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大兴安岭根河地区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在1987年、2003年和2015年受到火干扰区域选取中度、重度火干扰样地,并设置未受火干扰的对照样地,运用树轮数据和样地调查数据,分析火干扰下林分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动态。结果表明:3~5 m尺度上不同火干扰强度下林分空间格局存在差异且具有阶段性。中度火干扰的兴安落叶松林,恢复5 a趋向均匀分布,恢复15 a和31 a后呈聚集分布;而重度火干扰的兴安落叶松林,恢复5 a趋向聚集分布,恢复15 a呈随机分布,恢复31 a呈聚集分布。不同树种空间分布格局有所不同,重度火干扰的白桦林,恢复初期由随机分布变为不显著聚集分布,恢复10 a后呈显著聚集分布,恢复31 a后,在3 m以上的尺度上又变为不显著聚集分布甚至趋向随机分布。因此,火干扰样地林分空间格局研究应考虑物种差异以及响应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2.
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以1987年5月森林火灾后的漠河林区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林火强度设置样地,在不同强度火干扰样地内,分别采集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 Kuzen)的树轮样芯,建立树木年轮的宽度年表,分析不同强度的火干扰及气候对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强度火干扰对落叶松径向生长影响程度不同,轻度火干扰样地落叶松生长存在胸径加速生长期,重度火干扰样地落叶松生长存在胸径减速生长期。(2)轻度火干扰样地落叶松年轮宽度与前一年7月份和当年7月份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前一年9、11月份和当年9月份最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重度火干扰落叶松年轮宽度与前一年7月份和当年7月份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3)不同强度的火干扰对年轮宽度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影响不同,重度火干扰样地落叶松年轮宽度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在火干扰前后的变化比轻度火干扰更加明显;该地气温过度升高不利于重度火干扰后落叶松的恢复,而对轻度火干扰后落叶松的径向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1987年"五·六"特大火灾过火区域为研究对象,选择典型火烧和邻近未火烧区域设置调查样地,采用GB/T 26424—201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的火烧强度划分标准,分析不同强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未干扰)林火干扰30 a后的落叶松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林火干扰30 a后,中度林火干扰的落叶松林分径阶结构比其他林火强度样地更为合理;随着林火强度增加,落叶松林分平均碳储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轻度、中度、重度林火干扰比未干扰林分的平均碳储量分别减少了39.63%、72.41%和83.87%,但树干碳储量的比例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而树根碳储量比例有显著下降的趋势,枝叶碳储量的比例则基本不变;中度林火干扰下,落叶松林分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林火干扰强度。经过30 a的自然恢复,落叶松林分径阶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得到显著恢复,但林分碳储量仍未恢复到火烧前的水平,需要采取人工干预来促进林分的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群落演替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由植被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方法,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不同火强度火烧迹地群落演替状况。研究结果显示,重度火干扰后,兴安落叶松林群落演替趋势规律为:杂草丛或灌草丛→白桦山杨混交林→阔叶兴安落叶松林→兴安落叶松林;中度火干扰后,兴安落叶松林的群落演替趋势为:杨桦林或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兴安落叶松林;轻度火干扰后,对兴安落叶松群落的影响较小,不能改变原有的树种组成,林分群落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一些旱生物种与中湿生物种的替代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混交林择伐技术对实现林分可持续经营至关重要。本文对择伐后的落叶松云冷杉林林分直径结构和生长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为科学进行择伐活动和合理调整林木径级株数结构提供参考。方法以落叶松云冷杉近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样地(0%)和轻度(20%)、中度(30%)、强度(40%)择伐样地各4块,利用伐后5~11年的观测结果,比较分析了不同强度择伐对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林分结构及生长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中度、强度择伐后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明显增大,表明择伐为林分中保留木创造养分空间,加速了林分胸径和蓄积的生长进程。伐后5~11年,对照样地和中度择伐样地Weibull分布曲线呈右偏,样地内中小径材居多,且中度择伐样地径级分布宽广;轻度择伐和强度择伐样地呈左偏分布,林分内中大径材较多。对照样地Weibull分布的c值变化不大,择伐样地c值随时间增加而增大,说明择伐去除劣势木,增加林分空间,林分结构得到优化。一定强度的择伐还能降低林分中林木的枯损率,而高强度择伐会增加林木风倒的风险。结论从可持续经营角度看,可根据不同经营目的选择适当的择伐策略。中度择伐后落叶松云冷杉林的林木生长速率明显增大,林分中林木径级较完整,林分结构稳定,林木枯损率减少,有利于林分生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2018年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烧迹地按不同火烧程度设立9个标准样地(30 m×30 m),以样地内760株延迟性死亡兴安落叶松为全部样本,划分为7个径级,分析不同程度火烧迹地不同径级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Kuzen)延迟性死亡特征。将全部样本的80%(610株)作为建模样本,20%(150株)作为检验样本,使用Logistic回归方程对兴安落叶松延迟性死亡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轻度火烧样地中,兴安落叶松延迟性死亡率随着径级的增加而逐级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8.5%、28.5%、17.4%,胸径大于20 cm的树木延迟性死亡率为0;在所有延迟性死亡树木中,胸径小于10 cm的树木占76.8%。中度火烧样地中,兴安落叶松延迟性死亡率随径级的增加也逐级降低,但降低幅度没有轻度火烧样地明显,胸径大于25 cm的树木延迟性死亡率为0;在所有延迟性死亡树木中,胸径6~15 cm的树木占86.8%。重度火烧样地中,兴安落叶松延迟性死亡率明显升高,最低为66.7%,最高为100%,胸径为26~35 cm的树木没有发生延迟性死亡。火烧程度与径级对兴安落叶松延迟性死亡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火烧程度与径级的优势比值分别为3.208和0.725。预测发生延迟性死亡的准确率为71.7%,预测为未发生延迟性死亡的总样本的准确率为60.4%。总样本AU,C值为0.764,说明预测模型准确率较高,拟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基于大兴安岭1.05 hm2兴安落叶松原始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点格局分析法的O-ring统计,分析兴安落叶松原始林不同径阶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探讨形成原因及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分主要由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组成,伴生少量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分整体及3个树种的直径结构呈倒"J"型分布,属增长型种群。林分空间分布格局随空间尺度和林木径级的增大从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兴安落叶松和白桦间的空间关联性为负相关;小径级和大径级林木的种内关联性呈负相关,而中径级与小径级、大径级之间主要表现为不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黑茶山3种不同干扰强度的油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g(r)函数点格局方法,分析不同干扰强度下,油松天然林径级结构和多样性差异,以及优势种群油松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幼树、小树、中树和大树)的空间分布点格局。结果表明:油松径级结构呈单峰型,中径级的林木个体数较多。辛普森多样性和香农-维纳多样性随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0~1 m尺度上,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呈聚集分布,随着种群发育(幼树-小树-中树-大树),油松天然林的空间格局趋于随机分布,这体现了种群的一种生存策略或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不同类型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样地进行每木定位、调查及分析,从林分结构和林分活力2个方面对林分状态进行描述,基于林分状态对不同类型兴安落叶松天然林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杜香-兴安落叶松林(ω=0.295)林分状态与其他2种类型林分比较相对较差,林分水平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林分更新3个指标不合理;草类-兴安落叶松林(ω=0.531)林分状态处于中等水平,树种多样性指标不合理;杜鹃-兴安落叶松林(ω=0.500)林分状态处于中等水平,年龄结构、树种多样性和顶极种竞争3个指标不合理。3种不同类型兴安落叶松林的林分质量高低排序为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鹃-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与以往对这3种林型生产力大小相比较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北坡椴树红松林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关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长白山5.2 hm2椴树红松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基础,研究优势种红松与紫椴的径级结构,运用Ripley's K函数探讨红松和紫椴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及其空间关系。结果表明:①红松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均呈单峰分布,幼树数量较少。②红松和紫椴种群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红松和紫椴幼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小树和大树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但大树的聚集强度小于小树。③红松小树与大树在1 m的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紫椴幼树与小树、幼树与大树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红松小树与紫椴大树、紫椴小树与红松大树在局部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森林生长观测数据通常具有连续重复观测的特点,传统方法会得到有偏的参数估计,为准确预测兴安落叶松林分的生长动态,建立预估精度较高的林分生长收获混合效应模型,以期为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的生长和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第六次至第九次(2003-2018)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筛选出以兴安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样地626块,样木株数60 279株。其中501块样地的47 524株兴安落叶松数据用于构建兴安落叶松的胸高断面积生长预估模型,采用剩余的125块样地的12 755株兴安落叶松数据对构建的模型进行独立检验。结果表明,胸径的倒数(1/DBH)、每公顷株数(NT)、比对象木大的胸高断面积之和(BAL)、坡度和坡向的组合(SLcos)对天然林内兴安落叶松的生长有显著影响。相比于传统的基础模型,考虑样地效应的混合效应模型显著地改善了胸高断面积生长预估模型的表现,决定系数(R2)从0.353 7提高到0.488 6,平均绝对误差(Bias)和均方根误差(RMSE)均显著减少。混合效应模型优于传统的基础模型,模型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人为干扰对川西碧峰峡木荷(Schima superba)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碧峰峡景区周边次生林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碧峰峡木荷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设置12块20m×30m的代表性样地,以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及各林层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为评价指标,对比研究轻(远离核心景区80~120m)、中(距离核心景区40~80m)、重(紧靠核心景区0~40m)3种人为干扰强度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1)木荷次生林群落总的物种数随人为干扰强度增加而减少,重度干扰群落组成比轻度干扰下少了26科42属64种。(2)轻度干扰下,木荷次生林群落乔木个体径级呈倒"J"型分布,个体数呈现低高度级中高度级高高度级分布,群落天然更新能力强;中度干扰下,乔木个体径级呈正态分布,低、中高度级乔木个体数多,群落稳定;重度干扰下,乔木个体径级呈近似正态分布。(3)木荷在不同强度干扰群落中依旧占据优势地位。重度干扰下,大熊猫主食蓉城竹(Phyllostachys bissetii)濒临消失,该灌木层新出现细叶楠(Phoebe hui)、宜昌润楠(Machilus ichangensis)等乡土树种幼苗,草本层遭到严重破坏。(4)随干扰强度的增加,乔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均降低,草本层降幅最大;灌木层各指数值在中度干扰群落中最大,符合中度干扰假说。【结论】重度人为干扰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乡土树种萌发生长,但普遍会引起植物物种多样性消失,群落发展不稳定,不利于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3.
林火对大兴安岭偃松—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兴安岭是我国林火高发区,林火对森林土壤的化学性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探明林火与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关系,本文以我国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火烧时间、不同火烧强度对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时间相同,土壤pH值随火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火烧强度相同,火烧后时间越长,土壤pH值越小,但火烧迹地的土壤pH值大于未火烧的对照组;在相同火烧强度条件下,不同火烧时间(1996、2010年和未火烧)偃松-兴安落叶松林迹地的土壤养分含量不同,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火烧时间相同,不同火烧强度条件下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存在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火烧条件下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并且中度、重度火烧与未火烧之间差异显著(P0.05);未火烧、轻度火烧的土壤全N含量分别与中度、重度火烧相比差异显著(P0.05)。不同火烧时间和火烧强度下土壤pH值、全磷、全钾含量和C/N值差异不显著(P0.05)。火烧后5年(2010年火干扰)、19年(1996年火干扰)后,偃松-兴安落叶松林并未恢复至火烧前生长水平。本研究旨在找到不同火烧时间和火烧强度下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为火烧后大兴安岭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快速有效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方差(v)/均值(m)方法研究乌尔旗汉分布的兴安落叶松群落种群分布格局,采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乌尔旗汉分布的兴安落叶松样地Ⅰ以兴安落叶松为主,有少量白桦和山杨,样地Ⅱ和样地Ⅲ以兴安落叶松为主,有少量白桦;林分密度差异较大:样地Ⅰ(1 740株/hm2)>样地Ⅲ(1 080株/hm2)>样地Ⅱ(910株/hm2).样地Ⅰ和样地Ⅲ的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表现为聚集分布,样地Ⅱ表现为随机分布.样地物种数为:样地Ⅰ (23种)>样地Ⅲ(21种)>样地Ⅱ(19种),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在垂直结构上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除样地Ⅰ与样地Ⅲ的pielou指数(JsW)和样地Ⅲ的Alatalo指数(Ea)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外,其余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金河兴安落叶松典型样地进行调查,分析了兴安落叶松群落树种组成结构,并采用方差(v)/均值(m)方法研究其种群分布格局,选取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指标,揭示其物种多样性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3块样地均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并伴生少量白桦,样地Ⅱ还伴生有少量樟子松。3块样地的林分密度分别为:样地Ⅲ(1 350株/hm~2)样地Ⅱ(1 330株/hm~2)样地Ⅰ(840株/hm~2);(2)样地Ⅰ的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为随机分布,样地Ⅱ和样地Ⅲ均为聚集分布;(3)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D和H′)和丰富度指数(S)均表现为:样地Ⅱ样地Ⅰ样地Ⅲ。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Jsw)和Pielou指数(Jsi)表现为:样地Ⅱ样地Ⅲ样地Ⅰ,Alatalo指数(Ea)为:样地Ⅱ样地Ⅰ样地Ⅲ。在群落垂直结构上,3个样地的丰富度指数(S)及样地Ⅰ、样地Ⅱ的多样性指数(D和H′)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而三个样地的均匀度指数规律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1990—1992年期间对小兴安岭凉水林场天然红松林土壤中木炭、火烧木疤痕和林分组成进行了调查。探讨火干扰对森林形成和演替的生态作用。在不同火干扰年代的林分中,抽样挖掘木炭,测量木炭块的大小和分布深度,记录各林分结构特征和红松更新状况,并根据树木火疤园盘确定火干扰年代。选择了50 hm~2火干扰林分,对火烧疤痕木进行详细调查,并在其中设置样地,调查各样地林分组成和红松径阶结构。结果表明:Ⅰ.不同火干扰年代的林分。土壤中的木炭平均深度与火干扰发生的时间关系密切。Ⅱ.根据50 hm~2火干扰林分中火烧木疤痕的调查,绘制了火行为动态图。火烧方向和火干扰程度与立地条件关系密切。Ⅲ.火干扰并未完全破坏森林,导致林分中不同地点上林分组成和红松径阶结构的差异明显。在火干扰后,整个林分的水平结构是一个由不同树种组成和不同红松径阶结构的树木群团构成的镶嵌体,各树木群团的演替趋势不同。在火干扰较重的地点,阳性阔叶林占优势,在阔叶树下更新着大量的红松小树。在火干扰较轻的地点,耐阴性阔叶树种占优势,并有少量大径阶红松。火干扰轻微的地点,大径阶的红松占优势。  相似文献   

17.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山杨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对照样地、山杨中度死亡样地和山杨重度死亡样地的不同死亡梯度的调查数据,分析山杨死亡后更新情况.结果表明:山杨重度死亡样地的山杨更新密度最大,更新密度为7308.33株/hm2,更新密度分别是山杨中度死亡样地、对照样地的2.55、17.20倍;山杨重度死亡样地更新幼苗(树)平均树高最大,平均树高为3.71 m,更新幼苗(树)平均胸径最大,平均胸径为3.05 cm.山杨重度死亡样地和山杨中度死亡样地与对照样地的更新密度、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差异均显著(P<0.05);更新密度、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与郁闭度和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幼苗枯梢率与郁闭度及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幼苗死亡率及幼树枯梢和死亡率与更新密度和郁闭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体而言,大兴安岭南段山杨林在气候变化的干旱背景下,具有强大的萌蘖更新能力,更新苗在森林死亡后生长良好,幼苗拥有成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采伐迹地主要目的树种的天然更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采伐方式(经营择伐、二次渐伐和皆伐)、林分组成、坡向、坡位、郁闭度、土壤厚度、下木盖度、地被物盖度等条件下样地中主要目的树种的更新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经营择伐林分有效天然更新株数最多,温度和光照条件是决定兴安落叶松更新的重要条件;经营择伐林分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株数主要受林分郁闭度的制约,皆伐和二次渐伐林分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株数主要受地表草本植物的制约;二次渐伐林分不同坡位间不但更新数量存在差异,而且树木的生长状况差异也很大。  相似文献   

19.
山西太岳山油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岳山油松林1.96 hm2的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油松种群的径级结构,应用R ip ley′s K函数探讨了油松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幼树、小树和大树)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结果表明,油松径级结构呈单峰型,中径级的林木个体数较多。油松幼树和小树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大树表现为随机分布,聚集分布格局的形成与油松种子的扩散方式有关。不同生长阶段,种群分布格局不同,随着种群发育(幼树→小树→大树),油松的空间格局趋于随机分布,这体现了种群的一种生存策略或适应机制。种群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关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正关联的空间关系有利于种群对资源的利用,维护种群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20.
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研究了杜香-兴安落叶松林(LLV)、草类-兴安落叶松林(HLV)、柴桦-兴安落叶松林(BLV)、皆伐-兴安落叶松林(CL)、渐伐-兴安落叶松林(SL)、火烧地(LFB)6个样地土壤真菌的数量、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土壤真菌为CL(30.51×104cfu.g-1)>HLV(29.08×104cfu.g-1)>BLV(28.60×104cfu.g-1)>LLV(26.04×104cfu.g-1)>LFB(17.87×104cfu.g-1)>SL(13.39×104cfu.g-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真菌数量呈递减趋势;从兴安落叶松林土壤中共分离到真菌19属,优势菌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头孢属(Cephalosporium)、毛霉属(Mucor);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指数(H)与优势度指数(D)随样地不同而发生变化,以皆伐-兴安落叶松林最大,渐伐-兴安落叶松林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