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阔叶次生林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恢复和发展天然阔叶林的重要更新方式,具有投入少、恢复快、收益大和易于实施等特点.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阔叶次生林与人工营造杉木林样地比较结果表明,在同一立地条件下,同龄阔叶树的树种种类、郁闭度、生物多样性、高径比等各项生长指标均高于人工杉木林.文中阐述了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中的抚育间伐、林分改造、封山育林和封禁保护、补植等具体措施,并提出保护现有阔叶林,实施人工促进阔叶林天然更新,扩大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比重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将乐县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进行天然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人工营造杉木林等3种更新方式的林分恢复调查,比较探讨其生长量、生物量及物种丰富度,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分生长、林下植物发育及林分物种丰富度影响较大,采用天然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的阔叶树林分树种多样,结构稳定,生长良好,是保护和发展阔叶林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依据收集于福建省天然阔叶林主要分布区的林分标准地资料,对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的树高与胸径、枝下高与胸径、寇幅与胸径、树高与枝下高、冠幅与树高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其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几个测树因子的生长规律,为天然阔叶林经营、林地生产力评价、森林收获预估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天然阔叶林和人工阔叶林及短周期食用菌原料林混交、生长情况调查分析 ,并结合阔叶树混交林营造的成功经验 ,对人工食用菌原料林树种选择、良种壮苗、混交、造林密度及种植点配置、定向培育、施肥、栽植和幼林抚育、更新等丰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次生阔叶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分组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南方林区的采伐迹地大都采用人工造林方式更新 ,砍阔造针是营造杉木马尾松等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方法。随着大量采伐天然阔叶林 ,导致阔叶林面积锐减 ,原始阔叶林已极少 ,大部分阔叶林已被人工针叶林取代 ,而营造的人工林树种单一 ,针叶化明显 ,导致林分抗逆性差 ,林内野生动植物资源锐减 ,物种多样性降低 ,极易发生病虫害 ,并出现多氏经营导致林地退化 ,特别是杉木连栽造成的弊端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4)~ 6 ) 。如何保护和发展阔叶树资源是当今林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根据作者1 6a的研究 ,探讨了次生阔叶林采伐迹地不同更新方式对…  相似文献   

6.
奥地利是一个林业发达国家,根据2004年1月公布的《森林清查》结果,奥地利47%以上的国土面积被森林所覆盖,1980年以来全国的阔叶林与针叶林增长了8%,最常见的天然树种为云杉。近年来云杉也被引种到非天然生长地区。  相似文献   

7.
<正> 天然常绿阔叶林(下称阔叶林)是省地带性的森林顶极群落。其树种繁多、结构稳定,是全省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槠栲类和樟、楠、檫类树种,既是我国南方珍贵的用材树种,又是我省分布广、(?)速生的乡土树种。由于人工栽培技术尚不(?)善,大面积营造具有适应性强、结构稳定的多树种多层次阔叶树混交林还有困难,目前只有通过天然更新、辅以人工促进措施,才能使大面积的阔叶林及许多珍稀树种得到保(?)和发展。因此,我们根据全省林业生产上(?)期采用顺序皆伐的实际情况,从1963年开始(?)在顺昌县武坊伐木场进行阔叶林皆伐和天然更新试验,历经18年,成林面积3,871亩。(?)将试验情况和调查结果介绍如下: 一、试验区概况顺昌县伐木场位于闽(?)林区。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坡度多在26°以上,局部地段土层  相似文献   

8.
抑制森林病虫害预防森林火灾虫害、病害、火灾是森林的大敌,但人工纯林、特别是以杉木人工林和以马尾松人工天然更新纯林的南方林区很难摆脱“三害”的阴影。危害林木的病虫害,全国达2000种以上,每年发生面积近400万hm2。70年代到80年代的10年中,全国每年仅松毛虫危害而受灾的松林面积就达260多万hmZ。我省新宁县杉天牛危害率,60年代是l%,70年代初期上升到5%,1979年局部地区达到40%。武冈市9处杉木材的5800hm2纯林中有2000hm曾遭到白蚁危害。阔叶林特别是天然阔叶林中因树种、林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因而鸟类、昆虫等种类繁多,…  相似文献   

9.
采用定位观测方法与水集水区试验技术方法,利用1-6月份艰测数据,从土壤水分、坡面径流、集水区径流量等方面对大岗山地区人工针阔混交林、天然常绿阔叶林典型森林集水区的森林水文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人工针阔混交林森林土壤水分量大值(51.8mm)出现在5月份,最小值(33.2mm)出现在3月份,且垂直变化幅度不大。⑵坡面径流量月变化较大,与一次性降水有密切关系,可用指数式y=0.1266e^0.0502x表示。⑶与人工针阔混交林相比,天然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强水土保持能力和显著水源涵养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定海松林及更新层的调查,发现多数松林在皆伐后演替为落叶阔叶林,少数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和灌、草丛。更新树种共计34种,占优势的仅9种,且多为落叶阔叶树种。针对演替类型及更新树种存在单调贫乏的现状,结合海岛具体实际,提出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树种选择的方向性建议,将为松村线虫病除治迹地的更新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光泽县残次天然阔叶林改造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学原理,把天然更新和人工改造更新相结合,对光泽县林业试验场残次天然阔叶林进行改造,通过改造可很快地形成多树种的混交林,林木材积提高114.6%~218.6%,土壤物理性质比杉木纯林好,土壤蓄水量比杉木纯林提高80.7%~91.5%,有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残次天然阔叶林改造是加速培育森林资源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更新方式恢复阔叶林的实验,表明阔叶林择伐或皆伐不炼山人工促进更新方式,能有效地恢复阔叶林分,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抗火的能力与制约病虫害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邓志华 《森林工程》1999,15(1):10-11,64
本文通过天然阔叶林皆伐迹地,采用人工封促成林与自然更新二种不同更新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人工封促成林的更新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点,即投资少,效益大,林木生长快,单位面积蓄积量可提高50.7%;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应推广使用该方法。为发展阔叶林生产,保持生态平衡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抚育对阔叶林林分结构的影响,以湖山林场阔叶中幼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采取割灌除草(A)、抚育间伐(B)2种抚育措施与对照样地(CK)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采取A、B两种抚育措施后,对阔叶中幼林高大乔木更新树种影响较大,能促进幼龄树种生长发育,提高乔木层高大乔木树种的重要值,且采取B方式比A方式提高高大乔木树种重...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八达岭林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SPSS16.0数学统计软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结构性指标、功能性指标和适应性指标3大类8个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基于ArcGIS9.2对八达岭林场121个小班进行森林健康评价。结果表明,该林场78.24%的林分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主要由天然阔叶林、天然灌木林和人工针叶林组成。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挥森林更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6.
全面调查寿宁县天然林的分布区域和特征,运用中点象限法调查树种的重要值,运用分层抽样调查阔叶林、天然针叶林和人工针叶林的单位蓄积量。结果表明:阔叶林、针叶林和灌木林的分布呈现相互镶嵌并交替出现格局,相互无明显界线,壳斗科与松科树种苦槠、米槠、石栎、青冈栎、黄山松、马尾松是天然林的6大建群种,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数学模型选用二次曲线回归方程y=a+bx+cx^2相关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迹地人工更新是消灭荒山、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地方财源、壮大林业产业和增加林农收益的主要途径之一。迹地人工更新主要是“三大迹地”,即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森林病虫害迹地。浙江一带的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原树种以松木、杉木、柏木为主,森林病虫害迹地原树种以马尾松、黑松为主,还有部分受鞭角华扁叶蜂危害的柏木及柳杉。我们总结20多年来从事迹地人工更新的实践,认为较成功的迹地人工更新最主要的技术是:造林设计时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并注重更新树种的乡土化、阔叶化和多样化。只有这样培育的森林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较大的生长量、较高的蓄积量、经济效益好、森林功能多和物种资源较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森林的主伐方式,与林区的地形、地势和主要树种的更新特性、木材生产和水土保持有密切关系,应在权衡这些关系的基础上来确定主伐方式。然而,为了永续利用,更新特性是确定主伐方式的依据,必须认真考虑。(一)云南松的天然更新特性云南松是一个天然更新良好的阳性树种,因此能形成广泛的天然纯林和成为荒山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保护林下植物资源,以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5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丰富度、重要值、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对其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53±7.000)高于针叶林(34±7.071)。草本植物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蒙古栎林中最高、白杄林中最低,分别为0.88、2.58及0.62、1.41;木本植物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山杨林中最高、蒙古栎林中最低,分别为0.52、0.97和0.12、0.20。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树种组成、经营方式和林分密度有关;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的不同森林类型木本植物多样性低于草本植物,森林群落多样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由草本植物决定。建议对保护区内人工针叶林采取合理修枝和定期抚育;对天然阔叶林加强保护,保持群落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20.
综合更新是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是以可靠的天然更新为前提,以植生组造林法引进的目的树种为主,保证目的树种在林分组成中占优势地位的一种更新方法。更新后所形成的林分具有人工林的特点,即有足够的分布均匀的目的树种,生长快,产量高,林质好,成林期短;同时,也充分利用和发挥天然更新的潜力,并弥补了天然更新的目的树种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生长缓慢、成林期长等缺点,最终构成人工更新与天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