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添加硝酸钙对池塘沉积物中理化因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池塘底泥对养殖水环境的影响,以硝酸钙和养殖池塘底泥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试验方法,探讨了添加硝酸钙对池塘沉积物理化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硝酸钙后,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浓度持续降低,最终降至初始值的14.78%;同时可以显著降低表层和深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PO43--P的浓度,在表层降低的幅度较大,第7~28天可降低超过85%的PO43--P。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硝酸钙可以显著改善池塘底泥沉积物中NH4+-N和PO43--P的含量,研究结果对减少池塘底泥沉积物的修复具有积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前期研究表明“5%空心菜+10%填料+泼藻”水质调控集成模式值得推广,为进一步验证效果,以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为对象,研究不同空心菜种植配比其对池塘水质氮、磷净化效果。通过设置5%、8%和10%空心菜种植比例,测定TN、NH3-N、TP、CODMn、TSS、pH和DO等水质指标,并进行环境、效益评估。结果表明:空心菜种植对罗非鱼池塘水体中TN、NH3-N、TP、CODMn、TSS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空心菜种植对TN去除率在10%~15%之间,对TP去除率在20%~40%之间,5%空心菜种植组还对NH3-N、CODMn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效益较好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3.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体叶绿素a及水环境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5月—12月调查了珠三角地区主养笋壳鱼(Oxyeleotris marmoratus)、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四个品种池塘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 a)含量和水环境因子动态变化。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研究池塘间水质因子的差异,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池塘中Chl a含量变化的影响因子,使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M)分析方法探讨池塘水质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池塘水体TN、TP和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Mn)变化范围分别为1.52~22.76 mg/L、0.20~4.82 mg/L和3.71~50.76 mg/L,呈现出严重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状况;池塘间Chl a含量差异显著(P<0.05),从高到低顺序为:草鱼(均值)>乌鳢>加州鲈>笋壳鱼,各池塘Chl a含量的影响因子差异较大;乌鳢池塘中盐度(Sal)、电导率(Cond)、总可溶性固体(TDS)、TP、PO43--P、TN、NO3--N和CODMn等因子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整个采样期池塘水质状况可分为5大类,并呈现出一定的时序和空间特征,池塘水质优劣顺序为笋壳鱼>加州鲈>草鱼>乌鳢。  相似文献   

4.
为了防控高原湖泊流域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保护受纳水体生态环境。在洱海流域水旱轮作种植模式下,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有机无机配施(NPKS)、有机肥全量替代(SS) 4个等氮量有机替代处理,研究水稻田面水氮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对田面水氮素流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肥施用后田面水NH4+-N、NO3--N、Org-N和TN浓度迅速升高,在3~7 d内达到峰值,施肥后7 d是防止田面水氮素大量流失的关键风险期。等氮量有机替代种植,田面水中NH4+-N/TN浓度占比为39.01%~54.01%,NO3--N/TN浓度占比为11.33%~21.62%,Org-N/TN浓度占比为33.85%~41.94%。化肥氮施用增加田面水NH4+-N/TN浓度占比,有机肥施用增加田面水NO3--N/TN和Or...  相似文献   

5.
鲁南采煤塌陷水域渔业生态环境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塌陷水域(大水面、大池塘和精养池塘)水质的分析,研究其总氮(TN)、氨氮(NH4+-N)、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总磷(TP)、pH、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透明度(SD)、叶绿素a(Chl-a)等水质理化及营养指标,并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分析评价其富营养化水平。结果表明:该塌陷水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各项指标基本处于Ⅲ类水及以下的标准,营养盐具有随季节变化的特征;水域的富营养水平均处于轻度富营养化以上。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向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添加小球藻,旨在探究其对养殖水体N、P降解和微生物群落调控的最佳浓度。分别设置对照组(NC)、低浓度组(LC)、中浓度组(MC)和高浓度组(HC),探究不同浓度小球藻对罗非鱼养殖水体中N、P的改善效果,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其他处理组相比,HC组水体N、P营养盐含量降低,对3种形态氮的降解速率NH4+-N>NO3--N>NO2--N。与NC组相比,MC组和HC组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各处理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减少,且HC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最高,群落丰富度与NH4+-N含量显著相关。小球藻可以吸收养殖水体中N、P营养盐,调节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改善养殖水体水质状况,为养殖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NH4+-N与NO3--N不同配比对苣荬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以蛭石为栽培基质,在供氮总浓度为15 mmol/L的条件下,设置5个NH4+-N与NO3--N配比(100/0、75/25、50/50、2575、0/100),出苗40 d后收获,测定产量及品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苣荬菜喜硝,其产量随NO3--N含量增加而增加,全NH4+-N处理产量最低;同时,50/50处理与25/75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前者的叶面积、地上部全氮含量、地上部全磷含量分别是后者的1.21、1.15、1.47倍。此外,50/50处理硝酸盐含量、维生素C含量分别是25/75处理的2.23、1.12倍,适当配合NH4+-N可使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至生食水平,并使叶绿素含量提高。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8.
为寻求蔬菜花卉秸秆简单、有效的利用方法,减少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堆肥试验研究了蔬菜花卉秸秆接种微生物菌剂农冠和微元后,在翻堆和不翻堆2种处理方式下,高温堆肥过程中温度、全氮(T-N)、水溶性NH4 -N和水溶性NO3--N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翻堆的3个处理由于缺氧,发酵速率低,短期内不易腐熟。翻堆处理中,纯物料对照样品升温过程缓慢,高温分解阶段持续时间短, T-N损失大,堆肥品质差;添加微生物菌剂农冠后,与纯物料对照相比,提前3天进入高温分解阶段,高温分解持续时间延长4天,T-N含量损失比对照低10.9%,水溶性NH4 -N比对照降低24.7%,水溶性NO3--N则比对照增加14.0%;添加微生物菌剂微元后,与纯物料对照相比,提前5天进入高温分解阶段,高温分解持续时间延长6天,T-N含量损失比对照低24.1%,水溶性NH4 -N比对照降低29.3%,水溶性NO3--N则比对照增加24.2%。接种微生物菌剂可促进水溶性NH4 -N向水溶性NO3--N转化,降低堆肥容重,其中添加微元综合效果更理想。在翻堆条件下接种微生物菌剂微元可加快蔬菜花卉秸秆堆肥化进程,提高堆肥产品品质,且方法简单易行,适合在全流域进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氮及氮素形态对烤烟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品种龙江911和龙江0520在无N(CK)、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及硝铵混合氮(NO3--N:NH4+-N=1:1)处理下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荧光动力学曲线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组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均高于CK,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升高幅度加大,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施氮总体上提高了2个烤烟品种Fv/Fm和光合性能指数(PIabs),说明氮促进了烤烟幼苗叶片光合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同时施氮降低了VJVI水平。对3种不同氮素形态下的荧光参数进行比较,发现NH4+-N处理的荧光参数Fv/FmPIabs偏低,而VJVI偏高,说明NH4+-N提高PSⅡ光合性能的能力相对较弱。综合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可知,NO3--N处理的龙江911和NO3--N:NH4+-N(1:1)处理的龙江0520表现出更好的光合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减少稻田氮素流失的有效措施,研究暴雨下不同修复方式对稻田氮素流失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和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设置2个降雨强度(4、80 mm/h)和3个田面水层深度(2、5、8 cm),选取秸秆还田和生物炭添加2种修复措施,研究了降雨强度与修复措施对雨后和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田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量条件下,与对照处理(NPK)相比,模拟4 mm/h降雨后,添加秸秆和生物炭处理田面水中的NH4+-N浓度分别降低了15.1%和59.4%,然而,秸秆和生物炭处理田面水中NO3--N浓度略高于对照处理。当短时强降雨(80 mm/h)后,秸秆和生物炭处理田面水中的NH4+-N浓度比对照分别降低55.4%和63.9%,NO3--N浓度比对照分别降低了38.7%和48.1%。在2个降雨强度条件下,田面水中NO3--N和NH4+  相似文献   

11.
综合考虑施肥管理方式和植物配置,本研究设置了常规施肥(CF)、常规施肥+生草覆盖(CF+GC)、常规施肥+生草覆盖+植物篱(CF+GC+PH)、水肥一体化(IWF)、水肥一体化+生草覆盖(IWF+GC)、水肥一体化+生草覆盖+植物篱(IWF+GC+PH)等管理措施,采用野外径流小区法,研究了不同管理措施对三峡库区柑橘园土壤养分及地表径流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柑橘园较常规施肥柑橘园土壤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高92.41%和32.45%,且配置生草覆盖和植物篱等可提高土壤总氮比例范围为17.30%~39.10%,但对总磷未见规律性影响。施肥方式以及配置生草覆盖和植物篱对土壤硝态氮(NO3N)未表现出规律性影响,而配置生草覆盖和植物篱措施明显提升了铵态氮(NH4+-N)含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各处理地表径流量均呈逐渐增加趋势。相较常规施肥管理,水肥一体化管理可有效降低地表径流量,配置生草覆盖和植物篱措施均可进一步降低地表径流量,且以水肥一体化+生草覆盖+植物篱(IWF +GC+PH)削减地表径流效果最好。水肥一体化柑橘园地表径流中TN和NO3--N浓度相对较高,而TP和NH4+-N浓度则相对较低。同时,配置植物措施可降低TN浓度比例为15.88%~37.55%,TP为23.48%~55.54%,NH4+-N为14.11%~39.92%,NO3--N为25.34%~47.96%。综上可知,施肥方式、施肥时间、降雨强度、地表植被配置等差异均会影响土壤养分留存以及地表径流氮磷流失,建议未来三峡库区柑橘园管理应加大推广水肥一体化,减少肥料投入量,并配置水保型植物措施以降低养分流失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饲料桑‘青龙’幼苗叶片光合电子传递和分配对NH4+-N和NO3--N不同形态氮配比的响应,以不同氮素形态配比为处理手段,通过测定饲料桑‘青龙’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响应曲线、以及荧光参数来测算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分配去向。结果表明,正常大气CO2浓度[380 μmol/(m2·s)]处理下,饲料桑‘青龙’幼苗叶片较多的激发能以热量的形式耗散,n(NH4+-N):n(NO3--N)为75:25至50:50时可使更多的激发能向光化学反应方向的分配,降低光合能量的热耗散速率,NO3--N浓度增加使激发能以热量的形式耗散增加;n(NH4+-N):n(NO3--N)为100:0时饲料桑‘青龙’幼苗叶片参与光呼吸的非环式电子流速率(J0)最高,随着n(NH4+-N):n(NO3--N)为75:25时饲料桑‘青龙’幼苗叶片参与碳同化的非环式电子流速率Jc也升至最高。n(NH4+-N):n(NO3--N)为50:50时激发能分配不平衡性系数(β/α-1)下降至最低,激发能分配系数达到平衡。荧光量子产额和热耗散的量子产额(Фf,D) n(NH4+-N):n(NO3--N)为50:50至25:75范围时用于光化学反应的量子产额(ФPS)所占比例最高,依赖于类囊体膜两侧质子梯度和叶黄素循环的量子产额(ФNPQ)所占比例最低。该结果为探讨饲料桑‘青龙’幼苗光合作用电子流流向和激发能分配对不同氮素形态配比的响应规律,为饲料桑栽培中进行合理的苗期氮肥实施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渍水胁迫对不同氮源供应下烤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烤烟涝害救治施肥技术问题,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土壤渍水下不同形态氮源对烤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氮源营养条件下,烤烟对土壤渍害的反应明显不同,排水后恢复生长的能力也不同。烤烟受渍后株高、单株叶面积、心叶延伸速率、叶片N含量、生物产量均明显降低。1/2NH4+-N+1/2NO3--N营养的植株单株叶面积、心叶生长率速率、生物产量均高于单一NH4+-N营养和单一NO3--N营养。增铵营养使烤烟生长对渍害的敏感性有所提高。3种氮源下,均是叶生长对渍害最敏感,其次是茎,根系生长对渍害反应相对钝感。  相似文献   

14.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河北省低平原区土壤有机质、不同氮形态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下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36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的不同施肥处理后,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施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且随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化肥施用量≤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化肥施用量为N 540kg/hm2+P2O5 360kg/hm2时,增加速度减缓。与CK相比,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而对土壤铵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单施化肥时,表层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秸秆还田下,N360+P240+S9000处理表层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单施化肥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在化肥施用量≤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较单独施用化肥的处理增产。由以上结果可知,长期施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适宜的氮肥施用量配合秸秆还田可固持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过量氮肥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长期单施化肥或化肥配合秸秆还田均可提高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对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长期施肥可提高作物产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施用量为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木薯渣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及堆肥周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木薯渣为原料进行高温堆肥发酵,研究了堆肥化过程中氮素转化及腐熟程度,以期为木薯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在30天的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在第4天达到50℃,50℃以上维持了20天;补充氮素处理的温度要高于未加氮处理。补充化学氮肥处理的NH4+-N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补充鸡粪处理的NH4+-N含量在堆肥后期维持在600~1130 mg/kg。堆肥结束时,补充氮素处理的NO3--N增加1005~1740 mg/kg。总氮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碱解氮含量呈缓慢增加趋势,后期趋于稳定。碳铵不宜作为堆肥的氮源补充剂。可以确定在开放式自然通风、每5~7天翻一次堆的条件下,堆体经过30天已经基本腐熟。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分析土壤中可培养细菌菌株的氮代谢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微生物在土壤氮素转化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以2株分离自苹果园土壤的细菌菌株SY5-4和SY11-10为试材,采用传统培养方法结合分子检测技术,分别测定菌株生长特性及其氮素转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异养条件下,菌株SY5-4和SY11-10的世代时间分别为243.5 min和202.7 min。菌株生长过程中,培养液中铵态氮浓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铵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硝化(amoA和hao)和反硝化(nosZ、norB、nirK和nap)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菌株SY11-10具有多种氮素转化潜能。综上,供试菌株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氮素发生变化,并在菌体中检测到不同氮转化基因,表明菌株参与多种氮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对高粱进行氮素管理,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高粱生长、籽粒产量及品质、氮素累积及转运利用的影响。选取肥力较低的土壤,设6个氮水平:0(N0)、0.05(N1)、0.1(N2)、0.2(N3)、0.4(N4)和0.6g/kg(N5)(风干土)。结果表明,N3处理干物质累积量、叶片SPAD值、籽粒产量、穗粒数及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N0和N5处理;N3处理籽粒淀粉含量低于N1处理,但淀粉产量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籽粒单宁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蛋白质总产量以N3和N4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叶鞘中NO3--N含量增加,N3处理挑旗期和穗花期叶鞘中NO3--N含量明显高于N0、N1和N2,但在灌浆期N0~N3处理间硝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N3处理从茎叶向籽粒的转运率最高,达到76.76%。综上,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高粱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且在生长前期提高了叶鞘中硝态氮累积,能协调籽粒产量和功能成分的关系,获得较高的淀粉和蛋白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