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掌握木本植物三维可视化生长模型与林业生产的关系,通过广泛与特例相结合的比较研究,从3个方面选择其代表软件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当前流行的相关软件进行了比较.三类代表软件包括描述树木生理功能的Green Lab软件、基于GIS的三维树木可视化软件以及以形态模拟为重点的商业软件.提出了树木三维可视化软件研究与林业生产结合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该类可视化软件的林业生产意义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树木水分生理生态特性及抗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详细评述了植物耐旱性及其机理,综合评价了树木形态、生长、光合作用、气孔运动、蒸腾作用、水分利用率、内源激素、代谢物质等方面对水分胁迫的反应与适应,并对近年来国内外树木抗旱研究方法及一些实验结果进行了评述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树木研究的重点是结合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进一步深化木本植物的抗旱性研究,揭示木本植物在干旱环境下的用水机制,选择、培育出抗旱能力强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树木耐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耐旱树种的选择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依据什么进行选择。由于树木的耐旱机理十分复杂,耐旱性是受许多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特性控制的复合性状.在不同形态解剖和生理特性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既要考虑树木在干旱环境中维持水分动态平衡的能力.又要考虑在水分亏缺时生理过程和生长发育的改变。下面从树木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等指标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从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3个层面综述了茶树抗冻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茶树抗冻机制研究不仅要服务于茶树防冻减灾和抗冻育种,为解决茶树冻害奠定理论基础,还应将其作为解读常绿木本植物与草本和落叶木本植物间冷驯化差异分子机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树木学是研究木本植物多层次自然特性的科学,属于植物学科体系中一门综合性分支学科,同时又是现代林业科学体系中一门专业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6.
木本植物通过树木固定、挥发和吸收重金属污染物的方式起到对土壤重金属的修复作用,有处理量大、受气候影响微弱等优良特性,主要表现在对重金属的耐受力和吸收性能等方面。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概括了木本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修复树种的筛选以及修复技术的综合运用,分析了木本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吸收蓄积能力的差异,探讨了如何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利用木本植物的优势,提高其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蓄积能力,并针对现阶段相关研究的不足提出建议与展望,涉及重点研究方向、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的引进和综合运用,以期为修复树种的筛选、提高木本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力和吸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是世界范围内影响林木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非生物胁迫。木本植物抗寒性研究是比较活跃和发展很快的领域。文章综述了提高木本植物抗寒性及寒害生理、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与适应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树木对水分胁迫响应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地区水分亏缺是主要的环境胁迫因子之一,严重影响着植物的分布与生长发育。文章从树木生长性状、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等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理,以及树木综合抗旱机制方面进行了综述,为研究和探索旱生植物的抗旱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 实验室概况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设立于北京农业大学,是由农业部1990年批准组建的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在植物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已有近50年的历史,主要从事植物体内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器官和细胞水平上调控机理、植物蛋白质及酶的结构功能、植物细胞骨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成立了由室内外有关科学家11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娄成后教授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实行室主任负责制,阎隆飞教授任主任,陈珈副教授仔副主任。室主任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长期生长在大气污染条件下几种园林树木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大气污染使树木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等含量下降,使脯氨酸的含量成倍增加。随着污染时间的延长,各树种各指标的变化情况也不相同,依各树种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可将研究的5个树种分为抗性强和抗性弱两类,前者包括加杨、旱柳、榆树,后者为山桃、丁香。  相似文献   

11.
在几种木本植物杨树,杉木,油茶根际存在着联合固氮体系,从它们根际分离到26株具有较高固氮酶活性的菌株,筛选了4株具有高固氮活性的菌株Aa33,Ba41,y12,Y22进行固氮特性研究,并选择菌株y12,Y22进行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研究,初步鉴定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产碱菌属Alcaligenes,这对今后开展木本植物固氮领域的研究及其利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聚类分析法将21个生理生化指标对北京地区6个冬小麦品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抗旱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品种抗旱性呈极显著相关性关系的生理生化指标为饱和水分亏、保水力、丙二醛、可溶性糖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各成分主次有别,依此对所选品种的抗旱性进行了排序。  相似文献   

13.
一项甜菜研究方面具有重大突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甜菜不同类型品种生理机制及选种生理指标研究,最近由我院农学系甜菜生理研究室主持完成,并通过了区内外著名专家、教授组成鉴定委员会的通信评审。该项研究从生理机制和遗传特性的相关性出发,研究了甜菜不同型品种生理生化及解剖学特性的差异,确立了甜菜品种选择、组合和鉴定及生理生化指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甜菜子叶气孔密度与收获时块根含糖率呈正相关结论;首次发现在叶绿体中存在有小分子 DNA;  相似文献   

14.
温度变化对木本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木本植物对温度变化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温度胁迫下当前木本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现状、重点及存在的问题,从温度变化对植物内部因素、光合特性及其他生理过程的影响方面对木本植物对温度变化的光合生理生态响应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对木本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聚类分析法将21个生理生化指标对北京地区6个冬小麦品种在水分胁迫下的抗旱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品种抗旱性呈极显著相关性关系的生理生化指标为饱和水分亏,保水力,丙二醛,可溶性糖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各成分主次有别,依此对所选品种的抗旱性进行了排序。  相似文献   

16.
甘蔗基因型蔗茎糖分及一些生理生化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2个甘蔗基因的蔗茎糖分及一些生理生化性状的遗传和相关。结果表明,除蔗糖分外,所研究的生理生化性状遗传参数均较小。生理生化性状中,比叶重和蛋白质的广义遗传力最大,光合产物转移速率和多酚氧化酶遗传力量小;而相对遗传进度则叶绿素总量和抗坏血酸氧化酶最大,光合强度和中性转化酶最小;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中性转化酶和比趺重分别与蔗糖分呈正遗传相关;其余为负遗传相关。通径分析结果:比叶重,光合强度,中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绿化树种抗氟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7种绿色树木,对其生长势,受害程度等指标进行了野外调查,分析了大气氟污染后树木生理代谢的变化及其与抗氟性的关系,并进行客观,定量的分类。结果表明,树木受氟化物危害后,叶片pH值,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蔗糖含量下降,下降幅度与树木抗性呈负相关关系;将7种树木分成为3类。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园林树木吸收Hg的评价方法,了解常见园林树木对汞(Hg)的吸收能力强弱,以北京市陶然亭公园、中科院植物园、紫竹院公园为样地,将测定的30种树种的不同器官(叶片、枝条)、不同年份(2016年、2018年)Hg含量数据,采用不同聚类进行排序,并分析对比不同排序的差异。结果表明:1)采用2 a测定木本植物叶器官的Hg含量,能更稳定地指征不同树木吸收重金属Hg的能力强弱。2)按照上述评价方法,基于单位重量角度看,阔叶树种单位重量吸收Hg含量能力强于针叶树种,流苏树、蒙椴、紫丁香3种园林树木吸收Hg的能力较强,白皮松、白扦等9种针叶植物吸收Hg的能力较弱。本研究以园林绿地中成年园林树木为对象,测定结果对了解园林树木单位重量吸收Hg能力和更为准确的评价不同树木差异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木本植物通过树木固定、挥发和吸收重金属污染物等方式起到对土壤重金属的修复作用,有处理量大、受气候影响微弱等优点,主要表现在对重金属的耐受力和吸收性能等方面。本文概括了木本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修复树种的筛选以及修复技术的综合运用,分析了木本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吸收蓄积能力的差异,探讨了如何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利用木本植物的优势,提高其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蓄积能力,并针对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包括重点研究方向、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的引进和综合运用,以期为修复树种的筛选、提高木本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力和吸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生物化学与植物生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研究在传统生物化学与植物生理学附设实验课程安排、实验教学运行、实验室管理方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依托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植物生理生化原有实验室,融入"互联网+"元素进行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提高农学类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对科研的探索领悟,使学生成为适合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