦和混合生物质转化为安全、稳定的有机肥料;处理得到的有机肥料产量随处理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生物质材料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组分随处理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增加而被快速降解转化,但木质素在本研究试验所设置的温度和时间参数内不能被降解;对制成的肥料养分特性分析表明,用水葫芦和混合生物质制成的有机肥料具有较高的腐植酸质量分数(最高分别可达38.29%和41.76%)和氮磷钾总养分质量分数(最低值仍分别可达4.1%和3.0%),是一种良好的生态型有机肥料,具有很好的生态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以温度分别为160、180、200℃,时间为2 h的热处理条件对酸枣木进行热处理。测定其湿胀率及质量损失率,使用GC-MS(气相质谱-色谱联用仪)对实验组、对照组与虫蛀组酸枣木苯-醇抽提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酸枣木由全干至气干的湿胀率呈下降趋势,抗胀缩率呈上升趋势,尺寸稳定性有所提高;酸枣木抽提物质量分数先降低后升高,抽提物成分有较大改变;酸枣木综纤维素的相对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半纤维素的相对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木质素的相对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对粗皮桉Eucalyptus pellita木材采用辐射加热的方式进行真空热处理, 研究处理温度及不同测试位置, 包括板厚、长度及宽度位置因素, 对木材板内单位质量吸热量(Qm)及平均升温速度(VTmean)的影响, 用方差分析判定影响真空热处理过程的主要参数, 以最小显著差法(LSD)多重比较分析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响Qm及VTmean的主要因素为热处理温度及板材厚度, 端距、侧距的影响不大; 随热处理温度升高、板材厚度的增加, Qm及VTmean增大, 当板材厚度差在20 mm以上时, Qm及VTmean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采用真空热处理时需考虑由厚度造成的传热不均问题。若以吸热量衡量热处理效果, 在120~240℃的温度段处理, 可满足较广泛的热处理效果差异需求。  相似文献   

20.
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生防真菌资源。生防菌在宿主根际及其组织中定殖能力的强弱是评价其生防潜力的重要指标。选择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真菌、辣椒及其重要土传病害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三者互作体系,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钩状木霉菌株灌根接种辣椒植株,通过平板拮抗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检测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植株及根际的定殖情况,及其对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根、茎和叶等组织中和辣椒根际土壤中均能够定殖。在辣椒根际土壤中,钩状木霉菌呈动态变化的定殖过程。灌根接种1~25 d,钩状木霉菌定殖量呈缓慢增长,在第33 d,达到最高值(700×107 conidia·g-1),然后逐渐下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变化过程。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根际和植株的定殖过程中,对辣椒疫病具有生物防治作用,防治效果达到5333%。综上,钩状木霉菌能够成为辣椒根际微生态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以有效预防辣椒疫病的发生,研究为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