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锚头鳋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病原体为多态锚头鳋、鲤锚头鳋、鲩锚头鳋等,感染鲫、鲤、鲢、草等鱼类。若寄生在口腔中,则鱼嘴一直开着,称“开口病”;若寄生在鳞片和肌肉中,造成鱼体的出血和发炎;老虫阶段寄生部位的鳞片往往有“缺口”,  相似文献   

2.
刘克山 《内陆水产》2001,26(4):28-28
锚头鳋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病,也是精养塘内最主要的鱼病病害。病原有寄生于草鱼的鲩锚头鳋,寄生于鲤、鲫鱼的鲤锚头鳋,寄生于鲢、鳙鱼的多态锚头鳋。在发病的高峰季节,鱼塘内 90%以上的鱼种可染上此病。病鱼发病初期,因痛痒烦躁不安,离群单游,常与水下物体相擦,食量锐减,继而体质消瘦最后死亡。由此,了解锚头鳋病病原的生物学特征,掌握该病的流行规律,是防治此病的关键。 1特征与习性 锚头鳋长为 6~ 12毫米,分头、胸、腹三部分,其界限不明显。头部有背角、腹角两对,略呈铁锚状。雌虫寄生于鱼体,生育季节常见一对卵囊;寄生…  相似文献   

3.
李南  方平 《河北渔业》2001,(3):30-30
<正> 锚头鳋属于寄生桡足类,对鱼类危害很大。常见的锚头鳋有多态锚头鳋、鲤鱼锚头鳋、草鱼锚头鳋和四球锚头鳋四种。锚头鳋在当年幼鱼或成鱼体上都能寄生,它是从头部钻入寄主的肌肉或鳞片下,胸腹则裸露于寄主体外,在锚头鳋寄生的部位,肉眼可见针状的病原体。如果锚头鳋在鱼体长时间寄生后,虫体表面常有原生动物及藻类附生,肉眼观察好像一束灰色的棉絮。被锚头鳋寄生的鱼,发病初期表现为急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逐渐消瘦,游动迟缓,直至死亡。鱼体上被多态锚头鳋寄生的部位,其周围组织发炎、红肿,有因溢血而出现的红斑;被草鱼锚头鳋和鲤鱼锚头鳋寄生的  相似文献   

4.
鱼类锚头鳋病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养鱼》1999,(10):42-43
锚头鳋属于寄生挠足类,对鱼类危害很大,是鱼类主要病害之一。本文将鱼类锚头鳋病及其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一、病原体属于挠足亚纲,剑水蚤目,锚头鳋科,锚头鳋亚科,锚头鳋属中的种类,常见而危害较大的有四种:1.多态锚头鳋。寄生于鲢、鳙鱼的体表或口腔,体长6~1...  相似文献   

5.
一、锚头鳋锚头鳋头部似锚,体长约10毫米,形似针,故又名针虫,肉眼可见。雄虫营自由生活,雌虫寄生鱼体,用其铁锚似的头部钻人鱼体肌肉,吸取鱼体的血液和组织液为营养,寄生部位周位发炎红肿,病鱼生长缓慢、消瘦,伤口往往被细菌感染;严重时虫体布满鱼身而死。锚头鳋一年四季可见,一般三月下旬至十一月均产卵,水温20—25℃是产卵盛期,对  相似文献   

6.
到目前为止,确实缺乏杀灭锚头鳋成虫的药物。但不管是鲤锚头鳋(Lernaea cyprinacea)还是草鱼锚头鳋(Lernaea ctenopharyngondontis),它们的防治方法应该是类似的,而且与寄生在鲢、鳙鱼身上的多态锚  相似文献   

7.
锚头鳋病又叫铁锚头病。此病由锚头鳋侵入鱼体而引起的。鱼体表肉眼可见虫体,虫体四周组织常发炎红肿,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鳋分泌物溶解,腐蚀成缺口。此病终年可见,尤以夏季和秋季更多更为严重,对鲢、鳙、鲤危害很大。防治办法,一般采用敌百虫全池泼洒。但如何巧施敌百虫达到治疗该病的最佳效果和经济效益呢?本人1993年在经建乡蹲点,结合生产实践作了示范试  相似文献   

8.
1991年6月,1993年4月安庆市3座小型水库养殖鱼类发生了锚头鳋病,造成大量鱼类死亡。作者对该病在水库中流行,危害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药物防治。通过调查分析认为锚头鳋虫体在水库中对寄主种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水库锚头鳋病应从预防着手,治病季节最好安排在水位低,且水温已回升,锚头鳋病又开始的春季进行。  相似文献   

9.
顾宏兵 《内陆水产》1996,22(5):21-21
鲫锚头鳋病及其防治在淡水养鱼生产中,锚头鳋病的首要发病对象是草青鱼,其次是鲢鳙鱼,鲫患锚头鳋病少见报道。近年来鲫锚头鳋病在本地养鱼池塘中时有发生,虽然其发生率不高,但鲫鱼一旦染上此病,若得不到妥善的治疗,易导致大量死亡。1995年6—7月间,我市城东...  相似文献   

10.
锚头鳋病是由甲壳类锚头鳋大量侵袭鱼体表而引起的,又称生钉、针虫病、蓑衣病等。夏秋季节,水温较高,正是锚头鳋病的高发期,一旦防治不及时,极容易因锚头鳋并发病引起池鱼死亡,造成损失。下面介绍几种中草药防治锚头鳋病的方法,不仅经济实用,而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江苏东台市沿海地区为异育银鲫主要养殖地区,以异育银鲫与南美白对虾混养的模式为主.近年来,由于防虫药物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以及使用的单一,导致异育银鲫锚头鳋病越来越严重.文章介绍了锚头鳋病的病原和流行情况,分析了该病在当地暴发的原因,介绍了锚头鳋病传统的防治方法,并通过实地考察锚头鳋病的防治情况,总结出了一些防治鱼虾混养塘锚头鳋病的新方法,推广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夏季水温高,鱼类摄食多,生长快,但也是发病的高峰期,如何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是夏季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本篇将介绍9种夏季常见鱼病的一般防治法和新的防治法,使读者能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减少病害所造成的损失。 一、锚头鳋病 锚头鳋病又叫针虫病、铁锚虫病。此病由锚头鳋侵入鱼体表而引起,主要危害鲤、鲢、鳙、草、鳗鲡等鱼类,对幼鱼危害特别严  相似文献   

13.
一、锚头鳋生殖生物学锚头鳋的生殖主要受水温的直接影响,一般水温15~30℃都可以繁殖,最适温度大致在20~25℃,15℃以下一般不能繁殖。锚头鳋产卵囊的频率,在20~25℃时,一只多态锚头鳋在28天内共产卵囊10对,2天左右孵化出无节幼体;草鱼锚头鳋在21℃左右时,20~23天产卵囊7对,3天左右孵化出无节幼体。再经2~3天,成为桡足幼体。  相似文献   

14.
锚头鳋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虫病”。病原体是由甲壳动物桡足类锚头鳋侵入鱼种而引起的体外疾病。一般雌虫寄生鱼体,雄虫基本不寄生,营自由生活。症状:病鱼大量寄生锚头鳋时呈现急燥不安,食欲不旺。每年4~10月为此病流行季节,急性感染鱼种每尾可高达数十条,短期会大量死亡;慢性感染,鱼体消瘦,慢慢死亡,如鱼种每尾感染15条以上,则病愈后可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鱼类锚头鳋病是由锚头鳋寄生鱼体引起的,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各种养殖鱼类都能被感染致病而造成死亡,主要危害草、鲢、鳙、鲤和鳗鱼。下面介绍治疗锚头鳋病的5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1.对鲤锚头鳋生活史的研究表明:第一桡足幼体期出现于孵化后3—4天,与其它关于锚头鳋研究的报导相同,有六个桡足幼体期。在22—25℃时,13—14天内完成从卵到成虫的生活周期。2.用0.3—1ppm敌百虫和80ppm碣尔马林可完全清除锚头鳋。3.1ppm敌百虫,每两周使用一次,经四次处理后可以有效地防治鱼池的锚头鳋。  相似文献   

17.
锚头鳋寄生在养殖鱼类体表,一般不引起鱼类寄生性的死亡,但影响其生长,更严重地影响所养鱼类的商品价格。以前一直使用敌百虫治疗,但由于长期频繁使用,导致了锚头鳋的耐药性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在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入敌杀死药液进行杀灭锚头鳋的试验,均达到了理想的杀灭效果。1.  相似文献   

18.
孙霞 《河北渔业》2012,(7):38-38,40
随着水温升高,水产养殖中鱼类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开始发生,因秋季寄生的锚头鳋雌虫开始排卵,从而引发锚头鳋病出现,所以抓好锚头鳋病的防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刘克山 《内陆水产》2006,31(4):45-45
锚头鳋病是病原锚头鳋寄生鱼体后发生的一种鱼类疾病。锚头鳋的形态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雄虫不侵害鱼体,营自由生活。雌虫头部扎入鱼体内吸收营养,胸、腹裸露在外进行消化、排泄和繁殖。性成熟后的雌虫,卵囊逐渐肿大,临产时呈半透明状,内有一个黄黑色亮点。这一特征是观察  相似文献   

20.
锚头鳋属于寄生桡足类,对鱼类的危害性很大。常见的锚头鳋有多态锚头鳋、鲤鱼锚头鳋、草鱼锚头鳋和四球锚头鳋四种。锚头鳋在当年幼鱼或成鱼体上都能寄生,它是以头部钻入寄主的肌肉或鳞片下,胸腹则裸露于寄主体外,在锚头鳋寄生的部位,肉眼可见针状的病原体。如果锚头在鱼体长时间寄生后,虫体表面常有原生动物及藻类附生,肉眼观察好像一束灰色的棉絮。被锚头鳋寄生的鱼,发病期表现为急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逐渐消瘦,游动迟缓,直至死亡。鱼体上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