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研究区数字高程以及2005、2014年2期土地利用数据,首先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甄选出最佳模拟尺度,然后将Markov模型与CLUE-S模型相结合,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进行了模拟预测,设计了自然增长、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3种未来研究区LUCC发展情景,并系统分析了在不同情境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模拟结果 Kappa精度值较高,CLUE-S模型对龙泉驿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效果良好;(2) Markov模型与CLUE-S模型的结合应用,克服了单一模型的弊端,使土地利用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优化;(3)不同的情境下,建设用地都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以侵占大量园地为代价,区域中部和西部地带的城市周边地区在未来将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热点地区;(4)根据不同情境的相似特征,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三类地区,并依据每类区域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0和2007年TM影像和2015年OLI影像,借助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分析东北山地丘陵地带农林交错区实施退耕还林1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23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和模拟。结果表明:1)不同研究时期内,研究区林地面积比例均过65%,耕地面积均占总面积20%以上;2)稳定型图谱所占比例最大,散布于整个研究区,其中"林地-林地-林地"是其最大演变类型,"旱地-旱地-旱地"次之;"旱地-林地-林地"是前期变化型的最大变化类型,"草地-草地-林地"是后期变化型的主要变化模式,"林地-旱地-林地"是反复变化型面积最大的变化模式,持续变化型所占面积最小;3)运用CA-Markov预测的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其精度为0.94,模型可用,由此模拟了2023年土地利用数量和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土地利用结构仍以林地为主,林地-旱地是其最主要的转移轨迹。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是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运用RS、GIS等技术手段对楚雄市2002、2010、2018年3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并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楚雄市的用地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IDRISI软件构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CA-Markov模型,以2002、2010年土地利用状况为基础数据模拟2018年的土地利用情况,在精度检验符合要求后最终模拟2026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楚雄市2002—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和建设用地是主导地类,但在不同研究时段变化具有差异性.林地转移到耕地和建设用地是楚雄市主要土地利用转移类型.2010年后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乡镇耕地发展,个别乡镇在此期间耕地与建设用地得到了大力发展.CA-Markov模型对楚雄市2018年的土地利用情况模拟预测精度验证的Kappa系数为0.71.根据预测结果2026年楚雄市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和建设用地仍是主导地类.  相似文献   

4.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搜集该区域遥感、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进行了2006、2011、2017年3期土地利用专题图制图,并运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25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模拟,同时依据碳密度对研究区碳储量进行估算和预测.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耕地所占比例较大但非农化趋势明显,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其他用地面积不...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演变具有复杂性、非线性特征,其模拟预测的精度受到空间转换规则及数量预测约束的影响。针对经典数量预测马尔科夫模型存在忽视社会发展阶段性速率不同及灰色模型对随机波动性大的数据拟合效果较弱等不足,构建了基于灰色-马尔科夫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以双鸭山市为案例区进行实例验证,结果显示,考虑社会因素影响的灰色-马尔科夫改进模型,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等因素对土地变化的综合作用,预测趋势更加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用地规律,同时解决了社会经济类指标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难以空间化表达的问题;改进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能够发挥马尔科夫链处理数据波动的优点,降低传统灰色模型将土地随机变动数据视为干扰数据剔除进而产生的误差,有效提高数量预测模型的精度。进一步通过模拟验证表明,相比于传统马尔科夫模型,灰色-马尔科夫改进模型2020年模拟结果FoM精度提高了20.07%,证实通过数量预测方面的改进对于提升模拟精度有较为明显的正向推动。  相似文献   

6.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图像结合GIS技术得到的广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资料,根据1990—2000年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TELLA对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并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模拟和预测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未来10年广州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表现为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和未利用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的趋势,但其变动幅度将逐渐趋向平稳.  相似文献   

7.
运用CLUE-S模型进行大范围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具有其优越性,但是传统模型对于研究区内不同地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人文驱动因子的差异缺乏考虑。针对大范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CLUE-S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空间分区的概念,使模拟过程中考虑了不同空间分区对驱动因子敏感性的差异,并用GWR-Logistics回归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转换适宜性建模。以海南省多期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为基础,利用多个影响因子进行分区用地适宜性回归,并集成于CLUE-S模型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发现,基于地理加权CLUE-S模型对于空间差异性显著的区域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对徐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1994和2003年2期TM/ETM+影像,获得徐州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据此计算出1994~2003年徐州市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指数和转移矩阵,并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对该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994~2003年徐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变化较大,城市绿地和农业用地变化次之,水体的变化则不明显.预测在未来18年间,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农业用地进一步减少,城市绿地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方法很多,将各个模型相互结合逐渐成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研究前沿。该文简要回顾了马尔科夫链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土地利用模拟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这2种模型在研究中的优缺点,并对其今后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以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方法很多,将各个模型相互结合逐渐成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研究前沿。该文简要回顾了马尔科夫链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土地利用模拟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这2种模型在研究中的优缺点,并对其今后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以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向村镇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合理决策依据,开展村镇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模拟研究。在元胞自动机模型基础上,引入马尔科夫模型和多标准评价方法,构建元胞转移数量规则及空间位置规则,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政策等3方面分析土地利用影响因子,构造元胞自动机复合模型;选取北京市房山区为研究区,以村镇为单元对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房山区的耕地、林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现象突出;人口集中、农业资源丰富的平原区各村镇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研究表明,多标准评价方法使元胞转移空间位置有规律可循,并有效避免模拟结果中大量错误斑点的产生;以村镇为单元进行分析,模拟的结果更加精细和合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IDRISI软件,将元胞变化的马尔科夫趋势与城市发展用地约束因子的多准则评价相结合,制定元胞转换规则,构建复合因子元胞自动机预测模型并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对2010年福州市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用地格局的检验Kappa 系数为0.8850,表征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模拟2015年福州市城市拓展用地空间变化,结果表明福州市城市将主要向东南方向拓展.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趋于减少,建设用地和园地面积增大,城市发展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行政区划等将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将GIS与元胞自动机模型相结合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通过前期的工作,定义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元胞空间、元胞状态等,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慧  赵俊三  李红波  周豹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94-13997
针对于低丘缓坡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需要进行低丘缓坡资源的建设适宜性评价,有必要把生态学的概念引入其中,以减少开发过程中带来的弊端.提出了基于“生态位”元胞自动机(CA)的新模型,同时将该模型应用于拥有典型的低丘缓坡资源,处于云南省中部的安宁市,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态位”元胞自动机和GIS的结合对安宁市低丘缓坡资源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根据元胞在t时刻的适宜建设的概率,将元胞的建设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即高适宜(S1)、中等适宜(S2)、勉强适宜(S3)、不适宜(N),从而得出安宁市低丘缓坡资源建设适宜性结果,为更加合理地利用低丘缓坡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原理,提出了一种从历史地图数据中挖掘状态转换规则,并根据蒙特-卡罗法预测未来时刻单元状态的方法。实例应用表明,利用空间数据挖掘状态转换规则的方法,在模拟土地利用动态演变中具有简单、准确、实时性强等优点,实现了从地图到地图的空间动态预测,其结果与实际大致相符,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冰  刘闯  孙秀恒  祝奎  邵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8957-8960
以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为研究区域,选取了1980年MSS、1990年TM、2000年ETM以及2007年ETM4期Landsat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在Erdas和ArcGIS系统的支持下,结合土默特左旗土地利用图(1:10万)及林地解译标志,通过目视解译提取该区林地信息并对土默特左旗近30年的有林地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土默特左旗林地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其中1980—1990年相对变化最为剧烈,减少了2.2个百分点。②研究区域土默特左旗的林地类型主要为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林地面积整体呈现减少趋势,灌木林的林地面积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最后总结了土默特左旗林地面积的变化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又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中该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及人们对林地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密云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预测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密云县为研究区,根据密云县1988—200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灰色模型对密云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并分析了由于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给密云县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8年到2024年,林地、居民地及工矿用地、耕地面积将继续呈上升趋势,水域、未利用地及草地面积将逐步减少;其中林地和耕地面积增加相对较为显著;未利用地被开发速度较快;居民地及工矿用地面积在2024年将达到1988年的2.6倍;水域面积将持续下降。因此,如何做好总体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密云县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影像,借助于G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对章古台地区1988-2007年土地利用及水资源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8年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7年以林地和耕地为主;1988-2007年,草地面积减少了2 260.3 hm2,旱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 758.2、966.7 hm2,未利...  相似文献   

19.
以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重点区域陕北地区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FLUS模型、Fragmentation模型分析1980-2015年林草景观破碎化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及生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以林地、草地和耕地的景观类型为主,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林草总面积大幅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明显改善了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2)Kappa系数与FOM系数数值均表明FLUS模型精度较高,可适用于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利用FLUS模型预测2030年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情况,发现研究区2030年耕地将明显减少,林草面积有大幅增加,建设用地持续扩张;3)空间格局上,景观破碎化呈现以“大核心类型为主导,边界类型集中分布”的特点,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研究结果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林草景观结构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RS和GIS的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90、2005和2015年共3期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及其他辅助资料,运用遥感(RS)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进行监督分类,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分别制作3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图,分析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和水域为主,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占林芝地区总面积的52.5%;其次为未利用地,占25.9%。1990—2015年,林芝地区林地面积减少118.4 km~2,变化面积最大,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次之,面积分别增加32.65和32.06 km~2,水域主要由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化而来,未利用地的增加主要由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增加26.89 km~2,主要由林地转化而来;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16.96和9.84 km~2,变化幅度相对最小。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林芝地区北部变化明显强于南部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