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为准确掌握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以区域内81处参与整合优化工作的自然保护地的基本信息为依据,使用空间叠置分析、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热点分析4种方法,得出西藏自治区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地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全区共有27处自然保护地以不同方式存在空间交叉重叠,交叉重叠率33.33%;空间分布形态呈东西分布,中心—边缘组团特征显著;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地按类型分自然保护区占据首位,各重叠类型分布不均衡,按级别分以国家级保护地为主,具有单一性;区域分布差异大,交叉重叠保护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林芝市,日喀则市和拉萨市分布最分散。本次研究结果对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后续建立新设立自然保护地科学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是保护地整合优化的重要基础,对于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东省6种类型1359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统计模型,采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自然保护区是面积最大的保护地,珠三角地区是自然保护地数量最多的区域;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总体呈多中心集聚组团分布的格局,3个高密度区分布位于佛山市、东莞市西部和广州市北部.提出建议:利用此次整合优化的契机,进一步优化广东省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尝试在珠三角地区布局国家公园.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数量类型及空间重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现有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1 359个,是全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保护地交叉重叠尤其复杂。理清不同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及今后的建设管理的基础。以全省自然保护地摸底调查数据为基础,先从级别、类型两个方面总体分析保护地数量特征,再按照设立时间的先后梳理各类保护地出现和发展的趋势,最后用ArcGIS对重叠地块作拓扑,对不同类型、级别的保护地之间的空间重叠情况作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现有8种类型自然保护地,其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3类数量和面积占比最大。从1956年至2020年,保护地类型、数量、面积均不断增加,整体经历了萌芽、发展、全面快速增加、个别类型持续增长4个阶段。(2)不同类型保护地之间的普遍存在交叉重叠,总重叠面积44.27万hm~2,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重叠面积占总重叠面积的85.19%,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重叠面积最大;同种类型不同级别之间也存在重叠,国家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之间重叠最大。广东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数量少,市县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多,交叉重叠现象普遍,整合优化难度较大。对自然保护地集中的热点区域按照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对市县级保护地的管理;开展保护地有效管理评价,引导各级各类保护地提升保护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2022年,在对辽宁省营口市7处自然保护地类型、数量、规模、分布、管理现状等情况分析评价基础上,结合保护地内存在的空间交叉重叠、历史遗留、现实矛盾冲突等问题,根据营口市生态空间的分布特点和生态保护实际需求,提出了营口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研究结果可为推进营口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60年代,四川省相继建立了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多类自然保护地,由于保护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导致各类保护地间交叉重叠情况突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有效解决四川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交叉和历史遗留矛盾,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了全省5类主要自然保护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四川省自然保护地在川西高山高原区、盆周山地区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连片,在成都平原及盆中丘陵区呈零星分布,且面积较小,总体呈西多东少的特点;全省自然保护地分布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和人口分布呈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收集怒江州各类自然保护地界线,利用GIS软件对自然保护地现状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怒江州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5种类型自然保护地8处共66.15万hm2,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突出等问题。结合现有自然保护地分布状况,开展保护空缺分析。提出整合交叉重叠、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和将保护空缺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现状为基础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自然遗迹保护重点区域对全市自然保护地进行了保护空缺分析,以期为福州市自然保护地发展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类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2)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相对集中地分布于闽侯县、鼓楼区、马尾区、仓山区等中部行政区域;(3)交叉重叠情况共3种类型,分别为自然保护地与风景名胜区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交叉重叠及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交叉重叠,重叠区域面积569.74 hm2;(4)福建省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布于晋安区、罗源县等中北部区域,保护空缺面积为105788.90 hm2。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杭州市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本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方向,以杭州市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技术,分析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与交叉重叠情况。结果表明,杭州市共有87处自然保护地,累计面积3 447.86 km2(含重叠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46%,其中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和淳安县的50处自然保护地占杭州市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80.52%;各类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面积为858.99 km2,且主要集中于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之间,其重叠面积达831.87 km2;自然保护地内矛盾用地总面积为612.65 km2,其中人工商品林和永久基本农田最为突出,分别占矛盾用地总面积的40.90%和18.61%。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析“三江并流”区域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促进高质量发展,运用ArcGIS软件和地理探测器等手段,对区域自然保护地重叠关系、重叠面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区域自然保护地总面积为367.00×104 hm2,其中不重叠面积为182.52×104 hm2,占49.73%。9类23处自然保护地均存在重叠关系,重叠类型以相交为主。在8个县级行政区中,自然保护地净面积排名前3的是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和贡山县。(2)因子探测研究发现,人均GDP、森林面积、生物物种数量、公路里程、旅游收入和湿地面积是影响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任意2个影响因子交互后对“三江并流”区域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性的解释力明显增强。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并流”区自然保护地重叠关系中2层重叠分布广泛,3层及以上重叠有4个集中分布区,重叠类型复杂,管理困难,整合优化工作难度大;区域自然保护地呈带状分布特征,4个高密度区的分布格局与该区域主要山脉分布格局相符;...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现有自然保护地数据,采用数据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现状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云南省已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10种类型自然保护地370处共556.58万hm2,分布于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自然保护地原主管部门包括林业、环保、住建、国土、农业、水利、旅游等7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交叉重叠情况突出,有矢量边界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共547.46万hm2,去除重叠后面积共476.02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2.42%。  相似文献   

11.
笔者对太行山中南部主要乔灌木树种的分布及适宜性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太行山中南部造林过程中不同海拔梯度阳坡、阴坡适宜的针叶树种、阔叶树种、灌木树种的生长适宜性呈现出:耐阴、耐寒、喜湿的树种分布在阴坡且垂直分布跨度大,多度值较高;耐旱、耐热、不耐涝的树种分布在阳坡且垂直分布跨度大,多度值较高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了1100 m,1 100 m~1 400 m,1 400 m~1 700 m,1 700 m 4个海拔梯度按阳坡、阴坡划分的8个立地类型适宜的乔灌木树种,为太行山中南部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景观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计算相关景观指数,通过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总体情况、斑块面积、周长、总数、分维数、破碎化、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等分析,探讨保护区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为保护区主要森林景观;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差异极大;亚乔林及低矮阔叶乔木林景观宽块形状最复杂,且破碎化程度较高,针阔混交林景观斑块形状同样较复杂,但破碎化程度低,且成因不同;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程度较低,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匀,景观异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朱勇 《林业调查规划》2023,48(2):160-166
以西南民族地区171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联系率等统计方法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最邻近指数为0.789,表明其在空间上呈凝聚型分布;研究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地理集中指数G=44.90,大于理想状态分布下的地理集中指数34.2,表明其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但集聚度不高;研究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密度呈多核心特征,高核密度值地区有成都市、渝东南地区、渝西南地区、六盘水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中成都市的核密度值最高;研究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受到地形、河流湖泊、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InVEST模型,选取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风险两个指标,分析北京市延庆区生境质量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莫兰指数与ArcGIS软件结合,揭示两个生境指标的冷热点覆盖区;探究生境质量、生境退化风险与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延庆区生境质量东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西南部部分区域生境质量较低,生态退化风险从东北向西南呈升高趋势,各类自然保护地生境质量指数均高于0.9,且均高于全区均值(0.834 2);自然保护地内生境热点较少,生境退化风险热点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城区,东北和东南部也有零星分布;不同类型保护地之间生境退化风险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湿地公园退化风险高于其他类型,需要强化对湿地公园的规划和管理,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南岭地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交界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进行统计,从建设时间、分布省份、主管部门、级别、类型、面积等指标分析了该区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结果表明:南岭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以林业部门为主,基本建立了类型多样、布局较为合理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但南岭地区尚存在有未充分保护区域。基于自然保护区网络理论,本文提出建设“节点—廊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构架,其中应优先建设保护廊道和补充生物多样性丰富地的保护区建议,这对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ThisStudyisoneoftheprojectssuportedbyNaturalScienceFundationofHeilongjiangProvinceIntroductionSitoindexisaconvcnientstcptoxtardtl1eultin1ategoaiofpredictingtheproductioncapability'offorcstlwt;anditisausefuldircctmeasuresforapotentialexpetionparadigmintcn…  相似文献   

17.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途径,区域范围内划定、建设和布局自然保护地是关键。文章以云南省11类373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GIS与数据库空间建模工具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认为,云南省各自然保护地之间交叉重叠情况较为突出,而保护空缺情况也同时存在;全省目前保存较好的原始林为224.5万hm2,但受保护率仅为64.6%。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疆65个森林公园,以平均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等对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森林公园分布类型为集聚性分布,且具有“北密南疏”的特点;其空间分布在省际空间范围内呈非均衡的集中分布,且分布均匀度较大;森林公园的分布与人口密度、交通通达度及经济发展水平重合度较低,与水资源分布重合度较高,具有一定配比性;部分公园周边景区及林果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