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汉代诗歌长于抒写悲情.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分类:一悲人生无常,二悲怀才不遇,三悲离别远行,四悲女子见弃.诗人将悲情寄托在丰富的意象之中,形成了汉代诗歌的独特风格,也为后世诗歌意象的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2.
<再别康桥>作为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将诗人离别的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优美、宁静的风景融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这种独特诗境的形成原因之一在于徐志摩对离别诗意象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晚清苏州诗人屠苏,著有《小草庵诗抄》存诗71首。他用澹雅的语言和写真的创作态度摹写出一幅风致澹远的诗歌图景,并在诗中记录下穷困生活中节衣缩食蓄养鹤的全过程。他这种爱鹤情结,折射出末世文人身心无所寄托的真实心境,“鹤”养鹤正是他心灵寄托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王立霞 《农业考古》2022,(4):239-24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是个充满神奇与想象色彩的意象。江西鹤文化的兴起有着久远的历史。在传统社会,鹤文化在江西极为兴盛并广为传播,鹤的文化意蕴不仅彰显于江西的地名、传说故事之中,也深深融入江西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江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鹤文化既依存于江西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又交融于江西儒释道并存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有些诗歌中的"桑麻"指桑树、麻或泛指农作物,有些则指农事,其指涉多与典故相关,有些可具植物与相关典故双重意义。植物特性或种植习俗及诗人创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诗歌中"桑麻"的运用。相较两晋南北朝时期,唐宋诗对于"桑麻"的美感与文化意蕴有进一步开拓。有些诗写出了"桑麻"的生机,有些诗善于营造关于"桑麻"的视觉美,一些宋诗对于"桑麻"的书写则更细致。从唐至宋,诗歌中与"桑麻"相关的典故更加丰富。作为植物入诗,"桑麻"不仅是农作物,也可映衬不同环境,即得意趣。从用典角度而言,"桑麻"有横亘千载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船与人们密不可分。由于船的用途以及赋予的它的独特的品质,使它成为了表达人类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唐代的诗歌之中,船是表达感情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船具有漂泊、别离、自由和归隐等诸多的蕴意,这些意象往往与诗人的精神和情感桴鼓相应。船除了作为表达人类感情的一种载体以外,也是作为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象,在表达诗人感情的同时,也将人们的审美境界拔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7.
冯文开 《农业考古》2004,(2):231-234
北宋时期茶文化相当繁荣,不仅士人茶文化和宫廷茶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市民茶文化也逐渐兴起。他们对茶的使用价值以及审美意识的差异,形成了五彩绚丽的茶文化,而其中文人阶层的茶诗和饮茶最能体现宋代的茶文化精神。他们以茶入诗打破了唐代诗人以自然意象为题材的圈囿,在此基础上咏茶诗大量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典诗歌不喜浅露,讲究含蓄,每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歌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寄托着特定的情感,能渲染特定的气氛。"鸿雁"是我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不喜浅露,讲究含蓄,每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歌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寄托着特定的情感,能渲染特定的气氛。"鸿雁"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很特别的文学意象,它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固定的抒情象征体系,对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阮籍和嵇康诗歌中鸟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籍和嵇康诗歌中有许多鸟的意象,不仅数量大、种类繁多,而且内涵丰富。二人的诗歌中,鸟的意象的运用有很多不同,诗歌中塑造的形象和蕴藏的内涵也有不同点。这些不同是由于诗人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不同而造成的。阮籍和嵇康对鸟这个意象的不同的创造丰富了鸟这个意象的内涵,这正是诗歌文人化在正始时期的具体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璀璨的明珠,《蒹葭》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朽的名篇,也是《诗经》中被称为"最的风人深至"的佳作,以《蒹葭》为例从意境之美、距离之美、朦胧之美、悲情之美、哲理之美五个方面解析中国古典诗歌之美,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解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麦成 《河南农业》2007,(18):60-61
诗歌意境是诗歌中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五结合“即结合时代背景和作品风格,把握意境:结合关键词,揣摩意境;结合人生体验,领会意境;结合意象,品味意境;结合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悟意境。“五结合“是鉴赏学习古代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对学生视为拦路虎的诗歌意境学习,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昌耀是二十世纪中国诗坛一位重要的诗人,在经历过一场人生的浩劫之后,作为“归来”的诗人,昌耀的诗歌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他历经沧桑之后沉重的生命体验,而且在诗歌的创作中保持了自己观察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和审美自觉。本文旨在从史的角度来研究昌耀八十年代初期的诗歌创作,昌耀诗歌中对人类命运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使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生命本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王维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云”意象,或用“云”来衬托周围景物之高远,仙气霞举;或用“云”来抒写性情,情景交融;或用画笔摹“云”,抒写山水之乐;或用“云”入禅理,寄托遥深。这些“云”意象虽变化无穷,但是都与王维清秀淡远的整体风格相契合,如“水中着盐”般服务于王维诗歌的空灵境界,使诗歌蕴含了无尽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格雷的诗歌《沧桑世事中的欢乐颂》虽是一首未完成作品,但因其语言流畅、意象生动、意境深远被选入著名诗歌选本《英诗金库》,广为流传。本文试用诗歌意境理论分析该诗呈现的物境、情境、理境及境外之境等,深入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意象与诗人情感的完美交融以及诗歌对读者的兴发力量。全诗意境悠远,如清泉自然流淌,暗扣主题,描述了一种普世的情怀:虽世事沧桑,但欢乐常在,且一切都是自然兴歇运化。  相似文献   

16.
诗画空间的"桃花源"意象形成于文图语言对渔人经历的事件叙事。渔人在事件里经历的桃花溪、桃花源等多个地点被文图语言空间化,因此文图空间中渔人经历的事件不只是一连串的事实,还包括一个个画面空间。文图语言对事象的叙事创立起诗画空间的整体结构,文图语言对物象选择和组合"铺陈"出诗画的多维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在合乎渔人经历发展和"桃花源"意象形成的空间秩序中呈现出世外桃源的形象与天地人伦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7.
谢文柏 《农业考古》2005,(2):142-144
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统一、文明的国家。唐代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奔腾长河中也是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她代表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正如清末学者王国维评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而与诗歌同属文化之列的茶文化.也在唐代勃兴。茶文化的兴起,自然与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和朝野臣民的参与有关。其实,诗歌也是茶文化的载体,他们之问相互映衬,以诗歌来表达茶文化的盛行,而茶文化为诗歌助兴。尤其到了中、晚唐时期,茶文化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创作了他的第一批诗歌,他还以剑桥自然物景为题材创作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他的剑桥诗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歌唱诗人的创造、爱欲,抒发政治理想;写剑桥自然美景的诗有田园牧歌风,表达了对剑桥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再别康桥》之美,在于它精炼、提纯、节制的功夫,以及异国情调与古典意境的完美统一。徐志摩为了刻意追求古典意境,甚至不惜在意象的选用上作伪。剑桥把徐志摩培养成一位杰出的诗人,也让他写了自己最好的诗。  相似文献   

19.
《感悟中的火花》是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短诗佳作。本文通过对该诗歌的语言变异,语言的过分规则和意象的分析,揭示诗中具有"前景化"的语言现象,并诠释评价了这些语言现象是如何表现和深化诗歌主题的,从而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效果。  相似文献   

20.
鲍照现存作品中有一类迥异于其主体风格的"异格"之作,即表现隐逸、游仙情怀,流露出道教思想倾向的涉道诗文,这类作品在既往研究中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从这些诗歌的词句及内容看,鲍照对道教典故及相关语汇十分熟悉,并在诗歌中着意塑造崇道、好仙、"慕隐"的形象。鲍照涉道诗文实与刘宋文学"在上者之提倡"的特质以及鲍照"侍从文人"的身份密不可分,刘宋上层阶级的文学、宗教活动影响了鲍照的创作,鲍照或也有意于诗中进行"政治性"表演。滨海地域的天师道传播也影响到鲍照涉道诗文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