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探索水稻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促进水稻绿色发展.以水稻品种晶两优华占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1)、常规施肥(CK2)、生物有机肥+80%常规施肥(BOF)、灭活后的生物有机肥+80%常规施肥(AOF),连续2年开展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籽粒粗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CK2和AOF相比,BOF处理的穗粒数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0.4和13.2、11.7和15.9个百分点;BOF处理的籽粒粗蛋白含量较CK1、CK2和AOF处理分别增加了38.4、14.2和12.0个百分点,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分别降低了17.0、11.8和10.9个百分点.因此,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有助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进而达到化肥减施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陈俊阳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109-112
为探明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设施辣椒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在两地开展了田间试验,设置了不施肥(CK1)、常规施肥(CK2)、灭活后的生物有机肥+80%常规施肥(AOF)、生物有机肥+80%常规施肥(BOF)4个处理,探究辣椒单果重、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BOF处理辣椒的单果重比CK1、CK2、AOF处理平均增加了91.6%、17.8%、26.5%,产量平均提高了114.7%、9.6%、15.6%.BOF处理的辣椒素和Vc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BOF处理的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最好,分别为65081.8元/hm2和16.4.因此,设施辣椒生产中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在设施辣椒生产中应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研究台湾百泰生物科技公司(简称百泰生技公司)研制生产的生物菌复合有机肥对水稻的增产作用,通过生物菌(BsY1336)、复合有机肥与普通化肥水稻田间多重对比试验,对水稻长势、生育期、病虫害发生、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变化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田间施用台湾百泰提供的生物菌+复合有机肥与普通化肥相比,在总氮、磷、钾含量与对照相近的情况下,生育期稍微长1~2天,后期叶片较翠绿,有效光合作用时间延长,对灌浆提高粒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纹枯病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防治纹枯病下,比施用普通化肥每公顷可增产稻谷533.7kg,增幅6.67%,在没有防治纹枯病下,可增产稻谷392.4~768.8kg,增幅5.04%~10.37%,对产量的增产作用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西瓜生产中化肥减施措施.[方法]利用农业废弃物木薯酒糟沼渣和菇渣生产的生物有机肥栽培西瓜,设定减施化肥25%和30%2个目标,研究增施生物有机肥对西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化肥减施后,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西瓜产量及品质均显著提高,减施化肥25%各处理均优于减施化肥30%处理;化肥减施25%时,施6000和7500 kg/hm2生物有机肥对西瓜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施7500 kg/hm2品质略好.[结论]化肥减施25%、施微生物菌肥6000~7500 kg/hm2可显著提高西瓜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金山区开展了水稻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667 m2施用商品有机肥500 kg、减施化肥20%的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在水稻生产上增施商品有机肥、合理减施化肥能明显提高化肥当季的农学效率和利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但其经济效益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在水稻上应用试验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可行性,特进行了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生产上底施商品有机肥,能促进秧苗早分蘖、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水稻产量可增加3.9%~10.6%,其中以每667 m2底施商品有机肥167 kg+45%复合肥26.7 kg的水稻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达653 kg,净收益比纯施化肥增加8.1%。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耕地、生产绿色水稻,特开展水稻生产中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减少水稻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有机肥替代基肥中20%氮素化肥,有利于构建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此条件下水稻产量为9.389 t/hm2,与农户习惯施肥处理、测土配方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水稻收益为30 950.43元/hm2,与农户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增加489.51元/hm2。当有机肥替代基肥中50%氮素化肥时,水稻产量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增产增收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8.
该试验对生物有机肥在草莓生产中的施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生物有机肥3000kg/hm2,能够明显促进草莓生长性状的改善,同时施用生物有机肥还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与不施肥对照相比草莓增产24.9%,与施用常规化肥相比增产11.7%,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生物有机肥配施氮素化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及配施氮素化肥比常规施肥均能增产。其中早稻增产12.1%-20.5%,晚稻增产7.5%-17.9%;生物有机肥配施一定量氮素化肥均比单施生物有机肥的增产,其中早稻667m^2增3.9-32.7kg,增1.0%~8.4%。晚稻667m^2增20.1-42kg,增产4.6%~9.7%;生物有机肥配施氮素化肥,以667m^2施绿源生物有机肥70kg加尿素4.3kg为好。建议为达到增产增收,在施用时以667m^2施用60kg生物有机肥,配施5-8kg尿素及5kg氯化钾为好。  相似文献   

10.
为逐步减少农业生产上化肥的使用量,在水稻生产上探索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可行性,我们进行了有机肥不同用量替代水稻基肥中的化肥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做水稻基肥替代化学肥料是可行的。替代量(氮素)可占10%~30%,以20%效果最好,且有利于水稻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水田化肥深施方案(即将化肥与适量水混合后,用强制性排送肥机构将其排入土中)的基础上,对排送肥机构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研制了一种对各排肥管轮换供肥的分配器,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实验表明,这种排送肥机构能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适量施用尿素能增加苎麻产量,“黄壳早”以全年亩施55kg,“芦竹青”以全年亩施75kg的产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产35.5%和36.4%,合理氮、钾肥配比是提高苎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施钾能提高苎麻产量,以亩施尿素30kg和KCl20kg的经济效益高,平均比对照提高产量16.5%,此外,根外喷施0.5%和0.8和KCl,有防止花叶病的作用,以0.8%防效最高,喷施硼、锰、锌微肥对苎麻产量和品质有良好作用,在酸性土壤上,喷0.1%硼肥平均增产11.6%;在石灰性土壤上喷0.2%硼砂,平均增产4.6%;喷锰,锌微肥各试验点比对照平增产7.2%。  相似文献   

13.
将圆褐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Accc 8011,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Accc10011和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Accc 10013的草炭吸附制剂直接或间接(将菌剂装入聚丙烯薄膜袋密封)置于有机肥与化肥制成的复混肥料中,于25℃恒温放置30 d,采用标准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活细菌数量,研究添加化肥对细菌存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化肥总养分(N P2O5 K2O)达到0.066 g.g-1,加入的细菌活菌数显著下降。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将这几种细菌的草炭吸附制剂封装入聚丙烯薄膜袋再埋入化肥与有机肥制成的复混肥料中,当化肥总养分达0.122 g.g-1时,细菌的存活率也有显著的下降。所以这3种肥料细菌不能与化肥质量分数较高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混合,而应单独包装,分开放置。表2参16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主要麦区农户施肥评价及减肥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我国主要麦区农户小麦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减肥潜力,为科学施肥、合理减肥提供依据。【方法】连续3年对我国主要麦区的小麦种植户进行施肥调研和取样,基于农户产量、养分需求量和土壤养分供应水平对其施肥状况和减肥潜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我国主要麦区农户小麦产量和生物量平均为6.0和13.2 t·hm -2,二者极显著线性相关。小麦产量与施肥量和土壤养分无显著相关。我国小麦氮(N)、磷(P2O5)和钾(K2O)肥用量平均分别为191.1、112.8和53.4 kg·hm -2,春麦区农户氮、磷和钾肥用量平均分别为171.7、108.9和10.6 kg·hm -2,旱作区分别为154.3、111.8和32.6 kg·hm -2,麦玉区分别为236.4、128.1和74.0 kg·hm -2,稻麦区分别为177.5、77.0和71.8 kg·hm -2。就施氮量而言,春麦区过量施氮的农户较少,为34%,其次是麦玉区、稻麦区和旱作区,分别为42%、55%和63%;产量较低的农户是氮肥减施的重点,减氮潜力最高达43.6%,平均需减氮2.3—135.5 kg·hm -2。过量施磷问题比较突出,各麦区施磷过量的农户分别占63%、87%、68%和57%,即使小麦高产时,仍有超过50%的农户施磷过量;各麦区不同产量等级的农户均需减施磷肥,减磷量平均为3.8—91.1 kg·hm -2,旱作区减磷潜力最大,达55.6%。施钾状况因麦区而异,在春麦区,主要问题是施钾不足,占84%,平均需增施钾肥22.8 kg·hm -2;旱作、麦玉和稻麦区,减钾潜力分别达43.2%、25.7%和56.0%;产量较低的农户是减钾的重点,平均需减钾31.7—45.9 kg·hm -2。【结论】我国农户施肥状况和减肥潜力因农户产量和麦区不同存在差异,中低产农户过量施肥问题较为严重,应注意根据产量适量减少施用氮、钾肥,所有农户均需警惕磷肥过量投入问题,其中旱作区氮、磷肥减施潜力最高,稻麦区减钾潜力最高。  相似文献   

15.
以豇豆(Vigna unguiculata)为材料,采用椰糠有机肥、生物酵素·活性菌肥和化肥作基肥,研究不同种类肥料和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养分、豇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椰糠有机肥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更明显,尤其施用量在14 286 kg·hm~(-2)(B2)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p H值较种植前(CK0)及施用化肥的处理(CK)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均达显著性差异;(2)椰糠有机肥总体表现出优于化肥及生物酵素·活性菌肥的良好效果,其中施用量为9 524 kg·hm~(-2)(B1)时,产量最高,B2次之,但B1,B2之间差异不显著;(3)B2处理豇豆表现出最好的综合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6.
肥料的施用是作物丰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注意肥料的施用可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下降。通过总结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及菌肥施用过程中的常见误区,旨在为今后的肥料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肥料种类对马铃薯增产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肥料种类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不同,增施有机肥和微肥比单施复合肥增产39.6%,商品率提高21个百分点;有机肥中加入微生物肥料,比施复合肥(加强钾肥)产量显著提高,但是增产幅度与土质有关,黑粘土增产10.9%,河潮土增产则达32.0%;商品率提高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甘薯高产施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回归设计试验,对甘薯氮、磷、钾施肥量进行了研究。通过1994,1995两年的田间试验,建立了甘薯施肥的产量反应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对产量的影响顺序是钾>氮>磷,最佳组合是N7.54~9.24kg/亩,P2O57.75~8.57kg/亩,K2O24.54~29.06kg/亩,亩产可达3000kg左右。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近年来在华南地区主要蔬菜生产区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分析了施磷钾肥对叶菜、瓜类、豆类蔬菜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目前条件下华南地区蔬菜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肥料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肥料贡献率和地力贡献率。结果表明,叶菜、瓜类和豆类蔬菜施用磷钾肥均能促进蔬菜产量的增加和磷钾养分的吸收。叶菜、瓜类、豆类蔬菜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781.9 kg/kg、257.6 kg/kg、211.9 kg/kg,农学效率为30.5 kg/kg、64.1 kg/kg、23.1 kg/kg,表观利用率为17.2%、9.7%、6.1%,生理利用率为222.3 kg/kg、370.6 kg/kg、292.7kg/kg,肥料贡献率为16.4 %、19.4%、12.9%,地力贡献率为83.6 %、80.4%、87.1%。叶菜、瓜类、豆类蔬菜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298.8 kg/kg、164.3 kg/kg、165.8 kg/kg,农学效率为29.5 kg/kg、39.5 kg/kg、25.8 kg/kg,表观利用率为24.8%、24.3%、13.0%,生理利用率为152.3 kg/kg、218.6 kg/kg、229.1kg/kg,肥料贡献率为13.8 %、21.6%、17.4%,地力贡献率为86.2 %、78.3%、82.6%。分析肥料利用率分布频率可以看出,磷肥表观利用率<20%的试验样本和钾肥表观利用率<30%的试验样本均占总样本的80%以上,表明目前试验条件下各类蔬菜的磷钾肥利用率较低,生产上需同时解决蔬菜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有机肥和无机肥联合施用,不仅能保持黄瓜产量,提高品质和风味,而且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复合肥料可以减少因施肥过量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复合肥料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的优点,根据黄瓜需肥特点和养分的合理配置,既能满足黄瓜生长的要求,又克服了有机肥效率低的缺点。因此,有机无机复合肥的联合应用将是黄瓜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