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山西木耳属物种资源状况。[方法]本文采用基于nrDNA-ITS片段的分子系统学方法对采自山西各地的16份木耳属Auricularia物种样本(野生或栽培)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这16份木耳样本分属于木耳属Auricularia的3个不同物种,即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2份样本,1份野生样本和1份人工种植的白色木耳品种)、黑木耳A. heimuer(12份样本,4份野生样本和8份人工种植的黑木耳样本)和短毛木耳A. villosula(2份样本,均为野生样本)。[结论]这3个物种均为山西省首次记录。此前文献中记录木耳A. auricula、多毛木耳A. polytricha和皱木耳A. delicata在山西本地有分布,但本研究引证的山西样本没有匹配到这3个物种。  相似文献   

2.
黑木耳的种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黑木耳种植栽培是贵州省德江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地方农业通过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了食用菌科学化栽培体系。本文就以德江县黑木耳的种植栽培技术实践经验为主要论述内容,探析当地在黑木耳食用菌产业发展方面的现实态势。黑木耳人工栽植存在袋料栽培与段木栽培两种技术类型,其中段木栽培更加接近于黑木耳的自然野生生长方式,更顺应现代林业发展建设要求,而袋料栽培更加稳定,容易实现高产。贵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营养价值高,被现代营养学家盛赞为"素中之荤"。它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最早的一个食用菌品种。黑木耳人工栽培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起源于我国,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食用菌领域广泛认同"世界黑木耳看中国、中国黑木耳在牡丹江"这句话。201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被国际食用菌学会授予"世界黑木耳之都"称号。为了进一步了解黑龙江省牡丹江黑木耳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本刊记者采访了权威人士。  相似文献   

4.
据对全国20多个省区的黑木耳专业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调查显示,自从2003年秋季各地黑木耳上市以来,价格便随即上涨,而且涨幅较大,居高不下。2004年底.野生黑木耳每千克批发价格上涨至100元,零售价涨至120—140元,而且好货难求。人工栽培的黑木耳每千克批发价涨至40元.零售价涨至50-60元,一些市场已涨至65—70元.涨幅之大。历年罕见。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木耳属野生菌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木耳属菌株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菌丝生长期间木质素酶的活力较高,纤维素酶活力较低;原基期木质素酶活力下降,而纤维素酶活力增加.木耳属野生菌株在栽培期间检测到的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与黑木耳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农技服务》2019,(3):16-19
<正>木耳是我国食用菌中产量排第二的菌类,约占食用菌总产量的17%。我国人工栽培的木耳分为黑木耳和毛木耳(图1),其中毛木耳又根据绒毛的颜色分为黄背木耳和白背木耳。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培育出白色玉木耳,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培育出糯木耳。我国生产量最大的是黑木耳,2017年总产量为638.84万吨,其中黑龙江省2017年产量达到333.54万吨,占我国总产量的52.  相似文献   

7.
黑木耳由开始的椴木栽培已发展到袋料栽培。袋料栽培通常采用遮阳挂袋栽培或阴棚搭架栽培,而全光地摆栽培黑木耳技术是袋料栽培方式的一种创新,模拟野生黑木耳的生态条件来满足黑木耳生长发育过程对温度、湿度、阳光、空气等的要求。由于野外阳光(紫外线)照射且通风好,可杀灭杂  相似文献   

8.
木耳仿野生栽培就是将人工培植的木耳栽培袋,人为地放在野外自然生长。这就要求木耳袋摆放在野外的林冠下,减少人为干预,而且要求具有野生木耳产量大、品质好的特点。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位于吉林省长白山林区的广大木耳栽培户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发明了木耳仿野生栽培技术,即大袋多眼木耳的林下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具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9.
木耳既可野生又可人工培植,子实体呈耳状、叶状或杯状,薄边缘波浪状,宽3~10厘米,厚2毫米左右,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呈胶质状,薄而有弹性,湿润时半透明,干燥时收缩变为脆硬的角质近似革质。我国木耳质量好,产量高,是人们喜欢的菌类之一,也是餐桌上的常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木耳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野生木耳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量,所以大量人工栽培的木耳涌现市场,同时人们对木耳的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农户也更加关注如何可以栽培出高产、优质的木耳。本文总结了木耳栽培技术,为农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传统的食用菌品种,黑木耳一直被国人视为保健食品,有的行业如矿山、纺织、教师等,还作为必须食用的食品,足见木耳在人们心日中的位置了。经过2004年前后3年的市场低位震荡,2006年上半年的黑木耳价格达到高峰,批发价一般在50元/千克,质量高者达到6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1.
<正> 夏县木耳资源丰富,是山西省黑木耳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为了选育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栽培的黑木耳优良品种,提高段木生产黑木耳的产量,我们于1985年开始进行品比试验,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选择6种栽培基质的野生黑木耳、地栽黑木耳、林下地栽黑木耳、棚栽黑木耳共31个黑木耳样品,分析培养基质和栽培方式对黑木耳品质的影响、黑木耳品质特性和感官评价的相关性、黑木耳质构与感官舒适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替代料基质提高了黑木耳复水率和感官得分;感官得分较高的黑木耳硬度、胶黏性、咀嚼性较低,并且与感官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可用量化不同替代料基质培养黑木耳的感官舒适度;传统栽培方式培养的黑木耳复水率高于野生黑木耳,但感官得分与品质特性相关性不高,这种结果是环境差异和人为管理措施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黑木耳的形态、色泽、根部结构、重量、膨胀系数、适口性、质地、耐水性、水溶性、细碎程度、营养成分等方面介绍了野生黑木耳与栽培黑木耳的区别,以期为广大消费者在购买黑木耳时提供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4.
5个野生木耳属菌株的ITS PCR-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TS PCR-RFLP方法对5个野生木耳属菌株进行分析,并以7个黑木耳栽培菌株和1个毛木耳菌株为参照.通过6个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共获得20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DNA条带,使用NTSYSpc2.1生物软件对DNA条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3个木耳属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500~1.000,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较大;13个供试菌株在相似系数为0.547时聚在一起,在0.721时聚为3个类群;实验结果支持Auhm、Au5931和Au59641为黑木耳属菌株;Audx菌株鉴定为毛木耳属菌株.研究结果表明ITS PCR-RFLP技术可为区别黑木耳和毛木耳菌株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黑木耳是我国主要食用菌之一,是我国名贵的土特产品和传统出口产品,产量和质量均占世界首位。人工栽培栽培黑木耳可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对黑木耳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耳场设置、耳棒制作与排场、接种培养、出耳期管理、采收加工等栽培技术环节进行探究总结,为提高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品质与产量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东部高寒山区历来以气候寒冷、积温少、无霜期短而被列为优质食用、酿酒等葡萄栽培的禁区。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推广,葡萄栽培已从单一的黑莲籽扩大到双优、双红等一批高产、优质品种。葡萄架下套袋种植黑木耳可以充分利用闲置土地;一方面利用葡萄遮阳为黑木耳提供荫蔽条件和流通的空气。另一方面生产的废料还田,为葡萄提供了良好的有机肥。两者组合栽培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清水县露天栽培木耳品种杂乱、栽培技术不规范、产量和品质不高等问题,本研究开展了黑木耳引种试验,对不同黑木耳品种打孔时间、打孔数量和摆放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合清水县露地栽培的黑木耳品种为青优,清水县地栽木耳最适宜打孔时间为4月下旬,每棒最优打孔数量为234~252孔,最优摆放密度为12万~15万棒/hm2。本研究为清水县木耳优质栽培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素有“山中珍肴”美称的黑木耳,自1999至今,价格一路上扬,而且涨幅较大,野生木耳由80元/公斤上涨至100元/公斤,涨幅为25%;人工种植黑木耳由50元/公斤上涨至70元/公斤,涨幅为40%,并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9.
名贵羊肚菌 栽培更讲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羊肚菌是珍稀名贵食用菌,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产品之分。野生品生长在森林之中,全国每年仅产10多吨,而全国每年人工栽培的生产量也仅300吨左右。但是,全球羊肚菌总需求量预计超过了10万吨。目前,野生羊肚菌奇货可居,而人工栽培新鲜的羊肚菌收购价也达120元/千克,经烘干处理后,每千克干品价格1100元以上,9千克鲜品可得1千克干品。我国的羊肚菌主要销往法国等西欧国家,价格高达1800~2000元/千克。因此,只要巧妙栽培并把握上市  相似文献   

20.
素有"山中珍肴"美称的黑木耳,自去年至今,价格一路上扬,而且涨幅较大,野生木耳由80元/公斤上涨至100元/公斤,涨幅为25%;人工种植黑木耳由50元/公斤上涨至70元/公斤,涨幅为40%,并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