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郁春  李月琴 《海洋渔业》1987,9(5):217-218
<正> 泥螺Bullacta,exarata(Philippi)为太平洋西岸沿海和咸淡水特产的种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产量很多,具有食用价值,是重要的经济软体动物。它栖息于潮间带的中、下带潮区,含沙泥或泥沙质的海滩上,泥螺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5、6月份性成熟,其交尾繁殖时间较长。上海地区泥螺繁殖期为4月底至11月初,产卵盛期为7、8月份。  相似文献   

2.
文蛤,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帘蛤科。贝壳近于心脏形,表面平滑。文蛤多分布在较平坦的砂质海滩中。幼贝多分布于高潮区下部,成贝分布于中潮区下部、至低潮线以下水深5-6米处。文蛤为广温性半咸水贝类,最适水温在15-25℃,适应海水比重在1.0140-1.0240,地理分布较广。文蛤具有随着生长由中潮区向低潮区下带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 文蛤为高经济价值贝类,我县规模开发也只有近两年。1999年4月份引进北方文蛤7200公斤,规格为160颗/公斤,分别放入5口海水围塘(总面积为15.3公…  相似文献   

3.
文蛤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贝类,其肉嫩味鲜,营养丰富,为蛤中上品,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盛誉,是我国大宗出口的鲜活水产品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的颁布,文蛤等海产贝类在我国水产品出口中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因此,文蛤养殖发展前景喜人。现将该品种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养殖场选址文蛤具有随着生长而逐渐向低潮区或潮下带浅水区移动的习性,表现出个体大小不同、分布潮区不同的特点。养殖潮区太高,干露时间长,索饵时间短,生长就慢;中下潮区和低潮区干露时间短,索饵时间长,生长比较快。因…  相似文献   

4.
泥螺平涂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螺平涂养殖,是指在潮间带滩涂上(一般为中、低潮带)先进行简单的翻耕、清涂,然后播撒泥螺苗种,在养殖的中、后期常进行围网,防止敌害生物的侵入和泥螺的逃逸。养殖周期2~3个月,一年一般可养两茬,净利润可达600元/亩左右,还不包括对成品泥螺进行粗、精加工后的附加产值。泥螺的滩涂平涂养殖是一项成本低、投资省、收益高、风险小的滩涂养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将对泥螺的滩涂平涂养殖方法及技术作一回顾和总结,分析存在问题,改进不足之处,使泥螺的养殖生产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一、养殖场地的选择1.涂面…  相似文献   

5.
坛紫菜移动养殖即在海区采苗时,把苗帘推向中潮区下部和低潮区上部,当时一般海区的水温为29~31℃,中潮区下部和低潮区上部水温较低,以避开高温造成的烂苗。经过一段时间养殖收获以后,随着水温降低至约18~19℃,再及时把低潮区的苗帘移向中潮区和中潮区上部,以防低温侵害蓄小潮不干露烂苗。当水温明显下降至约16℃时,应把中潮区下部的苗帘移向高潮区,以增加光照,延长坛紫菜的生长期。在这种移动养殖  相似文献   

6.
钝缀锦蛤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洋  杜涛  杨世平 《水产科学》2008,27(4):175-178
试验结果表明,钝缀锦蛤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至潮下带及浅海3~15 cm的沙泥至泥沙底质中。海水的适宜温度为12~30℃,相对密度1.012~1.030,pH 4.43~10.08。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要食物。雌雄异体,繁殖期在3—6月。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对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7月、2021年10月、2022年2月和2022年5月的大潮期间,对长山列岛5个代表性岛屿10个调查站点的潮间带贝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并测量调查点间隙水水质参数。本次调查共采集到12种贝类,各季节贝类种类数量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贝类优势种为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冬季最少;各个潮区贝类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中潮带(1.44)>低潮带(1.40)>高潮带(0.44),各季节平均贝类物种多样性整体上为春季(1.26)>冬季(1.21)>秋季(1.11)>夏季(0.95);各个潮区中贝类均匀度指数J′为中潮带(0.67)>低潮带(0.59)>高潮带(0.29),而各季节变化不明显;各个潮区中贝类丰富度指数d为中潮带(0.56)>低潮带(0.52)>高潮带(0.17),在季节上,贝类丰富度整体上春季(0.681)>秋季(0.573)>夏季(0.458)>冬季(0.418)。季节(温度)对潮间带贝类资源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  相似文献   

8.
彩虹明樱蛤[Moerlla iridescens(Benson)]俗称海瓜子、瓜子蛤、扁蛤,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樱蛤科,为常见小型滩涂贝类,其肉细嫩、味鲜美,素为沿海群众喜食。盛产于我国浙江、福建两省,渤海湾的河北、黄海南部的山东、江苏也颇为习见。资源量以浙江北部居多,全省资源蕴藏量估计在4000吨左右,地处浙南的温州沿海约500吨,垂直分布于中潮带线下5米左右的海底,以中潮带中下区和低潮带上区为多。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黄河口泥螺的分布现状和生物学特性,于2014年7、8、11月对黄河口三角洲海域的泥螺群体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其生活习性、繁殖习性和早期胚胎发育情况。调查发现,7、8月份泥螺的分布密度较11月份高,约为25只/m2,11月份泥螺集中分布于中潮区的中、上部。泥螺主要栖息于滩面上的浅水湾中,它们会频繁地在潮湿的滩面上爬行,并在涨潮时迅速潜入沙中。7、8月份为泥螺的繁殖旺盛期,成体泥螺会在相互靠近1~2 min后进行交尾活动,整个交尾过程持续约25 min。调查中还发现了3只泥螺进行交尾的现象。早期胚胎发育观察发现,泥螺受精卵发育至担轮幼虫阶段所需时长为30.0~33.5 h,受精卵发育至膜内面盘幼虫阶段需43~51 h,受精卵发育至浮游面盘幼虫阶段需51~73 h,受精卵发育至匍匐幼虫阶段需73~81 h,受精卵发育至稚螺阶段需81~164 h。  相似文献   

10.
2006年9月与2007年7月对浙江中街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和温度属性。结果表明,采集到的34种海藻隶属于3门24属,其中褐藻门3属3种,绿藻门4属5种,红藻门17属26种。在波浪和潮汐作用下,潮间带出现局限分布种和选择性分布种,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和石莼(Ulva lactuca)等在调查的岛礁广有分布;红藻门种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频率为67.8%,为优势门类,褐藻门种类在该海域的总体水平分布基本呈均匀状态;91.2%的调查种类分布在低潮带,种类数垂直分布均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且温度属性以亚热带区系种类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1.
海草(seagrass)是生活于热带和温带海域浅水中的单子叶植物,一般分布于低潮带和潮下带6m以上(少数可深达30m)的浅水生境。海草具有发达的根系和地下茎,能进行水媒传粉,也可以通过根茎进行无性繁殖,它的耐盐性极强,而且植物体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能完全生长于沉水环境中。在适宜的条件下,海草可以形成大面积的海草床。  相似文献   

12.
泥螺Bullacta exarata(Philippi),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潮间带滩涂,尤以江湖沿海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是我国沿海的经济贝类,肉昧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泥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 目,阿地螺科。泥螺属仅有泥螺1种,为太平洋西部、中国、日本和朝鲜的特有种。 泥螺生活在沿岸潮间带的滩涂上,在半咸水的海区也常见到。春至秋季布满高、中潮带的泥沙滩,冬季深埋泥沙中,是典型的泥滩代表种。它们以挖掘泥沙被覆体表,目的在于逃脱敌害和防止体表水分的蒸发。泥螺摄食底栖硅藻…  相似文献   

13.
环境因子对海草生长及光合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海草是生活于热带和温带海域浅水中的单子叶植物,能完全生长于沉水环境,并进行水媒传粉,一般具有发达的根系和地下茎[1]。海草属沼生植物,在被子植物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约0.02%),约60种,属于5个科13个属,绝大多数属于眼子菜科和水鳖科[2]。海草一般分布于低潮带和潮下带浅水6m以内,个别种类可以分布至30~60m  相似文献   

14.
2011年8月对黄河口潮间带泥螺Bullacta exarata种群及底质环境条件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泥螺与底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1)泥螺主要分布于中值粒径Mdφ为3.73~5.25范围的中潮带,底质类型主要由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组成;2)黄河口以南滩涂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1.39%、2.65%,总体水平高于北岸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0.54%、1.48%,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3)黄河口南岸滩涂泥螺密度均值为16.7 ind/m2,明显高于北岸的0.6 ind/m2,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5)。各断面泥螺密度(x)与泥螺个体的平均壳长(y)变化趋势相反,其关系式为:y=-0.180 1x+19.184,R2=0.776,呈显著相关(P<0.05),泥螺的个体规格与密度成反比,即泥螺密度越高的站位,个体规格越小;4)Taylor幂法则、Iwao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及Morisita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泥螺种群空间格局属于聚集型负二项分布;5) 泥螺种群密度与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正相关,回归关系显著(P<0.05),说明食物可能是影响泥螺种群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文蛤(Merertrix merctrix Linnaeus)为蛤中上品,肉味清鲜,俗称天下第一鲜,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文蛤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沙质海滩中,含沙率50%~90%,以60%-80%为最好。幼贝多分布在高潮区下部,随着生长逐渐向中低潮区移动,成贝分布于中潮区下部,直至低潮线以下水深5~6米处。为解决本地区文蛤苗种短缺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文蛤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山东沿海选取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的典型栖息地——河口潮间带,通过测定、分析不同潮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和同一潮区不同深度(5 cm、15 cm、25 cm和50 cm)沉积物中H_2S、有机物、碳、氮、含水率以及粒度等指标,对其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潮区沉积物H_2S浓度显著低于其他2个潮区(P0.05),25 cm深度处的沉积物H_2S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深度(P0.05)。3个不同潮区的间隙水中H_2S浓度和含水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深度沉积物的间隙水中H_2S浓度和含水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潮区有机物含量和氮含量显著低于中潮区和高潮区(P0.05),不同潮区之间的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氮含量和碳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粉砂在3个潮区以及各个潮区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所占的比例均为最大,砂所占比例最小。低潮区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显著高于其他2个潮区(P0.05),而不同深度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显示,本研究所选取的双齿围沙蚕典型自然栖息地沉积物中的H_2S含量较高,并且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和碳含量极显著相关,碳氮含量显著相关。沉积物粒度分类属粘土质粉砂,高潮区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显著小于低潮区,可能是造成高潮区沉积物的有机物含量和含水率显著高于低潮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海区文蛤养殖具有成本低、产量高、见效快、收益大等优点。海区文蛤养殖技术归纳起来有海区文蛤护养技术和海区文蛤围网精养技术。1养殖场地的选择1.1潮位文蛤喜底栖在潮流畅通的中潮区或低潮区。为便于管理,海区文蛤养殖场地一般设在中潮区下部至低潮区中部比较适宜,这主要有三方面优点:一是这一区域潮流畅通,饵料生物丰富;二是采捕时间长,便于作业;三是夏秋季节退潮露滩时间适中。如设在低潮区下部,虽然文蛤的摄食时间长,生活环境相对稳定,夏秋季节不会遭到曝晒而死亡,但退潮露滩时间短,不便于生产管理和来捕收获。1·2底质…  相似文献   

18.
在山东沿海选取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的典型栖息地——河口潮间带,通过测定、分析不同潮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和同一潮区不同深度(5 cm、15 cm、25 cm和50 cm)沉积物中H2S、有机物、碳、氮、含水率以及粒度等指标,对其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潮区沉积物H2S浓度显著低于其他2个潮区(P<0.05),25 cm深度处的沉积物H2S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深度(P<0.05).3个不同潮区的间隙水中H2S浓度和含水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深度沉积物的间隙水中H2S浓度和含水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潮区有机物含量和氮含量显著低于中潮区和高潮区(P<0.05),不同潮区之间的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氮含量和碳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粉砂在3个潮区以及各个潮区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所占的比例均为最大,砂所占比例最小.低潮区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显著高于其他2个潮区(P<0.05),而不同深度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显示,本研究所选取的双齿围沙蚕典型自然栖息地沉积物中的H2S含量较高,并且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和碳含量极显著相关,碳氮含量显著相关.沉积物粒度分类属粘土质粉砂,高潮区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显著小于低潮区,可能是造成高潮区沉积物的有机物含量和含水率显著高于低潮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泥螺,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潮间带滩徐,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尤其泥螺腌制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近年价格不断上涨,增养殖泥螺的经济效益十分看好。为此,我乡黄海公司1998年4月从南方运来泥螺小苗在本地滩涂进行了增养殖试验,取得了成功,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1试验材料1.1滩涂的选择选择在中潮区,南北长400m,东西宽100m,面积为66.6亩,滩涂上质为底部沙质,表层有5~100m黄泥浆土,滩面平坦,无污染。1.2泥螺苗种来源共两批,一批苗种25吨来自浙江陆清县,另一批2.5吨来自如东县评口。用桶装湿运法,运输成活率95%,泥…  相似文献   

20.
东营市潮间带泥螺增养殖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19~25日,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潮间带泥螺增养殖情况及泥螺对浅海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东营市潮间带资源和泥螺增养殖现状 1.1 潮间带资源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海岸线长350 km,滩涂面积12万hm~2(180万亩)。由于黄河及其它河流携带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入海,加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使潮间带区域海水形成较高的初级生产力,黄河人海口区全年总初级生产力为1.07×10~6t 有机碳(干),水体平均日初级生产力为358mg/m~3,海洋生物多达517种,鱼、虾、蟹、贝类资源丰富。潮间带分布的主要经济贝类有文蛤、四角蛤、蓝蛤等,潮间带已成为经济贝类苗种繁育及成贝生长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