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宁夏设施辣椒上西花蓟马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设施蔬菜大棚内的盆栽辣椒上接虫,对西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及成虫寿命进行了统计分析。西花蓟马各虫态发育历期研究结果表明,卵期4.96 d,1龄若虫2.78 d,2龄若虫3.41 d,"蛹"期3.76d,成虫产卵前期3.15 d,产卵期17 d,世代周期18.06 d。各虫态存活率统计结果表明,1龄若虫53.72%,2龄若虫69.70%,"蛹"为71.43%,世代存活率为26.74%;成虫寿命27.35 d,每雌产卵量为46.32粒。根据该研究结果及宁夏气象条件,理论上可预测西花蓟马在宁夏设施蔬菜中年发生15~18代,下代发生量可为本代雌虫数量的12倍左右,为准确预测宁夏设施蔬菜中西花蓟马的发生趋势并及时做好有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益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能捕食多种害虫。为探究不同湿度对益蝽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于室内测定了相对湿度10%、30%、50%、70%和90%条件下,益蝽卵发育历期、孵化率,各龄若虫发育历期、体质量及存活率,雌成虫寿命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对湿度70%相比,相对湿度10%对低龄若虫的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而相对湿度90%影响相对较小。相对湿度10%下卵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孵化率显著降低;若虫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存活率显著降低、体质量有显著变化;雌成虫寿命显著缩短。相对湿度10%对益蝽的影响随龄期增加逐渐减小,相对湿度90%只对成虫体质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恒温和波动温度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蠋蝽(Arma chinensis)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研究大多是在恒温下进行的,然而蠋蝽在自然界中接触的不是恒温而是昼夜波动的温度.本文旨在比较恒温与昼夜波动温度下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参数,为规模化生产、释放提供技术支撑.分别在恒温(25±1℃)和均温相同的昼夜波动温度(20~32℃)条件下饲养蠋蝽,统计恒温与波动温度下蠋蝽各龄段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率数据,并用SPSS软件比较2种温度间差异,用EXCEL软件进行各龄期死亡率统计.结果表明:①在波动温度下饲养蠋蝽若虫,其1龄、4龄、5龄的龄期较恒温下分别延长0.49d,1.68d和1.88d,卵至成虫历期波动温度较恒温长3.98d.②波动温度下若虫阶段的存活率为63%,低于恒温下的71%,且波动温度下蠋蝽若虫各龄期死亡率均高于恒温下的死亡率.③波动温度下蠋蝽产卵前期较恒温长;恒温蠋蝽单雌产卵量为267.76粒,明显高于波动温度的106.72粒,存在显著差异.④2种温度条件下雌性蠋蝽成虫寿命均略长于雄性蠋蝽寿命.综上所述,恒温与波动温度下蠋蝽若虫生长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生殖力存在显著差异.恒温条件更适合于蠋蝽的扩繁,但依据恒温下生命参数进行田间释放可能会影响对防控效果的预判.  相似文献   

4.
榕树粉蚧是一种重要的入侵害虫,对果蔬和园林植物存在巨大的潜在威胁。为满足开展检疫处理、防控、生物学和生理学等研究的需要,本研究以南瓜为饲养材料,在室温条件下(26±1℃,RH 65%±5%)观察榕树粉蚧的生物学特性与发育历期。结果表明,榕树粉蚧具有典型的雌雄二型现象。雄虫主要经历卵、12龄若虫、预蛹、蛹、雄成虫阶段;雌虫经历卵、13龄若虫、雌成虫(产卵前期、产卵期)阶段,其发育历期(mean±SE)分别为8.51±0.03 d、9.79±0.09 d、7.46±0.10 d、6.52±0.11 d、12.13±0.11 d、8.16±0.11 d,世代发育历期54.4±0.25 d。雌成虫产卵量483651粒,平均550.87±51.07粒,卵期711 d,孵化率95.19%±0.75%。该研究结果表明榕树粉蚧繁殖能力强,应高度重视其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取食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和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对红星盘瓢虫Phrynocaria congener(Billberg)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不同虫态的烟粉虱时,红星盘瓢虫从卵到成虫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取食不同虫态的桃蚜时,红星盘瓢虫一、三和四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和四龄幼虫的成活率差异显著。分别取食烟粉虱的混合种群(卵、各龄若虫和蛹)和桃蚜的混合种群(卵和各龄若虫)时,瓢虫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差异显著,分别为13.3d和15.7d、81.1%和70.0%。红星盘瓢虫取食烟粉虱和桃蚜的产卵前期差异不显著;但成虫寿命和平均单雌产卵量差异显著,分别为64.6d和86.0d、389.4粒和960.4粒。红星盘瓢虫捕食烟粉虱和桃蚜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967和0.0964;净增殖率(R0)分别为118.7573和355.3586;世代平均历期(T)分别为49.4d和60.9d;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1015和1.1012。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温度对益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在室内设置18?20?22?25℃和28℃温度条件, 开展了以草地贪夜蛾为食物的益蝽若虫存活率?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8~28℃范围内, 益蝽若虫在25℃条件下存活率最高(92.20%), 生长速度最快, 18℃下存活率最低(49.60%)?28℃条件下, 卵发育历期为5.5 d, 而18℃条件下, 卵发育历期为15.5 d?18℃条件下, 益蝽从卵发育至成虫需要85.0 d, 而在28℃条件下, 益蝽卵发育至成虫只需要29.8 d?22~28℃为益蝽适生温区, 在18~28℃条件下, 益蝽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8~28℃内, 益蝽各个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符合线性函数模型?益蝽卵?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20℃和13.13℃, 有效积温分别为74.90日·度和427.57日·度?在18?20?22?25?28℃条件下, 雄虫和雌虫的寿命分别为10.0 d和12.8 d?27.2 d和31.8 d?41.8 d和56.8 d?35.2 d和50.0 d?28.8 d和31.8 d?其中在22℃条件下, 雄虫和雌虫寿命最长, 分别为41.8 d和56.8 d?该研究结果为益蝽的生长发育和群体饲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芳  徐建 《植物保护》2014,40(6):82-86
研究了B隐种烟粉虱为害的棉株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甜菜夜蛾为害的棉株对B隐种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被40头/株初孵的烟粉虱1龄若虫取食6 d后的棉株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相对生长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P<0. 05), 而分别被50头/株和200头/株烟粉虱初孵若虫取食至3龄时的棉株对后继取食的甜菜夜蛾幼虫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 始终被2头/株甜菜夜蛾3龄幼虫为害的棉株上的烟粉虱3龄龄期、4龄龄期及1龄至成虫总历期显著延长(P<0.05), 且被害棉株对烟粉虱产卵量有极显著的影响, 而对棉株上烟粉虱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 但各龄期存活率都稍降低。  相似文献   

8.
茶扁叶蝉Chanohirata theae(Matsumura)近年来在贵州部分茶园中偶有发生甚或暴发成灾,为了解这一害虫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对其形态特征、生活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茶扁叶蝉在贵州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发生于4月上旬至9月下旬,第二代发生于7月中旬至翌年5月中旬;若虫共5龄,以5龄若虫在茶树中下部叶片上越冬;发育历期受温度影响明显,温度越高发育速率越快,第一代卵期(23.42d)明显长于第二代(15.73d),相反,第一代若虫历期(56.33d)明显短于第二代(218.28d);成、若虫均喜静伏于叶片正面取食,交配多于白天进行,雌成虫一般由叶片正面将卵产入叶肉组织内;成虫具较强的趋光、趋黄的特性。建议于成虫盛期悬挂黄板或开灯诱杀,于若虫1~2龄盛期施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山东危害忍冬新纪录种——忍冬皱背蚜(Trichosiphonaphis lonicerae Uye)在19、22、25、28℃和31℃5个恒定温度下,1~4龄若虫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产仔历期和产仔量。结果表明,在19~31℃温度范围内,忍冬皱背蚜各龄期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产仔历期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25℃时产仔量最大,平均单头雌虫产33.03头若蚜;忍冬皱背蚜1~4龄若虫、全若虫期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28、15.99、13.36、12.95、14.66℃,有效积温分别为26.43、23.15、30.18、27.81、127.12 d·℃。建立的发育起点温度和发育速率的相关式拟合度较高。本研究结果可为忍冬皱背蚜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观察含有不同抗虫基因的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孟加拉型、九龙江型若虫发育历期、存活、翅型分化的影响表明 :生物型Ⅱ若虫在抗虫品种Ptb33上无法羽化 ,在抗虫品种RathuHeenati上若虫发育历期最长 ,在抗虫品种ASD7、Babawee上和在感虫品种TN1、Mudgo上差异不显著 ;孟加拉型若虫发育历期在Ptb33上最长 ,在TN1、Mudgo和ASD7上最短 ;九龙江型若虫历期在Ptb33上最长 ,分别比TN1、Mudgo、ASD7、RathuHeenati和Babawee多 11.82、10.41、10.87、74.6、92.9d。生物型Ⅱ在抗虫品种上若虫存活率明显下降 ;孟加拉型除Babawee外 ,在RathuHeenati、Ptb33上若虫存活率很低 ,分别为 14 %和 4% ;九龙江型若虫在Ptb33上的存活率为 8% ,在RathuHeenati上的存活率为 28% ,在其余感虫品种上的存活率均达 52%以上。不同生物型在不同抗感品种上的短翅率均很高 ,受品种抗感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为解析西藏飞蝗对青藏高原干燥低氧环境的呼吸适应机制,本研究比较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discontinuous gas exchange,DGC)呼吸模式下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与东亚飞蝗L.m.manilensis的呼吸特征参数。结果表明:西藏飞蝗和东亚飞蝗4、5龄蝗蝻及雄成虫均采用DGC呼吸模式,且雄成虫呼吸速率的峰值和周期比其4、5龄蝗蝻更稳定;西藏飞蝗4龄蝗蝻DGC历时为13.75 min,显著高于东亚飞蝗的6.46 min,而其5龄蝗蝻和雄成虫DGC历时分别为7.46 min和8.53 min,显著低于东亚飞蝗的15.70 min和14.44 min;西藏飞蝗4、5龄蝗蝻的暴发间期历时所占比例分别为7.40%和26.70%,显著低于东亚飞蝗4、5龄蝗蝻(分别为22.20%和67.20%),其雄成虫暴发间期历时所占比例为79.20%,显著高于东亚飞蝗雄成虫的53.60%;西藏飞蝗4、5龄蝗蝻和雄成虫代谢率分别为3.92、3.81和2.90 W/kg,与东亚飞蝗4、5龄蝗蝻和雄成虫差异不显著(分别为4.27、3.45和3.07 W/kg)。西藏飞蝗分布于低氧高海拔青藏高原,其DGC历时和暴发间期历时所占比例异于东亚飞蝗,表明DGC呼吸模式与其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在蓝莓园进行病样采集时,发现一种蓝莓茎部病害,病斑呈红褐色,溃疡状,长椭圆形。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对病枝进行组织分离,经单孢纯化后得到菌落形态一致的7株致病菌,对供试菌株的ITS与EF1-α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与Diaporthe phaseolorum处于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该病原菌为Diaporthe phaseolorum。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本文首次报道Diaporthe phaseolorum引起蓝莓茎溃疡病。  相似文献   

13.
扶桑绵粉蚧辐照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求扶桑绵粉蚧有效除害处理方法,本文测定了γ-射线不同辐照剂量对该虫发育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各虫龄继续发育的比例明显降低;相同剂量水平下,各虫龄对辐照的耐受性随虫龄增大而增强,以3龄若虫和成虫的耐受性最强;大规模辐照测定表明,采用130Gy可有效阻止3龄若虫和雌成虫后代的发育繁殖。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的生物防治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龟纹瓢虫1~4龄幼虫和成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反应以及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龟纹瓢虫1~4龄幼虫和成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型功能反应类型,其各虫态龟纹瓢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313、0.610、0.234、0.585和0.675,处理时间分别为0.088、0.077、0.013、0.008和0.016 d,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的捕食能力最大,为73.125,龟纹瓢虫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次之,捕食能力分别为42.188、18.000、7.922和3.557。各虫态龟纹瓢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的搜寻效应随柑橘木虱5龄若虫密度升高而下降;在柑橘木虱5龄若虫密度一定的条件下,各虫态龟纹瓢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的捕食率随自身密度升高而下降,其自身密度干扰方程为E=0.421P-0.52;当柑橘木虱5龄若虫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 4龄若虫2种猎物共存时,龟纹瓢虫成虫对其食物选择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龟纹瓢虫成虫对这2种猎物无捕食偏好性。表明龟纹瓢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有较强的防控潜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5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1龄若虫的致病力,获得3株毒力较高的菌株:TL.7、sz.15和RSB,在1×10^8孢子.mL^-1浓度下的西花蓟马l龄若虫死亡率分别为90.8%、92.5%和100%;结合测定的致死时间与致死浓度,得出菌株RSB为最优菌株(LT50为2.383d,LC50为1.53X10’孢子.mL^-1)。以西花蓟马1龄若虫为猎物,测定菌株RSB对其天敌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barkeri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菌株RSB(1×10’孢子.mL^-1)处理的巴氏钝绥螨可发育为成螨;发育历期、雌成螨寿命和平均每雌每天产卵量分别为5.9d、33.850d和1.78粒,与对照均差异不显著,说明西花蓟马的高效白僵菌菌株RSB对其天敌巴氏钝绥螨不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文结果表明白僵菌可在田间与巴氏钝绥螨协同控制重大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生物测定比较了9种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4龄蝗蝻的杀虫活性,其中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菌株(以下简称Xn HB310)对4龄蝗蝻的活性最高;采用浸叶法进一步测定了Xn HB310菌液对不同虫态的东亚飞蝗的毒力。结果表明:在饲喂96 h 后,Xn HB310菌液对2龄蝗蝻、4龄蝗蝻和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97×105、4.90×105和6.24×105 CFU/mL,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51.48、52.59和64.34 h。研究还发现该菌株对东亚飞蝗具有明显的拒食活性,处理48 h 后Xn HB310菌液对2龄蝗蝻、4龄蝗蝻和成虫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1.15×105、2.36×105和3.16×105 CFU/mL。通过点滴或剪除东亚飞蝗成虫感觉器官的方法,证实了Xn HB310菌液对东亚飞蝗产生拒食作用的器官是下颚须和下唇须,剪除下颚须和下唇须及两者均剪除的拒食率分别为37.36%、51.28%和100%。研究结果表明,嗜线虫致病杆菌Xn HB310菌液对东亚飞蝗的杀虫速度快且活性高,具有开发为防治东亚飞蝗杀虫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昆虫的弱化作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感染2龄幼虫,感染3d,幼虫体长和体重明显小于对照幼虫。病毒感染4龄幼虫,残留活虫幼虫历期延长,但取食量减少37.52%。病毒感染5龄幼虫,感染幼虫蜕皮时间延迟18h,幼虫历期延长2d。幼虫血淋巴蛋白电泳结果表明,幼虫蜕皮时间延迟主要原因是蜕皮过程延长。病毒感染5龄初幼虫,残留活虫蛹重减轻14.19%,成虫产卵量减少20.58%。结果表明,HaN-PV感染棉铃虫幼  相似文献   

18.
枸杞木虱啮小蜂(Tamarixia lyciumiYang)(新种)是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YangLi)若虫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第1~3日龄的木虱啮小蜂寄生寄主的能力较强。最喜寄生枸杞木虱4龄若虫,其次为5龄和3龄若虫。1头蜂一般一次只产1粒卵,寄生1头寄主,对已被寄生的寄主具有明显的辨别能力。在试验条件下,不能在沙枣木虱和柽柳木虱等其他寄主上产卵寄生,只寄生于枸杞木虱。对不同龄期(3、4、5龄)枸杞木虱若虫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相同寄主密度下,4龄时寄生数量最大,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0.560 9N/(1+0.027 1N)。枸杞木虱啮小蜂具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随自身密度(P)的增加,对枸杞木虱4龄若虫的发现域(a)随之降低,用Hassell-Varley模型拟合为:a=0.122 2P-0.464 1。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 Labidura riparia 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捕食棉铃虫完整的蛹体, 但对棉铃虫幼虫和成虫都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 雌性溪岸蠼螋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最大, 为(31.3±1.1)头。1龄溪岸蠼螋若虫也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为(1.7±0.7)头。不同龄期的溪岸蠼螋对相同龄期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增加而增大。对1~3龄棉铃虫幼虫,溪岸蠼螋雌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溪岸蠼螋雄成虫,再次是溪岸蠼螋5龄若虫。但是,对棉铃虫4~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溪岸蠼螋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捕食选择试验表明:溪岸蠼螋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1~4龄幼虫均表现正喜好性, 对5~6龄棉铃虫幼虫和雌雄成虫表现负喜好性。  相似文献   

20.
核桃全斑蚜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核桃树上的新害虫,为明确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控害潜能,室内研究了不同龄期异色瓢虫对不同密度核桃全斑蚜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不同龄期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日最大理论捕食量由大到小依次为4龄幼虫、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和1龄幼虫; 4龄幼虫对核桃全斑蚜的瞬间攻击率最强,处理时间最短。异色瓢虫的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4龄幼虫寻找效应最强。即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