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全膜双垄沟播直插式玉米播种装置的核心部件单面凸轮控制的穴播杆水平位移不精确、振动较大等问题,设计采用双面凸轮代替。在沟播机虚拟样机基础上,生成双面凸轮内外接触轨迹曲线,由于生成的双面凸轮轨迹在奇点处过渡急剧,会造成凸轮与顶杆运动过程中冲击过大而无法实现设定的运动,甚至卡死,对轨迹过渡奇点段进行了圆弧过渡优化,对优化前后的凸轮在x、y方向位移曲线进行了对比,相应位移量较小。经沟播机虚拟样机仿真,双面凸轮驱动下的成穴器在入土前不会与地面发生干涉;对双面凸轮进行的冲击力和拉力作用下最大形变和应力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双面凸轮在受到最大冲击力和拉力时最大变形量为0.092 mm,且其最大Von–Mises应力均远低于67 MPa,应能满足直插式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机作业需求。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中国西北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农艺技术要求,解决传统膜上播种机具作业所存在的挑膜、撕膜、穴孔错位等问题,研制了全膜双垄沟自走直插式玉米精量穴播机,为高性能膜上直插播种农机装备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依据直插播种作业原理,对样机结构组成、传动方案及关键作业部件进行分析;借助Step函数建立运动算例,对影响样机直插播种性能的盘形凸轮轮廓及所对应播种轨迹作分析研究,并进行田间播种试验。完成样机运动放大机构、直插成穴播种装置设计,获得盘形凸轮最大尺寸为182.719 mm,最小曲率半径为53.057 mm及相应Step控制函数;样机播种作业后穴孔错位率达0.43%,地膜采光面机械破损程度为45.5 mm·m-2。自走直插式玉米精量穴播机播种运动轨迹合理,直插成穴装置位于播种段与出土段的水平分速为零,能够实现对全膜双垄沟覆膜种床的自适应低损伤播种,符合膜上播种作业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解决我国西北地区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在大喇叭口和抽雄时期传统追肥存在劳动强度大、不易吸收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直插式液态施肥机.【方法】采用凸轮-曲柄连杆机构组合式设计,利用反转法根据顶杆的运动规律设计了凸轮的轮廓曲线.借助ADAMS软件对施肥针运动进行模拟,得到施肥针速度-时间关系曲线和运动轨迹.【结果】机具行驶速度为0.53 m/s时,喷肥针入土和出土时水平分速度为0.53 m/s,施肥间距为300mm,最大施肥深度为115mm,施肥轨迹符合实际工况.【结论】该施肥机可实现直插施肥,满足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施(追)肥作业的农艺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旱作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增产幅度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极其显著地高于半膜双垄沟播技术、半膜双垄沟播明显高于半膜平铺穴播,不同覆膜时间增产幅度以秋季覆膜处理最高、顶凌覆膜次之、播前覆膜最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幅度明显表现为: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区.三个旱作区秋季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较对照播前半膜平铺穴播(下同)增产率分别为48.1%、39.6%和34.3%,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较对照增产率分别为40.6%、35.0%和31.7%,播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较对照增产率分别为35.0%、30.3%和28.0%;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量则表现为:半湿润偏早区明显高于半干旱区,半干旱区又明显高于半干旱偏旱区,特别是年降雨600mm的旱作区秋季、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产量分别达到12375.0kg/hm~2、12192.0kg/hm~2,达到了旱作玉米超高产.  相似文献   

5.
<正>1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概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在地表起大小垄后,用地膜覆盖全田,在沟内播种作物的技术。该技术集"大小垄种植、地膜覆盖、垄沟种植"于一体,能够显著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能够大幅度提高旱作业区粮食产量。2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试用范围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适用于土壤墒情差和降水量较少的旱作农业区,以坡耕地增产效果明显。3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增产原理  相似文献   

6.
玉米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比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吉县西部黄土丘陵区采用玉米不同覆膜方式进行了比较展示,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秋季全膜双垄沟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垄作平播栽培〉早春半膜垄作平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效益与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年不同覆膜方式效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20cm土壤温度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0~20cm土壤含水量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产量和效益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比常规半膜覆盖增产25%-30%,优势十分明显。通过玉米不同补灌时期试验、不同海拔玉米品种试验、玉米密度试验、玉米大垄中间套种其他作物示范。初步完善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旱作全膜双垄沟播对玉米苗期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秋季全膜双垄春季沟播栽培技术对玉米苗期土壤含水量、水分空间分布状况及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平作能显著提高玉米出苗率,与半膜平作和露地平作相比较,能显著提高玉米单株干质量和单株株高(P<0.05);全膜双垄沟播在播前0~5、5~10、10~30 cm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较...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康乐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现状的调查,主要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的生产成本与劳动收益情况,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与半膜种植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的产量、产值、生产成本与劳动收益的比较分析,最后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在武山县城关镇南峪沟等半干旱浅山区推广较好,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正茬豆角和复种豆角,并将原膜二次利用点播冬油菜,形成粮油菜两年三熟综合发展的高效旱作农业,通过近年来在本乡镇南峪沟半干旱浅山区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武山县山旱地全膜双垄沟播豆角栽培技术与高效种植模式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0-20cm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5.5-5.8%、4.5-4.7%和0-3.2%,1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8.4-51.7mm、36.4-38.8mm和0-25.6mm,正是由于秋季全膜双垄和顶凌全膜双垄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6.8%、平均达到70.2%,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7.25kg/mm·hm2、平均达到32.10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平均增产率为42.6%、平均增产量为2699.6kg/hm2。其中,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8.2%、45.0%、34.5%,平均增产量分别为3057.8kg/hm2、2852.9kg/hm2、2187.9kg/hm2。  相似文献   

12.
旱地籽瓜降水高效利用覆膜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析比较了旱地籽瓜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利用机理。结果表明,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全膜覆盖垄上沟播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能显著增加播前和籽瓜生长前期土壤水分含量。籽瓜播前至伸蔓期,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播前全膜垄上沟播0~20 cm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4.1~5.4、3.1~4.4和0~2.8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0.0~50.8、30.2~40.1和0~26.3 mm。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籽瓜水分利用效率,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垄上沟播降水利用率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18.9、14.2和6.2个百分点,籽瓜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2.51、1.66和1.42 kg/(mm.hm2),在旱地籽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与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铺穴播、半膜平铺穴播相比,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良荒漠化退化草原的效果,以期为扩大该技术的应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贮备。[方法]在宁夏盐池荒漠化退化草原中采用常规方法补播丛生禾本科牧草,并对其进行起垄覆黑膜、起垄覆透明膜、起垄不覆膜和不起垄不覆膜平播的4种保育处理,通过分析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及其对补播苗生长的影响,寻找最优处理方式。[结果]从7月到11月起垄覆黑膜、起垄覆透明膜、起垄不覆膜和平播4个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率分别为9.88%、9.24%、8.75%和8.13%,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补播牧草的成活率分别是96.2%、93.4%、45.6%和28.3%,覆膜相对不覆膜成活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以覆黑膜具有较大优势,其垄顶土壤含水率有"削峰填谷"的缓冲作用,覆黑膜土壤水分含量比平种提高了21.5%,且对于1m以下土壤的水分补充量也是最大的。覆膜虽然增加了费用,但从总体效益分析,利润高于不覆膜。[结论]该研究为起垄覆黑膜技术在荒漠化退化的草原补播改良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朱建宁  彭文栋  张秀红  刘华  高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63-9066,9083
[目的]探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良荒漠化退化草原的效果,以期为扩大该技术的应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贮备。[方法]在宁夏盐池荒漠化退化草原中采用常规方法补播丛生禾本科牧草,并对其进行起垄覆黑膜、起垄覆透明膜、起垄不覆膜和不起垄不覆膜平播的4种保育处理,通过分析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及其对补播苗生长的影响,寻找最优处理方式。[结果]从7月到11月起垄覆黑膜、起垄覆透明膜、起垄不覆膜和平播4个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率分别为9.88%、9.24%、8.75%和8.13%,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补播牧草的成活率分别是96.2%、93.4%、45.6%和28.3%,覆膜相对不覆膜成活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以覆黑膜具有较大优势,其垄顶土壤含水率有"削峰填谷"的缓冲作用,覆黑膜土壤水分含量比平种提高了21.5%,且对于1 m以下土壤的水分补充量也是最大的。覆膜虽然增加了费用,但从总体效益分析,利润高于不覆膜。[结论]该研究为起垄覆黑膜技术在荒漠化退化的草原补播改良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全膜51K垄沟播栽培技术种植蚕豆研究结果表明,早春全膜5X垄沟播种植相对于早春半膜和露地种植在集雨、土壤水分抑蒸、土壤增温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优势。全膜5bl垄沟播种植能加快蚕豆生育进程,比露地常规种植提早7d左右;不同生育时期0~60cm土层含水量,全膜双垄沟播高于早春半膜、露地种植2、4个百分点;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逐渐降低。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在株高、单株分枝数、结荚数、百粒重等方面明显高于早春半膜和露地种植,而每荚粒数略少于早春半膜和露地种植,早春全膜覆盖种植较露地和早春半膜种植增产分别为774、600kg/hm^2,增幅分别为13.4%和19.9%。实施精细整地、科学施肥、合理密植、选用良种、适时防治病虫害技术措施能发挥蚕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增产增收效益。  相似文献   

16.
试验通过全膜双垄沟播覆盖种植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研究对其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但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后的土壤容重增大。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影响,在玉米生育前期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腐解后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补偿效应。就玉米产量变化而言,表现为全膜覆膜+整株秸秆还田>全膜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全膜双垄沟播>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露地种植,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种植增产达到显著水平,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结合秸秆还田技术的栽培模式较单一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有增产的趋势,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有减产倾向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和垄上覆膜垄沟覆秸秆栽培能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提高57.79%、36.31%和54.08%、31.42%。土壤贮水量受覆盖栽培方式的影响较大,全膜双垄沟播、垄上覆膜垄沟覆秸秆、麦秸覆盖平作栽培能有效的提高0~110 cm土层的贮水量。  相似文献   

18.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半干旱区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全膜双垄沟播(T4)最高,较其他处理光合能力强,有利于光合物质的形成.说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T4)种植能够有效解决光合缺水的问题.全膜双垄沟播(T4)、全膜平作(T3)、全膜双垄沟播+休闲期免耕秸秆覆盖(T6)的光合午休现象较其他处理弱;在玉米抽雄期前全膜双垄沟播(T4)较平作和休闲期免耕处理SPAD高,能够增加玉米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为玉米前期的生长发育及后期的丰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甘肃省旱作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甘肃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和传统地膜覆盖技术的不足,介绍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提出,阐述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旱作农业中的应用,并从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旱地农田降水高效利用等方面阐明了发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重大意义,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和发展甘肃旱作农业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